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媒体使用网络语言要把握好度

2019-02-20 08:58孙愈中
视听 2019年7期
关键词:新闻报道传统媒体词汇

□孙愈中

传统媒体在叙述新闻事实或制作新闻标题时,已开始使用网络语言。恰到好处地使用网络语言,能丰富传统媒体新闻报道词汇,使文风更加清新活泼,如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江苏给力“文化强省”》中就使用了“给力”一词。但用得好,能更贴近受众;用得不好,就会事与愿违。当前,部分传统媒体在新闻报道语言中大量使用不规范的网络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统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和新闻传播的严肃性。笔者认为,传统媒体是规范、净化语言环境的标杆,在使用网络语言时更要精心选择,并把握好一个度。假如过多过滥地随意乱用网络语言,有时也会引起受众反感,从而影响传统媒体的品位。

一、区别对待各种鱼龙混杂的网络语言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语言中出现新词汇的数量之多、速度之快,让人望尘莫及。这种网民为了适应网上交流而创造的独特语言,虽然具有一定的亲和力,并成了时尚和前卫的交流符号,但这只是网民在特定环境中使用的语言。如:我(偶)、东东(东西)、稀饭(喜欢)、酱紫(这样子)、OUT (落伍)、TMD(他妈的)、7456(气死我了)、TST(踢死他)、WBD(王八蛋)等词汇,就让人不知所云,不仅有失规范与文明,而且庸俗和低俗,有的实际上就是现实生活中粗话和脏话的翻版。

网络语言到底是新新人类的文字游戏,还是现代汉语的创新发展?这需要区别对待、具体分析。“淘宝体”最早见之于淘宝网卖家对客户的称呼,网络购物时见人就叫“亲”(“亲爱的”的缩写)。这个让人发腻的称呼替代了“你好”等传统问候,“亲”长“亲”短的“淘宝体”其实只是一种网络语言游戏。“元芳体”则来源于电视剧《神探狄仁杰》,剧中狄大人经常对李元芳说:“元芳,此事你怎么看”。说白了,“元芳体”也只有一句简单、无厘头、不断重复的话,并没有什么内涵和新意。“甄嬛体”“离骚体”“凡客体”也好,“淘宝体”“元芳体”也罢,都是网络语言的一种形式,是网络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像“打酱油”这样的网络语言,已经被赋予了新的涵义,容易被人接受,但“神马”(什么)、“鸡冻”(激动)、“有木有”(有没有)等网络语言,实际上是汉语拼音输入法打错之后出现的错别字。这些语言,特征是幼稚、词汇短、错别字多。网络语言首先在青年人群中流传、普及,并逐渐影响社会,影响传统媒体①。

为了迎合网络带给人们的新时尚,部分传统媒体开始效仿网络语言,部分记者编辑出于炫耀心理,在报道新闻时就大量使用网络语言。但许多网络语言不符合语法规范,还有粗鄙化倾向。网络语言中庸俗、低俗的词汇频繁出现在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上,这并不是一件好事,也算不上是什么创新。适当地使用网络语言能在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拉近两者之间的距离,可是不少网络新词怪异得越来越离谱,甚至已由时尚用语变成了粗俗不堪的垃圾词汇。而那些不规范的简体字、字母简称等,更是缺乏语言文化特征。其之所以流行,受到部分人热捧,无非是觉得新鲜好玩而已。

网络语言中语意模糊、过度求新、沟通困难、粗俗低下的词汇,被传统媒体转来转去后,会给人一种错误的导向。其实,网络语言大量使用缩写、错字、别字,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完全背离了人们传统的认知心理②。一些晦涩的词汇还会影响人们的审美情绪,挑战汉语的纯洁性。传统媒体如果经常使用所谓“新、奇、特”的网络语言,随意省略、随意用错别字,就会危及正确的汉语规范体系,影响语言表达能力。

二、过多地使用网络词汇会影响传播力

新媒介语言产生于网民这一特定群体,是这个群体的常用语言,其他群体未必都会喜欢,有的人甚至还根本不理解③。传统媒体不应该去追求一时的潮流,满足部分受众的快感,而滥用那些还未得到人民大众认可的网络新词汇。要限制使用网络语言中品位低下、乱造的词汇,否则会影响到传统媒体的传播力。从传播力来讲,传统媒体在报道新闻时使用网络语言过多,会对一些不经常上网的人构成信息传播壁垒,导致信息传输失真和交流障碍。特别是那些含糊不清、表意不明的网络语言,会使传统媒体对新闻主体描述不清,给受众造成困惑并产生歧义。一些中老年人,对网络词汇并不熟悉,而他们又是传统媒体的主要受众群体。传统媒体大量使用网络语言,让他们如坠云里雾里,不明何意。网络语言毕竟不具备完整的语言体系,会给除网民之外的群体带来一定的认知困难。

网络语言作为网络时代新产生的语言方式,使用者受其出身、学历、职业等影响。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9年1月发布的《第43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29 亿,较2017年底提升3.8 个百分点,全年新增网民5653 万。其中,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17 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6%,全年新增手机网民6433 万④。网络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渠道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依然是权威内容产品的生产者,在语言规范上的责任更重。传统媒体在新闻报道中过多地使用网络语言,实际上是一种错误的曲意迎合。有些网络语言完全将传统规范的语汇彻底变乱,这种表述恐怕就只能限于在“小众”之间的交流,很难登上传统媒体的大雅之堂⑤。当然,有些被各个群体共同感兴趣的网络语言,约定俗成后也可以成为传统媒体的媒介语言,如“PK”“给力”等。

有些传统媒体的记者编辑语言贫乏,平时就喜欢赶风头,生怕人家说自己跟不上时代潮流。以前用得频率最高的词汇,要么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要么是“文化底蕴”,后来是“谁动了我的奶酪”,现在有了丰富的网络语言,他们认为是找到了丰富新闻报道词汇的灵丹妙药,就不加选择地拿来就用。于是在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很时尚但不规范的网络语言,自认为很幽默,实际上反而影响了与受众的沟通。传统媒体在“改文风”的过程中,打官腔、说套话、说大话和说空话要改掉,但通过滥用网络语言来恶搞、抖机灵、追求感官刺激的做法也应该避免。新闻语言只是形式,事实才是其内容。如果新闻语言过于花哨,那么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新闻报道的传播力。改文风是要让新闻语言更加朴实,贴近大众,而不是舍本逐末地去显示前卫。如果传统媒体过分地追求所谓的通俗,有时也难免会流于低俗。一是出现语言暴力,即在语言表达时记者编辑把自己理解和喜欢的方式强加到新闻传播过程中,造成对受众情感、自尊和心灵的伤害;二是媚俗,在新闻报道中片面地向网络语言看齐,会出现一种媚俗化倾向。

有些网络用语只能局限于网络交际,而不能用作大众媒体的新闻报道语言。社会多元,使语言日渐丰富,一些新词、怪词的出现本来也正常,但不同的语言形态有不同的使用环境。对于网络语言,传统媒体不能搬来就用。语言有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有很强的包容力,也有其优胜劣汰的自身规律。网络语言的使用要注重其场合,发挥其积极作用,限制其消极影响。当前,传统媒体在媒介融合过程中要正确对待网络语言,应该在对其进行规范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词汇。一种新词汇出现后,需要一个沉淀过程,在其稳定和约定俗成之前,传统媒体不能过早地去使用它。

三、规范语言是传统媒体的责任和义务

作为传统媒体,在报道新闻、宣传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同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这就是必须承担规范语言的责任和义务。在传统媒体与网络等新媒体融合的大趋势下,大量来自网络的民间词汇会源源不断地充实到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之中,而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语言对于受众来说,又有着非常强大的示范效应⑥。虽然目前网络已经普及,但仍然还有很大一部分人在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获取信息和知识。对此,传统媒体就应当为规范语言做出表率。

网络语言是一种随意性很强的口语化语言,反映的只是部分人的情绪,作为传统媒体,没有必要非得把网络语言都照本照抄地拿来使用。网络是个开放的虚拟世界,网民的身份、职业、文化程度各不相同,作为思想载体的网络语言当然也良莠不齐。其中很多网络语言根本就没有遵循汉语规范,既对民族语言带来冲击,也给信息交流造成障碍,甚至还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当然,笔者并不希望传统媒体禁用所有网络语言,而是认为应该在吸收有思想、有创意、健康文明的网络语言的同时,摒弃那些低级粗俗的网络语言。准确鲜明、简洁明快、具体形象、通俗易懂是受众对新闻语言的基本要求,新闻语言应该是规范化的语言。传统媒体在确保舆论导向正确的前提下要避免语言的失范,这样才能保持新闻事件的本来面目,达到最佳传播效果。一般来说,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语体有着其表达的固定性,正是由于其规范才具有公信力。因此,传统媒体在引用网络语言时要三思而后行,与其跟风网络还不如易道而行,发扬网络还没有的优势,从语言的严谨入手展现硬实力。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决定了其所运用语言对社会语言产生的影响,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也在传递着语言规范。

速度快、多角度、与受众双向互动等,让网络传播具有全新的特点。在网络传播中涌现出来的新词汇,也影响着传统媒体新闻语言的变化。随着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步伐的加快,传统媒体为了追求新颖独特、时尚趣味、亲切通俗,免不了会将网络新句式运用到新闻报道之中。对于网络语言,传统媒体在使用时必须理性、客观,只有用规范、得体、正确的语言,传统媒体才能带给受众有效、有价值的新闻报道。这既是为了尊重语言文字的发展变化,也是为了对新闻报道和广大受众负责。那些经过时间洗礼的优秀网络语言,无疑是对汉语言的一种有益补充,其中生命力较强的新词汇以后会演化成现代汉语的一部分。当然,报道新闻所运用的语言,应该是时代的语言。时代的前进与变化,必然会引起新闻语言的不断扩充和丰富。大量网络词汇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也为新闻语言提供了更多可供选用的新元素。

四、结语

语言是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从历史上来看,人类的每一次技术进步和社会进步,都会随着出现一些新词汇。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不同,也会严重影响语言的发展变化。在社会转型期和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使用网络语言不可避免,只是使用的网络词汇要为大众所认同、健康文明,并符合语言规范。还有,传统媒体对网络语言的使用要有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对那些经历过磨合、受得起时间考验、实践证明有活力的网络语言,传统媒体在新闻报道中就可以大胆使用。当然这需要把握好一个度,做到既不失时代气息,又用语规范合理。

注释:

①⑤王濂.网络语言对传统媒体的影响[J].新闻记者,2004(10).

②赵晨.正确引导小学生对网络新词的使用[J].考试周刊,2015(16).

③屈会超.新媒介语言的融合与分化[J].新闻界,2013(02).

④CNNIC 发布第43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中国网信网,http://www.cac.gov.cn/2019-02/28/c_1124175686.htm.

⑥王春艳.网络时代电视新闻编辑的把关意识[J].采写编,2015(03).

猜你喜欢
新闻报道传统媒体词汇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新媒体不当新闻报道的影响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传统媒体商业模式坍塌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