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经纬
(绍兴文理学院 图书馆,浙江 绍兴 312000)
在变法维新运动影响下,创办于1909年的山会师范学堂,经过辛亥革命的风雷激荡,定名为省立第五师范(即绍兴五师)后,又经历了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的战斗洗礼,在绍兴革命史、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许多论者认为,绍兴先贤蔡元培、鲁迅、罗家伦、周恩来、孙越崎、邵力子、宣中华、何赤华等是五四运动的引导者、领导者、推动者。而五师校友也在这场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中集体亮相,值得当今校园人引以为傲。
绍师杰出校友(仅指青年学子)在五四爱国运动中表现十分抢眼,北京有孙伏园,天津有孙越崎,宁波有张宗麟,在绍兴有何赤华、董秋芳、许钦文、何云等,他们的事迹值得称道。
孙伏园,1910年考入山会师范,是鲁迅先生在山会师范任校长时与鲁迅接触最多,最受赏识的学生。1917年,经周作人介绍,孙伏园进北大作旁听生,并经时任北大图书馆主任李大钊同意,兼任北大图书馆书记(后任是毛泽东)。1918年,孙伏园通过考试,改为正科生。此时,孙伏园有幸接触李大钊、陈独秀、蔡元培等先贤大家,接近同乡罗家伦等进步同学。他参加了五四时期北大著名社团“新潮社”,并成为其中骨干。5月4日当天,孙伏园参加了在天安门的集会和游行示威后,便到南半截胡同向鲁迅先生汇报运动进展情况。孙伏园回忆道:“鲁迅并不只是关怀某些个别青年学生的举动,他所无时无刻不关怀着的是全体进步青年的一举一动。”[1]“鲁迅他不但是五四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也是五四运动在文化思想领域的倡导者和推动者。”[2]5月3日、4日、10日、21日,孙伏园连续四次会见鲁迅。此时的孙伏园不仅积极投身运动,他其实已经成为鲁迅关心和指导五四运动而不可或缺的助手。
孙越崎,1912年山会师范毕业,于1916年考入天津北洋大学文科。自袁世凯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后,“鉴于亡国之忧,前途崎岖,他将原名毓麒改名为越崎,取意在心存救国,务使中国越过崎岖而达康庄”[3]。五四运动爆发后,孙越崎以北洋大学学生会会长的身份,积极领导天津的运动。为了声援遭逮捕的北京学生,孙越崎首先站出来发动天津学生罢课,以后又指挥大中学生万人大游行。面对荷枪实弹的军警恫吓,孙越崎临危不惧,大义凛然地与省长曹锐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直到取得初步胜利。
张宗麟,1915年考入绍兴五师,就读两年后,因带头罢课,反对保守的历史教员而被校方除名,经老师介绍转学至宁波四师。在宁波四师就读时,张宗麟任校学生会主席。五四运动消息传到宁波后,张宗麟和一批宁波的爱国青年一起很快通电声援北京。张宗麟参与筹建宁波学生联合会、四师“自觉社”等爱国群体,组织游行示威,发动抵制日货,在甬江掀起了爱国怒潮。
五四运动爆发以后,绍兴五师无疑成了绍兴五四运动的中心,校学生会总干事何赤华成了绍兴五四运动的领导者,董秋芳、何云、许钦文等是其中重要参与者。北京五四运动消息传来,五师联合五中、女师、越材中学等学生大力声援。5月9日,由何赤华、董秋芳等发起,在觉民舞台举行“国耻纪念大会”,何赤华登台发表激情演说,并领唱五师学生集体创作的《“五九”国耻纪念歌》。5月12日,何赤华和女师金世桢赴杭参加省学联会议后,开始组织绍兴学生联合会,并与曾绍昌、董秋芳、许钦文等绍兴学生骨干一起,先后组织“国耻图雪会”“抵制日货会”“救国演讲团”等爱国团体,董秋芳担任抵制日货会会长。5月21日,何赤华起草的《绍兴第五师范学生之救国演讲》一文在《越铎日报》头版头条发表,引起社会强烈反响。6月5日,五师、五中、越材等校在绍兴大校场集会,宣布总罢课。至10月20日,绍兴学生联合会正式成立。会长何赤华发表演说,他说,“联合会不是消极的救国社团。学校是社会的缩影,社会是学校的放大;要以庶民治国的真精神,作为联合会民治思想的晶体”[4]26。至此,以何赤华、董秋芳、何云等为代表的五师进步学生为追求民主已开始走上了与工人运动、农民运动相结合的道路。
五四精神是五四运动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其主要内容是倡导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思想。五四运动以后,进步青年的大致走向是:推进新文化运动的深入;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投身大革命洪流。绍师杰出校友在五四运动以后,意识到唤醒和改进国民性之重要,追求科学和民主之迫切,于是,或追随鲁迅先生推进新文化运动之深入,或进行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道路探索,或投身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洪流,献身于人民解放事业。孙伏园、孙越崎、张宗麟、何赤华、董秋芳、何云、许钦文等杰出校友以一种献身精神,实现了人生价值,创造了不朽的业绩,为当今校园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1921年,孙伏园北大毕业以后,在与鲁迅先生的深入交往中,努力打造新文化运动的平台,开始了他成为《晨报副刊》《京报副刊》主编的人生辉煌。诚如《孙伏园评传》所言,“如果说,当时的一批新文化运动的斗士某种程度上尚处于散兵游勇状态的话,那么,正是孙伏园及他的编辑的副刊把他们联系起来,使之形成一支强有力的集团军,在新文化运动的前哨阵地,以猛烈的火力,进行卓有成效的批判和建构”[5]33。
董秋芳在五四运动以后从事革命文学活动。1919年,绍兴五师毕业以后,他考入北大英语系,他的目的是“为了打开窗口,遥望世界”[6]。董秋芳和新文化运动的奠基人鲁迅也有着密切的交往和友谊。他曾经和郁达夫、胡也频、丁玲、叶圣陶、许钦文等老一辈革命作家患难与共。他担任过国学大师季羡林高中时的语文老师,并被称为恩师。新中国成立后他翻译了许多外国名著,也大量注释了毛泽东和鲁迅的著作。在担任绍兴简师校长时,他大力支持进步学生的革命活动。董秋芳为新中国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孙越崎在五四运动后被天津北洋大学开除,后由蔡元培校长帮助,进了北大矿冶系学习。孙越崎1921年毕业后担任矿业工程师,并在美国留学和赴欧美国家考察以后,走了实业救国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前夕,孙越崎以南京政府资委会主任身份通电起义,他的爱国行动得到中共中央嘉勉,孙越崎后任民革中央名誉主席,他发挥其专业特长,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不朽贡献。
张宗麟师范毕业后又考入了南京高等师范,并留校任教。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曾任过教育部高教司、财务司的司长,他是一名红色的教育家。
在1921年五师毕业后,何赤华深入农村,宣传马克思主义,1922年,经瞿秋白、张秋人介绍入党,成了中共绍兴地区第一任党团书记。1926年,何赤华到上海,参加了上海工人第一次武装起义,后在1927年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不幸被捕,在高呼“全世界无产阶级团结起来”的口号中英勇就义。
五四运动后,五师成立校友会,以研究教育、改变家乡为宗旨,何云联络上虞旅绍同学,成立了上虞旅绍同学会。他在从事农村教育的同时开设农民夜校,宣传革命道理。1932年,何云正式加入中共,赴上海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抗战时,何云任《新华日报》华北版社长兼主编,受到过朱总司令嘉奖。1942年,在日军“铁壁合围”太行山战斗中壮烈牺牲。今年,何云还被党中央定为“中华英烈”,他的事迹被中央电视台广为传扬。
这是一幅奋斗者的群像,一部弘扬五四精神,追求真理的历史。从“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到唤醒民众,改变国民性;从宣传民主科学到追求民族复兴,青年运动始终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绍师杰出校友的人生轨迹和实践逻辑为后人作了最佳示范。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绍师一批杰出校友成为其中先锋,随后,他们又积极弘扬五四精神,走上了革命道路,成了“影响中国的绍兴名人”。五师校友在五四运动中集体亮相,堪为“绍师现象”,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我们可以从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的关联性,发现其中的历史逻辑,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民族解放斗争,其中都有先进知识分子的引领。而五四运动的主导者,又多为当年辛亥革命的积极参与者和拥护者。绍兴的蔡元培、鲁迅就是典型代表。
浙江辛亥革命最大亮点是光复会,领导者是陶成章、章太炎,第一任会长就是蔡元培。绍兴“辛亥三杰”,是光复会的领袖。徐锡麟皖浙起义失败,壮烈牺牲,秋瑾大通学堂被捕,轩亭口就义,历历在目,无疑使绍师师生受到巨大冲击。据孙越崎回忆,辛亥革命绍兴光复时,鲁迅曾率绍地学生到西郭门外迎接王金发革命军入城。不久,鲁迅被王金发任命为山会师范校长。鲁迅执掌校务以后,一扫原来封建习气和不良校风。据孙伏园回忆,当时他写了一篇贺南京政府成立,并用公历纪年的作文,因其符合革命形势和思想新颖而深得鲁迅先生好评,批了“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八字予以鼓励[5]9。论者普遍认为,由于蔡元培任北大校长以后,转变校风,革新教育,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才使北大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大本营。蔡元培作为绍兴人,也特别关心家乡的教育。1916年11月,蔡元培曾来绍兴五师视察,并发表重要演讲,他主张革新教育,要求学生“抱定宗旨,勇往直前,不变目的,莫虑其他”[4]21。新思想的烛照,使五师学生受到很大激励。难怪五四运动中,五师师生集会,向全国通电,从心底发出“拥护蔡(元培)校长,惩办卖国贼,并愿为此赴汤蹈火,亦所不辞”的呼喊[4]25。
如上所述,绍兴五师风云际会,有幸与鲁迅、蔡元培等先贤发生联结,孙伏园、孙越崎、董秋芳等校友更直接得到过鲁迅、蔡元培等先辈乡贤的提携和关照。五四运动爆发以后,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绍兴人罗家伦便经常寄进步报刊给绍兴学界,浙江五四运动的组织者绍兴人宣中华等多次来绍,与何赤华等联络,他们共同把握浙绍两地运动的情况,引领浙绍五四风潮。五师学生也把《越声》《新我》《浙江学生联合周刊》等进步刊物寄发给外地校友。有资料显示,约50位绍兴乡贤在五四运动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说五四运动的主导者多是绍兴人,那么绍师校友就有更多机会受到他们的影响,走到运动的前列。
一方面,越地人心主流中“自我实现”“自强不息”的精神,促使绍兴形成了重视教育、追求知识的传统,近代教育勃兴,人文蔚起,加之绍兴人外出留学接受东洋和西方文明的起步较早,使一些知识分子较早地接受维新思想启蒙和民主主义的启迪,他们通过对辛亥革命的反思,为接受和参与新文化运动,推进新民主主义革命,腾出了较大的思想空间。
另一方面,勇于进取的义烈民魂被时代激发。自越王勾践以来,越人心头慷慨激昂的义烈民魂已早早地被唤醒。诚如祝兆炬教授所概括的,越人由于义烈民魂感召,“深刻地感悟到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生命纵轴上的长短,而在于横截面上的阔狭,即在于是否能干出为国献身的义烈的事业”[7]。因此,越人有起义的传统,越人有抗暴的习惯,越人中有许多义烈的典范。诚如绍兴有一个“齐贤”的地名所蕴含的,越人有一种比较强烈的见贤思齐的心理情绪。由于蔡元培、鲁迅等绍兴名士的率先垂范和引领,才有绍兴五师一批杰出校友在五四运动中集体亮相,他们以不懈奋进而实现人生价值,这正是对越中人文精神的最好演绎和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