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焦阳
(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8)
优美的乡村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生态宜居”内涵的深刻体现。提升乡村生态环境,不仅是让乡村环境更生态宜居,而且可以满足城镇居民对于生态宜居环境的需要。
首先,过去几十年我国的城镇化发展步伐加快,城镇人口首次超过乡村人口。但是,乡村依旧生活着6亿村民,乡村生态能否振兴,事关乡村振兴的成效。习近平强调,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美丽中国要靠美丽乡村打基础,要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民建设幸福家园[1]。因此,要认识到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
其次,进入新时代,人们对于乡村生态振兴也越来越重视,渴望拥有优美环境的愿望越来越强,面对这一需要和矛盾,中央给予积极回应,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生动体现。同时,人类之所以能维系生存,离不开大自然赋予大家的自然资源。因此,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事实上就是在保护人类自己。
最后,实现乡村生态振兴可以为乡村发展注入活力。当前,人们越来越重视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人们的消费需求转为更加注重质量和品位。每当节假日,许多城镇居民会到空气更加清净、环境更加优美、景色更加迷人的乡村小憩片刻。所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为乡村带来发展机遇,从而让乡村的绿水青山有机转化为金山银山。
“乡村问题”是我国迈向现代化国家进程中始终难以回避和解决的难题,即使是从世界范围来看,“乡村衰落”也是世界级难题。分析我国“乡村衰落”却是症始于近代西方的冲击和传统地主阶级的双重打压形成的。费孝通先生指出:当西方“工业文明”冲入乡村,“农工相辅”的乡村经济开始被破坏[2]。事实上,我国的乡村问题已经开始由经济问题向其他问题蔓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乡村经济有较快速的增长。例如,1978年以来农村人均家庭可支配收入从134元增长至2017年的13 432元,增长了100.5倍,同期人均家庭经营性收入从36元增长至5 028元,增长了140.4倍[3]。由此可以看出,在改革开放这一过程中,我国的乡村社会较之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但是,此前仅仅追求发展速度而忽略乡村生态环境的粗犷式发展模式显然是不可持续的。例如,早在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就曾指出,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恶化,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主要表现为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同时存在,工业污染与生活污染双重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涉及农村环境保护的法规、政策和标准体系不健全,部分农村环境问题已然成为危害农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因素,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4]。因此,改革开放40年,我国乡村社会存在的问题已经由乡村贫困向乡村生态环境困境转变。
乡村生态振兴实践倒逼着必须下大力气整治乡村生态环境污染。在追求经济发展速度更快的过程中,因为忽略了乡村生态环境的可承受力,所以导致乡村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特别是对乡村社会的土壤、水源等造成严重破坏,当大量的土壤被污染侵蚀以后,在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的同时也致使土地肥力下降。而城乡、工业、生活废水的持续无序排放以及农药、化肥超标使用严重污染了水资源。而乡村环境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资源。显然,乡村生态环境污染对村民生活的影响是综合性的伤害,并威胁着农民的生命健康。农民受到乡村生态环境威胁之后对污染源和相关部门的意见将越来越多,这也将影响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是不利于我国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的。因此,乡村生态环境被破坏带来的影响不仅仅会对乡村和村民造成伤害,其甚至会超出乡村社会、村民蔓延至乡村以外,对乡村以外的人员造成伤害,最终给整个社会造成伤害。
建立双向互惠的城乡机制是乡村生态振兴的前提。习近平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5]这肯定了落实“两山论”是实现乡村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要想建立双向互惠的城乡机制,就需要认识到“两山论”是辩证统一的,其中就包括通过“绿水青山”为乡村社会带来“金山银山”,进而又通过“金山银山”为巩固“绿水青山”提供物质前提。具体来说,就是将二三产业同优美的乡村生态环境进行深度结合,最终实现“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例如,在发展乡村生态经济的过程中,可以将乡村户外游与乡村休闲农业相结合,将其作为连接城镇居民和乡村居民的纽带,从而既可以为村民带来物质收入,又可以为城镇居民提供所需的生态产品,满足他们的多层次需要,最终促使形成双向互惠的城乡机制。
乡村生态要实现振兴,离不开人才的支持。为了破解乡村人才缺失困境,就需要实现人才的城乡双向流动,具体可以从2个方面作为抓手。一方面,鼓励常年在外的人才回归乡村参与乡村生态振兴建设。例如,要加大农村大学生的回引力度,通过提高相应待遇和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力度,来消除农村大学生在返乡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同辈压力以及身边传统思想的消极影响。同时,要给予村民价值观念引导,努力消除传统思想,正确看待大学生返乡助力乡村生态振兴。努力使农村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激发农村大学生和村民的积极性、主人翁意识,为乡村振兴提供持久深远的内部动力。另一方面,各地可以通过新一轮的人才引进,使得城乡人才形成双向流动机制。有关部门要努力转变思维方式,不仅要引来人才,而且要对人才的后续成长发展进行通盘考虑。只有完善相关人才引进、考核、评价、奖惩制度,才可以使新引进的人才更加安心,才会有更多的优秀人才愿意离开城市投身乡村发展的方方面面,从而为乡村生态振兴注入新活力、创造新局面。
要想实现综合有效地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就应认识到政府是协调推进乡村生态振兴的关键点,由政府协调各部门力量推进综合系统的乡村生态治理是有效的形式。因为乡村生态振兴所需的资金、技术、人员都不是乡村自身所能担负的,因此,只有发挥我国最大的制度优势,才能为乡村生态振兴提供坚实的基础。同时,要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乡村生态治理,通过引进社会力量为乡村生态振兴提供活力。另外,要通过宣传教育引导村民提高自身综合环保素养,认识到乡村生态保护不是政府及社会的外部事物,而是事关自身永续发展的事情。所以,为了有效应对乡村生态污染问题,需要形成政府、市场、村民三维综合治理的乡村生态振兴模式。
乡村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也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前提。事实上,只有乡村生态更美,人们能生活在一个优美的生态宜居的环境,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才会更加深远持久,从而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基础,进而实现“三农”现代化的恢宏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