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斌,陈德钦
(三明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0)
苏区是指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实行苏维埃制度的区域。它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革命发展道路的关键时期,是新中国的最初雏形。2012年6月28日,国务院正式批准了《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原中央苏区振兴规划上升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习近平提出:“我们要始终大力弘扬苏区精神,推动创先争优,不断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国家政策的倾斜和支持无不表明苏区红色文化的重要性。位于闽西北的三明市,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市十二个县(市、区)都是中央苏区县,其中的三县便是毛泽东笔下的“清流、宁化、归化(明溪)”。做好三明红色文化的传承对于促进苏区红色文化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三明苏区红色文化内涵
1931年5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一方面军在建宁取得第二次反“围剿”最后一仗的胜利后,在三明境内开辟了中央苏区的两块重要革命根据地——宁清归苏区和将建泰苏区。并向周围扩散,逐渐形成三明12 县市的革命根据地。
三明苏区红色文化在类型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红色物质文化。比如位于建宁的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总前委旧址,清流林畲乡塘堀村“诒燕第”毛泽东故居;明溪滴水岩红军战地医院旧址等一系列的革命遗址;《中国工农红军军用号谱》《士兵识字课本》,红军留下的标语,红军借谷票和还谷凭条,红军用过的手雷等革命文物。一类是红色非物质文化。比如《百口莲塘吐清香》《毛委员来了咱穷人翻了身》《送郎当红军》等红色革命歌曲;红色传说;还有苏区所产生的勇于牺牲、不畏艰难等苏区精神。
(二)三明苏区红色文化特点
由于红色文化本身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各地区原本所具有的风俗文化会赋予各地红色文化不一样的特色,因此三明苏区的红色文化也有着它的特点。
1、群众性
在革命进程中,三明苏区人民无论男女老少,都积极加入到革命队伍中来。有3 万多人参加红军,游击队1.44 万余人,赤卫队员1.36 万余人。比如三明苏区御帘村为明溪连接沙县的交通要道。1934年1月东方军攻打沙县期间,曾在御帘张氏大祖屋设立临时司令部。沙县城被攻下后,御帘村动员组织了300 多人前往沙县搬运战利品。1934年5月27日,红7 军团从明溪进击到梅列区域的砂蕉和碧溪,碧溪村民主动为红军带路,组织村民救护队,为红军煮饭、抬送伤员。宁化更是几乎全员出动,在 1929年3月至 1934年10月,宁化动员组织了13700 多优秀儿女参加革命。1933年“三八”期间,宁化的妇女们夜以继日,7 天之内赶制了1.78 万双草鞋。红军长征前夕,有1300 多名妇女将9000 石粮食运到长汀,为红军长征作准备。
2、牺牲大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石壁村是红4 军、红12军、东方军、独立第7 师等红军部队驻宿地,参加革命的村名大部壮烈牺牲,是三明市革命烈士最多的村。仅建国后列入国家民政部在册烈士就有90 人,其中师级干部1 人、县团级干部1 人。宁化县更是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宁化籍红军将士绝大部分牺牲在长征途中,长征每前进10 公里,就约有3 名宁化籍的红军战士倒下。解放后健在的宁化籍老红军仅28 人,其中少将3 人。当时宁化全县总人口13 万多人,每10 人就有1 人参加革命,每 3 户就有 1 户是烈军属。1934年10月,主力红军长征后,革命根据地遭到敌人军事“清剿”,境内建宁、宁化、泰宁等苏区群众被报复性屠杀,以至于1937年坑日战争爆发时候,境域总人口仅为846523 人[2]。
3、原真性
中央红军自1929年入三明驻扎时间长达5年,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革命领袖都曾在这片红土地上战斗生活过;共和国十大元帅有八位、十位大将有五位曾在三明指挥过红军战斗,浙西都给三明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三明红色文化遗址遗迹353 处,仅列入全国百个红色经典景区的景点就有宁化县红军医院旧址、长征集结出发地、北山革命纪念园,泰宁县红军街,建宁县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总前委旧址和总政治部旧址五处。除此以外,还有25 个中央红军村、7 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34 个中国传统村落,这些村落都有众多的革命旧址可供参观。三明市还存有许多红军标语,据不完全统计,仅永安全市现有标语存量就有千条以上。泰宁岭上街红军标语墙,永安小陶革命旧址群、洪田少共国际师指挥部旧址文物建筑上也遗存有大量红军标语。此外,经统计,国有单位可移动革命文物 2028 件/套(2046 件)。
4、客家精神与苏区精神相互融合
在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全国苏维埃运动的大本营基本与客家大本营的地域基本重合。三明属客家祖地,该地区都是客家人,同时也是闽粤赣边客家大本营的重要组成部分。客家人爱国爱乡、勤俭节约,其中的“硬颈精神”也被称作“客家精神”,体现客家人“不屈不挠、坚持卓毅的特质”[3]。正是由于有了客家精神的支持,才使得红军能在困难重重的情况下,摸索着适合自己的革命道路,才能使得苏区建设能够迅速开展,也为中国革命事业的开展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一)认知层面:传承三明苏区红色文化思想认识不够高
首先,红色资源保护力度不够。三明苏区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类型多样,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但是三明苏区的革命旧址大都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旧居,相当一部分是庙宇、祠堂,经多年风雨侵蚀大多破烂不堪。在开发的过程中,由于管理体制不够健全,管理主体多元,加上早些年保护意识不足等多方面因素,导致三明苏区有多处遗址在后期地方建设过程中被破坏甚至消失,不少遗址急需抢救。此外,全市还有130 多处红色文化遗址未被纳入文物保护范围,处于无法可依状态。红色文化遗址是不可再生资源,如果因为保护不力而消失,毋庸置疑的会影响红色文化的传承。
其次,宣传力度不够。三明地处于福建山区地带,由于受到地理环境影响,无论经济发展水平还是交通便利程度相对沿海城市都显得缺乏优势。当地的红色文化传承主要依靠政府投入,经费投入不足不仅导致一些红色遗址无法得到相应的保护,而且限制了宣传力度。一些地区宣传教育功能发挥不够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对红色文化的深入研究,只了解一些皮毛,更谈不上法子内心的对红色文化认同。在宣传的过程,只是机械当成外在任务来完成。因为没有真正投入感情,所以也无法感染到宣传对象和教育对象。加上宣传形式和手段也较为单一,有的地区并没有很好的利用好“两微一端”等新媒体手段做好宣传工作,这些都限制了三明苏区红色文化影响力的扩大。
(二)实践层面: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够深
首先,文化品牌价值挖掘力度不够。红色文化品牌的建设对一个地方的红色文化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三明红色文化品牌总体发展不够,品牌影响力还有提升空间。缺乏对三明苏区红色文化更加系统化的认知使得三明苏区红色文化难以在全国众多红色文化凸显。红色文化品牌建设不足,文化内涵建设就无法深入人心,也就限制了三明苏区红色文化的发展。相对于同样是苏区的龙岩而言,古田会议等广为人知红色资源为当地带来了更大的知名度。而且相对三明众多风景优美的自然风光,外地人对三明苏区红色文化的旅游景点则认知较为淡薄。同时整个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形式较为单一,多以陈列展览等等遗址、纪念馆、博物馆为主,内容较为单一,需要增加创新性。
其次,红色文化教育资源转化程度不够。三明苏区红色资源丰富,也建立了一些实践基地为教育系统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但是开发过程中依然存在粗放的问题,12 县市的红色文化资源没有形成联动,各自为政难以发挥其最大作用。同时众多本地学校并没有很有效的利用好这些现成的红色教育资源。大部分的学校对红色文化的学习都较为泛,没有落实到具体。很多本地人对当地的红色文化都说不上很了解,更不用说对三明12个县市的红色历史了。教育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红色文化教育资源没有办法转化好,这样就影响整个城市红色历史的传承。
文化自觉这一概念,是费孝通先生晚年面对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文化碰撞、交流的情况而提出来的。他认为“文化自觉,意思是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势[4]。随着网络时代的迅猛发展,人们可以有更多更便捷的途径来接触到不同思想文化,人们往往在纷繁复杂的文化中迷失方向。因此自觉的精神在现在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没有文化的自觉也就无法实现有目的有意识的文化传承。
(一)文化自觉能够促进三明苏区红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文化自觉是做好文化保护工作的基础。它能够唤起社会民众的文化意识,从而自觉地反思、审视以及发现自身传统文化的优缺点,更好地保护与传承自身传统文化的精髓[5]。文化自觉的实现通常有三个层面的配合。首先实现认知自觉,这是三明苏区红色文化传承的逻辑起点。通过多种渠道的学习而对三明苏区红色文化有全面、透彻的了解,促使文化自觉的主体由少数人扩大到多数人,也是实现文化传承的必要条件。其次是内化自觉,这是三明苏区红色文化传承的关键环节。一个地区文化的内在精神和外在特点往往构成该地区不断向前发展的助力。但是这些都建立在对文化认同的基础上。认同是内化过程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步骤,文化认同实质是对自身文化的肯定。通过对自身文化的肯定,来赋予文化源源不息的生命力。三明苏区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有众多革命遗址和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震撼人心,这都有助于民众从心里认同了三明苏区红色文化精神。通过内化自觉,将对三明苏区红色文化精神融入到自己思想中去。再次是实践自觉,这是三明苏区红色文化传承的落脚点。将保护和传承三明苏区红色文化的意识付诸于实践。在实际行动中保护好苏区红色文化,并做好推广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三明苏区红色文化。
(二)文化自觉能够促进三明苏区红色文化在多彩文化环境更好的发展
文化自觉提倡“自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文化发展理念。这里的“美”指的的优秀的先进的各种文化。三明文化积淀深厚,有客家文化,朱子文化,慈航文化、红色文化等等,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0 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31 个。优秀的文化都有其共性的地方,而同一地区的一些文化之间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有研究表明客家文化与革命文化有很强的同构性,它们相互影响和融合[6]。同时,红色文化不是孤立的文化,而是具有包容性的动态文化体系,至今仍是一个开放的、发展中的文化体系。因此不要人为的将一地区的不同文化割裂开来或者对立起来,通过文化自觉,让三明苏区的红色文化与三明其他文化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共同发展,用开放的姿态接受时代赋予它们的新生命力,从而得以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三)文化自觉能够促进三明苏区红色文化创新
文化自觉以文化创新为己任,落实文化自觉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在把握文化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7]。由于自觉性是文化创新的前提,因此只有热爱红色文化,以弘扬红色文化为己任,才能积极主动的想要去进行红色文化创新,自觉运用多种手段,展示出红色文化的魅力。同时文化创新必须以文化自觉为依托才能真正的达到提升文化自信之目的[8]。通过文化自觉观念的培养,引导群众认识到三明苏区红色文化的内在价值,并发掘其价值,以价值为引导,激发群众的创新意识。没有文化自觉作为前提,那么保护行为就非主动意志,对文化的保护就如同空中楼阁,缺乏牢固的根基。在对红色文化创新的过程,其实也是对红色文化新一轮的了解过程,通过良性循环,促进三明苏区红色文化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一)提高对三明苏区红色文化传承重要性的认识
首先,传承好三明苏区红色文化有助于实现地域文化自信。多元文化交融背景下地方文化想要获得更好的发展,就需要把握和认识自身文化的特色。作为重点的革命老区,三明苏区红色文化体现了爱国爱乡、勇于革命,无私奉献等崇高精神,其本身就是优良传统文化的延续,并通过一代代三明人民的传承和发扬。红色文化传承实质上是对红色文化的再生产、深层次积累的过程。红色文化再生产过程中,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赋予其新的时代内容,实现进一步的自我完善。三明苏区红色文化和朱子理学文化、客家文化等一样是三明这座城市的城市名片,具有深刻的地方烙印。只有有效的传承才能让三明苏区红色文化在时代发展过程中不会褪色消失,而是能更好的焕发出活力,从而促进三明地方文化呈现多样性繁荣发展。
其次,有助于促进革命老区经济发展。习总书记在闽工作期间,曾先后11 次深入三明46 个点调研,对红色文化保护、生态建设等工作作出了系列重要指示[9]。近年来红色文化热的兴起,国家对苏区发展的重视,都给与三明苏区红色文化发展新的契机。比如我市12 个县(市、区)通过了国家文物局的评审,全部被列入赣闽粤原中央苏区项目盘子。同时红色文化可转变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文化资本。红色文化的经济效益体现了思想价值的时代性10。三明地处山区,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还有许多的古村落。将红色文化和现有的旅游资源相结合,挖掘特色经济增长点,促进地区精神和经济一起发展。
(二)加强合作,全方位的促进三明苏区红色文化的发展
首先,政府牵头,以制度为保障,为提升红色文化自觉保驾护航。促进三明苏区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政府要牵头。只有政府重视了,才能够依托政府的力量把其他社会力量组织起来,全方位的谋求更好的发展。三明市对红色文化经费扶持,设立红色文化遗址保护专项补助资金。自2018年起每年纳入财政预算的文物保护专项经费400 万元,对红色文化遗址保护给予重点倾斜。同时要形成相应的制度,率先立法,让保护制度“严”起来。2017年3月1日三明正式实施的《三明市红色文化遗址保护管理办法》,这是三明市首部实体性政府规章,也是福建首部专门针对红色文化遗址保护进行立法的政府规章。通过政府牵头,让社会重视,让民众提高保护意识,从而对红色文化的保护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其次,加强地方和企业的合作。地方政府财政有限,想要对三明苏区红色文化更好的保护和发展,就离不开社会力量的支持。三明市建立“中央苏区红色宣传纽带”,通过党委领导、部门负责,企业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多方位来发展红色文化。比如宣传牌的设计制作维修管理主要由闽西老促会下设的红组委负责,具体由三明红土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建、企业认捐或者赞助,实现以牌养牌,吸引更多企业参与到红色文化宣传中来。发挥社会力量还表现在将保护红色文化融入村规民约,比如组织开展“红色历史文化名村”、“中央红军村”保护命名工作。将民众纳入红色文化保护和发展的群体中,调动他们的责任感,引导民间形成保护红色文化的共识和自觉。
再次,加强地方和学校的合作。三明市有三所高校,加强对三明高校大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就要把三明苏区红色文化精神渗透到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有助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而且来自五湖四海的大学生们是宣扬三明苏区红色文化非常好的载体,他们对三明苏区红色文化的了解,有助于让三明苏区红色文化更好的走出三明走出福建,扩大影响。地方高校也是深入挖掘地方红色文化的重要平台,比如2016年12月14日,三明学院成立三明市红色文化研究中心。三明市大学和中学高中部分的红色文化教材编写也由三明学院完成。通过高校的力量,将三明苏区红色文化的教育力量发挥出来。同时高校与红色旅游相结合,为地方红色经济发展出谋划策,推动三明红色文化与当地产品、民俗、人文等有机结合,促进形成特有的三明红色旅游品牌和文化品牌,为三明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三)创新传播模式,促进红色文化资源产业化传播媒介强调得越多的东西,公众对这个问题的重视程度往往会越高。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由于受众群体存在差异,因此要利用多手段全方位的方式来做好红色文化宣传工作。新媒体的出现为受众提供了便捷、高效、丰富多样以及互动性强的体验平台,成为重要的信息传播渠道。可以通过举办红色文化博览会、红色文化旅游节,开发红色文化旅游纪念品等方式进行,在传播红色文化的同时能够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