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玲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财金学院,福建 福州 350202)
“大智移云”是指的是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等在内的新技术的简称,目前这些新技术正在对会计行业产生巨大的影响。云会计、财务云、财务共享、会计工厂、财务机器人和“互联网+会计” 这些财务新名词不断在经济生活中涌现。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和中国会计学会会计信息化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了 “2018年影响会计人员的10 大信息技术评选”,活动评选出了“2018年影响会计人员的10 项信息技术”分别有:财务云、电子发票、移动支付、电子档案、在线审计、数据挖掘、数字签名、财务专家系统、移动互联网、身份认证。可见“大智移云”技术确实让会计行业面临了巨大的变革。在“大智移云”技术下,财务会计处理的大量基础性核算工作将被计算机或人工智能所取代。仅仅掌握基本会计业务操作技能的初级会计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量已经大大减少,作为会计人员的后备军—财会专业大学生今后将面临较大的就业问题,如何应对这些新变革和新挑战? 会计人员的转型已经迫在眉睫,为了促进财会专业毕业生具备新时代背景下的“三业”素质,会计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因为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的教学形式,也是缩短学生学业和就业创业之间距离的必要形式和最佳方法。2017年12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1]因此,随着“大智移云”背景下财会行业发展的时代新需求,探讨会计实验教学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
由于“大智移云”这些新技术的出现,目前社会上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已经逐步从基础核算型会计转向管理型会计转变。传统核算会计主要职能是能够提供财务报表,因此可以说核算会计是 “倒后镜”,看到是过去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等。不管对财务报表做再深的加工、做细致的分析,都是对企业过去发生过的经济业务进行核算和分析。这方面的工作现在已经可以由计算机或人工智能来完成。然而现阶段,许多高校普遍还存在未跟上时代需求,对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还停滞不前,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还是以核算会计为主,导致实验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还在重视核算会计实验,轻管理会计实验。甚至人才培养方案中并没有开设管理会计实验课程,导致学生缺乏管理与决策实践的能力。目前企业经营部门管理者和财务人员接受过系统管理会计教育的人也更是寥寥无几。他们本应该为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提供更有价值的决策信息支持,为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做出更大的贡献。但目前重核算会计实验,轻管理会计的培养模式,导致目前社会上的管理会计型人才缺口还是比较大,转变高校原有人才培养思想已经迫在眉睫。[2]
目前高校中会计实验采用的一般是模拟仿真实验教学,如基础会计仿真实验、财务会计综合实验、纳税申报模拟仿真实验、成本会计模拟实验、会计信息系统实验等会计实验教学,基本大多采用模拟一家公司的一个月的经济业务来进行会计处理。一般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老师演示学生模仿,即教师将整个实验操作步骤一一演示,学生观察后进行模拟练习,动手操作。或者是一边老师说,一边学生跟着做,整个过程基本由学生一人完成,较少进行分工。学生少了团队协作训练,缺乏沟通和合作。这种老师演示学生操作的实验教学方法和方式使得学生缺乏一定团队协作能力和创造性,学生没有开拓创造思维。
会计实验内容多种多样,如专业认知实验、课程实验乃至毕业实习,这些实验如果有企业的积极参与,给学生提供实验场所(企业办公场所)、实验素材(真实的企业凭证账簿等)、实验指导人员(企业的实际财务工作人员),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实验效果。但目前很大部分高校财会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仍停留在低浅层次,企业积极性不高,因为财务工作涉及商业机密,并且企业财务部门的财务岗位设置一般比较有限,即实习实验岗位的供给有限,无法跟学校财会学生大批量的实习实验需求匹配,因此财会专业的实质性校企合作比较困难。即使企业愿意提供个别的实习岗位,通常也因为涉及企业商业机密,不愿意将真实的账目信息呈现给学生,而导致学生只能接触一些浅显和表面的实习内容,实习效果较差。因此实际中,高校普遍感觉到大多数企业对财会专业的校企合作兴趣不浓、动力不足,许多校企合作项目仅停留在签一个校企合作协议,并未进行实质合作。不管是专业认知实验、相关课程的实验乃至毕业实习还是都无法真正实现深度的校企合作。企业是经济人,其追求经济利益,学校培养学生,追求社会效益,如何让二者实现利益的有机统一,要突破校企合作的瓶颈、实现实质性的产教融合,提升目前会计实验教学的质量。
“大智移云”时代下会计如何专业化?其实财务职能不应该只有核算,它还有资金管理、有税务、有预算管理、有成本管理、有绩效管理、有经营分析、有投融资管理、有投资者关系管理、还有内控风险管理,这些每一个职能向下细分都会分成很多的具体管理活动,将这些职能拆解开的过程,就是财务工作不断专业化的过程。而会计实验培养人才应该为这个专业化过程提供支持,而且要从多个维度提供支持。
1.将若干项核算实验课程改造成会计实验系列
会计必须由过去“人工记账、计算校验、复核对账”事务型向管理型做转变。首当其冲应该从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验课程体系的整合和改造开始。可以将核算会计类实验课程简化合并,形成会计实验系列。建议可以将《基础会计认知实验》《基础会计仿真实验》、《财务会计实验》、《成本会计实验》《财务报表编制实验》和《会计信息系统原理与实践》整合为《会计手工实验》和《会计信息化综合实验》,形成会计实验系列。这样做减少了众多的核算实验课程的课时量。两个会计实验系列,具有由浅入深,由手工到电算化的过程,层次分明,将传统的手工处理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将整个核算会计实验统合起来,全盘考虑,安排会计实验教学内容和层次,有利于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内容,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具有较好的创新创业理念和能力培养要求。
2.增设管理会计类实验课程和创新创业类的实验课程
管理会计的重要作用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凸显,它在不断丰富财务资源的管理、影响企业商业模式的构建、发挥其决策支持作用。为了让核算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必须加强管理会计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为了加强学生的“三业”素质,还需增设创新创业类的实验课程。社会上管理型创新创业类会计人才比较匮乏,所以高校更应该加强管理会计创新人才的培养,才能增加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比如可以增设《管理会计实验》、《公司理财实验》、《财务决策支持系统实验》和《财务分析实验》等,其中包括收入、费用、利润、现金流、资金流、研发、供产销、生产质量、财务指标分析等。各高校还可根据实际情况增设 《企业设立与登记实验》、《商业模式设计与创新实验》、《企业供应链管理综合实验》和《企业投融资实验》等创新创业类的实验课程。除此以外,应该加强《ERP 沙盘模拟实验》和管理会计实践相结合,ERP 沙盘模拟实验是从企业的设立开始,模拟了企业经营的全过程,锻炼学生包括决策,采购、销售、财务等在内的综合能力,如果再增加一些财务分析和投融资的方面的实验内容将更好地锻炼学生的管理素质。这些管理型和创新创业类的课程将让学生具备决策管理、财务与业务一体化等素质,这使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更加完整,有利于培养综合全面的专业人才。[3]
3.让企业参与实验课程体系设计
学校的实验课程体系设计也需用人单位介入参与提供意见,把企业中所需的财务上岗能力前移到实验室去培养,更要把创新创业意识要融入课程体系的再造,这些与企业的参与是分不开的,企业是最了解就业和创业所需的素质,也是最能提供这方面锻炼的。
要培养出学生的“三业”素质,首先必须让实验授课教师先具备“多业”素质。学校应该要多派财会专业教师到企业中进行挂职实务锻炼,使教师队伍更应具有实践能力,特别是具有指导学生应用实践的能力和创新创业的能力。高校可以每学期轮派一些财会专业教师赴用人单位挂职锻炼,甚至带着部分学生一起参与企业的实践。可以邀请用人单位的相关高层管理人员不定期来校给师生做讲座和授课,还可以敦聘相关业师为名誉教授等。这些措施的实施,都为应用型财会人才的实验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师资基础。在“大智移云”时代下,实验教师更应该有责任感参与到新技术新财务形态的学习中去,积极参与各种会计前沿培训和研讨[4],一方面深入了解目前会计面临的巨大变革和新时代背景下的人才需求,另一方面更要学习如何更新自己的实验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等先进技术,采用MOOC、翻转课堂等新颖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实验教学的趣味性和教学效果。
校企合作能够深度融合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关键是校企都能从合作中获取自身发展所需的资源。只有这样才能做实校企合作项目,打牢产教融合根基,最终实现校企的深度融合和可持续发展。校企深度融合的方式可采用以下方式进行创新:
1.校企一体化,将企业的财务部门搬进学校,创造更加真实的就业环境
财会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如果仅仅让学生观摩和认知,做一些仿真的实验还是不够的,最理想的实践应该是将教学过程搬到实际的企业财务工作过程中去,甚至直接将财务部门搬进学校,使学生在实践能力、工作交际能力和业务流程方面具备实战经验,即所谓的“引企驻校”。应用型高校要想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及其理论研究性大学的差异化,加强与企业深度合作是一条重要的途径。企业提供全真的一线工作现场,学生可在完全真实的财务部门环境中实验、实习,很快融入自己的财务角色,切身感受真正的企业文化,有利于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更有利于其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如与代理记账公司的合作形式可以进行创新。可以把一些代理记账公司相关部门架设到学校,做校企合作基地。学校提供企业的办公场地,直接将企业设在学校,这样学生在合作基地既是学习,也是工作。让代理记账公司与学校共同服务于地方企业的会计需求。这种深度合作的方式一方面学生可以直接面对企业客户,面对企业真实的账务材料,锻炼学生最缺乏的实操账务处理能力,另一方面学校可以为合作企业提供代理记账办公场所,降低办公成本,解决其记账人员缺乏的问题,缩短企业培训新员工的时间,减少培训新员工的成本,达到多赢效果。
为了进一步提高企业与高校校企深度合作的意向,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包括给予校企合作企业专项补贴、对其实施减(免)税等税收优惠的政策,更进一步激发企业的积极性。
2.“校-第三方-企” 三维联动打通校企合作的桥梁
中小微型企业的财会人员流动较快,企业通常需要短时间招聘新人替补离职人员。如何快速招聘合适的财务人员或财务实习人员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而学校层面却很难及时准确地了解企业相关人才需求。财会岗位具有特殊性,企业对财会人才没有批量式需求,很难开展“订单班”式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也无法给学生联系大量的实习和就业岗位。信息的不对称和不完全导致校企合作无法及时高效地进行深度融合。学校和企业之间需要一个第三方机构来打通二者的沟通障碍,建立沟通的桥梁,来弥补校企二元合作短板。第三方机构可以是会计师事务所,财务软件公司或代理记账公司。
学校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第三方资源,如,高校可以与财务软件公司进行深度合作。一方面使用财务软件的企业客户非常多,其与企业客户的联系的紧密程度可想而知。另一方面财务软件公司通常有高校教学版,与高校的联系也非常紧密。很多财务软件公司会定期举办的非常多类型的财务型的学生竞赛,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岗前培训,也会定期举办一些教师的实验技能培训。这些都让财务软件公司和高校建立起了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他们是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最佳桥梁,他们既熟悉企业财务工作的运营,又了解高校教育特点和教学规律,他们作为“第三方”介入的模式可能成为打破校企合作瓶颈的突破点。
一方面“第三方”可以将大量的企业用人信息和人才培养能力需求实时传递给学校,“第三方”还可以将高校的人才供给情况提供给用人企业,实现资讯的互通。甚至学校可以在学生毕业前让学生参与“第三方”提供的财务岗位技能培训,甚至可以直接让企业人员来校担任实验课程的教师,缩短学生毕业后的上岗适应期,就可以降低企业对新人的培养周期及缩短培养的成本,增强学生就业所需素质。
3.校企共编实验教材,强化学生三业素质
学校的实验教材编写可以让企业来共同参与,实验内容就能取自于企业真实素材,如可以用企业的报表资料和会计职业界常用的编制报表的方法,使实验教材更加贴近现实,更加实用。高校可以赴会计师事务所和企业等相关用人单位调研,了解了目前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能力岗位需求后,可以编写与实际工作更贴近会计实验教材,可以让用人单位等给会计实验教材编写提供大量的实务中的珍贵素材,让会计教材真正来源于实践。企业的业师也可以来高校给师生做实务讲座,与实验教学一线的老师沟通交流。教材的编写完成后,一方面可以投入高校教学使用,让学生的实践能力结构框架会更加系统和完整。另一方面可以将实验教材反哺于用人单位,可以作为新员工入职的培训教材。让教材来源于实践又反哺于实践,成为校企深度融合,共同培养学生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