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伟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陕西省西安市兴善寺东街69号 71006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学报改革与发展问题引起了业界同行长期的深入探讨与有益争论,已经公开发表了一千多篇论文,出版了大批学术专著,形成了许多富有创见的学术观点。首先,应积极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机制,加快从内向综合性“自我化服务校报观”下的传统编辑出版模式向外向竞争效益性“社会化服务大学报观”下的多元传播经营模式转型[1],努力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并作出更大的社会贡献[2]。其次,应积极顺应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新形势,自觉推进学术期刊需求侧和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3],特别是新媒体时代的分类办刊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4],加快从面向学校办刊向面向学科办刊的转型发展[5],坚定面向和依靠广大专家学者办刊,大力推进学者编辑化与编辑学者化的双向融合成长,积极培育能够支撑类似图书编创一体化[6]新运行模式的传播创意策划人才,并进一步提升综合素质与核心能力[7]。再次,应坚持问题导向的交叉学科或跨学科研究指向,分别选择实施国际面向、名刊引领、联办专刊、内涵发展、栏目共建、专业整合、分科出版、集约经营、数字出版等多元差异化办刊策略[8],努力超越目前办刊体制约束和定位争论。最后,应从提升数字出版传播核心竞争力的视角,大力推进高校学报制度创新[9],积极探索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融合发展之路,扎实推进网络出版平台整合与纸本学报体系重组兼并,深入参与专业网刊协同创新[10]和科学数据开放获取运动[11],更加重视对文献使用专业性的挖掘,扩大信息供应的集约化和定制化服务[12],继续开发数字化学术期刊市场[13],实现学术资源的全面优化配置[14]。鉴于新时代背景下,作为我国高校学报大家族主体性构成部分的地方高校学报普遍面临非常严峻的生存挑战,迫切需要通过更大力度的改革与创新来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基于学界大量前期研究成果,重点以《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从五年前的地方师范院校多科综合性季刊到目前学前教育学科专业性月刊的转型改革历程为例,拟简介一种旨在系统性突破地方高校学报目前发展困境的新思路及所面临共性问题的解决方案,即高校学报应努力构建面向特定优势学科专业知识生产、传播和转化的“全服务链”。
为谁办刊?谁来办刊?办什么刊?怎样办刊?这是高校学报始终需要回答的4个基本问题。近40年来,不同高校学报办刊状态与水平之所以存在较大差异,是因为对这4个基本问题的解答状态与水平不同,即基于特定社会位态和编辑群体经历的办刊观念存在较大差异:办刊状态较好与水平较高的学报总体上能够解放思想并与时俱进;而办刊状态不佳与水平不高的学报总体上思维僵化并消极保守。
在“为谁办刊”这个集中体现高校学报办刊宗旨与办刊定位的首要问题上,我国高校学报界总体上经历了从纸媒内向组织传播背景下的校本位化办刊观念(俗称“自留地”)逐步向数媒外向社会传播背景下的学本体化(可谓“公器田”)办刊观念的艰难转变,但是尚未根本完成,仍有待在重新辩证审视和反思批判所谓“高校学报传统”[15]中实现更加合理的新时代再定位[16]。
“夫学术者,天下之公器”(明·黄节《李氏〈焚书〉跋》)。今天看来,新时代高校学报作为高等学府主办的(不是“包办”,也不可能“包办”)学术性期刊,从理论上说应有为全球专家学者(用户兼作者)服务的宏大愿景,从实践上说应该有为全球专家学者尽可能多地提供纸质、电子或网络媒介期刊渠道的小微追求。因此,高校学报应该从“两厢情愿”的思维角度直面整个科研工作过程客观存在着专家学者自身难以克服的实际困难,特别是充分考虑被服务的专家学者基于复杂考量因素对特定高校学报提供独特引领性或支持性服务的有效需求。其中,许多高校学报忽略了(当然不经过努力也很难做到)3个密切关联又相对独立的核心考量因素:(1)该学报对其专业科研工作(即专业知识生产)的独特引领性或支持性贡献;(2)对本人专业科研工作成果发表扩散(即专业知识传播)及较大收益化(如学术荣誉感、学术影响力和衍生性名利奖酬等)的独特增益性或支持性贡献;(3)对其专业科研工作成果转化应用(即专业知识转化)的独特引导性或支持性贡献。应该说,特定高校学报在办刊过程中只要适当满足其中一个核心考量要素,就可以认为该刊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成学之美”与“成人之美”。
在“谁来办刊”这个集中体现高校学报办刊主体力量与核心能力的关键问题上,我国高校学报界总体上从以“势单力薄”的编辑部为中心的编发出版运转阶段逐步向以“兵强马壮”的特定学科专家学者群体为核心的创意出版传播阶段迈进。当然,各学报的实际历史演进情况仍然存在较大差异。严格来说,办好高水平学报必然是一个高度社会化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特殊超级学术工程,应拥有相当广度规模和结构日益优化的特定多学科专家学者群体,其中应包括编辑、出版、图书、情报、文献、创意、经营、传播、教育、培训、产业等学科的专家学者。他们都是办好高水平学报的真正主体力量。今天看来,各高校学报在继续充分发挥编委会特定学科专家、编辑部专职编辑、兼职编辑、学科编辑[17]和策划编辑[18]等已有专兼职编辑出版作用的同时,尚需在明确新时代究竟“为谁办刊”的前提下,本着标本兼治、战略伙伴、不求所有、但为所用、合作发展的原则,认真研究如何在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总体思路下积极实施多元化合作策略,以加快培育能够动态回应特定优势学科专业知识生产、传播和转化等全过程环节有效需求的特定多学科专家学者协同办刊群体。在此基础上,各高校学报今后更应深入思考如何显著提升能够适切回应该有效需求的新时代办刊核心能力。
毋庸讳言,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特定目标优势学科专业知识的优质生产问题,也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举办高水平学报所必需的优质稿源(即优质专业知识产品)供给问题,进而导致后续的编辑出版和传播转化环节无法体现编辑出版学科本来具有的专业主体性(主要包括自然性、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内涵)地位与独特职业价值贡献、尊严意义。因此,优势学科专业知识生产的引领促进能力,即从科研工作源头策划生产优质稿件的能力,是今后高校学报办刊应着力培育的首要核心能力。只有成功开拓优质稿源,高校学报才能集中精力积极推进对优质稿件的科学评价、修改提质、关联聚合、融合出版、发行辐射、推介扩散和支持获取等具有显著赋能增值特征的优势学科专业知识传播工作,换言之,优势学科专业知识成果的创意传播能力是今后高校学报办刊应着力提升的第二个核心能力。鉴于只有长期广泛地转化应用,才能体现所有学科专业知识的全部价值(包括学术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等),高校学报今后应该认真考虑联合有关图书情报文献机构的力量,大力实施科技知识产权审查与评议等工作机制[19],一方面直接支撑正向工程思维下针对特定优势学科专业知识转化应用的科学立项决策,另一方面循环支撑逆向工程思维下针对特定优势学科专业知识生产的更好引领促进。换言之,有效推介促进特定优势学科专业知识成果应用转化的能力是今后高校学报办刊应着力提升的第三个核心能力。总之,今后高校学报办刊应当在新兴知识资本理论[20](强调人类专业知识具有个体性、公共性和商品性等三种基本属性)的理论指导下,努力面向特定优势学科专业知识生产传播转化全过程的合理需求,开放性整合形成能够有效回应相关合理需求的特定多学科专家学者协同办刊群体及其长期互利合作工作机制,进而逐步构建起全过程支持促进特定优势学科专业知识生产、传播和转化的全服务链。
客观看来,各高校学报办刊资源都非常有限,需要在国际范围、全国范围或区域范围综合比较的基础上,遴选确定一个或若干个相对优势学科作为办刊的主体性或主导性学科方向,以其他非优势学科作为办刊的辅助性学科方向,并经过较长时期的办刊实践,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一科或N科主导、主从有序的办刊学科方向定位,以便集中有限的办刊资源去进行差异化办刊战略下的良性办刊竞争。对于地方高校学报来说,在遴选确定主体性或主导性学科方向时,更适合从二级学科层面进行具体的方向细分,以便更好地发挥重点聚集效应,进而逐步确立起聚焦精细竞争领域的比较优势。从更加长远的发展角度看,办刊实力较强与水平较高的高校学报可以进一步考虑贯彻实施“点面体”结合的发展突破策略,其中,所谓“点”是指加快创办重点英文大刊,提升高水平英文版刊物的国际影响力;所谓“面”是指推动科技期刊学科集群化发展;所谓“体”是指通过数字出版平台推动期刊平台化、集约化管理运营,适应国际化出版需求[14]。例如《复旦学报》等21家名刊成立联合编辑部,创办了专业网刊——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正是打破校域界限、创建高校一级学科专业期刊集群的协同创新尝试[9]。
在确定了特定优势学科或学科群之后,各高校学报就可以认真考虑如何通过创建必要的办刊平台和办刊机制来有效构建具有系统关联整合功能的学科专业知识生产、传播、转化的全服务链。图1所示为高校学报面向特定优势学科全服务链构建框架设计思路。
图1 高校学报面向特定优势学科全服务链构建框架设计思路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的前身是《陕西教育学院学报》,创刊于1985年,1985—1998年为季刊内部发行,1998—2013年变更为季刊公开发行(年均刊文约120篇)。2013年之前,该学报总体上是按照多学科综合性定位办刊,刊发的校内与校外稿件各占一半,2010—2013年平均刊发学前教育学科论文约24篇。2014年以来,该学报积极顺应我国学前教育事业迅猛发展的大好形势,特别是2012年以主办单位由“陕西教育学院”更名为“陕西学前师范学院”为契机,并根据主办单位目前只有一种公开发行期刊的实际情况,在“积极回应日益增长的全国学前教育学科教师群体学术传播的强劲需求,加快推进学前教育传媒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办刊理念引领下,做出了分阶段适当扩大办刊规模并逐步确立学前教育(二级学科)为主导性优势学科方向的总体部署:2014—2015年,由季刊变更为双月刊,设立学前教育专版与人文社会自然科学专版(年均刊文约180篇,其中学前教育学科论文约90篇),重点拓展服务全国部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中青年教师群体;2016—2017年,由双月刊变更为月刊,增设教师教育专版(年均刊文约380篇,其中学前教育学科论文约160篇),继续拓展服务全国多数开设学前教育专业高校的中青年教师群体;自2018年起,《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进一步改革为以学前教育为主体性优势学科,并按照年度刊期主题内容规划动态设立学前教育研究领域专栏及其前沿专题(年均刊文约320篇,其中学前教育学科论文约240篇),在稳定服务全国高校中青年教师群体的同时,增加拓展服务全国部分幼儿园中青年教师群体,还尝试组约刊发国外以及港澳台地区专家学者的稿件。目前,该学报基本上形成了以学前教育为主导学科,并适当兼顾其他学科的办刊学科方向定位,正在追踪学前教育国内外研究前沿领域,拟通过前置性办刊选题策划与稳步推广年度专题学术主持人制度,努力实现以后每年设立不少于30个前沿性研究专题,显著提升自主精准办刊能力,逐步提升其在学前教育学科领域中的学术传播话语权。2018年11月,该学报学前教育版首次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AMI(扩展版)。
2.2.1 创建五个办刊支持平台
(1) 初步完成了基于二维码技术应用的传统纸质与新媒体融合传播工作平台建设。2015年9月,该学报招标采购并参与开发的新一代官方网站与在线投审稿系统正式投入使用,同时在该官方网站系统中设置了网络预出版和DOI注册应用两个模块。2016年1月,所研究开发的二维码技术在期刊出版与传播中的综合应用方法在纸质学报印刷品上首次投入使用,即在刊物每篇论文的首页右上角指定位置印制支持智能手机扫描下载阅读其PDF格式电子版的独立二维码图案。2016年1月,该学报所申办并开发的官方微信公众平台正式投入使用,开始推送由责任编辑撰写的附带二维码图案的每期精华文摘(2018年1月起改进为每期推送的精华论文包含能够扫描下载全文电子版的二维码图案),进一步支持学报用户群体的移动获取阅读。
(2) 积极创建和发展有利于团结全国学前教育学科专家学者群体与该学报编辑团队协同办刊的开放性组织工作平台。2017年6月,该学报在大力实施全国巡回学术报告与策划组稿活动的外联基础上,由其主办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牵头发起成立了全国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术协作联盟(目前成员单位已有90多个),通过坚持开展学术会议研讨、学科专业建设、科学研究、教育培训和编辑出版等业务活动,与全体作者群体、审稿或特约专家群体进行比较密切的线上和线下互动联系,为学报的专题策划与组稿提供了较为坚实的组织保障。
(3) 积极策划和精心开发一系列受到作者群体与特约专家逐步认同的学前教育学科研究发展引领服务项目平台。该学报积极设计和开展学前教育专业智库服务,先后依托全国巡回学术报告会、幼儿园品牌建设服务周活动及相关专题会议,挖掘打造了山东利津游戏、山东英才学院实验教学等学前教育知名品牌。上述各类项目活动为该学报今后持续举办特色鲜明的主题刊打下了良好的稿源基础。
(4) 积极推进学前教育学术与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系统平台建设。2017年12月以来,该学报探索确定以图书出版和数字出版促进主题办刊的总体学术研究资源保障工作思路,正在联合有关图书馆和科技情报服务机构计划启动学前教育学术与课程资源共享平台系统建设工作,以更好地支持全国学前教育学科专家学者群体开展相关科研与教育实践工作。
(5) 积极推进学前教育科技成果产业化转化应用的服务平台建设。2018年7月,该学报策划举办了全国学前教育智库高峰论坛暨新课程资源建设研讨会,尝试推进学前教育产学融合。在今后几年,该学报计划稳步扩大与有关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友好合作,将在相关学前专业课程体系开发、课程资源配套、线上线下一体化师资培训、儿童自然教育产业、学前家长教育培训等方面探索创建技术、资源和智库等方面的项目化服务平台。
2.2.2 探索建立三种办刊服务机制
(1) 初步创建基于学前教育学科发展战略情报的专业知识生产方向科学预测报告机制。2015年9月以来,该学报坚持每个季度至少公开发布一次所研制的学前教育及相关学科选题指南。特别是2017年1月以来,组织相关图书馆学、情报学和文献学领域专家深入开展学前教育学科发展战略情报研究,重点研制该学报2017—2020年学前教育学科领域研究选题本体库,并定期发布分组选题本体。目前,已经发布了32组选题本体(共计600多条)以及20余次相关主题征稿预告。2018年以来,该学报初步研制并公开发布了《新学前教育四库全书编辑出版计划(2018—2022)》,组建发展了一支500多人的学术与课程资源研发队伍,正在积极配合有关出版社编辑出版由该学报编辑部牵头总编的《百年学前教育文库》《卓越之光·新时代幼儿园国(省)培项目辅修丛书》《高等职业教育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规划教材丛书》等学术史料、培训教材、专业教材及学术专著等图书100余卷,初步形成了学前教育编辑出版工作格局。
(2) 初步创建基于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激活的编辑出版团队与学前教育专家学者生产群体之间的项目沟通协调机制。该学报围绕加快建设公共学术智慧整合传播服务平台+跨学科专家自主合作发展团队,采取了校内调聘、校外临聘、校外兼聘、专家竞聘等灵活用人方式,并通过设立审稿专家、外聘顾问、外聘编委、外聘副主编、学科编辑、策划编辑、兼职编辑、专题栏目学术主持人等工作岗位,有力充实专兼职编辑团队,特别是专家支持团队,进而依托全国巡回报告与策组稿件、联盟成员项目合作、选题本体开发与定期发布等具体项目的实施,想方设法解决专家学者实际困难,以建立其对学报的信任。2018年10月,该学报策划举办了全国学前教育学术传媒峰会暨教育期刊联合选稿大会(含论文与著作选稿),进一步探索开辟了特定期刊集群联合评审成稿及设计方案的征稿新模式。该学报在今后较长时期将依托日益壮大的跨学科专家自主合作发展团队,继续坚持办好全年度动态化主题刊,以预成与生成相结合方式刊发学前教育研究最新成果。
(3) 初步推进建设基于科技知识产权审查与评议合理确定办刊项目系列成果转化应用方向的风险防控机制。2018年以来,该学报开始与科技情报服务机构密切联系并开展友好合作,大力支持新成立的西安知识产权科技信息服务联盟加快研发科技知识产权审查与评议应用平台系统,并正在商洽就学前教育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转化应用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学报特别是地方高校学报应始终坚定以人民为中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办刊方向,针对高校学报发展面临的新形势,继续解放办刊思想,主动更新办刊观念,充分回应特定学科专家学者对学报服务的有效需求,坚定依靠和团结特定学科专家学者群体,显著提升新时代办刊核心能力,通过创建必要的办刊支持平台和服务机制来努力实现对特定优势学科专业知识资源的系统关联整合,并有效构建面向特定优势学科的全服务链。本研究虽然以《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构建面向特定优势学科全服务链的初步实践探索为例,简要论证了实现该总体设想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但是尚有许多理论基础和技术实现细节问题未能充分阐明和系统展开,有待与广大学界同仁继续探讨与合力攻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