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田户,刘佩琳2,李树亮,璩亚杰
(1.上饶师范学院 历史地理与旅游学院,江西 上饶 334001;2.上饶师范学院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江西 上饶 334001)
2008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将“转型升级”“转型增效”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旅游发展战略[1];2014年,国务院31号文提出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推动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旅游消费需求[2]。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3],供给侧改革自此在国家层面屡被提及。同年,国务院66号文提出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培育形成更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以供给创新释放消费潜力[4]。2016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将旅游新业态体系构建作为全国旅游“治旅方略”的重要组成[5]。在我国旅游产业结构性矛盾不断凸显之时,旅游供给侧改革发挥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排头兵作用,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果的重要体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将为旅游业转型升级带来重大机遇和提供动力源泉。旅游供给侧改革是相对于需求侧改革而言的,主要指向旅游产品结构和供给效率、政府制度供给不足、市场资源配置和企业创新等三大问题[6]。其目的在于开拓旅游新领域、发展旅游新业态、实现旅游经济可持续增长[7],这是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关键[8],打造出让游客“心跳的旅游产品”“心享的旅游服务”“心念的旅游品牌”“心安的旅游环境”,是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健康高效发展的不二法则[9]。
旅游供给侧改革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日益成为政府部门、学术界和旅游企业共同关注的核心课题。现有研究成果多源自地方旅游产业发展的实践探索,聚焦供给侧改革不同视角下的地方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独特优势与典型问题梳理、驱动机制与主要内容分析、路径方法与解决对策研究。本文基于已有研究成果,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大背景,对供给侧改革与旅游业转型升级之间的关系在理论层面进行梳理;并选择江西省标杆型旅游城市——上饶市为案例地,结合调研和访谈文本内容,综合多角度对其旅游业转型升级的主要优势、存在问题展开分析,就地方旅游业应如何抓住供给侧改革机遇提出具体可行的对策,为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参考。
供给侧改革与旅游业转型升级相互联系,既能有效互动,又能互相促进,成为指导和推进旅游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驱动力。我国《“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题,以推动全域旅游发展为主线,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旅游业培育成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10]。
1.供给侧改革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是大势所趋
改革开放40年来,虽然我国旅游产业供给形式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但国民多元化的消费需求与供给不足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也日益突出,主要体现为有效供给严重不足与供需之间的错位和错配。因此,旅游业供给侧改革有着深刻的现实背景。通过旅游供给端的全面发力,调整旅游产业结构,转变旅游产业发展方式,优化旅业要素资源配置,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增加有效旅游产品供给,创新旅游产品体系,是顺应与引领国民旅游消费需求及其新常态的大势所趋,亦是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和实现路径。
2.旅游业转型升级凸显供给侧改革的内在要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着力于改善供给,旨在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提升资源配置与运行效率,促进经济提档升级、提质增效,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使旅游供给变得更为有效,全面满足人民群众的旅游消费需求,从而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11]。近年来,我国以“全域旅游”和“旅游+”战略为指导,全面推进与深化旅游供给侧改革,旅游产业发展成效明显。2017年,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冰雪旅游、特色小镇、山地户外运动等新业态兴盛,市场有效供给明显提升;国内旅游市场高速增长,实现接待人数50.01亿人次;入境旅游市场平稳发展,接待人数达13 948万人次。旅游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凸显供给侧改革的内在要求,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果的重要体现。
上饶市地处江西省东北部,居于赣浙闽皖四省交界,地理区位优势突出,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丰富。自上饶确立“旅游强市”发展战略以来,在政府高位推动与行业积极努力下,以“全域旅游”和“旅游+”为抓手,通过狠抓项目、完善业态,狠抓品牌、提升品质,狠抓营销、开拓市场,狠抓改革、增强活力等重大举措,全市形成了旅游“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喜人局面。在迎来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重要契机之下,上饶以建设全省最大旅游集散地、华东地区重要旅游节点城市和国内一流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取得了骄人成绩。
1.产业规模优势凸显
2017年上饶共接待旅游者1.6亿人次,同比增长30.3%,近七年年均增长34.7%;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101.6万人次,同比增长22.1%,近七年年均增长37.3%。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480.9亿元,同比增长31.5%,近七年年均增长39.8%,占全市GDP比重高达72%;其中,旅游外汇收入4.3亿美元,同比增长24.3%,近七年年均增长48.32%;门票收入22.5亿元,同比增长23.8%,近七年年均增长23.9%,且门票收入占旅游综合收入的比重逐年下降。游客接待总量、旅游总收入、旅游门票收入、游客满意度综合指数四大指标连续居江西榜首;接待人数、接待收入均进入全国旅游城市排行榜前20强。上饶旅游产业规模优势凸显,已实现了旅游型城市的蜕变。
2.资源品牌效应突出
上饶世界遗产和国家A级景区创建数量居江西省前列,品牌叠加效应明显。三清山、龟峰均获批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江西铅山武夷山成为江西首个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万年仙人洞被评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同时,上饶拥有5A景区3个(三清山、婺源、龟峰),居江西省第一,总数在全国设区市中排名前五(苏州5家、洛阳5家、宜昌4家、桂林4家);在江西省率先实现县县有4A级景区的突破,总数高达25家。2016年江西省游客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上饶市综合指数为80.11,满意度排名全省第一位,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27个点。为进一步提升市场满意度,打造优质旅游品牌,上饶特设立额度1 000万元的优质旅游诚信理赔基金,解决境内游客旅游纠纷先行赔付的问题。
3.高铁枢纽集散重地
合福高铁与沪昆高铁在上饶垂直骑跨、十字交汇,使上饶成为继日本大阪和法国里昂后的世界第三座“骑跨式十字交汇的高铁城市”以及中国唯一的高铁十字交会设区市。上饶站日均高铁通车达150列,是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通350公里时速的高铁综合枢纽换乘站,可直接通达上海、南昌、杭州、宁波、广州等众多知名城市,共计323个地区。加之上饶地处长三角、珠三角及最具发展潜力的环鄱阳湖经济圈的中心地带,区域内具备旺盛的消费需求和强大的消费能力,营销对路将为上饶旅游转型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客源支撑。
4.新型业态高位推进
政府高位推动旅游新业态项目建设,为全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一方面,政府积极推进上饶市全域旅游、乡村旅游、中医药健康旅游、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等规划编制工作,实现多规合一,绘就旅游新业态发展蓝图。另一方面,全力推动城东大型旅游综合体、葛仙山文化旅游风景区、余干大明湖、鄱阳湖大草原体验区、国际医疗健康小镇、影视文化小镇、德兴温泉小镇、怀玉山旅游小镇等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婺源篁岭、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创建国家5A级景区,加速旅游新业态的孵化与培育,为上饶旅游产业升级换代创造有利条件。
1.观光游主导与休闲度假游供给失衡的结构矛盾
上饶市旅游产品以自然景观为主,景观开发同质化严重,产品业态单一,产业功能不足。游客来到三清山、龟峰、婺源、鄱阳湖,除了观赏奇峰异石、迷人秀水、油菜花海、候鸟天堂等景观之外,严重缺乏底蕴深厚的人文历史资源产品和深度体验的休闲度假产品,高端旅游和个性化旅游尚难成气候,旅游产品和业态结构性矛盾突出。由于产品开发过度依赖自然旅游资源,加之近几年交通条件的改善和自驾自助游客的增多导致过境游特点十分明显,业态供给的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凸显,导致一些低价团“趁虚而入”,影响了旅游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上饶旅游景观结构亟需调整优化。
2.强势景区对弱势城区形成强烈的形象遮蔽效应
上饶各旅游市场主体独立招揽客源,旅游产品的设计组合主要依托知名品牌景区,而忽视了与中心旅游城市的衔接。尤其是三清山、婺源、龟峰等知名景区对游客的吸引力,导致中心城区旅游功能和产品长期遭受重点景区的形象遮蔽效应,城市旅游形象和品味无法突出和提升,致使城市旅游发展举步维艰。上饶中心城区作为全市的旅游集散中心,在现有的区域客源组织分流中,并未真正发挥中心旅游城市的客流集散作用。游客落地上饶就被分流至武夷山、黄山、千岛湖以及中心城区周边的三清山、龟峰、婺源等景区,中心旅游城市只散不集的现象非常严重。上饶城市旅游亟需诊断破题。
3.国内旅游市场和国际旅游协同发展成效不理想
一方面,上饶市“大景区、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理念并未完全树立,不少干部群众对旅游产业的综合带动效应、跨界融合效应、绿色环保效应、共享共富效应、创新协同效应认识不到位,导致上饶旅游品牌缺乏集体打造,区域旅游目的地形象不突出,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严重,景区整合缺乏合力,无法为国内旅游市场提供有效供给。另一方面,长期以来,受资金、创意等条件限制,上饶旅游对外宣传促销缺少统一的、有针对性的、符合旅游市场规律的营销手段,存在一定的分散性、盲目性、随意性,直接导致上饶旅游产业在国内外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下降。重新打造的“高铁枢纽大美上饶”旅游品牌尚未深入人心,“上饶集中营”“可爱中国”红色旅游品牌在年轻群体中关注度越来越小,导致国内旅游市场和国际旅游市场协同发展受限。上饶旅游品牌亟待唱响提升。
4.产业跨界融合和创新驱动能力与张力不足
上饶旅游“旅游+”战略仍处于较初级阶段,与文化、教育、金融、互联网、农业、林业、工业、商贸、体育、中医药、健康养老、航空、交通、新型城镇化、精准扶贫等领域互动融合发展的大产业理念和实践尚未深入,大旅游发展合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市场主体创新意识暂未完全激活。由此造成产业跨界融合的迭代、多元、共享、协同思维和创新观念不足,创新驱动乏力,阻碍了景点旅游到全域旅游的嬗变。上饶旅游发展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有待破茧成蝶,尽早服务于本土旅游产业的原生态实践。
5.上市公司和大型企业集团类市场主体培育不力
在旅游全要素中,上饶旅游主要以景区为主,但成规模、上档次、有水平的龙头景区和知名景区较少,餐饮、交通、住宿、购物、娱乐以及旅行社等中介类企业普遍散、小、弱、差,高端的、知名的国内国际旅游品牌入驻率低。本土上饶旅游集团、三清旅游集团、婺源乡村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虽然砥砺前行,但缺乏旅游上市公司和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多品牌的多元市场主体格局尚未形成。邻近的浙江省、湖南省、安徽省等地旅游上市公司均已取得突破,且不断发展壮大,而上饶乃至江西省在这方面仍未实现零的突破。上饶亟需培育和引进具有高位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加快筹划具备资质的旅游企业上市,力争打造江西(上饶)旅游第一股。
6.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忽视游客实际需求
中心城区旅游服务设施不完善,功能不健全,服务水平低;公交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线路设置不尽合理,景酒、景景之间的公交线路较少;高星级酒店、特色旅游酒店、国际知名酒店和高品位的旅游特色休闲场所缺乏,无法形成对高端游客的吸引力;游客集散中心、咨询中心、停车场和旅游公厕等配套设施不足,旅游交通标识不完善,严重影响了自驾自助游客的旅游可进入性。山地应急救援体系和游客安全教育体系等基础设施保障并未引起足够重视。景区智慧旅游平台和旅游大数据中心目前尚处于初级开发、应用阶段,信息化、智慧化程度仍然不足,旅游要素的整合程度和功能应用场景仍需进一步优化与完善。上饶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亟需提升到位。
7.部门联动低效且政策法规及标准化建设滞后
旅游关联效应强,涉旅部门众多,某些部门主动作为、奋发有为的意识较弱,部门间协调联动机制不健全、欠高效,部门协同效应不能有效发挥。大旅游时代背景下,受跨界、融合、迭代、创新、合作、共享、多元、协同等思维的驱动,大量新业态涌现,模糊了之前的产业边界,而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与行业标准建设滞后,导致企业创新、新业态发展受限或者陷入较为尴尬的境地。上饶旅游综合管理体制机制亟待进一步理顺,求变创新,增强部门协调联动,为旅游创新发展提供机制、法制保障。
1.固化优势
(1)山岳旅游品牌优势的固化与升级
继续保持和提升三清山等成熟型山岳旅游景区的品牌影响力,对接国家公园体系;加速推进灵山、怀玉山、葛仙山等发展型景区实现集群化发展,促其突围与升级。围绕黄岗山、五府山、过风坳、独竖尖、七仙山等边缘型景区开发山地户外运动、自驾车旅居车营地、低空飞行体验、野外生存探险、荒野教育培训、冬季滑雪运动及其多元化赛事节庆等新型业态,促传统山岳目的地转型升级。
(2)乡村旅游品牌优势的固化与升级
继续保持和提升婺源乡村旅游品牌优势,培育乡村旅游开发的多元市场主体,推动篁岭等创新型景区的升级并启动民营乡村旅游景区第一股的上市计划。继续打造一批旅游风情小镇、特色乡村旅游示范点和高等级乡村旅游点,开发乡村徒步旅游、古道马拉松旅游、特色民宿和乡村营地体验旅游、乡村美食和民俗文化体验旅游、乡村休闲/创意/定制/会展农业体验旅游、乡村艺术写生与研学旅游、乡村养老养生旅游等项目丰富乡村旅游业态,促乡村旅游转型升级。
(3)湖泊/湿地旅游品牌优势的固化与升级
与江西省旅游集团紧密合作,同时发挥江西省旅游研究院的智库优势,强化与江西师范大学鄱阳湖重点实验室、中科院湖泊所、国际湿地组织等机构的合作共识,积极推动国内外学术考察游、国际湿地论坛等高端会议会展项目。并加大湿地科普研学旅游、环鄱体育旅游等新业态的研发与推广力度,构建湿地旅游高地,树立湿地旅游品牌,着力提升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国内外影响力。
(4)文化旅游品牌优势的固化与升级
突出万年稻作寻根、千年古城文化、百年江南水韵的文化品牌优势,加速形成“旅游+文化+生态”融合发展格局。依托上饶集中营、方志敏纪念馆、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旧址等红色历史文化资源,擦亮“可爱的中国”发源地品牌,传承红色基因,发展红色旅游,推出丰富多彩的红色旅游活动。促进上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景区、旅游演艺、节事活动等结合,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展示传统技艺和民俗文化,将文学、戏曲、武术、杂技、传统手工艺等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
2.优化结构
(1)优化旅游空间结构,景城旅游共享共荣
空间结构的优化上,应遵循区域经济梯度发展理论及产品生命周期理论,逐步将旅游发展重心往东南部转移,释放广丰区、横峰县、上饶县、弋阳县和铅山县五大区块的旅游发展潜力。优化重点在于解决龙头景区对中心城区的形象遮蔽效应,使中心城区能够发挥真正的旅游集散功能。通过在交通规划、项目招商、线路设计、旅行社推广、导游宣传、广告策划等方面齐发力,利用政策的导向作用、城区的枢纽作用和城市品牌的感召作用,扭转景强城弱的处境,实现景城旅游共享共荣。
(2)优化旅游业态结构,新旧业态相生相长
结合本地资源,发挥传统旅游业态的先发优势,积极为新业态的孵化创造条件,大力发展城市休闲游、乡村度假游、山地户外旅游、低空旅游、医疗康养旅游、科普研学旅游、商务会展旅游等新业态新产品,放大特色资源的产品价值和市场效应,培育新动能,产生新效益。着力创建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中国工业旅游创新示范基地、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示范基地/营地、森林康养旅游基地等一批旅游新业态品牌,最终实现新型业态反哺传统业态的良性互动格局。
(3)优化旅游消费结构,突破门票经济桎梏
从消费要素结构上,降低门票消费和交通消费成本,重点提升购物消费比重,扩大餐饮消费份额,盘活住宿消费。淡旺季消费结构上,合理旺季消费、提升平季消费、增强淡季消费,缓解旅游季节性对旅游消费结构的影响,大力发展反季旅游,开辟社会旅游、老年旅游、会展旅游、户外旅游等市场。从国内游与入境游市场结构上,应加强和巩固国内游市场,强化和提升入境游市场,尽早突破入境游客人数占旅游接待总人数5%的比重,实现向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目的地的跨越。
(4)优化旅游投资结构,做精做特投资项目
对现有旅游投资进行清查盘点,对于名实不符,投资低效,潜力不足,前景不明的项目进行专家会诊,制定调整方案;设立旅游投资项目的负面清单,引导旅游投资朝着高端、高效、高起点发展,做优品、精品,坚持宁缺毋滥。重点加强文化旅游项目、城市旅游综合体、特色旅游体验项目等新型业态的招商与合作,大手笔、大气魄、大投入做精做特旅游项目,快速提升上饶旅游产业有效供给水平、品牌效能和影响力。
3.补齐短板
(1)目的地品牌整合营销与推广
创新宣传营销模式,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市场运作、景区协同”的原则,大力推进全市旅游“统一宣传、统一策划、统一搭建平台、统一开发市场”的营销新模式,推进景区开展协同营销。充分利用上饶旅游官方微信、官方微博、上饶旅游网以及抖音、网红直播等平台,开展目的地整合营销,提升上饶旅游营销水平和质量。紧扣“高铁枢纽·大美上饶”主题,以高铁沿线客源地市场为重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旅游宣传营销推介,深度开发国内客源市场,巩固长三角客源市场、开拓北方市场、西南市场、华中市场。加大东南亚、东北亚和欧美等境外客源市场的营销力度,鼓励市内旅游企业建立营销联盟,与境外城市、旅游企业建立良好的旅游营销联盟关系。
(2)多元市场主体的培育与壮大
充分发挥旅行社、酒店、旅游企业三驾马车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骨干支撑作用,引导其转型升级,线上线下融合,增强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鼓励现有市场主体通过联合经营、资产重组、股权收购等方式做大做强,实现集团化、品牌化、多元化发展,培育一批大型旅游饭店集团、旅行社集团、特色旅游商品企业集团,以及新兴跨界旅游企业和骨干旅游企业,形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多元市场主体,适时实现旅游上市公司的零突破。
(3)城市旅游集群的打造与推进
强化城市旅游综合体、免税购物、休闲街区、主题公园、郊野公园、水城无障碍旅游区等集群项目的开发建设,积极谋划江南古城文化探秘、信江城市夜游、高铁龙都、国际旅游港、三宝街、城西十里槠溪、上饶野生动物世界、信江水上运动基地、城市马拉松/健行/定向以及中医药健康旅游等项目集群,提升城市旅游集群化水平,增强城市旅游产品有效供给,切实改善上饶旅游“景强城弱”的尴尬局面,让游客有更强烈的欲望和意愿来上饶以及多元的选择机会在上饶停下来、慢下来、留下来、回头来。
(4)公共服务体系的优化与完善
首先,推进以城市为中心的快速旅游交通网路的形成和完善,在城乡之间、高铁机场之间、景景之间建立起顺畅的连接通道,解决各交通节点间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切实增强旅游交通的可进入性。按照优质旅游发展要求,完善市、县(市、区)、景区三级旅游集散网络,为游客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引导、推介和咨询服务,使“上饶服务”品牌深入游客心智。其次,依托大数据产业平台优势,鼓励市场主体创新求变,积极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等现代化技术提升企业公共服务水平,打造一批深度智慧型的旅游景区、旅游交通、旅游购物、旅游住宿及旅游中介企业。
4.消除瓶颈
(1)创新旅游管理体制机制,消除体制瓶颈
建立健全旅游相关部门的工作协调联动机制,争取在市旅发委或行政服务中心单独设立办公大厅,实行涉旅相关的各种行政审批事项一条龙服务,提升旅游行政服务效率;针对涉及旅游的相关项目规划,应予以市旅发委一票否决权,破除多重行政壁垒对旅游及其相关产业发展造成的干扰。
(2)强化旅游法律法规建设,消除政策瓶颈
新业态与传统产业的边界日益模糊,在市场准入、用地指标、经营规范等方面有着现实的法律需求,而现有法律法规的滞后性,给新型旅游市场主体的进入和新业态的发展带来一定障碍。上饶市作为目前江西省首批拥有立法权的设区市,应积极行使好关乎地方旅游民生大计的立法权限,推动地方旅游法规、标准规范、扶持政策尽早出台,为市场主体和业态培育创造良好的规制环境。
(3)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消除人才瓶颈
引才方面,出台旅游人才引进激励措施,加快引进一批高层次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育才方面,在全省率先实施旅游英才培养计划,构建高层次旅游人才队伍。参照国家旅游局全国旅游英才计划,面向南昌大学、江西财大、江西师大等省内大学和旅游企业,实施研究型、管理型、“双师型”、创新创业型、实践服务型、技术技能大师型旅游英才培养计划。同时,依托上饶师范学院历史地理和旅游学院及其赣东北旅游研究院,创新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开展政、校、企三方的联动合作。
(4)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消除资本瓶颈
首先,积极发挥“政银保担”模式作用,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型旅游企业,以及乡村旅游、医疗旅游、体育旅游等新型业态的信贷支持力度。其次,引导旅游企业通过并购重组、资产整合、股权收购、融资租赁、挂牌上市、资产证券化、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方式,获取优质资源,扩大企业经营规模,实现企业飞速发展。再次,扩大旅游产业发展资金规模,构建多层次、多元化资金投入主体,创新资金使用方式,提升资金使用效能,做大资产增量、做活现金流量。最后,积极推行政府和社会资本相结合的PPP模式,对具备一定条件的基础设施类建设项目,鼓励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联合运作模式,盘活资金存量,缓解政府投资压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意味着中国旅游业迎来消费转型升级、复合型需求不断增长以及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发展期。对地方旅游业转型升级的特定优势和主要问题进行把脉诊断,不仅利于各地因时因地制宜和经验推广复制,而且利于进一步明确旅游供给侧改革的方向、重点和对策,以更好地适应和引领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新常态,高屋建瓴地构建我国全域旅游发展体系,实现旅游富民、旅游福民、旅游惠民、旅游强国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