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璐璐
(信阳农林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一方面,从乡村景观风貌角度,可以科学有效地利用乡村区域发展优势,在把握当地特色景观风貌发展机遇的同时对乡村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另一方面,从乡村社会需求角度,可以进一步优化乡村产业结构,加快促进农产品生产营销方式转型升级,为农民创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建设宜居乡村,保护乡村特色景观风貌,从而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构建以人为本的乡村可持续发展体系,已成为当下宜居乡村建设的重要课题[1]。
信阳市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系列精神,相继出台诸如《信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平桥区明港镇总体规划(2017—2035)》《关于进一步规范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法规和政策,以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为总体目标,确保不断改善乡村生产生活条件。但就目前而言,建设信阳市宜居乡村需要明确制定相应的指导政策和管理机制。
目前,信阳市一些乡村景观规划既忽视了乡村景观风貌的整体空间格局,又没有充分科学利用乡村自然资源,出现“乡村效仿城市”的发展模式,随意拆旧建新,导致乡土文化流失,乡村生态环境被破坏,景观风貌受损[2]。个别乡村景观规划存在“短视现象”,缺乏长久、可持续规划建设指导,造成乡村资源利用不合理,虽在短时间内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改善了村民生产生活环境,但这种未经深思熟虑的单一式乡村景观规划丧失乡村特色,有待于进一步更新。
在宜居乡村建设过程中,信阳市政府一味追求乡村形象工程建设,如大肆兴建乡村标志性景观广场和建筑等,而未着眼于未来,没有以乡村环境卫生与美化为基本出发点,导致乡村“脏、乱、差”的问题依然存在。走进乡村,虽然整体景观美观、绿意盎然,街道两旁绿化带花团锦簇,但是由于村民受生产劳作方式简单粗放和经济利益驱使而缺乏环境保护观念,随意丢放和露天焚烧生活垃圾等现象时有发生。
信阳市部分乡村景观规划更侧重于乡村传统村落规划、乡间道路规划、休闲活动广场规划、环境卫生整治等硬质环境建设,而忽视乡土文化内涵的流失,导致乡村传统文化景观无法得到保护。宜居乡村景观的建设不仅应呈现出乡村景观风貌的自然和谐美,更要营造出乡村乡土文化气息,展现乡土人文魅力。
目前,在宜居乡村建设过程中出现许多生态破坏问题,主要体现如下:农业生产方面,村民过渡开垦农业种植用地造成乡村土地土壤沙质化严重,村民过渡开采地下水灌溉农田作物导致乡村水自然环境资源紧张;农民生活方面,村民随意改造和搭建住房造成土地利用不当,生活垃圾随处可见导致土壤和河流水质污染,“厕所革命”开展不彻底等。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发展在经济、教育、医疗、卫生和生态等方面存在不平衡性。从生态环境角度来看,城市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都优于乡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对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起着不容小觑的作用。乡村振兴战略中“生态宜居”要求的提出,为信阳市宜居乡村景观风貌的保护与更新提供了新标准,有利于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一方面,农民作为乡村的主体,也是宜居乡村景观规划的主要受益者。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其赖以生活的景观环境有着更高追求。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倾向于到乡村呼吸清新的田园空气以及体验农田种植、果园采摘的乐趣,体验农耕文明和“乡愁”等精神文化产品[3]。
乡村景观风貌的布局和构建主要受到自然条件、经济条件、人文条件等多方面地域发展因素的影响,因此应遵循低能低耗、舒适环保、长期有效的可持续原则,既要开发利用乡村自然资源,又要建立维护乡土文化景观;充分挖掘乡土文化元素,展现信阳市宜居乡村的地域性和文化性,能同时实现乡村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不断加强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理论学习,提升其创新意识,为宜居乡村景观风貌保护与更新建设所服务,最终实现宜居乡村经济、社会、文化三位一体发展的目标。
3.2.1 因地制宜地进行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一是民居建筑规划设计。目前,乡村大多数民居建筑都是自筹自建,建筑格局凌乱分散,更是缺乏宅前绿化景观,致使乡村缺少统一建筑形式布局和宅前绿地规划。因此,可以采取组团式群体布局方式,进一步增强乡村民居建筑群落与宅前绿地景观及周边自然环境的协调性,既能保留豫南传统民居建筑文化风格特色,又能呈现出整齐统一的景观效果。
二是公共绿地景观规划。以大多采用乡土植物为原则,适当选择适应信阳市气候和生长条件的外来树种,切记将树种有规律地匀称种植,尽量根据植物的生长习性、形状、色彩等特性合理搭配并营造出景观植物的疏密感和层次感。在组团式建筑布局规划中保留村民休闲活动空间,以便于村民开展学习交流、舒展胫骨等日常活动。
三是交通道路景观规划。交通道路两侧景观带设计具有视觉动态性和连续性特征,在乡村道路景观规划设计时可以通过串联道路两侧各个景观节点,从而达到“移步换景”的景观视觉效果。在道路景观规划设计中还要注重道路景观与周边建筑环境的和谐统一,可适当加入景观花架设计,在与建筑外立面相融合的同时达到降音降噪的作用,增强建筑空间的私密性和围合感。
四是驳岸水体景观规划。充分利用、合理设计好乡村的溪流和池塘等水体景观要素,利用自然式驳岸水体景观布局形式,采用当地乡村天然山石营造乡土自然气息。另外,保留足够的活动空间场地和设计木栈道亲水活动平台,设置观景亭、休息座椅等具有休闲纳凉功能的景观小品,配以水生生态观赏性植物,丰富景观层次。
五是乡村文化景观规划。突出乡土化气息,保留乡村原有自然结构风貌和具有地方标志性特色的建筑元素符号,如祠堂、古树、名木等用以维系乡土人文精神的人文景观元素,对与乡村景观风貌不协调的景观元素进行拆除和更新。重点挖掘、整理和搜集豫南乡村传统的农耕文化、民俗节日、民间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信阳市宜居乡村景观文化特色,尊重乡土风貌,进一步传承和发扬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六是乡村农田景观规划。目前,信阳市乡村出现劳动力匮乏的现象,导致原有耕地处于大面积的荒废和闲置状态,因此,可以充分考虑农田景观自然资源优势,合理开垦和利用闲置地,发挥土地利用价值。例如,对农田景观进行多样化和差异化布局规划,将农业生产与农业景观有效结合,大力发展乡村观光性农田生态景观,丰富乡村农业景观形态,为当地村民增加经济收入,同时促进信阳市乡村旅游业发展。
七是在进行乡村基础服务设施规划时,采用集中式与分散式相结合的空间布局方式。在人口较为密集的居住区和发展乡村旅游的游览区,布置规划相对完善的公共基础服务设施,体现其便民性功能和实用性功能;在乡村人口稀少的边缘地区,遵循整体性原则,采用点状分散式布局方式,避免出现空间布局不均衡的现象,实现乡村公共基础服务设施布局呈现出点、线、面相结合、全覆盖的发展形态。
3.2.2 不断加强和更新理论与实践。当前信阳市宜居乡村景观风貌保护与更新与我国其他优秀乡村案例相比存在相对滞后的局面,其主要原因在于信阳市宜居乡村建设过程中尚缺乏较为有力的宜居乡村景观风貌保护与更新的理论研究和政策法规。因此,需要不断学习和汲取宜居乡村建设新理念、新知识,为信阳市宜居景观风貌保护与更新所服务。
3.2.3 重视综合治理与生态和谐发展。宜居乡村景观风貌的综合治理,首要前提是保持乡村卫生干净整洁,从简入手,保护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一是要实施乡村水系工程治理的“全民清水行动”,全面推进乡村生活污水排放治理,加强水资源可循环利用。二是要开展乡村卫生环境工程整治的“全民大扫除行动”,加大乡村环境整治宣传力度来进一步提高村民的卫生环保意识。三是要实施乡村退耕还林绿化工程的“四旁四地行动”,对废弃农业用地进行造林绿化,以乡村景观绿化提升来切实保障乡村宜居环境的标本兼治[4]。
3.2.4 注重乡土文化景观建设与保护。维系乡土文化的真实性、完整性和灵活性,整治尊重乡村地貌现状肌理,保留乡村乡土景观风貌,进一步改善乡村生活环境,是系统化建设信阳市宜居乡村的有效途径。一是延续村落形态,凸显乡村原有乡土风貌特征,保持乡村周边环境统一协调;保持乡村道路和农田水网的原始肌理,并进一步完善乡村原有空间布局形态特征[5]。二是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运用乡土材料,设置景观小品和文化宣传廊等,运用乡村传统历史文化烘托乡愁文化主题和营造乡土文化景观。
3.2.5 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宜居乡村景观建设管理机制,加强政策引导与文化宣传势在必行。一是建立健全监督管理制度,主要指资金流向的管理与景观工程质量的把控。二是强调公众参与,齐心协力推动宜居乡村景观建设,完善文明村规民约,互相监督,切实抓好宜居乡村发展建设。三是加大乡村宣传力度,通过建立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及时向外宣传乡村发展概况,提高宜居乡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当下,信阳市宜居乡村景观风貌保护与更新能进一步促进乡村地方经济发展、村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精神文明发展。重视保护宜居乡村景观风貌的完整性,深入挖掘乡村乡土文化景观特色;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乡村景观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美化乡村田园环境,对于构建宜居乡村景观风貌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