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制教育下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创新研究

2019-02-20 19:57:23刘宝亮
韶关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书院导师校园

刘宝亮,黄 睿

(1.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 公共教学部,福建 福州350007;2.湖北大学 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是各高校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为培养“全人”型人才,国内一些高校开始寻求培养学生的新路径。以此为契机,在中国古代书院精神指引下,国内一些高校借鉴欧美住宿学院体系,融合西方传统博雅教育建立的书院制教育模式悄然兴起。在世界一流大学中,书院教育得以广泛开展,知行书院、润园书院、敬文书院等复古、立体的中国学问式书院,正在成为大学内部新兴的重要组织,创新中华印记的书院品牌,探索“以生为本”的书院制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每一个社会组织机构都要顺应时代的要求和环境的变化,做出与时俱进的大胆探索和创新,高校组织也不例外。书院制教育从文化传统中汲取智慧和精华,经过长期的历史积累与沉淀,形成自身院校独特个性的校园体育文化。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在面对新时期多元体育文化的剧烈冲击时,更需要站在国际高度,兼容并包的继承发扬民族传统、彰显地域特色,最终促进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创新。如何贯彻书院制教育的办学理念,注重学生的需求、发展,创新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已成为体育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之一[1]。

一、书院制教育的发展状况

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国内高校,一方面创新我国古代书院文化,另一方面借鉴国外博雅教育精神,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创建书院制教育模式。笔者对我国高校书院制研究进行梳理概括,从四个方面诠释书院制教育的基本内容。

(一)坚持“全人教育”理念,秉承书院文化塑造书院精神

书院文化、书院精神的建设是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特有的书院文化、书院精神和内部管理制度形成了每个书院自己的特色。当学生选择自己青睐的书院,代表他们已经决定遵循书院的管理规定,认同书院的文化和精神[2]。如,为积极贯彻执行全国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华东师范大学设置以第一任校长命名的“孟宪成书院”,建立以免费师范生为主体的住宿学院,实施书院制管理。书院以教师信念,青春校园,思想启蒙,教学方式,人才发展,回归社会,实践创新和工作执行为主题,开展了四年的教师养成计划。通过这种方式,创新发展了师范生培养机制。

(二)以生为本,“双院制”并行的完备的教育组织体系

在新时代背景下建立的大学制度,要求书院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遵循“学科专业学院制、生活社区书院制”的内部管理模式[3]。学院作为一个正式的教学组织,根据学科分类建立学院制,联合高校党政机关执行管理体制改革;设置书院的目的是填补学院缺乏专业教育的功能,在教学和管理以外,对学生生活社区进行合理分配,对潜在教育资源进行优化利用,通过校园文化教育的发挥来履行组织职能[4]。如苏州大学双院制中:学院主要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专业课程教学和相关的培养工作;书院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侧重承担教学计划以外的素质教育和规划管理,既培养优雅的个人气质及良好的公民素质,又确保专业成绩稳步提升。书院不承担管理职能,仅作为文化组织或学生的自组织机构,而非实体行政机构。

(三)实行社区化管理,培养内外兼修的育人氛围

书院制学生社区管理遵循“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将依托对物的管理的工作重点转变为对学生的教育培养,通过增强社区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建设,打造一个更完善的学习、生活的文化部落,书院制管理建立起学院、书院以及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有效联动,完善学生的社区管理[5]。例如,复旦大学是中国最早的以书院制为基础实施社区管理的高校,学生入学后首先进行两个学期的综合教育和基础教育,然后在所属院系指导下进行专业技术的培养。

(四)“多维导师”——寻求导师制与导生制的不断融合

书院制中的“多维导师”中,“导生”作为“导师”的得力助手辅助“导师”工作,建立起师生、生生之间联结的纽带。导师由专业教师和辅导员组成:专业教师主要对学生的学术和专业加以指导,辅导员主要负责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日常生活指导。导生则在高年级学生中选拔产生。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杏林学院”设立了常任导师、文化育人导师、学业导师、助理导师等。常任导师来自辅导员,主要在学生中开展综合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导师可从校内外选聘,引导学生遵循正确的社会道德;学业导师由各专业教师指导学生专业技术、职业发展等,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助理导师从高年级学生中选拔,与学院的常任导师配合,利用业余时间通过专业或兴趣小组开展学生工作[3]。

二、书院制教育下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创新的必要性

(一)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关于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等的多层次文化形态,目前校园体育文化研究已经无法追赶社会进步发展的步伐。物质文化层面,体育运动场地的短缺已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活动需求,体育场馆规划很少配备诸如体育文化雕塑类的固有体育文化载体;制度层面,较多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真正具有实证研究基础的改革较少,大多停留在经验层面上,可操作性也不强;精神层面,大部分师生的体育运动理念仍停留在传统意义上的表层,对体育文化价值仅存在模糊的认识[6]。在这种环境中,诸多无形的阻力成为阻碍学生体育运动热情、兴趣和动力养成的因素,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应发挥的强大的人文素质教育力量也正在悄然消逝。

(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创新对书院制教育发展的促进作用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建设“以人为本”的校园体育文化,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良好的体育文化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引导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通过体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促进心境和人格的健全发展,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全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是在课堂教学外,通过特色活动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现代大学在各自的学科专业领域独具特色,并秉承优良的办学理念,依据地域特色因地制宜的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书院制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更要注重创造力的培养,拓展学生的个性,诠释人文素质的发展,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锻炼意志品质、团结生生关系、宣泄情感等人文素质的培养方面有着独具特色的价值内涵,是提升“全面发展”的具体实践过程,在学生的道德行为、意志品质、生活态度等方面有着积极向上的促进作用[7]。

三、书院制教育下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创新路径

(一)塑造“全人”理念为载体的书院体育文化,创造教与学互动的校园体育人文氛围

书院通过打造文化氛围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服务。依托书院的物质环境建设和文化体系建设,建立了具有独特书院特色的文化教育平台,形成了充满活力和生命力的文化社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创新的主体是全校师生,它是广大师生经年累月的体育参与和体育态度的继承发展。校园体育文化创新首先要贯彻融入全人教育理念的师生观,在教学活动中实现教与学的相互促进,建立一种平等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创新发展中,在教育学生的同时,教师更应首当其冲的完善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道德素质,使自己成为具备“全人”素质的人才,教师只有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影响学生,才能感染学生的内心世界[8]。

(二)建立具有体育功能的书院教育组织体系

书院校园体育文化工作能够正常推广运行的有效保障是能够建立具有体育功能的组织架构和科学、规范的规章制度,在书院制管理中对体育教育工作者建立相应的约束制度和激励政策也能更好的创造优良的书院教育环境。此外,优化管理机构配置才能在书院制下更好的开展校园体育文化工作。书院领导机构在优化组织架构的同时,要配备相应的人力资源;书院根据开展校园体育文化需要设立的相应体育工作机构,在岗位设置、规章制度的制定方面应确保校园体育文化的有效运行[9]。

(三)完善体育教育硬件配置,依托社区文化

书院建设是一项重大的文化工程,对形成独特的校园体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以不同风格的书院团体为基础,通过多元文化的碰撞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创新,构建积极向上的书院精神,配合书院精神努力增加硬件投入,完善体育设施建设,打造学生文化教育交流的平台,在提升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归属感。

(四)设置多元化博雅教育课程,在“多元导师制”下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自主学习

体育课程是校园体育文化中的重要环节,多元化博雅教育课程中体育文化课程的目标设置应从对体育项目的学习中,深入了解体育项目相关文化价值、项目规则,注重塑造体育精神、培养团队合作能力,从而不断渗透“全人教育理念”。在体育文化课程内容体系上,尝试在古代书院基础上创新儒家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推行课余时间每天身体锻炼1 h的理念,组织书院特色的校内外体育活动和比赛,寒暑假期间以社团的形式进行书院之间或学校之间的体育文化交流活动,除正式课程外,还可开展体育文化系列讲座等辅助课程。

学生应该在“导师”和“导生”的双功效下激发自学的潜力。书院应采取体育课堂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导师、导生们由体育教师和在体育方面有特长的学生担任,不仅关心学生的体育课程学习,更对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进行指导,重视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通过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对传统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进行民族传承的同时,发展多元文化的创新。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书院制坚持“以生为本”的“全人教育”办学理念,秉承书院文化塑造书院精神,以住宿学院制的方式管理学生;按照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实行“学科专业学院制,生活社区书院制”的模式,实施大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在此大背景下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创新,应秉承“全人教育”理念,在教学活动中实现教与学的相互促进;建立具有体育功能的书院教育组织体系,合理设置管理机构;设置多元化博雅教育课程,谋求导师制和导生制的融合发展,在“多维导师制”下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自主学习。

(二)建议

校园体育文化创新首先要贯彻融入全人教育理念的师生观,建立平等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应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需不停完善自身水平,努力使自己成为具备“全人”素质的人才;书院根据开展校园体育文化的需求设立相应体育工作机构,在人力资源配备、岗位设置、规章制度的制定方面应确保校园体育文化的有效运行;合理设置多元化体育文化课程的目标内容,教导学生在导师制与导生制的双重功效下激发自我学习的潜能。

猜你喜欢
书院导师校园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朵云书院黄岩店
现代装饰(2021年5期)2021-12-02 02:18:48
V eraW an g
导师榜
白鹿洞书院记
老友(2017年7期)2017-08-22 02:36:34
校园的早晨
琴童(2017年3期)2017-04-05 14:49:04
春满校园
开心校园
爱情导师
小说月刊(2015年12期)2015-04-23 08:50:56
爆笑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