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己亥猪年悄然来临。有一个叫《啥是佩奇》的短视频在传播。我孤陋寡闻,一开始还以为是演员刘佩琦出了啥事儿呢。其实是电影《小猪佩奇过大年》推出的一款营销视频。
《啥是佩奇》的故事情节很简单。春节临近,在乡村的爷爷盼望儿子带着孙子一起回家过年,电话中他问儿子,孙子想要什么样的礼物,答案是“佩奇”,这可难坏了这位农村爷爷。他借村里的喇叭问了一圈,得到的答案令人啼笑皆非,有人说是直播网站的女主播,有人拿出同名洗洁精,还有人说是棋牌的一种。其实,“佩奇”是一个儿童玩具小红猪。最后,老人家用鼓风机自制了一个“佩奇”。
短视频讲的,说白了,就是爷爷日夜盼孙子回家。它点中了大家的情感之穴,拨动了大家敏感的心弦。那个穴位、那根心弦,就是扯不断的亲情。
“佩奇”的刷屏,说明家庭代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已经成为时代问题,不能回避,必须正视。中医说,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身体如此,心灵是不是也如此?
老人寻找“佩奇”的举动,有点儿滑稽,但也让人心酸。为了儿孙,可以砸锅卖铁,倾其所有,啥事都能干,啥委屈都能受。父母对儿孙的一切,都是无私的、纯粹的,不带任何功利,不掺任何杂质。
我是在福建看到《啥是佩奇》短视频的。就“佩奇”话题,我与一位70多岁的老人有过交流。老人说,回家容易,也不容易。说容易,现在交通发达了,说来就来,说走就走。说不容易,是孩子身回家了,心没回。“过年了,最大的心愿就是盼子孙回家。回倒是回了,可是,吃完饭,大家都在低头玩手机,儿子不理我,孙子也不理我。这是回的哪门子家啊?心不回家,这叫回家吗?”
《啥是佩奇》传达的思念是单向的,是爷爷苦苦地盼着孙子回家。可孙子呢,牵挂着“佩奇”,孙子跟爷爷的感情好像仅限于此,爷爷不过是苦苦的“单相思”,思念的气息严重不对称。造成单向思念的原因,是好多年轻的父母,有意无意地让孩子离爷爷奶奶远了。
农村有句老话,孩子怎么养就怎么长,跟谁近就跟谁亲。孩子从小跟着谁长大,自然就跟谁亲近。现在好多在城里工作的年轻父母,不让自己的孩子跟乡下的爷爷奶奶接近,有的嫌爷爷奶奶土,有的嫌爷爷奶奶把孩子惯坏了,吃坏了,等等。我就采访过一个老人,她说:“我一人拉扯六个孩子,都长大成人,考上了大学。怎么现在看孙子,儿媳妇觉得我不会看孩子了?孙子这也不让吃,那也不让动。孩子哪有这么娇气?”这是好多农村爷爷奶奶的困惑。当然从思维方式、消费理念、生活习惯等因素考虑,爷爷奶奶这老一辈的育儿经验是过时了,但是老一辈传下来的好多经验,却充满了智慧。
不让孩子亲近老人,就是不接地气,不接地气就悬在半空,是不健康的状态。闲时翻看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我发现这本医学宝典里专门有个“土部”,在他看来,土是一味药。他还说及土与人体的关系,曰:“土者,五行之主,坤之体也。具五色而以黄为正色,具五味而以甘为正味……盖其为德,至柔而刚,至静有常,兼五行生万物而不与其能,坤之德其至矣哉。在人则脾胃应之,故诸土入药,皆取其裨助戊己之功。”“诸土皆能胜湿补脾。”脾属土,自然界的泥土能给孩子带来阳气。我们常说大地母亲,这不是一句空话。“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强调的是大地之德之慈。很多时候我们身体不适时,大地能够滋养甚至疗愈我们的身体。我记得,小时候玩游戏,手指划出了血,随便从地上揞一点细土,就没事了。孩子喜欢玩土、玩沙、玩泥巴,甚至滚一身泥水像个泥猴,都是与大自然亲近,是接“地气”的最好方式。衣服脏了,洗一洗,不就行了吗?很遗憾,现在有些年轻的父母,就是要切断孩子跟泥土的关系,让自己的孩子干干净净,像棵豆芽菜。现在流行的各种育儿理念,有些需要纠正。
当然,老人带孩子也有个弱点,那就是隔辈亲带来的溺爱。话说回来,小小的溺爱,恰恰就是晚辈思念的酵母。回想起我小时候,那些温暖的记忆,都有溺爱的成分,想起我的祖母、外祖母对我的溺爱。
寻找“佩奇”,就是寻找亲情。亲情割不断,打断骨头连着筋。亲情需要维系,双向的思念才是健康的思念,才是正常的思念。双向的思念,需要双向发力,需要亲近,而不是绝缘。
接下来,我想追问一下“佩奇”。暂且让我把“佩奇”当成一个礼物的代称吧。
我个人体会,过年的年味越来越淡,但有一个负担抹不去,那就是亲朋好友之间的送礼。礼多人不怪,琢磨着给亲朋好友送礼,很劳神,心很累。2017年春节,我采访了34年没在家过年的列车乘务员刘勇。我说,你这是舍小家顾大家呀。没想到刘勇说,我哪有那么高的觉悟,我就是想躲年,躲越来越麻烦、越来越变味的年。在家里过年,老规矩太多。比如今年回家,手忙脚乱,“原来都是老伴操心,今年老伴让我管,我头都大了。我家族大,亲戚多,哪家都要走到,满满一车年货,最后分着分着不够了。太累了,心累。我喜欢集体生活,简单生活”。他还说,老同学、老街坊要比呀,你是科级,他是处级;你赚了多少,他赚了多少。咱不比,各人有各人的活法。刘勇说的“躲年”,说得很实在。
《说文解字》对“礼”的解释是:“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其中本义是敬神,表示敬意的活动。《现代汉语词典》对“礼物”的解释是,为了表示尊敬或庆贺而赠送的物品。我在想,“礼物”的本质是“礼”,即为了表示尊敬或庆贺,物只是礼的载体。换言之,“礼物”强调的是“礼”,是重“礼”轻“物”。比如“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比如大雪纷飞,朋友折一枝寒梅送给朋友;画画的朋友,画一盆水仙,写上“清供”二字,送给文友;结婚了,送一把茶壶,茶壶上有鸳鸯戏水的图案,小夫妻每次拿起茶壶,就会想起远方的朋友,这有多好呢。“一枝寒梅”“一幅水仙画”“一把茶壶”,这都是不起眼的“物”,可“物”中蕴藏着浓浓的、温馨的“礼”。
现在,我们把“礼物”的本质理解偏了,我们强调的是“物”,重“物”而轻“礼”。送亲友礼物,考虑更多的是要多贵重,成为一种交换。朋友送了礼物,我要等值地还回去。人与人之间成了一种简单的等价交换关系。友情也好,亲情也好,都不那么纯粹了。礼物越来越贵,越来越重,而情感越来越淡,越来越轻。是礼重情意轻。
窃以为,礼物,礼物,礼是重心。礼物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礼物的“价值”在于送礼者的善意和心意,而非礼物本身的“价格”。礼物不需要太贵,只要表达了心意就可以了。
让我们回到“礼物”的本义,即为了表示尊敬或庆贺而赠送的物品,一起重情、重礼,不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