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经济意识形态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思考

2019-02-21 03:42洪巍城蒋晓俊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经济学马克思主义

□洪巍城,蒋晓俊

(桂林理工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4)

经济意识形态就是以经济思想或经济学说表现的维护特定阶级或社会集团利益的观念体系[1],辨别与批判资本主义经济意识形态、捍卫社会主义经济意识形态应当成为中国中高等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经济意识形态教育是高中生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极端重要而又亟待加强的工作。大学生经济意识形态的形成与发展不是在大学阶段突然形成的,而是在高中阶段就开始了启蒙。正如人际交往的“第一印象”一样,高中的“经济学第一印象”对学生的经济知识框架和经济思维具有重大的影响,进而延伸到大学阶段,甚至影响终身。因此,统筹推进高中和大学的经济意识形态教育是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一环。

1 高中经济理论教育是青少年经济意识形态教育的“第一粒扣子”

中学的经济意识形态教育主要通过高中阶段的经济理论教育来完成。经济理论是当代青年学生必修的教育内容之一,它对青少年了解现代社会的发展、理解国家宏观经济运行与调控、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习近平指出:“世界上没有纯而又纯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研究什么,主张什么,都会打下社会烙印。”[2]经济学不是纯粹的自然科学,而是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的社会科学,新古典经济学就是披着纯粹科学外衣的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3]在青年学生中宣扬什么理论、高举什么旗帜是关系到我国发展趋势的重大问题。我国三十多年来经济教育改革的缺陷已经造成了一定的意识形态问题,经济学高等教育严重“西化”造成了青年大学生思想的严重“西化”,也造成了党政机关干部和社会各界群众思想的严重“西化”和混乱。[4]习近平指出:“要把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修课。”[5]教育工作者要牢牢把握高中经济教育启蒙的关口,抓住时机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高等教育的经济学教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育为主转换为以新古典经济学为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被严重边缘化[4],出现“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的现象。[2]尤其是九十年代中后期以来,大量未经批判的经济学内容进入到经济学教育体系,虽然客观上对改革开放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也造成部分青少年,尤其是部分大学生的新自由主义思维泛滥,对主流意识形态工作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6]经济意识形态教育的“扣子”必须从高中开始就要“扣好”,科学地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借鉴现代西方经济学需要从中学阶段抓起。

当前经济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是在思想政治课程中开展有关经济学的理论教育。高中的经济理论教育主要在经济生活课中体现,将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核心内容进行了初步的介绍。高校的经济学教育则主要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当中,另外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当中也涉及了部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的思想,总体而言均无法深入介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难以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进行比较和批判。因此对高中毕业就参加工作的青年而言,进入社会前几乎全部经济学理论都来自经济生活课;对非经济学相关专业的大学生而言,较为深入的介绍市场经济理论的课程反而在高中;对经济学相关专业的大学生而言,高中的经济生活课是和经济学理论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在中等教育基本普及、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今天,高中和大学的经济教育是绝大部分青少年认识经济学、接受经济意识形态教育的核心阵地,是青少年经济意识形态教育的“第一粒扣子”,因此,高中和大学的经济教育具有战略重要性。

2 高中与大学阶段经济意识形态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效应

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高中政治课教学以考试需要为重要导向,经济意识形态教学也不例外。通过讲授和大量习题练习使高中生获得对经济理论的迅速理解是高中政治课不得不采取的高效策略,而大学公共课则根据“05方案”所确定的教材体系又将高中政治课经济生活的主要内容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又大致重复了一遍,理论提升不够明显,从而使得高中与大学的经济意识形态教育既没有内容的创新,也没有完成体系的突破,大学生对政治经济学教育必然难以提起兴趣。

2.1 经济学专业教育的过度西化易导致新自由主义思维

高中的经济生活课程初步介绍了现代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涉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市场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对现代经济生活进行了一定的阐释,但是这种阐释是二分的、非体系化的,不同经济理论的理论背景、政治立场和主要分歧都留给了大学阶段,这就给学生留下了经济学似乎没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差别,消弭了意识形态性,给学生们留下的都是正确的理论科学的印象。

进入大学之后,经济学专业教育中新古典经济学的地位是如此的强大,以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经济研究和经济教学中被边缘化,令人担忧”,[4]经济学专业大学生理所当然的学习和接受学校与老师传递的“现代经济学”。这种所谓的“现代经济学”的实质是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意识形态。新自由主义观点认为:“政府的存在被视为一种必要的‘恶’……宣扬最无为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的理念……在其影响下,西方国家对内大力削弱政府职能,积极推行自由化,对外极力推销所谓‘普世价值’,鼓吹全盘私有化和市场化的新古典经济学跃升为主流经济学……”[4]如果大学生在高中阶段没有接受一定的政治经济学对庸俗经济学进行批判的内容,新自由主义的经济学毫不费力地成为大学生们的“高级套餐”,热血的青年学生轻易地接过新自由主义的大旗,成为批评国企、政府和公有制的排头兵,甚至个别学生以抨击党和政府为时髦。这样,西方经济学将不少大学生蛊惑成党和政府的尖锐批评者、反对者,极个别人甚至公然否定一切党和国家的行为、分裂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坚强意志。这种情形反过来通过网络和个人交往影响到高中生深入学习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兴趣和目的。

2.2 非体系化的经济意识形态教育影响青少年的正确思维

进入大学之后,大部分非经济相关专业的学生虽然难以直接接受经济学专业教育,但是通过现代媒体、网络、讲座等各种途径,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会接触到一定的关于经济的观点和思想,这些观点和思想本身就蕴含着意识形态的因素。在当今信息化、碎片化的时代,庸俗的西方经济学更适应肤浅的、破碎化的网络传播,而马克思主义理论恰恰需要深度思考和批判性思维,它是以对现代市场经济的批判性反思见长,“对于市场经济的二重性,如果不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立场观点方法加以科学分析,是认识不到的。”[4]因此,在高中和大学时代心无旁骛地学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培养深度阅读和思考的习惯不仅仅是一个学风问题,还是一个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随着时代发展,当前的高中和高校经济意识形态教育亟须大幅度改革,高中的经济教育要防止被高考的题海训练将课程片面化、单调化和工具化,导致学生进入大学后对学习政治经济学有逆反心理。由于高考的强大压力促使家长和高中各科老师将高考升学作为第一目标,学生的身心成长和思想政治教育统统为高考让路,但学生本身处于一个求知欲旺盛、思维活跃而辨别能力较弱的阶段,他们的社会经验和知识积累都不足以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刻的判别,对社会上的各种问题他们容易接受各种似是而非的解释,因此不能用严酷训练压制、忽视他们的思想启蒙,否则他们会在课外寻找形形色色的理论满足自己。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占领学生经济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是高中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容有失的任务。

当前,由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缺陷和马克思主义经济教育的缺失,很多经过高中政治考试的学生对大学马克思经济理论兴趣不高。有学生认为当初政治经济学作为高考内容之一“生吞活剥”地进入脑海是逼不得已,上了大学再次遇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下意识就想逃避。有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突然从“高考工厂式”的教育模式转为以自我管理为核心的教育方式,失去了方向感而沉迷于网络游戏和玩乐,毕业尚难以保证,更遑论进行深度学习。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目标是一个需要中高等教育者通盘考虑的现实问题。

2.3 经济理论分歧的长期存在会影响青少年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兴趣

当前高中政治课在高一就开设了必修课经济生活,这套教材经过了众多专家们的编著与审定,贴近生活、易于理解又不失可拓展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核心内容,符合我国经济学教育改革的现实,是一套难得的经济学启蒙教材,但是也同时留下了一些遗憾。

总体上看,高中的《经济生活》教材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边缘化的格局,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现代市场经济学进行融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但受教育对象的接受能力、师资力量、教学时间等各方面限制,该教材偏于对经济现象的了解与初步解释,理论深度较浅,不仅未能发挥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二者交融的优势,反而掩盖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对于准备参加理科高考的高中生而言,高一的经济学启蒙就是了解日常经济生活,无需对经济学理论进行深入了解,阅读了、考试了就过去了,而对文科高考生而言,为了对付高考政治,该教材的经济学理论深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由政治课教师对其进行经济学理论的“灌输”和深化,将生动活泼的教材、具有鲜明生活气息的经济现象和批判性思考变成了背诵记忆、条块分割、答案标准的高考政治考题。在这种情形下,高中生心中留下了对经济学启蒙较为负面的“第一印象”,上大学后残留的也大多是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市场经济学的内容,而对需要批判思考的经济背景和经济制度问题缺乏了解与深思,容易导致学生进入大学后对经济学,尤其是政治经济学兴趣减弱甚至逃避。

大学阶段的经济学教育研究则至今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之间尚未取得高度共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者较多的强调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阶级性和批判性,注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构,但也有学者认为其对现实市场经济的解释力难以媲美西方经济学。与此同时,西方经济学学者较多强调其理论的科学性,认为西方经济学就是客观地研究有限约束下的资源配置问题,较少具有意识形态性。这种理论分野体现在大学和高中的所有经济理论教材之中,使得高中到本科阶段的学生难以弄清二者的区别与联系,甚至不少学生完全滑入西方经济学的范式内。这种状况首先是在于中国极度缺乏同时精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学者,二者的区别与联系还缺乏深刻而系统的研究,少部分深刻的研究成果也未能同时被两种学科范式的学者同时认可,更遑论进入公共课教材。其次是相关研究的学者们较多从本学科出发来探讨政治经济学理论与现实问题,较少从政治、资本和社会的相互运动关系和历史演变中把握政治经济学的命题:一部分学者将基于西方政治经济框架下的经济与政治分离过程及其代表性理论——西方经济学硬套于中国政治经济框架下的理论与现实,浑然忘却了中国政治与经济从未二分的数千年传统[7];另一部分学者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规律性分析未经发展地直接套用到现实的、具体的资本主义运动之中,导致对资本主义问题分析的谬误,损害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如此种种的研究性问题反映到高中和大学的经济意识形态教育当中就造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现代西方经济学“两张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宣传与实际经济政策选择“两张皮”的现象,损害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和解释力,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经济意识形态教育的认可度降低。

3 加强高中和大学经济意识形态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对策

高中经济教育和大学生经济意识形态教育是一个基础入门与深入阐述的关系,二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只有双管齐下、通盘考虑才能真正解决青年学生经济意识形态教育的问题。

3.1 加强高中和大学经济意识形态教育的统一协调

目前我国经济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仍然在课堂,高中的经济生活、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和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几乎是中学生和大学生的全部经济学理论教育。当前很多大学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课程和教师都不重视,有的高校已经实质上取消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甚至不少政治经济学的硕士点、博士点在入学考试和课程设置上与西方经济学专业的几乎没有区别,在录取导向上实质性的取消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8]不少专家学者大声疾呼中国经济学教育已经严重西化并已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后果,但收效甚微[4],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兴趣,反过来又大大影响了高中生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热情。这种现状是三十多年来经济意识形态教育逐步变革的结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进行纠正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在国家对经济意识形态教育进行大幅度改革之前,需对现行的教育教学体系先进行小幅调整,增强高中和高校经济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性、统一性和协调性。

3.1.1 对高中的思想政治教材内容与教学次序进行调整

由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需要一定的批判性思维,必须先具有一定的文化、政治和生活基础,在《经济生活》中增加马克思主义对市场经济的批判性内容,授课次序调整为必修三,在《生活与哲学》中增加社会主义价值追求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制度、经济制度的内容,并与《经济生活》的内容相对照和融合。这样高中思想政治必修课的授课次序为《文化生活》《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生活与哲学》,整体结构和内容更为合理。

3.1.2 改革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考试方式,增加研究性试题

高考是高中教育的指挥棒,改革思想政治高考方式是加强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途径。多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高考改革中越来越边缘化,尽管思想政治是高中文理科学生都要学习的科目,但自从其被撇出理科高考轨道之后,其重要性大为下降,尤其是在我国重理轻文的氛围下,思想政治课已经部分丧失了意识形态教育的功能,蜕化成一门单一的文科课程。[9]因此,建议全国都将思想政治重新纳入文理科高考的必考科目,打破文理分科隔绝的模式,采取“4+X”的高考模式,即“语文、数学、政治、英语”+“选考科目”的形式,加强对理科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同时,为改变“迫于升学压力,中学教师上课多是填鸭式的灌输性教育,更着重学生死记硬背的知识积累,对分析问题、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不够。学生只有接受教师“金口玉言”的份,而没有发表自己想法的机会”的现状,[10]在高考政治中减少以选择、填空、概念解释之类以记忆为主的客观题型,而以现实与理论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的主观题为主要考核方式,培养学生的深度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目前已有部分省市已经开展了上述高考制度改革,其成效将逐步显现。

3.1.3 提高现有师资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素养

通过各种措施强化已有师资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和授课水平。对现有的高中和本专科院校的思想政治公共课教师进行大规模集中轮训,提高经济意识形态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教学能力;对新招聘的高中政治课教师和高校公共政治课教师加强政治经济学基础培训和考评;中学思想政治教师资格考试中加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考核力度。

3.2 坚持和强化马克思主义经济意识形态教育的主导地位

意识形态教育课不是一种让市场选择决定去留的应用技术类课程,它体现了党和国家的意志与认识,经济意识形态更是深深隐藏于经济理论之中,不能任由某些学校以市场选择为由进行“兴新古典经济学、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行为,需要国家进行顶层设计和引导,改变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边缘化现状,达到“以马克思主义为引领、以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为主导、多种经济理论共存、多种流派思想研究争鸣” 的经济意识形态教育目标。

3.2.1 推动经济学理论创新,重新修订高中和大学的经济学系列教材

以国家工程的形式集中国内外高水平经济学专家共同撰写一整套权威的经济学教材推广到全国高中和所有高校,确保该系列教材在中学阶段具有可读性、拓展性和导向性,在大学阶段不仅具有较强的思想深度和现实解释力、批判力,也要具有较合理的数理逻辑形式,便于进行专业交流。当前的高中《经济生活》教材受高校经济学改革的影响较大,部分专家认为现代西方经济学才是科学,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比重应该减少而现代经济学比重应该加大,并认为经济生活课应该由经过现代西方经济学专业训练的教师来教。[11]另外不少西方经济学出身的学者和教师认为高中经济学教育应该从思想政治课程中独立出来进行现代经济学教学等等。[12]如果按照这种要求改革下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将在高中课程中被边缘化甚至消失,高中经济意识形态教育将无从谈起。应当将大学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育从公共政治课当中独立出来,作为本科低年级的必修课以加强经济意识形态教育。

3.2.2 全方位加强专业人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和制度保障

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培养工程,增强经济学专业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并在教授宏微观经济学、经济思想史、比较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专业教师当中,培养一批打通“马经”和“西经”的高水平教师,要引进、培育一批不同专业方向的经济学大师,加强对话、避免偏见,建设一支讲党性、懂政治、懂经济、会教学的综合性师资队伍。

教育、人事、财政等部门要在课题申报、职称评审、论文发表、工资福利等方面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教师,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师倾斜,打破现有的经济学教学西化的格局,促进人才向马克思主义学科平台流动,提高教师和管理者的积极性。

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下的本科、硕士和博士生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础学习与研究,改革专业课程设置,提升数学和哲学素养,让学生在本科和硕士阶段打下扎实的基础,使马克思主义专业的硕士、博士能进行一定深度的学术交流。

3.2.3 强化学校和政府部门领导的经济意识形态领导责任

一定程度上说,高校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弱化,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边缘化是和部分大学领导对待马克思主义学科的态度分不开的,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态度模糊,甚至个别大学领导直接建议取消思想政治教育课,但他们同时却对西方经济学等专业大加赞赏,恨不得使中国大学变成美国高校的分部,这种情形下必然会导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弱化、经济意识形态教育效果大打折扣。习近平指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13]。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包括经济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是高校党委班子和各级学院党组织的重要的政治工作,完善高校领导思想政治教育责任制是大学生经济意识形态教育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只有领导重视、学科加强、教学改善才能扭转经济意识形态教育弱化的趋势。

教育、宣传部门也同样负有经济意识形态教育和宣传的重大责任。目前的经济舆论环境氛围有些异常,似乎提到政府作用就认为是坏的,凡是市场行为都是好的,形成了盲目的“市场万能论”,强市场弱政府的新自由主义梦想成为某些精英们的追求,在这种经济理论的背后,实质是三权分立、多党轮流执政的“终极梦想”[4]。因此,政府和相关部门亟须协同起来改善社会、网络和校园的经济舆论环境,削弱负能量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当然,从根本上说,舆论环境的改善更需要党和国家继续深化改革,从根本上改善党群关系、扭转社会不良风气、铲除学生对学校教育与社会认知冲突的土壤,让各种社会思潮淹没在人民群众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欢呼之中。唯有如此才能形成良好的意识形态教育环境,才能培育出大批高素质的社会主义现代青年。

猜你喜欢
政治经济学经济学马克思主义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论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构
简明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夯实“一带一路”倡议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
黑格尔、马克思与古典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