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蒙
新时期的新闻传播学教学遇到许多挑战,而传播学理论课程已经成为一个突出问题。一方面是该课程内容艰深枯燥,离实际生活较远,教师不好教;另一方面,作为教学对象的“00后”青少年群体普遍对理论课程缺乏兴趣,往往习惯于在课堂上做“低头族”。作为一门基础性的课程,传播学理论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因此,如何在当下环境做好教学工作,为大学生打下良好的理论素养,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从传播学的学科特点和高校传播学课程教学情况入手,探索性地提出一些建议思路。
传播学博大精深,是一门交叉学科,和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政治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学科存在着各种联系①。国内几乎所有新闻传播类院系的课程设置中,传播学这门课程都是本科学生的必修课,授课对象往往是大一、大二的学生。以苏州大学传媒学院为例,传播学对学院四个本科专业的学生而言都是专业必修课,包括新闻、广告、广播电视、网络新媒体专业的一年级新生。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其学生基础也高低不齐。在他们以往所受的教育中,很难有相关知识与传播学相衔接,普遍感觉传播学不接地气。有相当比例的同学感觉课程内容艰深,而且与自己的专业似乎又无法产生交集,上课态度消极。与之相对的,面对复杂丰富的传播学知识体系,在传播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在选择授课内容时往往偏向理论,授课内容偏重于国内外新闻传播学的各阶段成果,强调传播学的学科框架、理论、重要人物、发展趋向,涉及大量专业名词、外国人人名和各种抽象的概念。而为了降低难度,减小大学生负担,部分教师在授课时会选择照本宣科,导致教学内容与传媒实践及社会生活脱离。曾有学者认为这一现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缺乏对于专业的关怀②。
常见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参观法、练习法、实验法、欣赏法等。各种教学方法对应着不同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但随着高校招生数量的增加,加之部分学校师资力量不足,当前传播学课程教学往往是大班授课,课堂上的学生往往有五六十人,甚至一百人以上。客观条件导致任课教师通常选择讲授法作为最主要的教学方法,往往是老师满堂灌输知识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容易疲惫走神。老师教得累,学生也学得苦,课堂效果并不好。面对学生低迷的学习积极性,任课老师往往发出“鸡同鸭讲”的感慨。传播学课堂人数过多,导致老师难以和学生互动,难以获得学生有效的反馈。课堂互动是指老师和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切磋、互相促进提高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反馈不但是教学过程的必要环节,也是实施教学活动和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方式与重要手段。学生过多导致任课老师难以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往往只能通过考试、课堂作业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信息不及时而且不全面,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针对以上情况,结合一线教学经验,笔者针对传播学教学,尝试性地提出一些思路,以期抛砖引玉,引起学界对理论课教学问题的重视。
传播学课程应该控制授课规模,人数不宜过多。理论类课程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在控制人数的基础上可以适度加强案例教学,并增设课堂报告环节。案例教学提供了现实的情景,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相关理论解读传播现象,可以很大程度上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有学者指出,在课堂上合理使用案例法教学,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善教学效果③。除了案例教学,课堂报告(presentation)也非常重要,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本科教学中,基础理论课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而另外一方面必须要重视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传播学课程可以有计划地围绕教学目标设置一些案例,这些案例最好结合时下典型热点事件,让学生能够置身教学情景中。案例可以集体共同讨论,也可以分组讨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在学期之初安排学生分组,按教学计划在上一次授课结束时以作业的形式提前布置案例,要求学生查阅背景资料,并以合适的传播学理论解释案例,在授课时随机选取个别小组由小组发言人发言,教师及时总结评议各个小组的观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课堂报告可以安排学生运用传播学理论来解释社会现象,允许同学自由选题,以这种方式检验教学效果和同学们的理论理解能力。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通过案例教学和课堂报告,经常能够发现学生的理论理解偏差和错误,教师随即点评。这样做可以有的放矢,改善教学效果。
传播学教学会涉及一部分传播学研究方法的内容,从教学实践来看,大部分学生并不能很好地理解。很多老师觉得传播学课程本身知识点已经很多,对研究方法的讲授比较粗略。而笔者却认为在教学实践中适当增加研究方法类内容对于学生学好传播学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强化讲解问卷设计、抽样调查、基础统计知识、内容分析法等内容。这样做一方面是因为研究方法可以辅助学生透彻理解相关理论,比如在讲授议题设置理论的时候,涉及的方法类内容就包括抽样调查、内容分析以及统计学中的相关分析,没有相关知识铺垫,理解也就无从谈起;另一方面,传播学研究方法提供的科学思路,对于学生认识社会现象,开展社会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传播学的经验、批判两大学派中,传播学相关理论大部分属于经验学派的范畴。经验学派的特点是使用经验性的方法来解读世界,经验性方法是一种运用可观察、可测定、可量化的经验材料来对社会现象或社会行为进行实证考察的方法。换句话说,许多理论是可以在不同情景下被重复检验的。结合传播学研究方法,老师完全可以系统地阐释经典理论的发现过程,并结合后续的国内外实证研究,解释和论证理论。祝建华教授认为传播学最常见的研究方法有实地调查法、内容分析法和控制实验法三种。在教学进度允许的条件下,可以选择其中一两种方法作为教学内容。以内容分析法为例,可以选择经典论文作为案例进行讲解,随后布置新任务,要求学生完成团队作业,重点考察、指导抽样以及编码表编制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创新,并强调研究的趣味性,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当下学生自学能力较强,对于一般性的知识完全可以自学,但是研究方法较难,需要老师的指导。传播学研究方法可能是整个传播学教学体系里面学生最不容易掌握的一环,老师授课时应该重视难点问题。
传播学学科体系庞大,当授课对象是本科生时,教师一定要控制课程的难度,在内容选择、语言风格上都要做到通俗易懂,尽量用平实、生动的语言描述深奥的传播学理论。在介绍一些经典理论时,可以考虑以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案例来进行阐释,而不仅是书本上所叙述的国外事件,这样更容易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理解也更为容易。例如在讲解涵化理论时,笔者的案例包括《熊出没》的媒介暴力问题,党媒接触与爱国主义价值观问题,此外,为了让学生理解理论发现过程,还重点讲解了偶像剧观看与大学生恋爱观关系的案例。具体方法是,先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问卷星网站填写问卷,教师在现场通过统计软件检验数据的相关性,以方便学生理解涵化理论第二层次(媒介接触会影响受众的态度和价值观念)的理论内涵。
近些年来传播学在中国发展神速,学术成果大量涌现。国内学者翻译了大批国外的经典传播学教材,与此同时,一些学者也积极地参与了各种教材的编写。面对图书市场上琳琅满目的传播学著作,选择适合初学者的教材和辅导书并不容易。笔者建议教师选择图书时必须考虑当下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性格特点。不同于研究生教学,本科教学重在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作为初学者应该由浅入深,先对知识有基本了解,待有了一定基础之后再研修高深学问,所以本科生教材不应该太难,而除了教材和课件,一些语言浅显易懂、容易上手的辅导书对于初学者也是意义重大,例如陈力丹老师编写的《传播学是什么?》、李彬老师编写的《传播学引论》。这些辅导书本身既可以作为教材,也可以在教材之外起到辅助作用,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学科的基本认识,避免学生的畏难心理。
教师以育人为天职。2018年,教育部发布《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的历史责任。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才培养活动。教师只有尊重学科规律和授课对象特点才能把课上好,达到教学效果。传播学是新闻传播类学生的基础理论课,其在本科培养方案中具有独特性。在当下传播学教学普遍遇到困难的情况下,应对各教学结构加以重视。笔者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调整:首先,院系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要尽量控制班级规模。任课教师可以考虑强化案例教学和课堂报告,改变单方面的知识灌输,以案例教学和课堂报告的方式强调学生参与度。其次,可以考虑适度增加一些传播学研究方法的内容,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再次,教师要注意控制课程难度,挑选合适的教材教辅。只有多管齐下,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才能把理论课上好。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对当下教育冲击巨大,“微课”“慕课”等新型课程模式深受学生好评。高校教师能否借信息技术的东风把专业理论课上好,这个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索。
注释:
①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
②余霞.广告学本科专业的传播学理论课程教学思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5):146-148.
③王鲁美.论案例教学在《传播学导论》课程中的应用[J].今传媒,2013(04):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