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大中
(盘州市沙淤农业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贵州 盘州 553500)
与传统农业相比,生态循环农业具有一定特点。生态循环农业是一种遵循循环经济理念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其主要生产流程为投入品→农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新产品。通过上述流程能进一步提高农业资源投放品的利用率,可实现能量多级循环利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业资源缺乏的压力。在每个环节当中都强调节约、清洁,抵制有害物质进入,在提升农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有利于减轻环境污染。同时,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具有持续性特点[1]。循环、优质及高效是生态循环农业的主要特征。在农业资源日益减少、农业环境承载能力趋于极限的情况下,生态循环农业可通过物质多层循环及能量多层循环来减少农业资源投放,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缓解农业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总之,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能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所获得的农产品具有“绿色无污染”特性,产品附加值较高,能同时兼顾生态效益与环境效益。
农业废弃物处理是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例如,在畜禽粪污处理方面,国家有明确规定:规模养殖场以及养殖小区需要结合养殖规模以及畜禽排泄可能产生的污染防治需求,购置相应的粪污处理设施。然而,很多养殖户为了节约生产成本,在粪污处理设施方面存在不足,无法满足粪污处理设施需求[2]。在其他废弃物处理方面,如秸秆、农药包装物处理方面,由于部分地区缺乏政策扶持,导致处理成本较高,普通农户无法进行有效处理,进而出现废弃物乱弃乱扔的情况,会造成严重污染。
一些地区在农药及秸秆整体负荷方面有所降低,但农膜负荷却有所增加。然而,在地膜回收方面落实不到位,导致农膜污染相对严重,与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要求格格不入。
生态循环农业所追求的不完全是环境保护,而是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化、协调化。要想达到这种要求,必然要不断提升农业产品附加值。然而,部分地区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链条并不完整,只是单纯地鼓励农业经营主体采取环保农业发展模式,农作物产量有所提升,但农产品缺乏技术含量,农民整体收入增幅并不高。
在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提供政策扶持,引进废弃物处理技术,控制污染源。在畜禽粪污处理方面,需要结合畜禽实际生长需求搭配适宜的饲料,适当限制氮、磷等营养元素的供给,以提高饲料利用率。为了让畜禽能更有效地吸收饲料,要科学使用兽药及饲料添加剂,尽量避免药物过量使用及药品滥用,要严格禁止重金属超标等违规药物使用。在养殖场中可采取雨污分离技术,养殖场中可设置漏尿但不漏粪的半漏缝底板,对尿液及粪便进行有效分离。如此一来仅需清除地板上的干粪即可,有利于减少污水排放量。针对已经形成的畜禽废弃物可用来回收生产有机肥料及沼气,变废为宝,以减轻环境污染。秸秆废弃物及农药包装可进行分类回收,作为原材料生产人造板材、餐具、包装容器等。
地方政府可建立标准地膜使用示范区,推广使用降解膜及加厚膜,并出台对应的差价补贴政策。通过推广可回收地膜,从源头上控制地膜污染。与此同时,要针对化肥、农药的使用进行明确规定,并出台农用地膜生产、销售、回收再利用等规范性文件,加强监管,以促进农业生产活动规范化开展。
在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对区域农业产业链进行完善,不断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实现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调发展。在上述过程中,可将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充分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农业活动链条。产前农产品研发、设计,产中化肥农药供给,产后加工、销售,均归纳到农业生产体系当中,以延伸农业价值链。农作物种植及畜禽养殖可相互关联起来,实现相互依存、循环利用[3]。同时,可将农业与工业产业进行融合,农产品产地可建立商品加工基地,便于对农产品进行初加工及深加工,在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的同时,也可缓解区域就业压力。另外,可将农业与服务业结合起来。例如,可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等,让农业朝着旅游业方向延伸,以此来优化传统农业产业结构,为农业发展及土地利用添加新的元素,进一步增强工业自我积累,形成一条多元化的产业链。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还需要融入新兴技术,如大数据技术、互联网推广技术,以拓展农产品营销范围,形成品牌效应,获得更大的附加值。
生态循环农业是未来区域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目前,部分地区在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上还存在一定困境。在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应给予引导、扶持,可引进废弃物处理技术,并完善地膜回收。通过产业融合,打造完整的、多元化的产业链,不断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促进生态循环农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