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天堑变“通途”
——大型纪录片《通途》创作谈

2019-02-20 15:10王芳
视听 2019年8期
关键词:通途挂壁绝壁

□ 王芳

高山阻隔、险峰对峙,由于特殊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在有些贫困山区,修路架桥成了一项极具挑战的艰巨任务。2017年,深圳卫视推出的大型纪录片《通途》,以太行山郭亮挂壁公路、湖南湘西矮寨大桥、贵州黔北绝壁生命渠等奇险工程为主题,通过一幕幕险峻、壮阔的美景,一组组数据的对比,展现人们与自然抗争,追求文明、摆脱贫困、奔向富裕的不懈追求,亮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充满干劲的精气神。节目播出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艺术效果,入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2018年首批60 部优秀国产纪录片目录。

深圳卫视制作《通途》这部系列纪录片的初衷就是为党的十九大献礼,为党的十九大召开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无疑这是一部主旋律题材的纪录片,主题既要“高大上”,形式又要有创新,如何让主旋律题材的纪录片好看,寻找到好的切入点,摄制组面对着很多难题。从策划开始,摄制组做了大量前期采访,出大纲,然后再去踩点……至少推翻了10 多稿,最终定下方向——以奇险工程为主题。进入选项的既有青藏铁路、成昆铁路这种共和国史上重大工程,也有郭亮村挂壁公路、贝史汪古修路记、绝壁上的生命渠、新疆独库公路、险峻的广西河池机场、凉山悬崖村等奇险工程。摄制组几经讨论,最后确定拍摄地点的范围要相对小且知名度没那么广,其次景观要吸引人,再就是精神层面上也要有和党的十九大契合的点,要求以“小切口”博“大格局”,通过一些典型的小故事,展现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一、呈现砥砺奋进的精气神

纪录片《通途》第一集《太行天路》讲述的是郭亮村13个人的凿洞专业队修挂壁公路的故事,这13 个人被后人赞誉为“十三壮士”。太行山深处的郭亮村,在山西和河南两省交界处的山坳里。三面环山,一面临崖,有几十户人家。几百年来,进出郭亮村必须上下200 米垂直悬崖的720 级台阶的天梯。因而,与世隔绝的郭亮村被称为天上的村庄。上世纪70年代,郭亮村村支书申明信带领村里的党员干部苦干5年,在村口119 米高的陡峭绝壁上,用钢钎和铁锤开了30 多个“窗户”,凿开了他们走出大山的挂壁公路。他们在悬崖上筑出这条公路,改变了他们村庄与世隔绝的处境和困难,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他们那种不屈不挠的顽强生存意志,顽强拼搏、奋斗不止的愚公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传承。郭亮人正是凭着这股精气神,闯出一条更加广阔的生存与发展之路。如今郭亮村已经成为国家4A 景区,当地人过上了小康生活。

《云中天桥》更多体现的是矮寨大桥令人震撼的景观。之前在湖南湘西州,来往湖南和重庆两地的人们必须要经过一道鬼门关,就是著名的矮寨盘山公路。矮寨盘山公路首尾相连呈之字形,十三道弯,弯弯都是鬼门关。虽然只有6 公里,但在不堵车的情况下,车辆盘旋而上至少需要30分钟。国家历时5年,在地质复杂、地形险要的大峡谷建造了像是从山里“长”出来的特大型悬索桥。矮寨大桥横跨德夯大峡谷,落差达400 米,主跨达1176 米,创造了四个世界第一。远看这座桥没有人工的痕迹,好似天生的,自然的。站在德夯大峡谷谷底抬头看,这座桥又好像是建在天上,让人有种置身仙境的梦幻感。超级工程矮寨大桥通车后,只需要1分钟便可完成30分钟的绕山路。通过交通手段,把这个地区带入到整个大的中国经济循环当中,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5年来,湘西以交通带动旅游,促进发展,一改贫穷闭塞的面貌,为脱贫攻坚贡献出了“湘西方案”。

《生命渠》讲的是贵州北部严重缺水、极度贫困的草王坝村。该村一直干旱少雨,没有水源。全村1500 亩耕地,大多数都是广种薄收的旱地,年人均粮食才100 多斤。缺水使得这里成为远近闻名的“穷窝窝”。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老共产党员黄大发带领村民,硬是在绝壁上开凿出一条10 多公里的水渠,并打通了110 多米的隧洞。水渠几次被洪水冲毁,黄大发几次重头再来,黄大发硬是用36年的时间,带领乡亲们在高山绝壁上凿出了一条清渠。这条水渠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养活了全村上千口人。老支书黄大发几十年如一日“为民谋利终不悔”的精神品质,深刻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底色。

郭亮村的村支书和“十三壮士”、矮寨大桥的施工建设者、黔北山村的老支书黄大发及当地的村民,他们正是时代的一组组群像。《通途》是在用自己的方式为新时代喝彩,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鼓舞民族奋进的热血气质。

纪录片《通途》所表达的另一个大主题是“脱贫致富”。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使中国的许多山区人民生活贫困、艰难。纪录片《通途》以奇险工程为主题,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呈现了以太行山郭亮挂壁公路、湖南湘西矮寨大桥、绝壁生命渠三大工程的施工始末、当地人文风情,以及工程实施给当地旅游业等方面带来的希望和成果。通过取景拍摄、走访当地村民等方式,回顾了这些工程从筹备到完工的艰苦历程,呈现出的是一代又一代劳动人民孜孜不倦、砥砺奋进的精神。如今,挂壁公路不仅解决了山区交通难题,还串起了一处处深山美景,吸引着游客的眼球,打通了当地村民的脱贫路、致富路。而修路人的拼搏精神和进取意识,更激励陶冶着人们的心灵。挂壁公路无疑已成为太行山人献给世界的宝贵财富。超级工程矮寨大桥是国家战略部署下,贯通长沙与重庆这条扶贫路的节点工程,从设计到建设都充分考虑了矮寨的资源、生态和环境条件,以及扶贫开发的需要,所以在桥梁结构的选择、桥梁的布局等方面都比较好地照顾了交通以及后续的旅游、发展需要。矮寨大桥不仅是谱写在群山之间的建筑奇迹,更是一座改变矮寨人生活的命运之桥。生命之渠使草王坝村终于有了真正旱涝保收的稻田,年产量连年翻番。纪录片《通途》通过展现劳动人民的开路、筑桥、修渠,表现他们不甘贫穷、团结协作、自立图强的一种精神,这也是我们脱贫攻坚中非常需要的一个精神财富。通过凿渠修路建桥,天堑变通途,又诠释了《通途》的另外一层含义——走上脱贫致富的“通途”。

二、用画面来“说话”

节目立项后,节目组就紧锣密鼓地策划选题、搭建故事,并进行勘景踩点,完善拍摄方案。为拍摄出高水准的纪录片,深圳卫视协调频道拥有飞行资质的最高级别无人机团队、摄影、制片团队奔赴河南、山西、湖南、贵州等地。历时5 个月,跋山涉水用镜头记录当地人讲述一个个工程奇迹及背后的故事。为拍摄出郭亮挂壁公路陡峭险峻,团队爬到悬崖底部,将无人机贴近悬崖从底部缓缓上升。拍摄地险峻的地势条件也给取景增加了不少难度。摄制组常常在半夜就守在拍摄地,等着抓拍日出时的最佳景观。可有的时候也会赶上天气预报不准确,拍不到预期的景象,所以很多时候都要碰运气。通过《通途》的画面,观众可以很直观地感受到这几项工程制造出的“奇观”。尤其是《云中天桥》一集中拍摄到的云海画面,让人十分震撼。团队试图做到不用解说词,不用特效,也不用音乐,直接用镜头告诉观众工程的美、奇、险,用画面将观众慑住。为了达到这样的呈现效果,制片组从大量素材中找出最精彩的部分,反复剪辑,甚至在播出的前一天还在尽可能地完善每一个画面。整个逻辑结构和画面表现都经过了逐字逐句的反复打磨,将真实记录和趣味性结合在一起。除了实景拍摄外,《通途》为“立体呈现”三大工程的修建过程及它们的奇险,还制作了大量情景再现、地图区位展示等动画,将一些难以再现的历史、实际拍摄难以表现的画面准确地传达给观众,形成了更强的视觉冲击力。

三、纪录中国的发展与变化

纪录片最高使命就是记录现实,用短短几分钟、几个小时的画面,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政治、文化、经济等领域的发展。《通途》以新鲜的切入点,选择有视觉冲击力的奇迹工程,用生动又“接地气”的形式呈现国家的发展和变化,并且主题紧随时代人物、热点话题。挂壁公路因地处绝壁险境,自然构成一种美景,旅游带动了当地经济,一家家的农家乐旅馆建起来了。令人震撼的矮寨大桥,让湘西的交通更加方便快捷,也使当地成了西南地区重要的旅游热点地区。大发渠从救命的“天渠”变成了村民们致富的“金渠”。《通途》系列第五集《生命渠》的主人公黄大发就作为代表参加了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会上还被习近平总书记拉到身边入座。纪录片《通途》将原本严肃的话题用贴近百姓的形式呈现出来,可以说是真正把中国的发展和百姓关联起来,让更多的普通百姓真正理解了中国的发展,理解了新时代的到来。最重要的是,观众可以明确地感受到纪录片想要传达的精神,也有正能量的价值导向。

猜你喜欢
通途挂壁绝壁
茅尾海上筑通途
太行山挂壁公路,悬崖上的奇观
天堑通途
在古石绝壁前
通途
飞檐走壁
绝壁深洞引清泉
天堑大通途
清流绝壁(书法对联)
挂壁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