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性资助视角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路径分析

2019-02-21 07:20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9年7期
关键词:公益活动成才资助

牟 宇

(济南大学商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2)

高校扩招已经近二十个年头,随着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数也不断增加。作为高校里的特殊群体,由于他们成长环境、家庭条件等的影响,他们的成长成才遇到的困难更大,道路更艰辛。近年来,各高校慢慢形成了“奖、助、贷、补、勤、减、免”等一系列完善的助学体系。这些助学措施的实施,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后顾之忧,为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经过多年的实践,这种以经济资助为主的保障性资助自身的弊端也慢慢显露出来。比如重资助而轻育人、重给予而轻回报、权利与义务的分离等等,这些都不利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成才。

一、发展性资助的内涵

发展性资助是在保障性资助的实践过程中,针对保障性资助存在的问题,为更好的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的资助理念。发展性资助更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从单纯的经济资助到更注重学生的心理资助、能力资助、品格资助,在授之于鱼的基础上授之于渔,从“扶困”到“扶志”和“扶志”,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制定适合本人的资助套餐,在经济资助的基础上,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充分实现学生的发展潜能。

二、当前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特征及多方位需求的探讨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经济困难。受制于这些学生的经济条件,他们的眼界、知识面、视野等也跟其他同学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些都会使他们在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落后于其他学生。因此,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需求是多方位的,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

1、经济需求。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类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五大类,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爱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只有低层次的需求获得满足,人们才能关注和致力于更高层次的需求。[1]发展性资助虽然强调学生的全面持续发展,但是经济资助也是它的第一要务,是所有其他资助的基础。国家提供的奖学金、助学贷款、助学金,社会提供的各种奖学金和物质资助等都属于经济资助的范畴。不断扩大资金来源,解决家庭困难学生的经济压力,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2、心理建设需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经济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更需要心理建设。发展性资助不同于以往的保障性资助,更重视学生心理建设的需要。心理建设需要一般包括心理辅导、感恩教育、诚信教育等。一方面,在当前这个社会,物质极大丰富,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冲击。由于他们特殊的家庭成长环境,心理上容易产生自卑、妒忌甚至是仇恨,这些不良的心理情绪如果得不到有效的疏导,严重的还会出现抑郁和焦虑等心理问题;另一方面,现行的资助体系中,权利与义务的分离无偿资助占比较大等等因素的影响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为资助都是理所应当的,没有感恩意识,如果拿不到资助反而会心生怨恨。“等靠要”的思想严重,各种假证明满天飞,助学贷款违约等不诚信的现象也不时出现。因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建设需要得不到满足也是阻碍他们成长成才的重要障碍。

3、能力养成需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要想彻底摘掉贫困的帽子,就必须有生存的能力和发展的能力。一个人的能力是衡量他是否成才的重要指标,也是一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手段。根据辛迪·梵和理查德·鲍尔斯对能力的分类,能力分为专业知识能力、可迁移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专业知识能力主要是从学校获得,体现在各种成绩单和从业资格证书上。可迁移能力包括创新能力、管理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等,这种能力可以跟随一个人从一个岗位迁移到另一个岗位,是用人单位最看重的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也可以看做是一个人的品德,比如吃苦、耐劳、有毅力等等。这三种能力缺一不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往往更重视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其他的能力。这种能力结构的偏颇,直接影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竞争力,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提升和成长成才。

三、发展性资助视角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的实践与探索

发展性资助不仅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物质需要,更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和能力的发展,不仅仅是“输血”功能,更要让他们获得“造血”能力。这一点正好契合了家庭困难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高校要将发展性资助的理念不断渗透到学生资助工作中,不断在实践中进行创新和尝试,助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成才。

1、参与性资助,关注资助的育人功能。参与性资助可以把高校专职资助教师从繁重的程序性工作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情况、综合素质等方面。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资助,让学生主动融入其中。可以成立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组成,资助教师给予学生专业的培训,并为其安排岗位。资助管理中心的主要工作有不定时发布各种勤工助学岗位、资助信息。当有具体的资助任务时,负责传达给家庭困难学生,收取审核资助申请表等。这样,既满足学生的物质需求,同时提高了他们的参与度,摆脱“等靠要”的思想。

2、加强心理辅导,建立阳光心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生活中处于物质缺乏的状态,同时,与其他学生相比,他们被赋予了更多的期望,更容易使他们产生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有些学生对贫困羞于启齿,不愿意面对而采取逃避的方式。不能正确认识暂时的困难,积极主动去改变。首先,建立心理辅导中心,对全体学生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心理帮扶。每学期进行一次心理普查,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辅导。其次,通过举行心理健康的讲座、召开心理健康主题班会、组织心理剧演出等形式,传播心理学知识,建立积极的心态。再次,可以引导同学们之间的朋辈互助,鼓励其他同学多与家庭经济困难同学交流,多沟通,帮助困难学生建立自己的社交圈。朋辈的互助比起教师的帮扶,更能让困难学生接受、更能获得接纳感、认同感。

3、鼓励参加公益活动,回馈社会。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发挥自己的专长服务社会。首先,高校要正确引导和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端正公益活动的动机,明确公益活动的价值和对他们的意义。将外在的学校的要求内化为学生本人的诉求,使之成为一种习惯和生活方式。其次,高校要提供更多的公益活动机会和场所,拓展学生参与的途径。开展多形式、多样化的公益活动,如访问敬老院、福利院儿童的陪护等,建立长久的合作基地,开发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公益活动,既回馈了社会又能发挥学生的专业技能。最后,高校要对学生参加公益活动的次数、时间、评价等记录在案,作为评定助学金、奖学金等的重要依据。

4、改变资助结构,增加自助比例,实现学生自食其力。发展性资助重视家庭困难学生的自助,助人自助是它的宗旨。当前资助体系中,奖学金、助学金、减免学费等都是他助的资助形式,是直接给困难学生以物质资助,这种没有付出的收获,容易消磨学生的意志,让学生理所应当的索取而没有感恩的意识。首先,学校要通过多种渠道,给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搭建实践平台,跟企业合作提供实践的机会,让家庭困难学生用自己劳动满足自己需要的过程中,获得感恩之心,懂得回报社会。其次,拓宽勤工助学的项目,减少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岗位,增加专业对口、提高技能的岗位,困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来进行选择。

5、提供就业创业指导,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多来自偏远地区、经济文化落后,就业比起其他学生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和阻碍,帮助他们提高就业创业能力,顺利就业是发展性资助应有的一个环节。提高了他们就业创业能力,才能让他们在激烈的竞争中在社会中站稳脚跟,真正实现自助,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实现成长和成才。提高学生就业创业技能,首先,高校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开展就业创业培训,对于大一的学生应侧重自我认知,分析自己的能力、兴趣、性格、价值观等,知道自己的理想职业是什么,对于大二的学生,应该侧重于职场的分析及其发展前景以及职业对学生的要求,大三和大四的学生可以涉及到具体的求职方法,比如简历的制作、面试的技巧、面试的礼仪等等。其次,学校要积极跟企业联系,建立合作平台,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更多实习机会,在实习中锻炼自己,同时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单位达成就业协议,有效促进学生的就业。再次,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创业技能指导,创业不仅能够解决家庭困难学生自己的就业问题,还能给其他毕业生创造就业机会。

猜你喜欢
公益活动成才资助
公益活动证书
手拉手,献爱心公益活动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为更多农民工读书成才创造条件
“温暖寒冬”公益活动行(三)
“温暖寒冬”公益活动行(三)
做合格母亲 教子女成才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遭车祸仍信守资助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