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梅州市梅县区新民小学
“游戏是显示儿童智力最自由、最自然的形式, 在这种形式中,儿童可以认识和学习周围世界,并为显示出个人的积极性而开拓了广阔的天地,在某些游戏中儿童表现出敏捷思维的并富有首创精神”。这说明了在教学中开展富有成效的游戏的重要性。
《数学课程标准》在各个学段中,都安排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并强调通过课程内容,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根据教材内容和课堂教学要达到的效果,科学地运用游戏教学。
游戏活动要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在创设游戏的时候必须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科学地把握住课程的重难疑点,力求让学生在学到知识与技能的同时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而不应有所偏颇,导致“玩而忘学”的被动局面。由此可知,并不是信手拈来的游戏,都能全盘适用于我们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作为老师,必须要以“课程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这两个实际出发去把握教学活动中所创设的游戏,并且让游戏活动满足三个小标准:①游戏要能使学生学到知识,这是课程的基本要求;②游戏要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与提升,这是游戏创设的潜在意义;③游戏要符合当前阶段教育对象的认知水平,要让游戏玩得起来,玩得开心,这是游戏得以运作的基本保证。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玩一玩,做一做》(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时设计的“华容道”游戏,学生通过有趣的游戏和动手操作,感受物体上下、左右平移的运动轨迹。通过参与这个游戏,学生初步感知平移现象,能够自己解决物体平移问题,并从中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道理。
新课程标准突出以人为本,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一个好的教学游戏,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应以人为本,应该能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也就是说,设计游戏要树立精品意识,满足学生喜欢新奇、厌恶呆板的心理。俗话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运用游戏时要特别注意变换的技巧,以去重复之弊端。此外,还要注意求活,在组织开展游戏时,强调教师的组织作用,更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在游戏中留有让学生创造、活动的天地,让学生用脑想、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动手做,学生始终是游戏的真正主人。
例如在一年级教学10以内数的组成时,我设计了一个“找朋友”的游戏来巩固10以内数的组成。游戏之前,我给每一位学生的胸前戴上一张数字卡片,每一张卡片上是0~10中的任意一个数。当“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的歌声响起来的时候,我说:“卡片上的数合起来是10的就是好朋友。”学生就开始随着歌声找自己的好朋友,当歌声停止的时候,胸前的数合起来是10的两个学生手拉手站在一起。我接着又说:“卡片上的数合起来是8的才是好朋友!”欢快的音乐声又开始伴随着学生找到自己的朋友。在这样愉快的氛围中,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迅速地找到自己的好朋友,于是10以内数的组成很快就被学生牢牢地记住了。所有的学生都为自己能参加这样的游戏而感到高兴,他们在游戏中体会到了学习知识的乐趣。
知识与技能是新课标的三维目标之首。成功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实现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将这些知识转化为能力,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相对开放的数学游戏,即教师对游戏活动不作过多限制,只给学生提供一个大致的范围,引导学生展开充分想象,展现自己的个性,围绕着教师所提供的数学素材在各小组之间展开自由而开放的数学游戏活动。如二年级教学《长颈鹿与小鸟》(用乘法口诀试商)这部分时,我设计了“18只小松鼠分组做游戏,每组只数要相同”这一开放性游戏,游戏问题中既没有确定要分几组,也没有确定每组的只数,给学生留下了更多选择和思考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游戏进行教学能让学生在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到数学知识。教师应巧妙地利用游戏,使它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