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功斌 解志军 程泽运
(1.襄阳市国营林场,湖北 襄阳 441021;2襄阳市科学技术推广站,湖北 襄阳 441021;3.湖北省林业厅襄阳示范苗圃,湖北 襄阳 441021)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生态文明建设又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明确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经济林事业是一项希望工程,事关生态建设成效,事关精准扶贫成就,事关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把经济林事业做好,是“生态立省、产业强省”的有效途径和保证,能带来良好的生态效益和可观的经济效益。
广义经济林是与防护林相对而言的,指以生产木材或其他林产品直接获得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它包括特用经济林、薪炭林等。狭义经济林是指利用树木的果实、种子、树皮、树叶、树汁、树枝、花蕾以及嫩芽等,以生产油料、干鲜果品、工业原料、药材及其他副特产品(包括淀粉、油脂、橡胶、药材、香料、饮料、涂料及果品)为主要经营目的的乔木林和灌木林,是有特殊经济价值的林木和果木,如木本粮食林、木本油料、工业原料林等,也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襄阳地处汉水中游,版图面积1.97万km2,人口600万,是汉江流域鄂、豫、陕、渝毗邻区30万km2的中心城市。受秦巴山系地理属性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襄阳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南北过渡型气候特征,区位优势显著,蕴育富集了千百种高等植物,分布着丰富的优良乡土经济林种质资源,凝炼出一系列能够充分体现襄阳地域特色和乡土气息的森林经济文化内涵,为建设“长江生态经济带重要增长极”“生态一流的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助推襄阳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供了有力的林业资源保障。
经济林是生态及效益兼顾的“多效合一”产业。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襄阳市经济林建设取得长足发展。核桃、油茶、牡丹、板栗、葛粉、柳编、桑蚕、杜仲、蓝莓以及玫瑰等经济林产业为国民经济发展注入了重要活力,也为推进农村业态的深度融合、搭建产业融合载体、促进农产品加工装备升级、推进林副产物综合利用、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发挥了主体作用。
截至2018年,襄阳市共有经济林总面积163420 hm2(其中结果面积101439 hm2),占林地总面积的18.02%;经济林总产值51.83亿元,占林业总产值的7.4%。主要栽植的经济林树种有核桃47487 hm2、油茶17462 hm2、板栗10048 hm2和油用牡丹3325 hm2,另有水果面积31517 hm2。分地域统计,保康以64540 hm2经济林面积位居首位,南漳25852hm2次之,紧随其后的是宜城24343 hm2、谷城22817 hm2和枣阳17422 hm2。全市推广良种60个,年产值千万元以上企业23个,省级以上龙头企业26个,共有经济林专业合作组织304个,从业总人数56万人。
襄阳市经济林事业有过辉煌的历史。以襄阳为重点区域的鄂西北地区,杜仲的产量一度占据全球产量的70%以上,谷城拥有全国最北缘的油茶主产区基地1.13万hm2,保康县建成核桃产业基地近3.33万hm2,老河口建立了华中地区最大的油用牡丹种植基地。但是,从发展历程来看,襄阳市经济林事业也是风雨飘摇,起起伏伏。例如,保康的核桃产业龙头企业圭萃园因经营问题陷入困境,谷城的正全茶油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启森牡丹公司开始向绿化苗木转型发展,倪氏玫瑰逐步淡出市场。归根到底,襄阳市经济林事业尚未完全进入健康良性发展的快车道,未能在“超宜昌、赶洛阳、建设一极两中心”的进程中发挥应有作用,未能将经济林发展与生态建设有机融合,未能将持续发展热度转化为较高的经济社会效益。下面将本着“多发现问题,少夸耀成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初衷,对襄阳市经济林现状进行剖析。
3.1.1 过渡型气候的危害。冬季低温积温不足影响核桃花芽分化,绝对低温过低又易使油茶花朵受冻。
3.1.2 海拔梯度过渡大的危害。从宜城孔湾八角庙向西偏南连线保康官山,直线距离100 km,海拔从44 m跨越到2000 m,不利于全市一盘棋和整体规划,连片经营受限。
3.1.3 降雨量不均衡的危害。襄阳市年降雨量在800~1200 mm,雨量充沛,空气湿润,但在冬春种植季节需水阶段少雨,而在夏秋收获季节需要天高气爽时又阴雨绵绵。降雨的反周期增加了生产成本,降低了产量收入。
3.1.4 农业用地限制、周期性冻害等也制约着经济林的发展。
3.2.1 种苗质量及维权意识淡化。经济林种苗不同于生态林种苗,也有别于农作物种苗。它不仅要求植株壮硕、根系良好,还要求产生经济效益的器官或组织遗传性状稳定,能够持续不断生产出符合人们意愿的品质优、抗性强、产量高的产品。经济林种苗从定植到产生经济效益,需要经过一段培养期。对于“行不行、好不好”的问题,只有经过漫长的发育进入收获阶段才能见分晓。发展经济林投入高、见效迟,需慎之又慎。很多人在进行经济林苗木采购时没弄明白“良种”的概念,不知道“两证一签”为何物,也没有签订合同、索要发票,待出现问题时束手无策,蒙受巨大损失。例如,谷城赵湾乡建立的核桃基地如今仍不挂果或低产低效、果品质量极差问题,各方专家会诊找不到症结,一个主要的原因是说不清种苗产地和品种。有的自行其是,为图便宜,不愿通过正规的种苗生产单位购买国家及地区推广的良种;没按适生性要求选择引种区域,盲目引种,导致歉收、绝收、减产等问题,在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后索赔无门。长坪镇钟鼓坪村民李万成是市委书记李乐成包保的贫困户,其子听人说种核桃赚钱,就通过网络广告从山东引进8501品种,按照供苗方提供的技术方案在自留山种植,迟迟不结果。李书记走访时得知此事,安排林业技术人员前往支援。调查时发现,种植者犯了很多常识性错误,包括引种距离远、品种不对路、园址没选好、整地不合格以及管理跟不上等,事实上这个花了七八万经营了七八年的核桃园已经废了。也有一些襄阳市较知名的本土经济林种苗生产企业不具备种苗生产经营资质,如枣阳新市邓棚的桃类合作社;有的企业种源来路不清,没有建立规范的种苗质量档案,如襄州姹紫嫣红苗木合作社。
3.2.2 投入不足和技术欠缺。经济林产业是一个生产周期长、技术要求高的产业,对前期整地、种苗、排灌设施等投入要求很高,发展时要量体裁衣,不要搞土方法。各级政府对发展经济林一直有扶持政策,很多人冲着补贴一哄而上,勉强把经济林基地建起来,后期却因投入不足迟迟进不了收益期,或者低产低效,苦不堪言。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院副院长、国家林草局经济林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袁德义教授研究表明,建立油茶基地时从建园到见收,每667 m2投入到6000元时,盈亏平衡点出现得早、收益期长且效益高。要求高标准整地、使用大规格容器苗良种、配套水肥一体化设施等,在这种条件下,减少补苗和大田管理成本,投产早、产量高。而襄阳市目前建立油茶基地初期每667 m2投入一般在600~900元,加上前期抚育管理,极限约为1500元。这种先天营养不良必然导致后天发育不好。
3.2.3 生产技术问题是关键。很多搞林业的都把“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挂在嘴上,但真正能把这八个字吃透的少之又少。它不仅要求在选择地块区域时做到“宜粮则粮、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在宜林地选择合适的树种,更要求每个林业专业技术人员对各地气候、海拔、土壤等因子了然于胸,对主要树种来龙去脉、生长发育规律、抗性等一清二楚,做到“天上晓得一半地下全晓得”,才能“进什么山唱什么歌”,较好地指导群众健康发展经济林。老河口春雨苗木合作社姚凤君、枣阳新市特产服务中心吴祥州几十年如一日,对各种果树物候期反复观察记录,在实践中掌握果树树体及根系生长规律,对各类病虫害仔细研究,得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种管技术,带动了当地的产业发展。也有部分种植者发展经济林全凭一股热情,不加论证盲目上马,也根本不懂生产技术,以失败告终,教训惨痛。
3.2.4 干预过多与缺乏恒心。政府部门主导方面,有些地方领导热衷于借鉴外地经验,及早带领群众脱贫奔小康,盲目跟风建设经济林基地,甚至为了搞形象工程,片面强调规模效益,不切实际搞大基地、大产业;或者由于地方领导更迭,“杀猪割尾巴,各是各的搞法”,前任布旧,后任出新,进而出现了“A书记栽树,B书记种瓜,C书记来了种棉花”的局面。例如,南漳肖堰镇251省道沿线的响水洞、大坪、苗家沟以及观音堂等村发展桃产业的事例。诸如此类的现象,严重影响了襄阳经济林快速发展步伐,阻碍了推出经济林产品公认品牌的力度,始终未能培养出像霍山石斛、衡阳油茶、菏泽牡丹这样的品牌。也有好的典型,保康县从2009年确立发展核桃产业以来,县委、县政府成立了由县主要领导挂帅的核桃产业领导小组,从林业局、农业局、科技局等相关部门抽调精干人员组建专门办公室,由县人大副主任亲自担任办公室主任,统筹全县核桃产业发展。先后下发了《关于突破性发展核桃的意见》《关于深入推进核桃产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文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核桃产业发展的政策,并坚持每年召开核桃产业专题总结表彰会,使产业建设不间断,得到了可持续发展,真正做到“一届接着一届干,届届都有新贡献”。保康县的做法得到了国内行业领导专家的认可。
发展经济林,重点要回答“种什么?种在哪?谁来种?如何种?卖给谁?”的问题。2019年5月9日,市委书记李乐成调研“鄂北防护林”时,针对生态工程项目提出“降成本、增效益、可持续”的要求,为襄阳市今后发展经济林事业规划了全新的路径,开启了全新的思路,也为经济林产业建设带来了新的契机。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比如,可以在正筹备实施的国家储备林、鄂北防护林、汉江风光带等项目中,在适地适树的前提下,增加核桃、板栗、杜仲、厚朴、香椿、皂荚、槭树以及乌桕等高大乔木类乡土经济林树种的匹配,在林下适度种植油茶、牡丹、山茱萸等小型灌木经济林树种,兼顾生态、景观、经济效益,形成“种得下、管得好、保得住”的可持续经营格局。
首先要打破生态建设围绕城市转的传统,把生态项目推进到乡镇、村庄;其次要突破生态项目规划的线条化、板块化、网格化思维局限,在基地化、碎片化、泼墨化方面做大胆尝试,为经济林产业融入生态建设筑牢基础,厚植发展优势。对于人多地少、生态脆弱而经济状况较好的平原地区,要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及业态融合,见缝插针,向路边、屋边、渠边、堰边以及田边要空间,发展具有观赏、食用价值的经济林。对于山区丘陵地广人稀的地方,要坚持“政策引导、龙头带动、群众参与”的方向,建立经济林果示范基地,推动小康目标实现,促进乡村经济振兴。对于地处天保区、生态公益林区及自然保护区的深度贫困村,要挖掘资源优势,汇集利用价值高的房前屋后高端树种树木集约化管理,建立园林基地,通过腾笼换鸟置换的土地用于发展兼具景观、经济效益的林果业,增加收入,助力脱贫。同时,可通过对劣质林分的抚育,在林下发展中药材产业,壮大经济实力。对于资源禀赋较好、历史文化厚重的特色村,要把农林业与文化旅游、康养科普有机融合发展,一举解决生态、景观、经济效益问题。
“生态”是一个系统工程,完全靠政府是不现实的,必须能够自身造血,才能健康长久运转。而发展经济林,土地是根本,技术是保障,资金是关键,销售是王道。把投入问题捋清楚,所有问题将迎刃而解。政府要出台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态建设、乡村振兴建设,并对他们的收益进行规划保障;要制定法律法规使生态林地、经济林地资源资产化,明确其交易、抵押的合法化,引导金融资本有序进入造林领域,增强发展后劲和产业升级;要拿出财政预算进行奖补,激励群众参与、鼓励把事干好;要研究推广结合紧密、运作高效的利益联结方式,培强龙头企业、培优公司化合作社、培育产业化联合体,激发创新能力,增强经济林与生态建设融合发展的活力向“生态美、产业强、群众富”的目标不断迈进,实现政府、企业、农户三赢。保康伯蒂公司在发展蓝莓产业时,以经济效益为纽带,以文化旅游为桥梁,有效整合了土地、人力及资本,稳妥解决销售问题,不断做大做强。要按照“政府搭建平台、平台聚集资源、资源服务创新创业”要求,支持能人创办新业态、推行资源共享新模式、促进产销对接;要讲究科学,宜耕则耕,宜林则林,一地一策,一村一景,一村一品;要加大对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和经济林良种选育力度,加大种苗执法宣传力度,做好固本培元工作。
综上所述,只有巧妙组合这些生产要素,整合宝贵资源,形成生生不息的内生动力,才能把事业干好,把产业做大,成就可持续发展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