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秋萍
【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6851(2019)01-195-01
多发伤是指一种致伤因素所造成的人体同时或相继有两个以上解剖部位或脏器受到严重创伤称为多发伤。多发伤的特点为损伤机制复杂,伤情重,变化快,死亡率高。按照系统、规范的急救护理工作流程实施急救护理,能够保证急救护理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1]。及时有效的急救和护理使患者能够平安度过危险期,护理工作与医疗的配合是保证严重多发伤患者抢救成功的关键,为后续治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 临床资料
自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共出诊接回抢救多发伤患者共115例,115例中男77例,女38例,年龄6-78岁,大多数因车祸及高处坠落而受伤,部位以多发性骨折、胸部伤,胸腹联合伤,颅脑损伤、五官损伤,肝脾破裂,颈部损伤等为主。
2 急救护理措施
2.1 院前急救
接到120急救指令后,遇成批伤则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相关医护人员以最快速度随救护车到达现场,以ABCDE五步检伤法对患者进行快速评估,包括气道、呼吸、循环、神经系统功能及全身暴露检查,以便发现危及生命的严重损伤,快速给予早期复苏,维持呼吸和循环稳定[2]。颅脑损伤患者给予20%甘露醇250ml快速滴入,解除过高的颅内压,警惕脑疝发生。活动性大出血的患者用无菌敷料加压包扎压迫止血,并快速补充血容量。休克患者立即取中凹卧位,注意保暖。有开放性气胸的患者应立即用大块凡士林纱布封闭开放性伤口,张力性气胸应立即配合医生用消毒粗针头从锁骨中线第二肋间刺入胸腔进行排气。向院内电话告知病情,院内急救小组在急诊大厅等候接诊,保证将患者以最快速度转移到抢救室进行抢救。
2.3 安全转运
将患者快速止血、包扎、固定之后尽快安全转运,途中严密观察病情和生命体征变化,动态观察治疗措施的效果,注意患者意识、瞳孔,血氧饱和度、口腔黏膜颜色变化及创面出血有无改善;使用心电监护仪对患者持续心电监测,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对气管插管患者机械通气,保持气道通畅。妥善固定各种管道,与清醒患者进行语言交流。途中电话告知院内抢救小组患者的情况,由他们将患者伤情和现场救治信息反馈给院、科领导 ,给急危重症患者开设绿色生命安全通道,并确保各个环节畅通无阻。
2.2 院内急救
先抢救危及患者生命的创伤,特别注意三种可迅速致死而又可逆转的情况,即通气障碍,循环障碍,未控制的活动性出血,须立即优先处理。
2.2.1 迅速恢复呼吸道通畅
对有窒息、呼吸、心跳骤停的患者先解除窒息,疏通气道,解除心包填塞,放置口咽通气管、徒手心肺复、配合医生行气管插管、简易呼吸囊辅助呼吸等。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鼻腔分泌物,给氧。
2.2.2 迅速建立静脉通路
用18或20号留置针建立两路或两路以上的静脉通道,快速补充血容量是抢救创伤性休克的关键[3]。维持有效循环,选用易穿刺易固定的大血管,优先选择肘正中静脉、颈外静脉留置针输液。根据患者血压、中心静脉压、尿量、血气分析结果等指标调整输液速度和输液量。
2.2.3 尽早尽快控制活动性出血
协助医生对开放性骨折、活动性出血进行夹板固定,大棉垫加压包扎。必要时采取止血带止血,并记录上止血带的时间,每小时放松一次。
2.2.4 保暖
严重创伤后患者由于失血过多、暴露于寒冷环境易导致低体温的发生。创伤后自发性低体温患者体温的准确监测与早期识别是急救处理中的首要措施[4]。及时将患者潮湿或者有血迹的衣服脱去,加盖棉被保暖,开空调升高室温至24-26℃。冬天放置热水袋,液体加温后再输入。
2.2.4 严密观察病情
院前与院内急救进行无缝隙衔接,回院的病人由院前急救与院内抢救小组一起投入抢救。多发伤是一种变化多端的动态损伤,某些隐蔽的深部损伤初期未能表现出来,隐性出血比显性出血更容易严重失血性休克而危及生命,对患者进行再评估及持续的动态观察。必要时行股静脉穿刺置官术,便于抢救、输液、输血、监测CVP等。
2.2.5 术前准备
在伤员的致命征象如窒息、休克及大出血等得到初步控制后,需要进行进一步检查,包括病史采集,协助进行诊断性穿刺、必要的CT、DR、B超等辅助检查和相关实验室检查,以获得尽可能准确的诊断进行有效治疗。需要马上手术的立即行备皮、留置尿管、交叉配血等术前准备。向专科手术医师、护理人员全面准确交接患者病情。通知手术室,保证电梯及时通畅。
2.2.6 心理护理
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十分重要,由于意外创伤具有很强的突发性,使受伤患者始料未及,心理反应强烈,对受伤时记忆深刻,承受着躯体和心理上的创伤与痛苦。善于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采用体贴的言语给予患者及家属心理支持和慰藉,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积极配合抢救[5]。
3 结果
抢救115例,110例安全到达医院脱离危险,3例在转运途中死亡,2例在后续治疗中死亡,抢救成功率95.65%。
4 小结
严重多发伤不是各部位和器官创伤的叠加,而是伤情彼此掩盖,有相互作用的临床综合征。及时有效的现场救治和科学安全的途中转运以及院内急救开设的绿色生命通道并举,采用国际流行的创伤救治模式,在抢救时做到反应迅速、配合默契、有条不紊和衔接到位,使得患者早期就能在损伤控制、检查、诊断、手术准备等各环节明显缩短时间,真正提高救治效率[6]。连续性的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无缝隙衔接模式可以缩短患者获得确定性治疗和救护的时间,更好地保障了多发伤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多发伤病人的救治重点应放在临床急救,及时、准确、高效、严谨的护理措施是降低死亡率的主要手段[7]。
參考文献:
[1] 余围.52例严重多发伤急救护理体会[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1,30(10):1597-1598.
[2] 周秀春,黄瑾瑜,李晓玲.严重多发伤的急救护理体会[J].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2017,2(4)57-59.
[3] 杨蔚.急救护理团队救护32例严重多发伤的体会[J].长治医学院学报,2016,30(5)388-390.
[4] 刘力行,聂时南,刘云,等.创伤后低体温急救处理现状与临床问题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6,51(6):725-729.
[5] 汤少英,急救护理流程在多发伤急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24):84-86.
[6] 王飒,陈水红,金静芬.急诊创伤团队的护理时效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6,51(7):811-814.
[7] 李洪燕,马嫦梅,李星梅.112例严重多发伤的急救护理[J].全科护理,2014, 12(13):1212-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