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南京绒花的传承和发展研究

2019-02-21 07:40陈玉元
乡村科技 2019年25期
关键词:绒花南京文化遗产

陈玉元

(南京农业大学,江苏 南京 422700)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村农业现代化发展,是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思想的重要体现,是指导新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方向标,开启了中国农村改革新纪元。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是农耕时期实践形成的,流传于相对封闭落后的农村,不仅见证了历史的发展,而且是极为珍贵的文化资源。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农村空心化现象日渐严峻,生态恶化、产能降低、乡风不振等现象严重阻碍了农村的改革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既是对我国现有城乡发展矛盾的回应,也是社会主义下一阶段的发展目标。因此,要抓住乡村振兴这一机遇,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弘扬传统文化,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1 南京绒花的发展历程

南京绒花历史悠久,起源于秦朝,随着簪花风俗的兴起而出现。绒花与“荣华”音同,有富贵吉祥、花开不败的寓意。至明清时期,绒花盛极一时,就连朝廷特设的专供宫廷所需纺织品的“江南织造府”都将绒花作为贡品。民国时期,绒花在民间得以普及,绒花师傅走街串巷,实现了“营”与“销”的有机结合,对此民国政府还专门成立了绒花生产合作社,以此来促进绒花的发展。1966—1976年,绒花与很多传统工艺一样遭受到了沉重打击,致使这门传统技艺濒临绝境。而改革开放后,虽然恢复了绒花生产,但是随着各类鲜花的盛行,绒花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加之绒花工艺复杂,需要经过近10道工序,依靠纯手工无法进行大规模生产,通常一朵拳头大小的绒花制作需要耗时3 d左右,因此售价相对较高,实用性与性价比无法与假花相比,从而逐渐没落。另外,手艺缺乏创新,依旧停留在以往传统技艺层面,闭门造车,缺乏源源不断的动力,市场需求日渐萎缩,生产性保护难以实现。

2 南京绒花传承与发展现状

2.1 民众非遗文化保护意识不强

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绒花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仅仅依靠政府部门指导显然是不够的,应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向民众生活进行延伸。但是,由于民众缺乏非遗文化认知,因此保护意识不强,使得绒花保护缺乏动力。非遗文化所具有的社会性使得其必须在社会中才能得以传承和发展,只有人们广泛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才有发展的空间和生存的土壤。当下,对绒花真正了解的人不多,尤其是青年一代更是凤毛麟角,有些人即便了解也不过是停留在“听说过、看到过”这样的表层。对此,可以采取贴近民众生活的多样化宣传方式来加大绒花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民众与绒花来一次亲密接触,在互动中让绒花得以流传。

2.2 活态传承成效甚微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一种“活态”形式存在的,这也就决定了必须要依靠口传心授。而目前南京绒花工艺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尽管采取了招收学生等手段来延续这门传统手艺,但是效果不佳。绒花工艺又讲究经验、技艺的传授,以往都是通过师带徒、口传心授的方式,但是由于维系力量不足,造成工艺成为绝技,尤其是在日新月异的新时代,极易濒临失传。而在现代化社会,也鲜有年轻人愿意从事手工艺工作[1]。目前,南京市从事绒花制作技艺的项目代表传承人赵树宪已经年近花甲,而其他传承人年龄也均超过60岁,很多人难以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绒花传承工作。加之这门传统手艺与现代生活相脱节,缺少能真正沉淀下来的传承人选,南京绒花后继无人。

2.3 缺乏完善的法律依据

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想得以传承,在时代发展历程中生存下来,就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作为保障。虽然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但在细节方面还不完善,规范不够全面。同时,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具有不同的特色,是不同民族、地域发展的见证者,而一概而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缺少针对性,因此,地方立法就显得至关重要。虽然政府有力的主导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传统工艺再次灭绝悲剧的上演,但是要想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元化与鲜明的民族特色,还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体系,并号召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其中,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健全的法律保障机制中大放异彩[2]。

3 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南京绒花传承与发展对策

3.1 注重信息化建设,完善工艺资料数据库

南京绒花自被纳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南京市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并开展了一系列保护行动,在一定程度上唤起了人们对绒花的记忆。但是,由于保护行动过于片段化,未集中强势出击,加之传统工艺在发展历程中很多数据丢失,从而使得绒花资料的搜集整理成果不尽如人意。对此,当下政府部门及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强信息统筹工作,加强南京绒花信息资料库建设,对绒花保护任务和行动计划进行周密部署,对现有资料进行整理规划,并完善遗漏部分。尤其是要对南京绒花代表性的传承人进行走访了解,将其所掌握的绒花制作工艺转化成为文字、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形式,从而延长保存期限,不断完善资料数据库,为绒花的传承与发展做好铺垫[3]。

3.2 落实生产性保护机制,融合多方力量参与

所谓生产性保护机制,就是指在非遗文化保护过程中,通过生产、流通及销售等方式来保持非遗文化的整体性、真实性及传承性,并将非遗文化遗产及相关资源转化成为易于传播的文化产品,从而形成高效传承的保护方式。当前,在传统工艺、美术及医药药物炮制行业,生产性保护手段得到了广泛应用。2006年,我国首次提出了“发展农业文化产业”战略,其核心内容就是将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转变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而农村非遗通常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那么就可以通过生产性方式进行保护,而农民也可以从中进行获利。对此,南京绒花工艺可以通过“三位一体”模式,建立传承基地,创新传承方式,将非遗文化项目、传承人及传承基地结合起来,以政府牵头、企业出资、个人参与的方式联合搭建“南京绒花展示馆”[4]。借助政府在社会中的影响力、企业的资金实力以及广大的群众力量,实现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三者联动保护。

3.3 完善落实相关文件,加大传承经费投入

2006年,江苏省出台了《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并于2013年修改完善。该条例的出台极大地推进了南京市非遗文化保护工作的开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南京绒花的发展结果,并在国内掀起了一股绒花浪潮。但是,南京绒花如昙花一现,风行一时后所面临的发展困境依旧没有得到有效改善,这与相关文件落实不到位有很大关系。因此,市政府应充分听取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组建专业的绒花传承和保护小组,加大对相关文件政策的研究,完善地方立法,提高其可行性和有效性。与此同时,南京市政府要意识到绒花传承环境的恶劣性,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改善传承环境,让更多的人愿意加入绒花传承队伍中来,为绒花的发展提供充足肥沃的再生土壤。

3.4 紧跟时代步伐,在新时期掀起绒花复兴

与机器流水线生产不同,传统工艺多依靠纯手工,无法进行大规模的批量生产,但这并不意味着应故步自封、闭门造车,而是要顺应时代发展,立足市场需求,在产品中展示传统工艺的同时融入现代化元素[5]。近几年,很多艺术家推动了南京绒花的发展,并使其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大舞台。例如,2012年电影《十二生肖》主演姚星彤在法国戛纳电影节红毯中身穿礼服,惊艳四座,成为闪光灯的焦点,而这款礼服的设计灵感就来源于南京绒花这门工艺。2017年,电影《三生三世》中天妃素锦的头饰就是绒花,“绒花”富贵荣华的寓意正好符合其尊贵的身份。如今,南京绒花工作室也不断“涉水”,不但参与米兰世博会,而且与国际知名香水品牌合作,打造“绒花礼盒香水”;与国际顶尖品牌爱马仕共同推出以绒花为主题的橱窗展示,在彰显出爱马仕国际时尚品牌地位的同时,也将南京绒花这一非遗文化呈现在世人眼前。虽然南京绒花的没落使其在大众中的知名度不高,但是基于其独有的特色文化与内涵,在特定的文化圈中名声大噪。绒花非遗传承人代表赵树宪表示,虽然大众市场对绒花的需求不大,但是从发展现状来看,南京绒花走高端、精细、顶尖路线是大势所趋。

4 结语

在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南京绒花的传承与发展任重道远,其所面临的形式相较于南京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加严峻和棘手。对此,政府部门要多关注和帮扶,在完善保护机制的同时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力争能在最短时间改变南京绒花“人走艺失”的困境,铸就南京绒花新时期下的辉煌发展。

猜你喜欢
绒花南京文化遗产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南京不会忘记”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绒花
活态文化
“扬州绒花”
南京·九间堂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又是磷复会 又在大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