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瑛,白 琳
1.山西大同大学浑源师范分校政史系,山西浑源,037400;2.山西大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大同,037009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人类共同体思想在当代的进一步丰富和深化,是习近平总书记仔细观察世界面临的各种问题和困境、准确解读分析问题和困境根源基础上得出的引领世界发展走势的创新性命题。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中国全球观的标识性概念又是中国全球观的核心话语,更是中国为人类社会贡献的一项重要公共思想性产品,具体化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1]47。习近平指出:“要推动全球治理理念创新发展,积极发掘中华文化中积极的处世之道和治理理念同当今时代的共鸣点,继续丰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主张,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2]中华文明产生以来之所以绵延不断源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在优势,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和而不同”“义利统一”“兼容并蓄”“天人合一”“天下大同”等文化理念与担当意识,滋养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和实践。
和平发展依然是时代主流,但局部的区域性的甚至是全局性的不确定不稳定却在增加;人类期盼普遍安全,但实现普遍安全的道路漫长且不平坦,实现这些任务任重道远。“和”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核心的哲学理念,也是构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世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基础。这种“和”是人、自然、社会的整体和谐,这种和谐不排斥不否定矛盾的存在,是包含差别包含对立统一的和谐,“和而不同”从理念到践行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动态整体的和谐观。
“和而不同”为正确处理国家之间的差异提供了指导原则。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互联网革命,国家之间的交流渗透,形成了事实上的地球村,需要各国共同应对全球的重大问题、重大挑战、发展难题,这是异中之同。在应对共同面对的问题追求共同利益共同目标的同时,还要能够超越隔阂避免冲突,尊重文明的多样性,才能构建多样文明繁荣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论语》中的“礼之用,和为贵”[3]8,讲的是在“礼”的原则规制下的“和”才是人们希望和期盼的“和”。如何规制?孟子比较了天时地利人和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对“人和”作用的强调和肯定道出了其中的真谛,也就是不同事物之间只有互济调和、尊重彼此的差异性,才能在和睦共处基础上共同繁荣发展。宏观和谐友善,微观具体事物存在差异性多样性,在相互欣赏、相互交流中求同存异。“和而不同”除了“求同”“存异”还内在包含着解决矛盾的含义。被誉为“大道之源”的《周易》就有:“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4]这里讲的就是只有在变化条件下,才能找准合理处理事物之间差距和分歧的办法,达到调和冲突和矛盾的目的。“太和”是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最高境界,对今天的国际治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基因不具有扩张秉性,古往今来友善的中国人民希望天下太平,希望各国人民能友好相处。在遵从“和而不同”这个总原则理念前提下,由与周边邻国“亲仁善邻”的相处之道扩展到与世界其他民族的“和谐万邦”的相处之道。《尚书·尧典》中:“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5]讲的是尧先让家族和睦;再协调家族之间的关系实现社会和睦;再协调万邦诸侯的利益,让各个邦国都能够和谐合作,这是一个“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的思想体系。“亲仁善邻”乃与邻邦友好,“协和万邦”在“亲仁善邻”基础上空间上放大,协调更多国家之间的关系。习近平在不同场合使用这一古语并赋予中国这一古老合作思想以新的时代价值,让和平、和谐、合作的古老价值观在今天依然能够延续。
在全球化成为不可阻挡潮流的今天,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与影响无处不在,哪个国家想独善其身独自发展几乎不可能,只有各国秉承“和”理念,胸怀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善良愿望,平等协商国际和地区事务,为世界的和平安全做出实实在在的努力,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世界才有可能。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基在于利益,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结果是各国成为密不可分的利益共同体,这已成为不容改变的事实。各国的共同利益、整体利益应该远远大于分歧,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在各国独立自主基础上相互依存、相互理解,才能实现互利共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义利观,对构建共同繁荣世界具有价值观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义利观是义利相继、利用义生最终实现义利统一的系统义利观。古人所讲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3]46,“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6]237,就是传统义利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义”是条件和手段,“利”是结果和目的,二者是递进关系,“义利统一”是二者递进关系作用的必然结果。所以有了“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7]由此可以看出,儒家强调义的目的在于通过礼来支撑道义,实现利益和平衡利益的前提是道义,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在国家富裕并惠及广大百姓。古人就一国而言的结论,同样适用于当今的地球村。人类命运共同体要“以义当先”“义以生利”,各国的不同利益需求和利益分歧要以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国际关系准则为前提。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需要合理的义利观的调节,合理义利观在维护不同国家利益和实现共同利益中具有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传统文化中的义利观既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也对道德标准与物质利益关系提出了更高要求,符合正义是利益获取的前提条件。所以古人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3]91“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3]41义利观正确与否关系到是盛世还是乱世。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各国利益差异利益分歧中找到利益共同点和交汇点,道义优先是必须遵循的原则,惟有此,世界才能普遍繁荣。
习近平站在全人类的立场思考全人类的问题,超越狭隘的国家利益观,是对不平等国际关系的冲击,是国际关系合理正常的前提。发展缺位、方向迷失等全球治理面临的困境,深层次原因在于正确“义利观”的缺失。实现不同国家自身发展与谋求全球共同治理共同发展的有机统一,关键是各国都拥有正确的义利观。
世界要开放还是要封闭?答案不言而喻。但是离开包容的开放的世界不可能和平,更不可能发展。今天要去全球化没有现实可能性,游离于全球化之外的某个国家可以快速发展同样不可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国家关系是全球化进程的必然结果,而且是继续发展的必然条件。封闭没有出路,开放是大势所趋,保护主义是损人不利己的行为,世界经济需要多边贸易体制,各国只有摒弃猜忌、打消顾虑、消弭隔阂,才能真正互相包容。包容是开放的前提,开放才能发展,开放包容是世界共同发展的基础。
兼容并蓄、包容互惠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也是构建开放包容共同发展世界的重要文化基因。习近平在众多国际讲坛引用相关中华古语,阐明兼容并蓄、包容互惠是增强世界发展活力和发展动力的重要理念与原则。习近平指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们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消除疑虑和隔阂,把世界多样性和各国差异性转化为发展活力和动力。”[8]习近平在后来的讲话中还讲到“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可见他对这些传统理念的尊崇。“海纳百川”体现的是中华文化的包容精神,世界各国只有秉持包容精神,才能实现互惠共赢,才能共享发展成果。“和羹之美,在于合异”表明只有能够调和各种不同滋味才称得上是美味佳肴。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 500多个民族,世界之所以丰富多彩,源于不同历史、不同国情,不同民族和不同习俗共同创造的不同文明。不同国家可以观点不同、文化不同,但目标应该具有高度一致性,共同目标如同一道美味的羹汤,它需要多样化观点和文化等各种滋味的调和,包容互鉴才能共同发展。
兼容并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家与国家休戚与共伙伴关系的价值基础。习近平讲道:“中方一贯主张,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平等一员。”[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162,“天下无大小国,皆天之邑也”[10],儒家和墨家在此用不同的语言表达了同样的含义,那就是不同个体不同群体的兼容并蓄平等相待。共同体是“伴生”,而非木桶理论的短板决定论,共同体中决定能走多远能飞多高仰仗于发展水平最高的共同体成员,原因在于其他人都会学习效仿这个成员,但是能学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水平与这个团队的包容性密不可分。世界各国必须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理念、胸怀和气度,世界共同繁荣共同发展才可能成为现实,平等合作共赢的共同体也才可能建成。
自然生态的兴衰直接关系到人类文明的存续与兴衰。科技进步为人类创造了巨大财富,人类在享受富裕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科技发展工业进步带来的副产品。生态恶化、生态创伤使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地球作为人类到目前为止唯一可以生存的家园面临巨大生态危机,如何应对各种挑战和生态危机?理念至关重要。尽管中华传统文化中没有生态一词,中华传统文化却不缺乏生态思想,古代丰富的生态思想曾经造福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这些思想也必将对建设清洁美丽世界发挥重要作用。
清洁美丽世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愿景,既是中华民族务实责任担当精神的体现,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丰富生态思想的体现和具体化。习近平讲道:“人与自然共生共存,我们应该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11]中国先人在人与自然关系上态度非常明确:尊重顺应自然人类社会则兴,逆自然而行人类社会则衰,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是表和里、形和实的关系,只有“天人合一”,世间万物才能生生不息,才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所有这一切的前提是做到尊重规律即“道法自然”。
习近平把人与自然关系上升到全球治理体系的高度,进而提出构建“清洁美丽的世界”,是从全人类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考虑的必然结果。习近平指出: “我们应该坚持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对自然心存敬畏,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12]习总书记把生态环境与人的生命同等看待,人类源于自然、存在于自然、发展于自然。敬畏自然是人类对待自然的最高境界,敬畏自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前提下有所为。保护地球是人类不可推卸的责任,治理生态环境是人类为自己杀鸡取卵所付出代价的补偿,惟有此地球才能成为人类永续生存宜居的家园。人类所有行为都要遵循规律,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必然受到惩罚。要保护生态,必须倡导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新的生产理念生活理念,合理利用自然生态是所有人所有国家的责任。如何利用自然如何保护生态先人早有论述,孔子曰:“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3]96,“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13],不用大网捕鱼,不射夜宿之鸟,按时节砍树捕猎,寥寥数语把生产生活中的取之有时取之有度上升到人的孝道,这是何等聪慧。那个时代我们的先人就有如此超前的生态智慧、认识水准、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不得不令人赞叹。要在尊重规律前提下,选择合理的生产方式,关于这一点古人也有论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6]5孟子把选择合理的生产方式上升到国家治理百姓安居乐业的高度,把自然生态、社会生产和社会治理国家治理作为一个系统协同运作来对待,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实现人、自然、社会的有机统一。今天倡导的社会与生态协同发展与孟子的这些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处。
当今世界生态问题突出,习近平呼吁各国:“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唯有携手合作,我们才能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海洋污染、生物保护等全球性环境问题,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只有并肩同行,才能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全球生态文明之路行稳致远。”[14]十九大报告庄严承诺:“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1]41,中国共产党人的理念和努力传达了这样的信息,即中国不仅不会把发展经济同保护生态环境对立,而且还要为解决全球生态问题做出中国贡献。能不能有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是事关人类生存的大问题,生态治理是全球治理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
人类社会发展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人群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类未来社会更美好的期待高度一致,中国古代有大同思想,西方有乌托邦思想,有现代共产主义以及地球村等等,这些关于未来社会设想的思想是相似的,但未来美好社会的样态是多样的差别性的。“大同世界”既是评判现实的标准,又是社会理想蓝图。“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15],理想的大同社会在本质上追求的是整个天下形成一个共同体,大同世界中的各个主体是相互帮扶、平等互利的兄弟关系。“世界各国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分歧矛盾,也免不了产生这样那样的磕磕碰碰,但世界各国人民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拥有同一个家园,应该是一家人。”[12]中国古人所期盼的最远大最美好的社会愿景——大同世界如何实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16]给出了答案:只有遵循天地之道、效法天地之道,才能引领整个天下走向太平大治,也就是只有天下为公,才能平治天下,反之,天下为私,只能是天下大乱。
既然当今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整体”[17],那么整体繁荣整体发展成为必然。这种理念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表现为,以“天下一家”为核心的互相尊重、互相关怀、互相理解、互相促进的道德情怀。尽管实现“大同社会”的终极理想不可能超越时代限制,但它一定是值得追求的一种理想社会,是值得努力实现的美好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构建一个和谐社会,这样的和谐社会倡导的是个人、社会和整个世界的协调均衡发展。“天下大同”理念的当代价值在于顺应了当今世界发展的整体趋势,必将获得广泛认同,进而造福全人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习近平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做出了方向性回答。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一带一路为各国平等参与共同发展搭建了很好的平台,中国和平崛起使中国有能力在世界上发挥更多建设性作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更多实实在在的贡献,中华传统文化中普世性、超越性的内容必将继续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更多新理念新思想。“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共有历史基因和当代世界发展需要的结合体,是习近平立足全人类的大视野大情怀的体现,亦是中华传统文化生命力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