新疆棉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策研究

2019-02-21 13:08:43汤义武
新疆农业科技 2019年3期
关键词:机采棉花供给

汤义武,王 强

1、新疆农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乌鲁木齐 830052

2、新疆农业农村厅农业信息中心,乌鲁木齐 830049

关键字:新疆;棉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策;研究

棉花是我国重要战略储备物资,是新疆农业支柱产业。开展新疆棉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工作要求的具体体现,也是新疆做大做强棉花这一支柱产业,推进南疆脱贫攻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客观需要,对于科学谋划和推进新疆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提高新疆棉花市场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新疆棉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势分析

1.1 自然资源优势

新疆棉花种植的自然条件优越。一是气候条件优越。新疆地处棉花生长的黄金纬度区,十分有利于棉花的生长。二是宜棉区域广泛。新疆地域辽阔,早、中熟棉区在全疆均有分布,细绒棉、长绒棉等多品种优质棉在新疆均可种植,且现有棉田地块平坦、宽广,便于机械化作业。三是水利灌溉有保障,棉花综合生产能力相对稳定。

1.2 产业体系优势

近年来,新疆棉花种植面积始终稳定在213.33 万hm2以上,总产始终保持在400 万t 以上。皮棉年加工能力超过600 万t。截至2016 年底,新疆棉纺企业产能已达1 000万锭,如满负荷生产,年可生产棉纱135万t,消耗皮棉150万t,将超过河南成为全国第二大棉纺织大省。目前,新疆原棉产值超过950 亿元,占全区农业产总值的43.1%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3.2%左右来自植棉收入,其中,南疆主产县植棉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30%左右,棉花促进新疆经济发展、城乡就业、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作用不可替代。

1.3 发展优质棉优势

新疆有近40 年的植棉历史,经过多年发展,新疆棉花生产已形成优良品种选育、精播机收、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等较为完备的生产体系,产量100 kg∕666.7m2以上优质皮棉的地块可达80%以上。随着新疆棉花集约化、全程机械化生产方式加快推进,还具有进一步提高棉花产量和品质的潜力。同时棉花加工设备改进、工艺升级也为生产优质皮棉打通了出路。

1.4 大规模标准化生产优势

新疆棉区土地平坦,灌溉条件有保障,是一年一熟的耕作制度,具备大规模生产的基础。近年来,棉花适度规模化种植比率提升较快,特别是北疆地区通过土地入股、土地托管等多种形式整合农民土地,有力的推进了新疆棉花适度规模化生产进程。2018 年新疆棉花种植面积249.13 万hm2,棉花机械采收面积达到158.13 万hm2,占比63.5%。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在节约生产成本、提高棉花产量质量,增加种植收益,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都具有非常明显的发展优势。

2 新疆棉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劣势分析

2.1 小家小户分散经营为主,标准化生产推进难度大

目前新疆棉花生产仍然以小家小户的分散种植为主,户均植棉面积不到3.33 hm2,仅为美国的1.3%。尽管部分地区相继加快棉花生产股份制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但由于新疆土地确权工作还未完成,缺乏有效和规范的流转机制,农户、合作社等在土地流转中顾虑较多,新型经营主体发育缓慢,分散经营的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困难。

2.2 外运成本高,竞争优势弱

新疆区内棉花消费数量有限,大量棉花需要调运出疆。新疆地处我国最西部,物流基础设施不发达,棉花出口和内销其运输成本均偏高。由于当前我国纺织业基地基本上分布在江苏、浙江、福建、湖北、广东等地,距离新疆都在几千公里以上,外运棉花的成本较高。虽然国家自2008年起对新疆出疆棉给予了400~500元∕t的运费补贴,但相比较进口棉的海运成本,新疆棉花的陆路运输成本明显较高。在运输过程中,还会导致棉花污染,影响加工品质。

2.3 产业链短,加工增值能力弱

目前新疆棉花加工依然以生产棉纱为主,初级加工产品比重大,棉花加工全产业增值收益较低。虽然近几年新疆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较快,但整体看规模小,竞争力不强,对产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带动有限。目前新疆棉纺织产业依然集中在上游的纺纱环节,下游服装加工等产业承接较少。同时目前在疆投资的纺纱企业相对于内地纺织企业机器设备、加工工艺、经营管理仍然有一定差距,产品主要以40支以下的中低支纱为主,市场竞争力不强。

3 新疆棉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机遇分析

3.1 政策机遇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新疆棉花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特别是2014年在新疆开展棉花目标价格改革政策以来,收到了保障新疆棉农植棉基本收益和促进棉花市场价格机制形成的改革效果,棉花目标价格改革政策在新疆的成功实施,进一步提振了国家对新疆全国最大优质商品棉生产基地的政策保障信心,促进了这一政策在新疆的持续稳定实施,给新疆棉花产业发展吃了一颗“定心丸”。

3.2 产业机遇

新疆目前棉花生产、加工、销售全产业链条完备,在保障我国棉纺企业用棉需求中的决定性地位已经确立。棉花是我国重要战略储备物资,其战略意义重大,对新疆棉花产业发展的支持和保护必将成为国家战略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都为新疆棉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奠定了强有力的产业发展基础。

3.3 市场机遇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棉纺织品生产国和出口国,国内棉纺织企业年用棉需求在800 万t 左右。当前我国皮棉生产能力仅500 万t 左右,尚有300万t左右的用棉缺口,棉花市场需求缺口巨大。截止2017 年底,国家临储棉抛售已达临界值,这更加剧了棉花市场的需求缺口,当前与新疆棉花竞争较为激烈的为美、澳棉,但受进口配额的限制,新疆棉花依然会在今后很长一个时期成为国内棉纺织企业用棉的主要选择。

4 新疆棉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威胁分析

4.1 对改革的认识不统一,难以形成改革合力

当前新疆棉花产业各市场主体对开展棉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认识参差不齐,并没有真正理解棉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历史背景、内涵和要求,改革的紧迫感和重视程度明显不足,没有形成全产业链共同行动的改革态势和推动改革的强大合力。

4.2 投入成本高棉花价格倒挂问题突出,效益提升难

由于我国棉花生产成本明显高于国外棉花生产大国,造成我国棉花价格的居高不下,出现了国内外棉花价格长期倒挂的现象。从国家棉花供给的角度看,国内棉花需求大于国内供给的矛盾依然存在,国家储备棉轮出到合理空间后必将进一步放开棉花进口配额,在国内外棉花价格倒挂和成本居高不下的双重挤压下,新疆推进棉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棉农种植收益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

4.3 产销信息不互通,需求侧与供给侧脱节问题突出

我国棉花产业链长、环节多,涉及棉农生产、轧花企业加工和纺织企业用棉等多个主体。纺织企业对棉花质量的要求无法直接传导到种植环节,导致存在新疆籽棉生产与纺织企业需求不匹配、优质优价难体现、农民对棉花质量管控积极性不高等诸多问题。同时新疆的分散种植模式,造成棉花市场信息很难第一时间传递到千家万户,影响了农户的棉花生产经营决策。

4.4 棉田残膜污染严重,水资源约束趋紧

新疆自80年代初起就已采用地膜植棉技术,在提高棉花单产的同时,废旧地膜不能及时回收造成的残膜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新疆棉花生产的重大威胁。新疆新的地膜管理条例施行前,棉田使用的地膜厚度基本为0.008 mm以下,韧性差,回收难,严重影响棉花出苗和农田环境。同时新疆干旱少雨,土地沙漠化、盐渍化现象严重,水资源短缺问题突出。

4.5 以大企业为主的土地流转模式需要谨慎

新疆在推进棉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部分大型企业也成为改革主体。如以新疆利华棉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通过大面积开展土地流转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棉花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但这一模式从目前的体制机制上尚存在一定的风险,对棉农的利益保障机制不完善,大面积推广仍需要进一步探索。

4.6 “优质优价”提升棉花质量的试点方案仍需细化

新疆在棉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试点工作中,试点县市对符合标准的原棉实行优质优价。但目前农民出售的是籽棉,而优质优价措施中评定棉花质量的是皮棉。不同产业链条上的市场主体对皮棉质量信息的了解程度不一,最终优质优价政策执行透明度有限,导致部分农户有误解。

5 深化新疆棉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对策建议

5.1 继续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探索紧密型的利益联结机制

在北疆地区推广较为成熟的土地转包、托管、入股等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大力发展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支持产、加、销各环节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推广试点中成熟的、效果较好的“六统一”种植模式和根据用棉企业需求组织生产的棉花种植模式。针对南疆土地规模小、农户接受度有限的特点,加大南疆改革试点范围,探索在南疆小规模区域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做法和模式。

5.2 适应机采棉发展趋势,大力提高机采棉质量

积极推进种子龙头企业与农业科研院所等科研单位建立紧密战略联盟或组建大型种业集团开展联合攻关,集中力量选育适宜机采的新品种,实现产量、品质、抗性和早熟性指标相统一,着力破解新疆目前无机采棉品种的困局。

总结完善试点中不同区域成熟的机采棉种植模式、管理规程,形成不同区域机采棉种植管理规程并抓好示范推广,重点解决当前机采棉中存在的棉花成熟偏晚、吐絮集中度差、脱叶效果不明显、产量损失大、含杂率偏高等问题。

整合资金,进一步加大对机采棉适用的大型播种机具、喷药机具以及第六代自走式采棉机的补贴力度,提高机采棉的种植效率。总结试点经验,尽快制定机采棉的清理、加工工艺标准并在全疆范围内推广,扩大机采棉加工企业技改补贴范围,促进轧花企业加快技改步伐,提高机采棉加工质量。

加快制定机采棉收购和皮棉公检使用标准,强化对机采棉收购企业机采棉收购定等和纺织企业在原料选择和配棉使用上的指导。

5.3 开展新型经营主体直接对接终端市场的产业发展模式试点

随着规模化经营和机采棉的发展,合作社、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掌握的籽棉规模越来越大,理论上有可能跨越加工环节直接与消费市场对接,形成和美国、澳大利亚等棉花主产国一致的产业链。这种产业链下,加工企业的作用将弱化,仅仅收取加工费用,皮棉的销售由生产者经营。从这几年北疆的发展趋势看,很多合作社、种植大户也有这方面的需求。改革中应尽快回应这种需求,在条件成熟的北疆地区开展新型经营主体直接对接市场的试点,为产业模式转变储备发展经验。

5.4 扩大绿色发展试点范围,提高生产要素产出效率

整体推进农药化肥减量控害零增长行动。转变用药施肥方式,抓好绿色高质高效创建、测土配方施肥、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等项目实施。因地制宜推进统防统治,加强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措施应用。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全面推广滴灌施肥、喷灌施肥等水肥一体化技术和棉花智能化节水滴灌、轻简栽培技术示范等节本增效措施。严格实施农田地膜0.01 mm 厚度,耐候期≥120 d 使用标准。对大田残膜留量超准制定处罚措施,切实降低农田地膜污染对棉花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5.5 大力推广以统一品种、全程监管为主要内容的质量管控措施

一是在全疆范围内,推广“一主两辅”的棉花用种模式,引导各地统一棉花种植品种,提升棉花纤维品质一致性。二是大力推广试点县市控制“三丝”的“三统一”管理模式,即:采摘装备统一、收购堆放统一、加工分包统一,努力解决新疆棉花“三丝”含量超标痼疾。建立“三丝”管控奖惩机制,对“三丝”问题解决好的县市和企业给予奖励和扶持,提高棉花质量管控意识,通过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各种媒体加强“三丝”问题宣传,让棉农和企业充分认识其影响新疆棉花发展的巨大危害性。三是抓好农用地膜管理条例的贯彻落实,坚决杜绝生产和使用地膜厚度不达标准的农膜。加大棉田残膜回收与再生利用项目实施力度,切实提高农田废旧地膜回收率。

5.6 继续开展“优质优价”提升棉花质量的试点

在前几年试点的基础上,选择条件好、基础扎实的县市继续开展“优质优价”提升棉花质量的试点,结合新疆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改革中正在开展的“自治区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补贴与质量挂钩”试点,适度扩大试点面积和范围。在试点中,重点探索如何在籽棉交售环节核定籽棉质量,包括加工企业和种植大户、合作社等建立明确的籽棉质量衡量指标、“优质优价”的幅度等重点环节,便于及时将质量信息直接传递到生产者。

猜你喜欢
机采棉花供给
棉花是花吗?
棉花
小读者(2020年4期)2020-06-16 03:33:54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群众(2016年10期)2016-10-14 10:49:58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当代经济(2016年26期)2016-06-15 20:27:17
新型组合式机采棉清理机简介
心中的“棉花糖”
第三讲 棉花肥害诊断及其防治
早熟机采棉育种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