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章萍
(靖江市生祠镇经管站,江苏 泰州 214500)
农村财务审计应该为农业集体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充足的财务保证,监督好各种建设工作的开展。然而,农村财务审计工作面临较多的阻碍,为加强对农村集体经济的监督以及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要做好农村财务审计工作,实现农村财务审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农村财务审计不能沿用传统的工作模式,应针对财务审计问题和工作体系展开深入探究,致力于引进新技术与新理念,以规范、完善以及科学为目标,加快农村财务审计的现代化建设,提出优化农村财务审计管理的有效策略。
随着农业经济以及新农村的快速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以及农村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农村财务管理准确性以及科学性的展开,规范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工作,是当下农村建设的基本任务。因为,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发展,能保证各项农村建设的有序开展,加强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监督与管控,实现我国新农村建设以及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最终目标。
农村财务审计管理缺乏专门的机构与组织,内部审计工作缺乏组织保障,原本农村财务审计工作是由乡镇部门专门负责或县级审计机关开展,但行政部门并没有专门的财务审计管理人员,很多审计管理工作最后都流于形式,并没有发挥实质性的作用。再者,乡镇与农村审计之间没有明确的隶属关系,缺乏对财务审计的控制与影响。
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缺乏充足的依据,审计工作应该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循,但农村财务审计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我国现有的《审计法》、《注册会计法》等并不适合农村财务审计工作。很多时候,农村财务审计工作都是采用地方法规或部门的相应规章,缺乏强制性与影响力,没有完善的农村财务设计条例以及管理办法,无法解决农村财务管理与审计中的不规范现象。
所以,农经站应在农村财务审计工作创新与优化中,重新定位发展方向,创建优良的审计环境,基于农村发展对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需求,积极配合乡镇与审计机关,积极落实各项财务审计措施。
农村财务升级大背景下,加强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牵引力,有利于加快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财务体系的规范化建设。当下,针对农村财务审计现状,应从农村集体经济的审计监督的要求入手,在现行法律框架内实现对集体经济审计模式整合,以内部审计为主,加快审计制度以及财务审计模式等革新。
农村财务审计需求随着新农村与集体经济的发展逐步扩大,为保证审计工作的有序、高效开展,应为审计工作提供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确保每项审计工作都能有法可依,有据可循。自然,这需要国家率先针对农村财务审计的实际情况,出台相关的法律制度和政策方针等,例如《意见》、《细则》等,明确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具体内容及范围,为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实施提供依据。地方乡镇也需要从农村实际经济发展情况,完善对集体资产资源管理以及农村集体经济监督等制度,加强对农村集体资源的监督与管控,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有规矩才能有方圆,法律法规制度的完善,是农村财务审计牵引力凝聚的关键。
提升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质量,审计人员应基于农村和乡镇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明确审计的职责以及范围,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财务审计工作,促进与其他部门之间的沟通互动,使审计能与其他部门构建优良的协调工作关系,以提升审计工作质量。此外,还要专门设置审计部门或成立审计小组,负责农村审计工作的部署与开展,并做好业务指导与工作监督。创新审计管理模式,应从风险评估入手,确定财务审计在农村建设与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发挥财务审计报告的价值,引导农村经济与建设规避风险,提升农村财务审计管理的质量。风险评估不局限于经济方面,还要从农村财务管理与集体经济使用情况入手,逐步完善以及优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律法规,以提升该项工作的实效性。
目前,我国多数地区都缺乏对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管控,财务审计工作缺乏管理与监督,无法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审查,农村财务审计的执法力度也相对落后,没有相应的处罚举措。鉴于此,农村财务审计管理应建立奖惩制度,专门用于赏罚,从而完善设计体制,加强对审计人员的管控,促使审计人员配合审计任务,优化财务管理质量以及保证正常财务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
农村财务审计工作面临较大的阻力,传统审计工作漏洞较多,农经站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改进审计工作以及财务管理举措,以确保农村财务审计工作正常有效地开展,提升财务管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