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横江,罗润梅,罗 瑶,刘仙
(四川师范大学商学院 四川成都 610101)
现阶段我国已经成为一个网络大国,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不少危害[1],网络对高校学生的影响已远远超过传统的文化载体,并且成为高校师生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此背景下,网络安全问题随之变得纷繁复杂,难以应对。民族地区高校由于其特殊的外部环境和政治背景,面临的网络舆情形势更加严峻。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4月19日的讲话中强调:“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应当把网络安全工作当作重中之重。”党中央对网络安全宣传工作高度重视,但面对无处不在的网络安全威胁,仅靠技术防范和规章约束对民族地区高校学生网络安全的防护是远远不够的,学生依然普遍遭受着网络安全问题带来的危害[2]。民族地区高校学生由于性格率真,网络安全意识相对更加薄弱,要想解决民族地区高校网络安全问题,网络安全教育成为应对网络威胁的一个重要选项[3]。
高校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几乎无时无刻不在与网络打交道,无时无刻不面临着网络安全风险。网络信息的芜杂和泛滥又给学生们带来了选择的困惑,很多信息带有迷惑性,难辨真伪,学生们初步形成的“三观”容易受到误导和扭曲。网络安全问题可能在各个方面对学生的身心造成重大危害。因此,我们不难理解,对当代学生尤其是网络安全意识较差的民族地区高校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我们都知道,大学期间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对民族地区高校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他们在这个时期对世界充满好奇,但因为缺乏社会经验,无法正确辨别接触到的信息。此时,如果他们受到民族分裂主义的意识渗透、有害社会思潮潜移默化的影响,就会导致他们对合理人生观的漠视,对正确价值观的摒弃。这必然会削弱“三观”教育的目标和效果,不利于我国人才的培养,对国家政治安定也是一种潜在的威胁。因此,我们只有加强民族地区高校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才能及时告知他们网络不良信息的危害,提高他们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并且监督他们远离不良信息。将他们从迷失的人生道路上拉回正道,养成高尚的人格品格,坚定民族团结的信念,培养爱国主义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少数民族学生在与其他民族同学打交道时存在恐惧人际交往、交往需求不强、交往技能欠缺等问题,因而比起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他们可能更倾向于互联网上的交往模式。部分民族地区高校学生长期处在虚拟的互联网世界中,这很容易导致现实交往能力下降和人际交往障碍,产生孤独、苦闷、压抑和消沉等心理问题。因为在信息化的互联网中,各种信息、行为都是在虚拟情况下进行的,它无法实现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带有情感色彩的交流,情感交流过程中也缺少感性的联系。这种虚拟的环境很容易造成人际交往和情感交流的日益淡化,其必然会影响和改变学生原有的开放、丰富、和谐的生活,最终影响民族地区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如果他们长期感到孤独、体会不到集体的温暖,思想就容易偏激或者走上极端,可能会做出一些不利于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的事情[4]。这警醒着我们应当加强民族地区高校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让他们对网络世界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看清现实与虚拟世界的区别,避免他们因沉溺于一个不存在的世界而忽略了真实的生活,帮助他们找回阳光、积极、向上的性格,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
美国著名哲学家丹尼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一书中特别指出[5],以电子与网络媒介为载体的大众文化内容对社会的传统价值体系产生了瓦解与破坏作用,导致了传统价值观念的陷落与社会道德的失范。近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女大学生“裸贷”事件正是网络借贷平台利用金钱诱惑致使大学生道德意识沦陷的具体表现。女大学生只需裸露身体并手持身份证就可以向“借贷宝”借款,如果违约则会受到公布裸照的威胁。有的女生因此生活不安,有的甚至为了获取更多的金钱主动送上不雅照片,价值观和羞耻之心荡然无存。互联网上诱惑太多,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坦诚直率,更容易被各种利益和需求牵着鼻子走,失去基本的判断能力和思考能力,将传统的优良品德抛之脑后,这是网络世界普遍存在的问题。对民族地区高校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缓上述问题,有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使他们在网络世界中能自觉遵守传统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也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自律意识,深化对网络道德的认识,做到严于律己。[6]
近年来,民族地区网络诈骗案屡见不鲜,这些网络诈骗手段大致有7种类型,其中网上租房、办信用卡、网络贷款、网购二手车等手段最为常见,主要受害群体就是文化程度较低的群众和社会阅历较浅的高校学生。民族地区反网络诈骗中心日前也采取了包括开通微信公众号、接受咨询举报、发布预警提示、介绍典型案例、提供官方客服电话查询服务等在内的措施。尽管这样,最近接连发生的几起网络诈骗案还是让人唏嘘不已: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在网络安全问题的挑战下显得如此稚嫩和渺小。2016年12月新疆某高等专科学校一名女生被告知中奖并要求网上填写个人信息。次日其接到电话,称逾期未领奖则会因违约而被起诉,若该女生按要求汇款则不再追究责任。该生在对方的威逼利诱下,三次向其转账共计29000元,欠下大量外债。直到打款完毕,对方电话号码无法拨通,该生开始意识到自己可能上当受骗了,这才到派出所报案。无独有偶,2017年6月,某民族地区师范大学一名男生因遭受网络诈骗走投无路,欲服毒结束自己的生命。该同学是大学一年级新生,无意之间接触了网络赌博。最初,一局赌博涉及的金额为几十元,可是当赢了几局后就涨到了几百元。很快,该生输光了生活费,不敢告诉父母和同学,便开始向朋友借钱,然后继续赌博希望可以挽回损失,结果借来的钱也全部输光。之后,他再也借不到钱,在网上看到了一个叫“金口袋”的平台可以向少数民族学生提供网络贷款,填写基本信息以后,轻松获得几千元网络贷款,但不到一天就输完了网贷的所有资金。找到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网络贷款途径后,该生开始疯狂地找各种网络平台贷款,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他在网络贷款平台欠下七万余元。为了把这些漏洞补上,他选择了高利贷,当借到的三万余元高利贷款在一夜之间输光后,再也看不到希望的他选择喝农药自杀。幸运的是辅导员和相关领导及时赶到,阻止了这场悲剧的发生。一个个发生在身边的案例,见证了网络安全问题带来的威胁,后果令我们不寒而栗。
据山东泰山学院2017年对学院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参与问卷调查的640名大学生中,有179人曾经有被骗的经历,比例高达28%。这一数据表明,高校学生是受到网络诈骗的高比例人群[7]。
为了更加详细透彻地了解民族地区学生网络安全问题及网络安全教育的现状,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及文献查阅等方法[8],分析民族地区高校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现状。通过他们日常生活中的网络行为来分析其网络安全意识的高低。接着从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开展情况、学生对学校开展网络安全教育的态度和接受教育的情况入手,进一步分析民族地区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现状。
民族地区高校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薄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9]:
1、信息辨别能力不强
前文所述的两个案例归根结底都是源于少数民族学生的信息辨别能力不强。如果该女生能根据信息及时识别网络诈骗者的诡计并立即报案,如果该男生不轻信网络赌博并远离其中,这两个事件都不会发生。由于一些民族学生历史文化、宗教习俗及生活方式差异较大,致使其难以辨别出这些信息的真实性,缺乏识别信息的能力,容易在不法分子的诱导和煽动之下犯下错误甚至罪行,严重危害其成长成才[10]。问卷结果也反馈出许多学生是不能识别网络信息真伪的,他们也不愿意去求证信息的真实性,这些都是其信息辨别能力不强的具体体现。
2、隐私保护观念不深
现代社会,网络成为了人们社交的主要工具。流连于各种社交网站和聊天软件的大学生们稍有不慎就会泄露个人隐私和基本信息。由于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自宗教氛围相对浓厚的农村牧区,进入高校之前对互联网了解甚少,个人信息一旦被心存不轨的人掌握,极有可能发生网络诈骗以及更为严重的网络安全事件。这就需要学生形成自我隐私保护的观念,在使用网络时,时刻注意个人隐私泄露风险。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几乎没有形成隐私保护观念,随意在社交媒体上公开自己以及亲人朋友的照片,轻易在某些网站上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等行为都是十分危险的。
3、诈骗防护意识不强
网络的普及在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为犯罪分子带来了可乘之机。现在的网络陷阱越来越不容易被识破,网络诈骗的途径也越来越多,对大学生的网络诈骗防护意识要求也越来越高。民族地区学生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社会、家庭、亲友的宗教信仰对他们都有很大的影响,在接触并利用网络过程中容易相信他人,甚至被不法分子煽动,因而防护诈骗意识是较低的。
我国教育部门近年来一直重视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问题,高校因此也对网络安全问题日益重视,但是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和认知深度都远远不及互联网及其安全威胁因素的发展速度。尤其是民族地区的高校,大量的注意力集中在基础教育,更加没有认识到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加之教育部门并未出台相关的指导性文件,高校则很少采取有效行动,对学生网络安全的教育也就变得随意和零散。目前,我国几乎没有高校把网络安全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只是大而化之地对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泛泛而谈,无法达到其应有的效果。也没有把网络安全教育成绩进行量化,无法判断和检验大学生接受网络安全教育的情况。高校普遍存在重“安全管理”,轻“安全教育”的现象,忽视了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性,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无疑会使学生们置身于网络安全威胁的海洋之中。
从民族地区高校学生的角度来看,他们自身对网络安全教育的认识就存在很大的滞后性,认识不到接受这类教育的必要性。如果学生本身不愿意去接受网络安全教育,即使高校采取了一些措施也是无济于事。然而,这些学生在使用网络过程中却是最容易上当受骗,他们是最需要学习相关知识的群体之一。因为他们的网络活动比较频繁,给很多不法分子创造了机会。不法分子通过各种手段骗取学生的个人信息和资料,最终给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因此,民族地区高校学生是非常有必要接受完整且全面的网络安全教育的,遗憾的是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学生们没有意识到接受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性,积极性自然也就不高。许多学生不但不主动去接受网络安全教育、学习相关知识,反而逃避甚至反抗高校对其进行的教育,这无疑是给我国民族地区高校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问题雪上加霜。
对民族地区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发展。因此,找到解决网络安全教育问题的对策迫在眉睫。本文就问卷调查和后续分析结果,提出以下应对措施。
首先要加深民族地区高校乃至全社会对大学生网络安全问题的认知[11],高校要做好相关工作,逐步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网络安全教育。可以通过网络等媒体手段向民族地区高校学生网络安全教育重要性的宣传。高校要通过典型案例分析,让民族学生意识到网络安全教育的开展与自己密切相关,加深民族地区大学生对网络安全问题与自身关系的认识。民族地区高校应当将网络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对网络安全教育的时间、内容、教材、教师、教学效果等方面做出一个统一的规划。举行一些针对性的奖励制的民族大学生网络安全知识竞答比赛,提高民族学生的关注度和参与度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主动提高自身网络安全意识。总之,学生和民族地区高校以及学生家长都应当在实际行动中体现对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视,争取做到全民参与,并从根本上提高国民网络风险的意识,做到防患于未然。
有效的网络安全监管机制是民族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前提[12],在当前有关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的背景下,民族地区高校应当在最大程度上建立和健全其网络安全教育机制。一方面,民族地区高校可以成立网络安全教育领导小组,并将相关职能部门纳入其中,明确小组成员各自的职责和分工,形成合力,切实为学校的网络安全教育工作服务。另一方面,民族地区高校应该针对性的建立健全网络安全教育相关的规章制度[13],并在学校管理守则中作出明文规定。现在我国已经出台了部分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等,民族地区高校应当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再结合民族高校学生自身情况,制定具有可操作性、规范性的规章制度,例如各种奖惩制度和各种责任制度等。有了规章制度和行动部门的双重保障,完善民族地区高校网络安全教育将不再是纸上谈兵。
由于民族地区高校学生网络安全知识的严重匮乏,使其在自身网络安全意识薄弱的情况下仍不愿主动接受相关教育。网络安全知识极度欠缺,使得学生行走在网络危险的边缘而不自知,完全看不到网络安全隐患的严重危害,认为这些危险离自己很遥远,进而认为没有必要接受网络安全教育。民族地区高校可以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开展专业的针对性的网络安全知识讲座,定期进行网络安全培训,举办各类与网络安全相关的活动。最重要的是动用师资力量[14],让老师在教学中强调网络安全的重要性,进行成绩考评,配置实践课程,具体到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中去。丰富网络安全教育教学的内容,可以从民族高校学生网络心理健康、学生对网络不良信息的防护意识、学生网络道德和法律等方面进行教育,避免教学内容单一枯燥。从多个方面入手,使民族高校学生掌握大量的全面的网络安全知识,从内心认识到提高自身网络安全意识的重要性,积极主动接受网络安全教育,提高网络安全问题的应对能力,减少和避免网络安全威胁带来的伤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维护网络安全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广大网民共同参与,共筑网络安全防线。”民族地区高校肩负着维护社会稳定等政治任务,更应当率先打响互联网安全的战争,紧跟时代步伐,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各种条件,通过各种可能的途径和措施,加强对民族高校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民族地区高校要切实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不断增强他们的网络安全防护技能,使民族地区学生在一个安全、稳定、和谐的环境中使用网络,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出力,为尽快实现“中国梦”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