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珍珍 林祖近 宋伟
【摘要】目的:对比与分析有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的冠状动脉CTA检查结果。方法:特选取我院收治的84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两组患者均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对两组患者动脉狭窄发生率及动脉狭窄程度进行观察与比较。结果:在动脉狭窄发生率上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为58.21%与76.27%,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动脉狭窄程度发生率上,观察组Ⅰ级动脉狭窄发生率最高,对照组中动脉狭窄Ⅱ级狭窄发生率最高,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通过对有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的冠状动脉CTA检查结果的对比与分析发现,在动脉狭窄发生率上有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无明显差异,而在动脉狭窄程度方面有症状心肌缺血患者明显高于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在冠心病患者中对CTA检查加以实施,有助于对动脉狭窄程度的评估。
【关键词】冠状动脉CTA;检查;有无症状心肌缺血;对比
【中图分类号】R969.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6851(2019)01-062-01
为了对比与分析有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的冠状动脉CTA检查结果,本研究以我院接收的126例冠心病患者为依据,其中无症状心肌缺血与有症状心肌缺血分别为67例和59例,通过对这67例和59例患者的冠状动脉CTA检查,明确CTA检查在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方面的评估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7年1月-2017年12月接收的126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在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上共67例,在有症状心肌缺血患者上共59例,将其分别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中男性患者47例,女性患者20例,平均年龄65.9±7.6岁;对照组中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19例,平均年龄66.1±7.2岁。从一般资料来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在检查仪器上,对飞利浦64排螺旋CT扫描机加以应用,对于造影剂的选择,为碘海醇,用量在60-70ml。检查过程中,电流设置为100mA、电压设置为140kV、转速设置为500ms/r,在层厚与层间隔设置上分别为0.9mm与0.45mm,在宽度上设置为64层×0.625mm。以双筒高压注射器对造影剂与氯化钠(30ml)溶液进行注入,基于CCA软件进行冠状动脉方面的三维重建和分析,对数据进行采集与保存。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动脉狭窄发生率及动脉狭窄程度进行观察与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 在统计学处理软件上,对SPSS20.00加以采用,计量资料以x±s来表示,通过x2进行检验,有统计学意义以P<0.05为准。
2 结果
2.1 两组在动脉狭窄发生率方面的比较 在动脉狭窄的例数上,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为39例与45例,两组在动脉狭窄发生率上分别为58.21%与76.2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兩组在动脉狭窄程度方面的比较 在动脉狭窄程度发生率上,观察组Ⅰ级动脉狭窄发生率最高,为52.62%;对照组中动脉狭窄Ⅱ级狭窄发生率最高,为37.78%,两组差异显著(x2=5.06,P<0.05)。详见下表1。
3 讨论
心肌缺血在临床中主要被分为两类:一类为无症状心肌缺血,一类为有症状心肌缺血。
临床中尤其无症状心肌缺血多见,但该类心肌缺血由于症状不明显,在常规检查过程中容易产生误诊、漏诊,给该类患者的及时治疗增加了难度。[1]临床研究发现[2],心肌缺血临床症状及预后同冠状动脉内的斑块数量及性质密切相关,而冠状动脉斑块斑块的积累同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有着密切关系,有效诊断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有助于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诊出。CTA技术在空间分辨率上较高,可对冠状动脉主干及分支血管内粥样硬化情况进行清楚地显示,在评估动脉狭窄程度具有一定的价值。[3-4]
在本研究中,通过研究发现,有无症状心肌缺血并不会给冠状动脉狭窄的发生带来显著影响,但观察组中以Ⅰ级动脉狭窄多发,对照组中以动脉狭窄Ⅱ级多发,显示在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程度方面会受到有无症状心肌缺血影响。通过对有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的冠状动脉CTA检查结果的对比与分析发现,在冠心病患者中对CTA检查加以实施,有助于对动脉狭窄程度的评估,能够为患者对症治疗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赵红梅,刘红冬.无症状性心肌缺血诊断过程中动态心电图对诊断结果的影响[J]. 中国保健营养,2016,26 (12):55-56.
[2] 杨文兵,查云飞,阳朝晖,等.冠脉CTA评估冠状动脉斑块性质及其与炎症分子、MMPs/TIMPs的相关性[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7,23(21) :2929-2932.
[3] 王生元,高律萍, 陈红,等. CT冠状动脉成像用于诊断无症状与有症状心肌缺血病人冠状动脉病变的差异[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24) :3159-3163.
[4] 丁辉.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CTA)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6,20(2):224-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