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萍
互联网发展到Web3.0时代,它的交互性、智能性特点更加显著,对各行各业的影响也逐渐加深。从教育行业来看,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突破了简单的教学工具和手段层面,教育信息化成为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教育信息化是在教育领域广泛而深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变革与发展的过程。习近平主席在致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提出“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教育与信息的深度融合包括教育环境的创新、教育模式的创新和教育资源的整合。作为信息产业的一个分支,传媒产业所应用的基础设施与技术设备都是信息产业部门提供的高技术产品,这就要求培养高级传媒人才的新闻专业更积极主动地响应教育信息化的趋势。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融媒体时代新闻信息生产方式发生变迁,但是人在其中依然占据核心地位。因此,新闻专业的教育信息化改革不是将传统的新闻教育完全推倒,而是以专业内外部需求为导向,延续人文素质培养的传统,更好地发挥未来信息生产中人不可替代的核心角色。
互联网+是指利用互联网的平台、信息通信技术把包括互联网和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从而在新领域创造一种新生态。互联网冲击下的传统媒体角色定位发生了改变,原来媒介组织在传媒产业中一般扮演内容提供商或渠道运营商的角色,而媒介平台却是融集成资源、响应需求和创造价值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提供商①。传媒业的新闻生产格局被打破,它的业务模式、经营思维运营机制都发生了改变,新闻机构对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变化,这就要求高校新闻人才培养进行相应的调整。
张志安教授认为,面向社会培养公共传播人才,而非只面向机构培养职业新闻人才,是未来新闻传播教育改革的重要转向②。以前新闻专业仅仅侧重于“采写编播评”新闻内容生产能力的培养,而新媒体时代,网络、渠道、平台、终端的作用与价值日渐凸显,服务与市场的理念正在深化。如《爸爸去哪儿》这档成功进行IP产业链开发的电视栏目,将其在电视上的影响力拓展至电影、手游、旅游、可穿戴设备等其他领域,其中项目经理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以产品为核心的项目经理,通过整合集团内资源,计划组织协调内部人员高效、灵活地协同作战;整合频道及外部资源,对重点产品项目形成衍生规模效应,而这种复合型人才需求对专业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闻专业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就是以时代发展需求为导向,更好地利用互联网平台和信息技术构建互联网+课程教学的新模式。这是当前新闻专业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
高校专业人才的培养以课程内容为依托,培养目标的变化必然要求课程设置进行相应的调整。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传统媒体的衰落意味着在新闻本科教学中新媒体学习比重的加强。以清华大学为例,比较其2012年和2018年新闻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专业必修课增加了新媒体课程的数量,比例提高了20%左右;在专业选修课门类中,2012年主要包括“新闻实务”“传播实务”“广播影视新媒体”“出镜记者”等,偏重于传统媒体实践的板块,而2018年则体现为国际新闻传播和融媒体传播两个大方向,增加了“媒介编程”“社会化媒体应用”“新媒体整合营销传播”等课程,为实现其具有全球视野和中国立场,具有主流新闻媒体或传播等方面的国际胜任力的人才培养目标而服务。
教育信息化要打破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搭建教育网络平台,帮助学习个体更加便捷地获取教育资源,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我国2020年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框架中绿色、安全、文明的数字校园基本建成,主要维度既包括校园网、数字化教室等硬件设施,也包括数字教育教学资源库及优秀数字文化资源的建设。教育信息化推动的“三通两平台”建设,致力于教育资源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搭建,利用云计算模式最大限度实现软、硬件资源的集约共享,使各地的服务平台及网络学习空间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以保证资源的快速流动和广泛共享。
高校的课堂应当建立线上+线下学习资源复合模式。2018年,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优化“平台+教育”服务模式与能力,开拓思路,充分利用如高校、企业等社会机构的现有资源,充实内容和服务,为用户提供优质的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以中国大学MOOC为例,它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和网易公司于2014年合作推出的高等教育课程资源共享平台。截至2018年年初,中国大学MOOC已与北京大学等120余所高水平大学和知名机构合作,开设慕课1045门2915期,注册用户超过1000万,选课人次近4000万。在2017年的教育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工作中,322门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占总数的65.7%③。如清华大学开发的“学堂在线”,就是我国第一个高校主导的慕课平台。2010年,网易推出“全球名校视频公开课项目”,首批1200集课程上线,用户可以在线免费观看来自哈佛大学等世界级名校的公开课课程。新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中,有来自知名高校老师讲授的“新闻记者的基本功——采访与写作”“深度报道”“新媒体概论”等课程作为课堂教学的参考资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正式将8门慕课课程列入该校本科选修课名单,学生结业后可获得相应的通识选修学分。
网络新闻教学资源使教学不再囿于一时一地,它丰富多样的形式、给用户选择权等特点能够更好地提高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更有利于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教学环节包括课堂教学环节和实践环节、评价环节。信息化技术的运用促进了教育教学的创新,教学活动可以把信息技术吸收到教学环节里来,教师应主动将新媒体相关技术融合进课堂。教师和学习者通过课堂和优质资源共享平台进行交互,师生可以在平台进行信息的发布、信息的加工、信息的共享和反馈,在平台的辅助作用下,结合课堂交流思维方法,完成整个教学任务。
陕西师范大学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心的何聚厚教授认为,互联网教学已经不是喜欢不喜欢的问题,而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基于MOOC、翻转课堂的有效信息化教学将成为未来教学的主旋律。以微课为例,这是一种非常适合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它能够围绕一个知识点进行讲解,引起学生思考和探究,配合学生的学习节奏来进行教学,把原来一对多的课堂教学变成一对一的专人辅导,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巩固。但是,信息不等同于知识,知识是人们对信息有意识的应用与整合。教育也不只是信息的获取,它还包括理解、转化和应用信息,学生仅依靠自己无法发展这些技能,教师的角色不是取消而是发生了转变,从原来传统教育模式下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教学管理者逐渐转变成信息体系构建的引导者、未来生活设计者,认为网络资源可以完全取代课堂教学的观点显然并不可取。
从教学实践上来看,未来学校将会更加开放,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采用O2O模式来办学,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享受社会上优秀的教育资源。学校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挖掘外部社会一切有利的教育资源,与社区、家庭形成良性互动,构建开放多元的办学格局。如笔者所在的传播学院就与社区融媒体中心合建了融媒体协作创新基地,尝试创建以项目导向为中心的实践机制。
在互联网即将迈入智能化的Web3.0时代,我们应该提前思考当机器人写作已经成为现实的情况下,媒体人的价值在哪里,对于新闻教育需要有一种前瞻的眼光,而非亦步亦趋地被动应付技术升级带来的知识技能更新压力。计算机技术可以大规模进行信息收集、加工与分发,但对这些信息的价值判断、深度分析还是依赖于人。人所具备的分析、思考、情感、审美等能力和修养在未来智能化媒体时代是人不能被机器取代的核心价值。
什么是人文主义?董乐山先生的考证显示,人文主义的词源最初是指学校里讲授的古典语言和文学课程,这类课程与人性修养有关,他认为可以将人文主义理解成“人学”。人文主义的传统体现了“集焦点于人,以人的经验作为人对自己,对上帝,对自然了解的出发点”④这样一种传统。它的文化基础和立足点是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的根本旨趣是相同的,都是要揭示人的生存意义,探索人的价值及其实现途径。人文精神体现在新闻报道中主要是指,秉持以人为本的思想,触摸生活的微观层面,弘扬真善美,揭露假恶丑。
白岩松在东西联大教学中强调学生“上手要更快,后劲要非常足”,他特别解释后劲不仅仅是新闻事业上,而是人生意义上的,是“一些有底气的东西,包括人生趣味、对人生和人性的了解、定力等”,让这种对生命的尊重和关怀成为新闻写作的底蕴。
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性与新闻舆论工作的使命感相互统一起来,新闻舆论工作者应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面对改革正进入纵深期的时代语境,要帮助学生培养历史感,理解社会问题的复杂性,激发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习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新闻工作者本身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者和引导者。在多元化的社会思潮面前,新闻人才需要具有清晰的判断分析能力,坚定的思想立场,放大理性声音,增进社会共识,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历史感的培养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对历史的了解,二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借鉴。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分析思考。培养学生的历史感,有利于增进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强化对从“救国”到“兴国”再到“强国”的中国道路选择的认同,真正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通过了解历史,可以增强学生对现实的洞察力,培养他们对现实复杂性的认知,有利于他们强化社会判断能力、提高社会调查水平,懂得传播更真实、全面、理性的真相。范敬宜说过,写新闻要求有历史感。不了解历史,就不善于发现新闻,缺少历史背景,几乎没有哪篇报道是全面的。
从Web1.0到Web3.0,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新闻传媒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与进步,唯科技至上的言论甚嚣尘上,使人们更容易忽视人文精神的打造和培养。人类历史发展证明,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科学,科学中必须有人文的精神和人文的内涵。新闻人才的培养应当重视通过人文学科课程或环节的设计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并将这种人文精神贯穿到业务的实践中,更好地处理新闻传播能力与人文素养之间的关系。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新闻专业课程改革,包括教育环境创新、教育模式的创新和教育资源的整合。它要求在传统的学校课堂物理空间之外,拓展网络空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借助互联网技术模式衍生出的文化表征如去中心、互动性推动教育理念的变革,借助平台建设来更好地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共享。在这三者之中,教育模式的创新是核心。值得注意的是,传统新闻教学中人文素质的培养仍然不能偏废,新闻人才的培养不仅仅关注专业才能,更强调价值判断、批判思考、审美品格的发展,而这些正是人文教育所能够赋予的。智能化媒体时代,实践人文精神和现实需求共同引领下的新闻传播人才教育理念,是新闻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
注释:
①谭天.新媒体新论[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6:100.
②张志安.从新闻传播到公共传播——关于新闻传播教育范式转型的思考[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3):81.
③搜狐教育.第三届“中国大学在线开放课程论坛”在京举行[EB/OL].http://m.sohu.com/a/217388372_657974.
④[英]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M].董乐山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