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操作手法的改进和器械的发展,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插管和治疗的成功率在不断提升,然而在一些解剖结构异常、壶腹及乳头肿瘤、乳头结石嵌顿及乳头旁憩室内乳头病例中仍存在插管造影困难的问题,进而增加了ERCP并发症的发生率。故如何提高ERCP中困难性胆管插管的成功率以及降低并发症仍是影响开展治疗性ERCP及复杂ERCP关键问题。本文以我院2015年10月—2018年3月收治行ERCP治疗中胆管插管困难患者共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乳头括约肌预切开术和双导丝插管技术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成功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探讨困难性胆管插管中乳头括约肌预切开术和双导丝插管方案应用对行ERCP患者成功率及并发症风险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5年10月—2018年3月收治行ERCP治疗中胆管插管困难患者共100例,均根据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及影像学检查确诊[1],同时排除心脑肝肾功能不全及造血系统疾病者。入选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50例;A组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54~72岁,平均年龄为(61.43±5.10)岁,其中合并原发性高血压23例,冠心病17例,糖尿病12例;B组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56~73岁,平均年龄为(61.70±5.18)岁,其中合并原发性高血压25例,冠心病18例,糖尿病1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基础疾病类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全部患者均行常规选择性胆管插管且失败;其中A组患者采用乳头括约肌预切开术辅助治疗,即以针型切开刀自乳头开口处沿胆总管纵轴切开乳头黏膜层,有效暴露壶腹括约肌并确定胆管开口,再行常规方法插管;而B组患者则采用双导丝插管技术辅助治疗,即以弓型切开刀辅助导丝超选保留进入胰管内,再自胆管11~12点方向插入壶腹开口;另一根导丝在内镜旋转力和弓型刀辅助下尝试向胆管方向插入;具体操作步骤均参考相关文献[2-3]。
(1)记录患者治疗成功例数,计算百分比;(2)记录患者术后胰腺炎和出血发生例数,计算百分比。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其中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百分比(%)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A组和B组患者治疗成功率分别为86.00%(43/50)、64.00%(32/50),A组患者治疗成功率高于B组(χ2=7.08,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成功率比较
A组患者发生术后胰腺炎4例,发生率为8.00%;B组患者发生术后胰腺炎和出血分别为2例、1例,发生率为6.00%;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1,P>0.05);见表2。
目前临床治疗中选择性胆管/胰管插管造影是ERCP技术应用基础,其中尤以选择性胆管插管最为重要[4];而如何有效提高ERCP胆管插管特别是困难性胆管插管成功率,预防术后并发症发生逐渐成为医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而这对于推广治疗性ERCP亦具有重要意义[5]。
流行病学报道显示[6],国内外内镜ERCP应用过程中选择性插管失败率可达8%~20%,而此部分患者往往丧失接受微创治疗机会,不利于总体预后改善。近年来为解决常规选择性胆管插管失败率较高问题,包括双导丝技术、经乳头预切开术在内多种改良方案开始被逐渐应用于临床[7];其中导丝技术最早于1998年被应用于临床并不断发展成熟,双导丝胆管插管已被证实较常规插管可有效提高成功率,操作较为简单,且相关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更低[8-9]。而内镜下乳头预切开技术是指仅切开乳头表面黏膜和少量括约肌以辅助来寻找胆管开口,降低导管或导丝进入胆管难度;近年来相关回顾性报道显示,乳头肌预切开术并未增加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和胰腺炎风险[10-11]。
本次研究结果中,A组和B组患者治疗成功率分别为86.00%(43/50),64.00%(32/50);A组患者治疗成功率高于B组(P<0.05),证实乳头括约肌预切开术用于困难性胆管插管方案具有更高治疗成功率;同时A组和B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00%、6.00%,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存在胆管插管困难问题患者在ERCP应用过程中行乳头括约肌预切开术和双导丝插管技术方案治疗安全性相当,与以往报道结果相符[12]。
综上所述,困难性胆管插管中乳头括约肌预切开术和双导丝插管技术方案应用于行ERCP患者安全性接近,但治疗成功率乳头括约肌预切开术更具优势。但鉴于纳入样本量不足,随访时间短及单一中心等因素制约,所得结论仍有待更深入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确证。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