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凌云语文教学观及其现代意义1

2019-02-21 08:33崔绍怀
惠州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凌云祥林嫂陈老师

崔绍怀

(惠州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广东 惠州 516007)

一个人成就的大小,常取决于其思想境界的高低。看特级教师陈凌云的语文教育教学叙事文字,不难看出她思想境界的站位高,更不难看出她对待语文教育教学精益求精的态度与行动。现已退休的陈凌云老师,曾是东北师大附中语文组组长,在附中教学一线工作34年。在十分繁忙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陈老师不断总结自己的心得、体会、经验与教训。读过陈老师的语文教育教学材料后,令人受益良多。长期以来,陈老师在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了很受学生欢迎的教法学法,并形成了她自己的语文教学观。尤其是她首创的课前“一分钟讲话”训练,对全国各地的口语交际教学、写作教学、阅读教学等有深远影响,这也是陈老师教学观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陈凌云语文教学观的内容与特点

(一)趣味性:陈凌云口语交际教学观特点

“一分钟讲话”训练的形成过程。1980年,陈老师和大多数老师一样,长期以来,一直都有一个误解——高中语文教学时间紧、任务重、课时少,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必须以教师讲为主,很少让学生在课上讲话——这样才能尽快完成教学计划,讲完自己所预设的内容。但通过参加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教改讨论会后,陈老师改变了旧观念。1983年,陈老师进行听说练习的尝试,准备了八个小故事,全班分成八个小组,分别“默声”(每个小组内两个同学彼此传话,不能让第三者听到)传话,“结果是二个小组全对;二个小组全错;四个小组有差错”。实践后,陈老师认为这个训练用时不多,收益不小;内容有思想性;做法有一定科学性;对学生来说,有趣味性。这在低年级的听说训练中,是一个较好的方法①。1984年8月到1987年8月,课前“一分钟讲话”训练在东北师大附中完成第一个三年教改计划并获奖。所谓“一分钟讲话”,即“每堂语文课由三位同学讲话,每人讲一分钟左右。内容不限,新闻消息、杂感小议、名人轶事、格言警句、问题解答、知识介绍……都可入讲。按学号顺序进行。每人可于课前做准备,也可即兴讲话。三位学生讲完后,教师(或学生)进行三言五语的简评。有时遇到学生认识上的片面或错误,教师要给予指正;有时针对学生所谈的问题,教师可以谈自己的看法,也可以简单地谈谈由学生所谈的问题教师产生的联想。这样,每堂课要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来进行这项活动。每学期每位学生可以讲话4-5次。每次讲话以后,学生根据追忆形成文章[1]1-2”。

陈凌云口语交际教学的效果。在符合逻辑规律、具有理论思维的“一分钟讲话”概念的基础上,陈老师与学生都认识到了语言的艺术价值、高效的教学语言对语文学习效果的重要影响。因为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主要体现在语言方面。尤其是老师的讲课,主要依靠语言来实现。教学效果好不好,主要取决于教师语言在学生的头脑里是否发挥了恰当的作用。教师语言在学生头脑中留痕越多、越明显,意味着教学效果就越好。陈老师以“一分钟讲话”训练为标志的口语交际教学富于趣味性,因而深受学生喜爱,被学生称为“幸福的小岛”“带来了希望和快乐”“语文课堂上吹进了一股清新的风,变得生机勃勃了”等。获得学生好评,与陈老师具有前瞻意识、自我教育、精益求精的教学指导思想息息相关。她强调的“中学语文教学应该为提高全民族的口语表达能力做更多的工作,以适应社会主义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1]1”,体现了她对未来社会能获得更好发展的超前意识,更体现了她对祖国、对社会主义的深深地热爱。这种大爱的最具体的表达方式,在这里,是那么生动、形象,既不唐突,也不生硬。再如,陈老师说,学生“由于年龄、经历、认识的限制,他们的看法和主张不见得都正确,但他们能讲出来,引起大家的争论和教师的指导,就会通过自我教育的方式,提高他的认识,端正他的看法[1]3-4”,这意味着只有是自己体验到的,教育效果才最好。因为老师的言教,常常被学生认作为说教,其教育效果可想而知。还如,“一分钟讲话”训练,自然要占用课堂时间,而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任务也必须要完成。“这就要求教师处理教材要少而精,提高课堂效率,对语文教学进行改革[1]5”。按照这样的教学指导思想进行的改革,其结果是促进教师提高了自身及时解决各种问题的教学能力,同时激发并提升了学生学习内驱力。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家长、同事、社会人士所关注的教学效果(尤其是指考试成绩),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更好了。

(二)整体性:陈凌云写作教学观特点

除口语表达训练,追记成文章外,陈凌云还通过日记、阅读笔记、作文等具体的实践形式进行书面表达的训练。在写作训练中,陈老师“全部工作”的教学指导思想值得重视。在提交的《作文通讯》年会论文中,她认为:“提高写作能力不是作文教学独自能承担的任务。它体现在语文教师的全部工作之中”②。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要培养和发展的能力之一,并不是全部能力。但把写作能力的培养、发展与提高放在语文教师“全部工作”之中的认识,是一种更高站位、全局观念的表现。因为写作能力与听说读的能力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自然与听说读的教学密切相关。听说读的教学,从不同角度潜移默化地促进着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坚持这样的教学思想,是契合语文教育教学规律的做法。在这种教学思想指导下,提高写作能力才不局限于写作教学的单一范围内,而能将其置于识字与写字教学、口语交际教学、阅读教学、综合性学习,及其班会、班主任工作中等。

写作与观察、联想和想象之间关系密切。1.实例反思。通过观察现实世界、周围生活中的人事景物,加之父母等亲朋好友的长期影响,学生自然会形成自己的认识与判断。在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后,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观察结果、心理反应等,以此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如1982年的春季学期,陈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让学生写,结果与训练目的南辕北辙。她说:“我让初一学生写《这件事发生在今年三月》的文章。出题的意图是让学生写文明礼貌月中出现的好人好事。但有的学生却摆出了社会上的一些丑恶现象。这件事引起了我的注意。我考虑到,向学生讲不能写丑恶现象,这会造成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关键不在于能否写,而在于怎样写。于是,我便因势利导,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学生们认识到了社会光明面与社会黑暗面的关系,看到了光明的主流趋势,也认识到了克服阴暗面的必要性。从正反两个方面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大社会意义[2]”。学生虽联系现实,展开联想,在作文中揭露社会阴暗面,但存在片面、偏颇的问题。这种写作行为,可能与其家庭、周围环境的影响有关。面对这种情况,陈老师从辩证思维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中,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意识到了片面性,从而实现自我教育。这种有效的引导,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整体认知水平。通过平凡、普通的课堂教学,取得这样的教育效果,其实与陈老师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深刻思考是有关联的。她在“年会”论文中说:“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确是一场重大的社会革命。而这场革命不是轻易能取得胜利的,须全党全民做出极大的努力。”。2.理论阐释。在写作实践中,陈老师意识到观察的重要作用,观察与联想和想象之间的内在关系,特别是对于合理的联想、正确的想象、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的理性思维的把握等,都有助于学生写出好作文。她认为:“方法来自反复的训练,认识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而想象则需要有丰富的材料。这三者互相联系,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也是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辅导点拨的重要方面[2]”。学生的写作训练是需要表现方法的,更需要灵活地运用这些方法。这些方法,其实是写作的基本规矩与法则。经过反复训练的写作方法,其实是在写作过程中所熟练运用的那些规矩与法则,或者说是使用起来较得心应手的规矩与法则。观察人事景物后,学生自然会形成自己的认识。经过老师的指导,学生会形成全新的认识。这其中蕴含着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联想与想象能力的全面发展,以及学生思维能力与写作能力的协调发展等。

(三)情感性:陈凌云阅读教学观特点

不论是说还是写,都离不开大量阅读。陈凌云首创的“一分钟讲话”训练及其十分强调的写作教学,都与她重视阅读教学密切相关。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或者说:要想下笔如有神,还是特别需要读万卷书的。事实上,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的效果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数量的多少、阅读质量是高还是低、阅读方法正确与否,以及对作品文体特点、作者情感的把握是否准确等。小说教学与散文教学,则很好地体现了陈凌云的情感教学观。

小说阅读的情感教学观。一是“依小说的文体特点和本篇作品的特点来安排授课内容③”的。通过《我的叔叔于勒》《小桔灯》《夜走灵官峡》《社戏》《最后一课》《药》《祝福》《梁生宝买稻种》等的教学,陈老师认为,把握住小说的构成要素,有助于小说内容的理解。如在教《祝福》,让学生思考“你是怎样认识祥林嫂的几次反抗性的举动?”时,学生回答各异,有的甚至说祥林嫂是“有意识的,有无产阶级觉悟的表现”④等。这种理解显然不对。结合小说三要素中的环境因素,陈老师便追问:那么,祥林嫂就是无产阶级战士了?待学生反应过来,又问:祥林嫂生活在什么社会的什么环境下?经过讨论,学生得出了准确答案。二是采用多种方法,如提问法、朗读法、启发诱导法、思维教学法、读论结合法等,实施声情并茂的阅读教学。在讲《祝福》时,陈老师饱含情感提出的从鲁四老爷所说的“可恶”“然而”(这四个字重复了一遍)八个字可以看出其对祥林嫂被她婆婆抢走这件事持什么态度、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有什么表现力、每次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如此变化、是谁杀害了祥林嫂、祥林嫂这一典型形象的意义是什么、“也仍然叫她祥林嫂”里用“也”字的意图是什么等不能立刻就解答的问题,都需要学生熟悉、理解小说的内容,反复思考,才能回答的。对暂时坐稳了奴隶位置的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家来做工,干了那么多、那么重的活,为什么“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等问题的思考,陈老师启发学生,要联系前边的情节和上下文语境,经过分析和讨论,认识到祥林嫂在婆家的处境比这里更糟糕,所以在鲁家即使再累,她也满足。经过实践证明:在小说阅读教学中,结合小说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上下文语境、情节的发展线索理解人物的性格、形象,进而归纳中心思想和作者思想情感等的做法,符合阅读教学规律,行之有效。

散文阅读的情感教学观。通过《海燕》《白杨礼赞》《松树的风格》《回忆我的母亲》《藤野先生》《荔枝蜜》《小麻雀》《猫》《挖荠菜》《匆匆》《挥手之间》《雪》等的教学设计与实践,能看出陈老师广泛使用的“教师提出思考题,引导学生读读、议议,教师点点的教学方法[3]”“在教师指点下,学生朗读和讨论相结合的教法”“学习抓住人物特征和事迹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3]等教与学的方法,渗透着的情感教学思想。从两个维度进行分析:一是人与时间的关系。在教授朱自清的散文《匆匆》时,陈老师思考:怎样才能“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获得精神力量”呢?她认为,首先,教师“思想有高度,认识事物才有深度。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其次,“教师还要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这又包括两点:1.语文基本功;2.教师的教学艺术和表达能力。一篇文章总是通过字、词、句、章来表达思想内容的。那么,我们在分析这篇文章时,就应该指出文章好之所在。如同一个医生给病人看病一样。医生的服务态度再好,但说不出是什么病来,那是不成的。一个语文教师也是如此,只知道文章好,如何好?则说不出来,分析文章不对路,抓不住要害,分析不到点子上,这怎么能使学生明白呢?”⑤这里所使用的医生给病人看病的例子,恰当地说明了教师的教学态度与教学水平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态度不仅要好,教学水平也要高。这两个条件同时具备,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学习效果。二是人与空间的关系。首先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对朱德《回忆我的母亲》第三部分(全文最后六句话)内容的学习、分析与解读,就很好地落实了“认识母亲一生热爱劳动的高尚品质,爱憎分明的阶级感情,以及母亲对朱德同志的良好教育和影响;深刻体会朱德同志追思和怀念母亲的革命感情”[3]的教学目的,以及陈老师主张的情感教学思想。如教学《藤野先生》时,陈老师所提出的鲁迅为什么在文章开头用辛辣的笔触细致地描绘了清国留学生“盘辫子”的情形、去仙台的途中为什么只记了两个地名、为什么要从东京去仙台、为什么要写初到仙台的生活、为什么又要离开仙台、告别藤野先生时师生的感情是怎样的等一系列问题,其实都饱含着教者的情感教学思想。再看人与动植物之间的关系,如海燕、麻雀、猫、蜜蜂、白杨树、松树、荠菜等。在谈《海燕》中的艺术形象,对海燕象征无产阶级革命家,大海、波浪象征广大的人民群众,乌云、闪电、雷声象征以沙皇为首的反动势力,海鸥、海鸭和企鹅则象征“形形色色的假革命或不革命者”的解读中,既能看出高尔基“通过不同海鸟的形象,艺术地反映了当时俄国不同阶级和阶层对革命的不同态度;同时,通过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海燕的形象,歌颂了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斗争精神和乐观精神”[4],也能看出陈老师对以海燕为代表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肯定与赞美之情。在对张洁的《挖荠菜》的教学解读中,陈老师将课文内容分成“我”小时候的苦难生活和解放后与孩子们一起挖荠菜的感受两部分,并进一步理清了各部分的具体思路。第一部分的思路:“馋丫头”的得名→得名原因(饥饿)→饥饿的社会原因(剥削制度的罪恶)→在此基础上写挖荠菜[5]。第二部分的思路:在新社会,看到荠菜,勾起对旧社会苦难生活的回忆,怀念荠菜→带孩子们挖荠菜、吃荠菜,但新老两代人的态度和感情不同→产生感慨,想到教育下一代问题,提出希望[5]。张洁在这篇散文中所写的“我”,在回忆童年因缺少粮食而饱受饥饿的痛苦经历、又遭受地主家的管家的棒打、毫无人的尊严时,也勾起了陈老师的童年回忆。陈老师的童年,经历了日寇的铁蹄、战火与硝烟、亡国奴的生活,以及解放后陈老师获得的稳定、幸福生活,宛如《挖荠菜》中的“我”小时候、解放后的经历,都有类似的情感在其中的。而陈老师是带着真情实感进行教学的,听来读来自然令人感动。最后看人与自然景物之间的关系,如教学鲁迅的《雪》时,陈老师将全文分成赞美江南的雪、赞美朔方的雪两部分,认为“朔方的雪”的形象是战士的形象,并具体分析了形成朔方雪景象的环境象征了恶劣的政治环境,这种景象的造成正体现了“朔方的雪”的作为,这种作为象征了战士的“蓬勃奋飞”、不停战斗的革命精神。

多年来,陈凌云都在摸索“文道结合”“情感教学”等问题,主张“教育者要先受教育”,讲课者自己要先动情,才可能感动学生。师范的意思,是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老师要成为他人的示范、模范或榜样,就要不断地修炼自己的思想、品德、能力、技艺等。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首先要做到,这样,老师做起各种事情来,才更有说服力。因此,老师重视“一日生活中‘为人师表’的作用,以自身高尚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行熏陶和感染[6]”他人,就是示范。要想教育好学生,首先要进行自我教育,并且教育好自己。就阅读教学内容而言,阅读材料能否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首要的问题在于是否深入到了教师自己的内心世界。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而且,此情乃感动自己的“情”。陈老师在每次讲《祝福》时,对祥林嫂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的分析,丝丝入扣,细致入微,对祥林嫂的同情、理解,总能深入人心、引发学生的共鸣。在听者或读者看来,祥林嫂性格的精神实质,被陈老师拿捏得十分自如。抑或是,祥林嫂的全部或部分遭遇,在陈老师同时代人或其周围人的身上也曾发生过,并令陈老师印象深刻,因此陈老师能把自己接触到的相关遭遇,自然而然地挪移到祥林嫂身上。所以,陈老师分析祥林嫂的形象就十分贴切、自然、深入、细致,饱含深情。尤其是对祥林嫂于天下人都在祝福之际,暴毙于风雪中的分析,不由得不令人思考封建社会、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在阅读中落实情感教学思想,虽并不始于陈老师,但陈老师却充分地挖掘了阅读材料中的情感因素,而且充分运用了情感教学思想,从而较好地发挥了阅读教学、情感教学的感染作用。其显著效果是: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境界的提升、甚至灵魂的净化。

二、陈凌云语文教学观的现代意义

学生自主学习与瞬时应变的能力显著增强。这符合信息爆炸时代自主筛选有用文献资源及适应快节奏发展的需要。传统的语文教学,以灌输式为主。在课堂教学时间的分布上,教师把更多的时间放在讲解方面,以滔滔不绝的讲授为主。学生坐在座位上静听,其语文学习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缺乏主动参与和表达、表现的机会,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针对这样的现实状况,陈凌云积极倡导学生自主与探究的学习方式。当欣赏《一分钟讲话集锦》中的一篇篇铿锵有力的演讲稿时,从学生们谈到的深思而慎取、莫做新时代的马谡、勿忘国耻、人是需要精神追求的、长江漂流探险的意义、太平洋有多少桶水、生活中的辩证法、由日本人的“宗教热”谈我国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中学生和社会实践、有缺点的战士与无缺点的苍蝇、告诉大家几个为什么、自信心来自于什么、死后留下什么,等等,读者很容易看出这些演讲稿都是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查找各种文献资料,精心思考的结晶。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在当时,就是现在,抑或未来,或许都是高效的,同时也并不“过时”。小而言之,毕竟因人的精力很有限,需做出必要的选择。在众多信息中,有没有迅速选择适合于自己发展的信息,淘汰与自己专业或研究方向无关信息的能力,就决定了其成长的快慢、发展水平的高低。经过“一分钟讲话”训练者,在沟通、表达与交流方面,自然容易展示自己的才华。尤其是听、说、思三个动作关联紧密,几乎同步运行。不论是课内还是课外,不论是校内还是校外,不论是个人小事还是家庭琐事,在场的听者在遇到棘手的问题,需做出言语方面的及时反应时,都能有语言上的跟进,或对答如流,或明确表态,或边思考边解说等,而不是悄无声息、无言以对、错失时机。大而言之,在风云际会的商贸谈判、波谲云诡的国际争端中,口才雄辩者往往能据理力争,为国家与民族赢得载入史册的声誉。

学生审美体验与选材立意的能力得到加强。陈凌云在布置《这件事发生在今年三月》的作文时,意在弘扬正能量,及时反应新风尚。但有的学生却片面地表现了社会生活的阴暗面,而未能扣住正面主题。其实,消极、阴暗、负面等是可以写的,关键在于怎么写,它们与积极、光明、正面等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则更值得关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7]”。《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获得审美体验。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独到认识[8]”。很显然,课程标准在写作教学的立意、引导、热爱、积极、理解意图、认识独到等方面均做了明确的规定。尤其在当下信息来源渠道多、思想意识多样复杂的环境下,积极健康的思想更应该成为主流思想。而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围绕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大力改进美育与教育教学、统筹整合学校与社会美育资源、保障学校美育健康发展等方面,都突出了美育的重要性。学校教育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还有训练思维的发展过程、选择和运用实用的方法、培养丰富多样的情感、表明感性或理性的态度、分析问题的立场或呈现的价值观等。其实,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教材编写者之间、师生与课文中的人物之间等,是存在思想情感联系的。这与陈凌云注重学生审美体验的训练,其实是贯通的。诸如当陈凌云与学生共同探究藤野先生、朱德的母亲、平桥村孩子们的美德时,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获得了审美体验。这足见陈凌云于20世纪80年代在写作教学思想方面所做出的引导,富于前瞻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教师立足文本与启发诱导的方式符合学生阅读认知规律。在《匆匆》《背影》《祝福》《烛之武退秦师》等一篇篇课文的学习中,陈凌云总结的“备课要深、讲课要精、内容要实、教法要活、教态要亲”等教学思想,充满了启发引导、循循善诱的方法,踏踏实实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陈老师抓住文本,从文本出发,深入研读文本,探索文本内部世界,领略文本的精神实质。反观当下的语文教学,在课文内容或教学内容还理解得不很好、较为浮浅时,很多老师大搞拓展延伸,甚至拓展的内容并不紧密关联于所学习的内容。其实,这是本末倒置的教法,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有时芝麻也没有捡到,实在是得不偿失。拓展延伸本身并没有错,关键在于必须学会基本知识、会学习及怎么拓展等。阅读,是当下被广为使用的终身学习方式之一。无论什么样的时空,无论什么样的媒介,人们都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阅读。在不学习就很可能被迅速淘汰的现实背景下,阅读与阅读教学的实践意义不言自明。毫无疑问,阅读和阅读教学不仅“有效推进语文教学的整体发展、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学生阅读自觉意识的设计]”[9能力,而且极大地促动了人类思维品质的发展。

总之,陈凌云首创的“一分钟讲话”训练,不仅仅涉及听说训练,还涉及读写及思维训练等,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相互促进,相互作用,是一项趣味性十足(在学生看来)的学习活动。在写作教学中,她坚持提高写作能力体现在教师全部工作中的观点,借助鲜活的材料、生动的事例,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思想品质,收效明显。其听说教学与写作教学,都以阅读教学为基础。她的阅读教学,充分体现了工具性与思想情感性的统一。所以,以口语交际教学观、写作教学观、阅读教学观等为基本内容的陈凌云的语文教学观,归属于学科教学论、特别是语文教学论的范畴。陈老师在教学时,体现了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教学规律,较为系统地呈现了其在听说读写方面的教学思想,具有鲜明的创新意义与实践意义。当然,陈老师的教学观,还可以从备、讲、批、辅、考的角度进行系统地研究。

注释:

①1983年4月6日,陈凌云在东北师大附中语文组组会上做《听说练习的一个小尝试》的发言,总结了用“传话”的方式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获得了有价值的经验。

②1982年8月,陈凌云在福建省福州市《作文通讯》年会上提交的《从多方面努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一文,从实例反思、理论阐释等方面分析了作文教学与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

③1990年11月23日,陈凌云在执教百花奖课《警察与赞美诗》后,在东北师大附中语文组组会上做《参加东北师大附中第八届百花奖活动总结》的发言,指出了“特征”的价值。

④1981年1月,陈凌云在东北师大附中语文组组会做《在讲读课中运用提问教学法的点滴体会》的总结发言,谈到了她在执教《祝福》时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有代表性的问题。

⑤1981年10月,陈凌云在东北师大附中执教公开课《匆匆》后,做《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获得精神力量——教学〈匆匆〉有感》的总结,具体分析了学生怎样才能获得精神力量等问题。

猜你喜欢
凌云祥林嫂陈老师
基于祥林嫂称谓感知其人物形象
祥林嫂是怎么死的?
——《祝福》的文本细读与推理
保留一点儿焦虑感
Q萌霸气凌云秀
我的科学老师
小陈老师来上课
唯有凌云多壮“质”
我们的“开心果”
把人物写得生动活泼吧
疯狂的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