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干预老年人跌倒研究的国际前沿热点与演化分析

2019-02-20 20:48:13朱建明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太极拳阻力力量

朱建明

(华东政法大学 体育部,上海 201620)

人口老龄化,作为人类全球文明快速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当今世界各国政府需要应对的难题。据美国人口普查局(USCB)预测,到2050年全球将有16亿老年人,届时将有 94个国家的老龄化人口占比超过21%,其中有39个国家的老龄化比例达28%以上。同时,全球每年有约40万人死于跌倒,60岁以上老年人的死亡人数占一半以上[1-3]。在我国,跌倒是伤害死亡的第4位原因,而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为首位[4-5],老年人跌倒在全球已经成为一项棘手的公共问题。

对于老年人跌倒的研究大致涉及医学、法学、体育学、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等相关学科知识领域。本文针对国际运动干预老年人跌倒研究进行回溯与总结,探索运动干预老年人跌倒研究的国际前沿热点与演化走向,解读运动干预老年人跌倒研究的知识基础,对我国学者把握运动干预老年人跌倒研究的发展方向,促进我国运动干预老年人跌倒领域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以Web of Science 引文索引数据库中的核心合集(Web of ScienceTM)收录的相关研究索引文献为研究对象,结合本文研究目的,以体现运动干预老年人跌倒的核心研究为导向,对多种检索方式进行配比分析。采用主题检索方式,以TS=(“exercises”) and (“elderly” or “older” or “aging”)and(“fallen” or “fall”),通过交叉检索,时间跨度为数据库中有记录以来的所有年限,检索时间为2017年2月13日,文献类型为“Article”,检索语言为“English”,得出各对应检索结果,运用Cite Space V对检索数据进行过滤和除重,最终共检索到原始文献2 901篇,采集保存检索结果文献的全部信息(题目、作者、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等),借助陈超美博士开发的Cite Space V科学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软件,根据不同方法和技术绘制不同类型的科学知识图谱[6-7]。

2 结果

2.1 年发文量与运动干预老年人跌倒相关的文献量从1991年最早的7篇,发展到2016年的322篇,增长幅度较大,体现出各国学者对老年人跌倒问题的重视程度。同时,全球老龄化程度日益加速,学术界也对肌衰减症(Sarcopenia)[8]、帕金森症(Parkinson’s disease)[9]、阿尔兹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10]等增龄性疾病有新的认识与科学定义。在“运动是良医”[11]的体医融合背景下,运动干预老年人跌倒,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课题今后仍将受到持续关注。

2.2 研究热点及演化趋势该领域研究文献在SCIE、SSCI等最早出现于1991年。研究对象涉及社区老年人、住院老年人、绝经后女性、肌衰减与帕金森患者等;研究方法多为随机对照实验、荟萃分析和系统分析;研究内容和热点主要集中在跌倒风险因子、肌肉力量、平衡能力、步态、体成分、移动能力、身体功能等方面;干预手段为抗阻训练、平衡练习、全身振动训练、血流限制等。

研究的热点由早期关注力量、步态等逐渐转向运用随机对照实验的干预、姿势控制等,再随Meta-analysis方法的应用,集中涌现出有关不同方式对老年人平衡、预防跌倒风险等指标的效果分析。近5年来,研究重心拓展到对如肌衰减、帕金森、老年痴呆等老年疾病人群的跌倒及身体功能的运动干预研究,体现出老龄化社会背景下,该领域研究内容不断细化深入,也更加注重了“体医融合”。

3 讨论

3.1 老年人跌倒的流行病学研究流行病学(Epidemiology)是研究特点人群中某种疾病状况的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借助探讨病因,阐明流行规律,研究并制定预防及促进健康的策略或措施的科学[12]。跌倒作为一种伤害发生形式,对运动干预老年人跌倒的早期研究中,主要集中在对老年人跌倒的伤害流行病学研究。

3.1.1 跌倒伤害的定义与标准 根据国际疾病分类[13](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ICD-10)对跌倒伤害的分类,跌倒行为包括以下两类:同一平面上的跌倒;从一个平面跌倒至另一个平面上。Feder等[14]将跌倒行为定义为“身体的任何部位,无意识或意外跌倒在地面或者更低的平面上”。脆弱与损伤的干预技术合作研究(Frailty and Injuries:Co-operative Studies of Intervention Techniques,FISCIT )定义跌倒为“非故意的摔倒在地面或者更低的平面”[15-16]。同时,结合当前主流的流行病学观点[17-18]对伤害纳入标准定义,对跌倒伤害的纳入标准总结一般如下:因跌倒损伤入院治疗;由他人或跌倒者做紧急处理和看护;因跌倒伤害误工或无法正常生活半天以上。

3.1.2 跌倒伤害发生率 老年人跌倒作为一种普遍的伤害发生形式,常伴有较高的致残及致死率。在美国,有40%的65岁以上住家老年人每年跌倒至少1次,其中每40个老年人就有1个因跌倒而住院,而这些人在1年后的存活率只有50%[19],同时给政府公共卫生带来诸如关节置换、医疗看护等一系列财政负担。

Dargentmolina等[20]认为,美国社区老年人每年跌倒发生率在1/3以上,大约有5%导致骨折,5%~10%引发损伤,并且需要医学治疗。美国国家健康调查局指出,在65岁以上人群中,65岁以上老年人跌倒发生率是13%,与跌倒有关的医疗支出占医疗总支出的6%,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上升,尤其在7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更为严重。在欧洲,波兰30%~40%的65岁以上女性每年至少发生1次跌倒,5%的人直接导致严重骨折,20%的人导致住院治疗,80岁以上老年人跌倒发生率提高到50%[21]。这也与Hill等[22]对澳大利亚的跌倒伤害筛查的结果类似。女性每年跌倒次数是男性的3倍,致死率也高于男性。在看护或医院的病人发生跌倒的次数高于住家老年人发生跌倒次数的2~3倍。在亚洲国家,Chan等[23]对新加坡3 000位60岁以上老年人的跌倒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跌倒发生率为17.2%,其中有约1/3的为多次跌倒,女性跌倒发生率是男性的2倍。

跌倒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这就给跌倒后医疗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带来一系列挑战。有学者认为,影响跌倒的因素主要有年龄、性别、平衡能力受限、不正常步态、骨骼肌衰减、认知不足、视觉缺陷等。流行病学研究认为,一般跌倒可能是由于一些急性疾病(感染、姿势性高血压、心率不齐等)[22];也可能由于慢性疾病(帕金森、失眠、糖尿病等)[20];或者是因为“正常”的增龄性改变,如视觉、步态、肌力等改变[19]。此外,大多数老年人跌倒是多种因素复合(如因某种心脏疾病导致的步态不稳与视力衰退)的结果。

跌倒除了引发身体损伤甚至死亡,还造成其他一些后果。在美国,反复的跌倒是独居老人进入看护机构,享有长期医疗看护福利的重要准入条件之一。害怕跌倒心理是跌倒发生后的一个负面结果。Vellas等[24]、Tinetti等[25]报道,高达73%的老年人有害怕跌倒的心理障碍,跌倒后的焦虑、不安等情绪会导致生活信心缺失(无助感、社会孤独感、沮丧等)和日常活动功能下降。造成老年人跌倒的危害和后果较为严重的另外原因之一可能是老年人群的特殊性,常伴有骨质疏松等疾病,因增龄性的衰退(视力、步态、肌力)等改变可能使本来程度较轻的跌倒变得格外危险。

美国公共卫生部提出,老年人中2/3的人因跌倒致死是可以预防的。有专家认为,跌倒不是纯粹的随机发生事件,通过评估跌倒风险因子可预测跌倒。国际上一般采用跌倒评估量表识别跌倒的高风险人群,目前使用较广泛的有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昆士兰大学跌倒危险因素评估表(Falls Risk Assessment Tool,FRAT)、Morse跌倒风险评估量表(Morse Fall Scale,MFS)、Hendrich 跌倒风险评估量表( Hendrich II Fall Risk Model,HFRM)、老年跌倒风险评估问卷(Fall Risk Assessment Questionnaire,FRAQ)、Tetrax平衡跌倒指数测试等。

3.2 老年人跌倒干预手段研究寻找有效干预方法来预防老年人跌倒和跌倒相关损伤是各国老年部门的主要研究领域和课题。澳大利亚学者Catherine Sherrington认为,运动可以被用来作为一种预防跌倒的干预方法,不仅在医疗部门,在普通社区也是。越来越多的研究支持了运动可以提高或改善无论是健康老年人还是患病老年人的某些跌倒重要风险因子,如肌肉力量衰减、平衡能力下降、步态异常等。研究的干预对象分类有健康人群、患病人群:健康人群中有社区普通老年人、独居老年人、绝经后老年人女性、低收入老年人等;患病人群涉及肌衰减症、帕金森氏综合症、脑卒中、骨质疏松症、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等。干预方式分有集体、个人项目等。集体项目一般设计为每周2~3次、约1 h、有运动专家或训练指导师监督的,包含一系列为了提高柔韧性、力量、平衡水平的有氧能力的练习。虽然这些项目是为集体活动设计的,但是练习都是以个性化指导为前提的。

3.2.1 以提高力量素质为主的干预手段 下肢肌力衰减和平衡能力下降是老年人摔倒的主要内在因素,但这是可以干预并预防的。抗阻力练习通常关注与上下肢大肌群,主流的干预因素有自身体质量、脚踝力量、弹力带、自由质量、力量器械。

抗阻力训练作为为老年人防跌倒的主流干预手段,旨在提高肌肉质量与力量。Tracy等[26]对健康老年男性(n=12)、女性(n=11)进行为期9周、每周3次、每次5组的的抗阻力膝伸练习:第1组为热身组,负荷为50%1RM,重复5次;第2组为5-RM,重复5次;第3组的前4~5次为5-RM,降低负荷足以在肌肉疲劳前完成低负荷的1~2次重复;第4组与第5组的进程与第3组类似,但总重复次数有所提高,第4组起始同样为5次5-RM重复,接着包含10次重复至疲劳;第5组则接着15次重复至疲劳。结果显示,不同性别组的1-RM均有显著提高,男性增长高于女性;股四头肌的体积增加了12%;瘦体质量也有一定提高,在一定程度证实了抗阻力训练可提高老年人的肌肉力量和质量,以及有利于老年人肌肉肥大效应。另外,Campbell等[27]对12名老年人(年龄为56~80岁)进行了抗阻力训练,12周后,脂肪含量下降了(1.8±0.4)kg,瘦体质量增加了(1.4±0.4)kg,同时也提高了基础代谢率,提升了日常生活表现。Charette等[28]在对27位健康老年女性[年龄为(69±1.0)岁]进行12周抗阻力训练发现,下肢肌肉力量增长了(28±15)%,II型肌纤维的横截面面积增加了(20.1±6.8)%,但I型肌纤维无显著性差异,表明抗阻力训练可改善老年女性肌肉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源于肌肉肥大的作用。

Lustosa等[29]运用了12周、每周3次的自身体质量形式抗阻力锻炼(如半深蹲练习),老年人(年龄为72±4岁)的计时起立行走、步行速度、180°角速度力量等指标均具有显著提高。Mickle等[30]认为,跖屈肌力量的衰减是老年人跌倒的独立风险因子,基于此,对85名(年龄为60~90岁)的老年人随机分为渐进性抗阻力练习组(n=43)与参照组(n=42),进行12周的干预。渐进性抗阻力训练组脚趾力量显著增加到36%(P<0.02),同时,在足部健康状况问卷和单腿站立时间也显著提高。Hennessey等[31]发现,24周的抗阻力训练干预,虚弱老年人[年龄为(71.3±4.5)岁]的1RM有显著提高,研究中采用的是3组8次重复,20%~95%1RM的渐进性抗阻模式。Serrarexach等[32]也证实了渐进性抗阻对提高老年人下肢力量及步行能力等的有效性。

Fielding等[33]将32名老年女性随机分为高速与低速抗阻组,进行了16周的腿部推举与伸膝抗阻力训练干预,发现高速组在提高下肢力量方面(1RM)与低速组类似,但在爆发力方面优于低速组。Bamman[34]认为,80%~85%1RM的高强度抗阻力训练可有效改善使肌衰减症病人的骨骼肌肌凝蛋白分布,延缓肌肉功能衰老,从而提高肌肉力量。Latham等[35]对62例采用渐进性抗阻力训练的随机对照实验研究的系统分析发现,至少持续8周,负荷控制在中、高强度的渐进性抗阻力训练可有效提高老年人群的肌肉力量以及改善步行速度等,以达到预防跌倒的目的。

同时,在抗阻力训练过程中,与I型肌纤维相关的较小运动神经元一般在低强度中被激活,与II型肌纤维相关的较大运动神经元随着收缩力量水平增加,在更高强度下被募集[36]。为了提高肌肉力量与肌肉肥大程度,激活II型肌纤维显得格外重要,这就要求抗阻力训练在更高的强度下进行[37]。在老年人群,考虑其身体状态,使用高强度抗阻力训练应格外谨慎。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在较低强度的抗阻力训练中结合血流限制(blood-flow restriction,BFR)可有效地引起肌肉肥大适应,增加肌肉力量[38-39]。

Takarada等[40]较早对年轻人使用血流限制训练,发现低强度抗阻力训练结合血流限制可刺激生长激素的提高(GH),且没有肌肉组织损伤。Patterson等[41]证实了血流限制训练提高了老年人血液中生长激素(GH)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循环水平,这可能对老年人骨骼肌功能改善起着重要的作用。Vechin等[42]对比33位老年人[年龄为(64.04±3.81)岁]进行12周低强度抗阻力结合血流限制(LRT-BFR)与高强度抗阻力(HRT)对股四头肌体积与力量影响的效果差异。(LRT-BFR)组进行4组(20%~30%RM,1组为30次重复,3组为15次重复),血流压力控制在胫骨动脉压力的最大50%,平均压力控制在(71±9)mmHg(1 mmHg=0.133 kPa),且持续整个训练过程;(HRT)组则采取70%~80%RM,4组,每组10次重复,结果腿部推举1RM(HRT:54%,P<0.001;LRT-BFR:17%,P=0.067),股四头肌横截面面积CSA(HRT:7.9%,P< 0.001;LRT-BFR:6.6%,P<0.001)有显著提高。虽然HRT诱导更大的力量增长,但LRT-BFR在促进老年人肌肉力量和质量增长上,是HRT有效的替代方法,且考虑老年人身体状态等原因,前者较安全[38]。此外,Brandner等[43]报道了抗阻力结合血流限制训练在减少肌肉延迟性酸痛的益处。

渐进性抗阻力训练已被广泛地运用在治疗肌衰减症和提高平衡能力的过程中。抗阻力训练的方式多种多样,多数研究支持每周2~3次,3组、每组8~12次重复,强度起始在20%~30%1RM,渐进至80%1RM的抗阻力训练可提高神经肌肉活动、肌肉质量、肌肉力量和功能能力[44-45],同时也可提高心血管机能(结合有氧训练),而低强度抗阻力结合(20%~30%1RM为主)血流限制训练则为老年人锻炼提供了更高的安全性。

3.2.2 以提高灵敏与柔韧素质为主的干预手段 平衡训练提高身体控制能力,一般包含有动态、静态平衡练习(单腿站立、串联站立、球类动作、音乐韵律),还有一些功能性动作(伸展、弯曲、转换),还有借助瑞士球的一些训练。

Madureira等[46]对66位老年女性实施了每周1次,共40次,为期12个月,每次1 h的练习包括热身与拉伸,动静态平衡练习(单腿站、“一”字立、脚跟走路等)。干预后,BBS平衡量表得分显著提高,而且高于对照组;计时起立行走(TUGT)用时也明显减少。Carter等[47]探究了社区老年人经10周在家环境下的平衡练习干预效果,静态平衡能力提高了2.3%,动态平衡能力提升1.9%,伸膝力量增长了13.9%。这也和Heitkamp等[48]研究结果一致。Steadman等[49]认为,6周的加强型平衡训练不仅能提高平衡和移动能力,还可以增加老年人的生活信心和幸福感。

Eslamian等[50]报道了对29名帕金森病人进行每周3次的平衡理疗训练效果,4周后,在计时起立测试、berg平衡量表得分均有显著改善,认为平衡训练能提高帕金森病人的步行速度、减少跌倒风险、提高姿势稳定和日常活动功能。Sherrington等[51]对不同运动预防跌倒研究的荟萃分析得出,运动尤其是较高强度的运动可预防老年人跌倒,其中以平衡类练习为代表的干预方式,效果更加显著。

3.2.3 以提高耐力素质为主的干预手段 衰老的趋势也意味着人体心肺功能随之下降过程,其中以每搏输出量和心率的改变而导致的最大心输出量下降最为明显[52]。为了改变这些现象,耐力训练(有氧)可增加最大摄氧量(VO2max)和通过氧代谢而增加骨骼肌的能量代谢能力[53-54]。同样,老年人骨骼肌力量水平与心肺能力呈正相关[55]。

耐力练习一般包括不同方向和步速的行走练习、登台阶、单车、跑步机等内容[56]。组织形式通常在起始阶段以5~10 min为主,渐进至15~30 min。Sipilä等[57]认为,单纯的耐力训练与抗阻力训练相比,对肌肉质量和成分的效果是可以忽略的。耐力训练虽不能直接引起骨骼肌肌纤维的增粗,Bruce等[58]认为,耐力训练也提高了葡萄糖的耐受力和线粒体脂肪酸的氧化,从而改变了肌肉的脂质含量,增强肌肉功能。还有研究认为,耐力训练在骨骼肌中ATP酶的活动、毛细血管供给[59]、线粒体数量[60]、GLUT-1和GLUT-4[61]、IL-6的mRNA表达抑制[62]等有积极作用,表明耐力训练在缓解肌肉老化、提高肌肉整体功能的有效意义。

Tortosamartinez等[63]认为,包含走路、自行车等每周3次,每次60 min,强度在60%~75%最大心率的有氧训练可降低老年痴呆患者的皮质醇分泌浓度,增强其运动执行能力,从而有效预防跌倒。Ehsani等[64]对22名老年人[年龄为(83.0±3.6)岁]设计了训练干预项目,在70%~75%最大心率负荷下,开始阶段为20 min,渐进到60 min的耐力训练,最大摄氧量提高了12.5%;耐力训练经2个阶段后实施,分别为1个月的理疗和1个月的力量训练过程,提示在耐力训练前增强神经肌肉系统功能以达到心肺能力适应性的必要性。Kennis等[65]对比了60~80岁老年人在抗阻力训练结合耐力训练项目(R+A)与全身振动(WBV)干预后1年里肌肉功能衰竭情况。发现尽管2种干预在肌肉力量与质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流失,但(R+A)组的衰竭程度低于WBV组,前者肌肉功能维持能力优于后者。在老年人康复或锻炼过程中,应更关注肌肉质量的最佳使用,而不是单纯发展肌肉质量,同样,肌肉神经的改变长于肌肉肥大的持续时间。因此,老年人在进行耐力训练时,会结合抗阻力或多种其他方式的练习,效果可能更佳[66-67]。

3.2.4 其他干预手段 (1) 全身振动训练是一种新兴干预方式。振动训练作为近年来比较流行的训练方式,是通过电子振动台进行干预。关于振动训练的研究大都关注在老年人的力量、肌肉表现、骨密度、功能性移动等方面。

Bruyere等[68]将42名住院看护的老年人[年龄分别为(84.5±5.9)岁和(79.0±6.9)岁]分为理疗组和振动训练组,振动训练组进行6周,每周3次,每次4系列×1 min,每系列90 s休息(第1、3系列为10 Hz;第2、4系列为27 Hz)。发现振动组较常规理疗组SF-36生活质量得分显著提高(P=0.0002);计时起立分数减少39%;Tinetti POMA( Performance Oriented Mobility Assessment)平衡测试分数提高57%,提出采用快速简单的振动训练可提高平衡及移动能力,有效降低跌倒风险。Kawanabe等[69]对40位老年人[年龄为(71.8±0.9)岁]进行1周1次,每次4 min,频率为12~20 Hz的全身振动训练结合日常活动,27位老年人[年龄为(72.3±1.4)岁]维持日常活动,2个月后振动训练结合日常活动组在步行速度、步长、单脚站立时间均有显著性提高,显示振动训练是一项可增强老年人肌肉力量与平衡的较为安全的干预方式。An等[70]对比了全身振动对久坐不动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的肌肉力量、肌肉质量的影响,日常锻炼为每周3次,每次1.5 h的运动,振动训练设计了每周3次,每次40 min,频率为35~40 Hz。发现振动训练组在膝关节屈伸等长收缩力量、爆发力、肌肉质量均有显著的提高或增长,提出了全身振动训练对老年人肌肉力量与质量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有研究提出,较少时间的振动训练对老年人的力量及跌倒风险干预无显著的意义。Beaudart等[71]报道了3个月全身振动训练后(每周3次,每次5组,每组仅为15s)平衡、步态得分有提高,但无显著性差异(P=0.89),计时起立行走测试时间减少,同样无显著性差异(P=0.49),建议今后可使用更长的振动时间干预计划,且研究应关注振动训练时间、频率等。Russo等[72]的研究提出,采用高频率(28 Hz)的振动训练对绝经后女性肌力和骨相关水平有积极作用。Chung等[73]对比太极拳在振动平台上和普通平稳状态下的练习效果,结合的振动(32 Hz,1 mm)包括为期8周,每周3次,每次30 min的训练。发现振动结合太极拳训练较单一太极拳练习在单腿站立时身体重心移动范围下降15.3%,膝关节屈伸力量增长了8.14%,提示振动练习刺激有助于平衡控制与下肢肌肉力量增长,振动训练结合其他方式的干预可能会更有效。

(2) 太极拳练习具有传统特色。美国老年病学协会、英国老年病学协会、美国矫形外科手术医师学会共同建议 “太极拳为一项很有前景的运动,虽然还需要进一步评估,但推荐为首选的平衡训练方式”。它包含了需要躯干转动、动态身体转移、上下肢协调一致的慢速并有节律的运动[74]。

Wolf等[75]最早采用太极拳干预老年人跌倒,研究发现15周的太极拳训练可使老年人的跌倒发生率由53%,降低到47%,这也首次验证了太极拳在增加平衡能力,防止老年人跌倒方面的积极作用。Hain等[76]运用美国生活质量量表SF-36测试认为,8周的太极拳练习不仅可提高老年人的平衡能力,SF-36得分显著提高,生活质量也相应提高。

随后Li等[77]对256名社区老年人[年龄为(77.48±4.95)岁]采取了每周3次为期6个月的太极拳干预,验证了其在减少跌倒次数、降低跌倒风险和害怕跌倒心理的有效性,同时提升了老年人的平衡能力和日常活动表现。Li等[78]还对比了太极拳、抗阻力训练、拉伸训练对1~4级帕金森患者的姿势稳定的效果,经24周后,太极拳组在最大步行距离上提高优于抗阻力组和拉伸组,在计时起立行走测试和跌倒发生率指标上太极拳组也优于拉伸组,在步长和功能性前伸指标上好于抗阻力组,肯定了太极拳练习对帕金森病人提高姿势稳定性和功能能力的积极作用。

当然,太极拳有很多派别,如杨氏、吴氏、陈氏、简化式等,不同风格都有各自的重点和移动方式,如杨氏要求持续的膝弯曲、较宽的站距和稳定缓慢的节奏,身体的转移需要较高的下肢腿部力量和柔韧性;而吴氏更强调较高的站姿、较窄的站距。相比而言,杨氏更适合提高肌肉力量,吴氏更偏重改善平衡能力[79]。还有研究采用简化式太极拳,这可能跟干预对象为初学者或体弱多病状态有关,完整成套的拳法有一定的难度,故研究者应对某些动作进行简化改进,以更加适合个体锻炼。

也有早期的研究指出太极拳练习对平衡能力以及生活质量等无显著效果,究其原因:可能由于干预频率较少,如Schaller等[80]采取的是1周1次;研究的对象差异,非健康人群生活质量较难因短期的运动而显著改变。总之,太极拳作为另一种提高平衡能力减少跌倒风险的练习方式,合理有效地训练安排可增加身体柔韧性、增强下肢力量、提高姿势稳定性[81-83]。

合理科学的渐进性阻力训练(PRT)可以在一定程度有效改善老年人肌肉质量、维度和力量,从而提高老年人步态和平衡能力,但为更好地提高肌肉功能和预防跌倒,可能需要辅助其他如慢速和控制模式的运动(如太极拳等)。当前的研究提示,综合传统渐进性抗阻力、高速渐进性抗阻力、低强度抗阻力结合血流限制训练、太极拳、全身振动、耐力、平衡和移动能力训练,可能是有效改善骨骼肌功能的运动形式。也有实验表明,多种膳食营养干预,尤其是肌酸、蛋白类、维生素D、钙等营养素的补充,有一定的积极作用[84-86]。

4 结论

(1) 自1991年来,国外运动干预老年人跌倒研究发文量呈现逐渐递增的趋势。随着全球老龄化程度的加剧,老年人跌倒问题将持续受到关注,也吸引老年医学、体育学、康复医学、神经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

(2) 研究围绕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展开,演进过程历经前期的探索拓展、现阶段的深化细化。从早期的流行病学调查和预防,逐步向随机对照实验的研究过渡,重视多种运动方式结合,关注肌衰减、帕金森、阿尔兹海默症等老年疾病患者的跌倒预防,体现“运动是良医”与“体医融合”的趋势。

猜你喜欢
太极拳阻力力量
练习太极拳的感悟
少林与太极(2023年5期)2023-07-14 03:01:48
练太极拳为什么要一门深入
少林与太极(2023年3期)2023-07-14 02:49:56
鼻阻力测定在儿童OSA诊疗中的临床作用
零阻力
英语文摘(2020年10期)2020-11-26 08:12:12
太极拳的“教”与“学”应“以点带面”
武术研究(2020年2期)2020-04-21 10:33:26
别让摩擦成为学习的阻力
麦唛力量 (一)
孤独的力量
37°女人(2017年1期)2017-01-14 02:32:18
怀疑一切的力量
阻力不小 推进当循序渐进
中国卫生(2014年11期)2014-11-12 13: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