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段晓光
电影是在向受众讲述一个故事,而“故事是一种连贯的、逻辑的叙述”。为了使观众可以更有效地接受并被故事所吸引,叙事的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在电影发展迅速的今天,可以被讲述的故事框架基本都讲过了,这就要求创作者要在叙事方式上让观众产生好像没看过的“错觉”,观众越来越喜爱独特的、出人意料的而又不失笑料的影片。细节叙事可以使剧中人物形象更加饱满,也可以使受众产生与剧中人物同等的心理感受。如何使生活中的小细节变得不那么生活化,也需要通过叙事方式来实现。本文重点以韩国电影《我爱你》为例,浅论叙事视角的变化对影片解读过程产生的影响。
“在穆尔维看来,电影能提供诸多可能的快感中,最主要的是窥视癖和自恋癖。”在黑暗且密闭的影院空间中,受众在观影过程中会产生放佛正在窥视着银幕中人物的一举一动的幻觉,这种幻觉满足着受众的窥视欲,且使受众感受不到正处于窥视的感觉。通过这种看,受众享受着这种无意识的快感,这种快感在受众心理上产生变体,即是通过有意识地关注叙事而感受到的快感。电影所拍摄的内容或电影的叙事方式,也都为受众提供着窥视的窗口。在观影过程中,受众会忘记摄影机的存在,影片中所有发生的一切如同受众亲眼所见,并且剧中人物也不因此受影响,因为受众与剧中人物分别存在于两个不同的时空,这种情况极大满足了受众的窥视癖,使受众在观影过程中更具有沉浸式的体验,因感受不到自己正在窥视而产生一种自动脱离所处环境的幻觉。
自恋癖主要来自于拉康的“镜像”理论,“当儿童在镜中认出自己的影像时,那一刻对自我的建构是何等关键,因为他想象自己的镜像比所体验到的自己的身体更圆满。”那么,受众在观看影片时,会情不自禁地与自身产生联想。在这种认识活动中,受众会产生两种不同的心理感受,第一种是当受众看到类似剧中英雄人物拯救世界时,会联系到自己,误认剧中人物为自身,仿佛是自己在做这样的事情一般,从而获得快感;第二种是当受众所理解的剧情与伦理道德相悖时,受众情不自禁地联系到自己的生活行为,根据个人的认知,对比剧中人物的行为活动,从而产生有意识的冷静的思考认知活动,对今后的生活产生或暂时或长久的影响。这种自恋癖心理使受众在观影活动中有冷静思考的空间,因不自觉地将自己与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的对比联系而产生一种理性的思维活动。
电影叙事视角简单来说就是指对电影文本叙述的角度,即这个故事是以谁的视点来讲述的,不同的叙事角度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不同的人也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对观众的解读产生着影响。
影视艺术借鉴了文学的叙事,叙事视角可以分为全知视角、内视角与外视角,是根据叙述人与作品中人物对文本的所知量而划分的。本文以我们熟知的叙事视角的三种情形——第一人称叙事视角、第二人称叙事视角和第三人称叙事视角来对韩国电影《我爱你》进行简要分析。简单来说,第一人称叙事视角即由剧中人物进行讲述,第二人称叙事视角即剧中主人公或某个角色以“你”的形式出现进行叙事,第三人称叙事视角即以旁观者的视角进行讲述。通常而言,电影叙事是以摄影机(即受众)旁观的视角来讲述故事的,摄影机不参与叙事,只是以“客观”的角度“冷静”地摄下它所“看”到的一切,以这一点而言,电影是以第三人称进行叙事的。但有批评家认为,电影是在向受众讲述,目的就是向受众展现故事,在文本中都暗藏着一个“你”,所以也可以认为电影整体上是以第二人称来进行叙事的。在电影中通常是以时空转换(回忆等)的方式来实现叙事视角的转变,这就造成了叙事的非线性、非连贯性。
电影文本中的时空转换可以以插叙的形式交待故事顺序中未做解释的内容,叙事得到完善和补充,通过这种形式的讲述可使受众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此过程中,叙事视角可变可不变,融合叙事会对影片文本的解读有更好的效果。电影《我爱你》中第一次叙事视角的转变出现在宋氏解释她为什么没有名字的段落中。电影中我们看到是宋氏在向金万石讲述她的往事,但实际上是由宋氏担当讲述人在直接向受众做出解释。在这种由第三人称叙事转至第一人称叙事视角的过程中,受众可能感受不到叙事视角发生了变化,因为她的确也是在向金万石讲述着她的过去,但这种微妙灵活的小转变可以让我们更加巧妙地、不自觉地走进宋氏的内心世界,仿佛随着她的口吻“看”到了过去的遭遇。随着影片画面回到“现实”时空,一种诗意的慢节奏的画面促使受众在心理上产生一种不自觉的同情感。在受众沉浸于宋氏的内心世界后,影片也为受众提供了空间,冷静地回味宋氏生活的不易。
这种灵活性和丰富性也体现在张君奉为宋氏读信的段落中。宋氏因不识字而来找张君奉帮忙,时空由“现实”巧妙地转换为金万石正在写信的时空中,旁白是金万石写信的内容,段落中以第三人称叙事转至第一人称在向受众表意,但在转换中又微妙地转换回了第三人称的视角,叙事视角的自然且灵活的转换让我们看到了电影叙事的丰富性。影片转至单纯写信的时空段落并不会造成多大影响,但在这一段落中,添加了金万石放弃了他最爱的蘑菇菌汤的小事,而更体现着金万石对宋氏的爱慕,整个叙事段落显得自然流畅,粗鲁但又重情可爱的金万石形象油然而生。如果单纯通过约定时间与“现实”时间之差来体现金万石等待之久,那么效果则会削弱很多,在完成后文叙事做铺垫之时,也时刻注重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使人物形象在生活小事中更显饱满。
影片中有两处通过照片实现时空转换进行插叙的段落,但这两处在叙事方式上也有差异性,对表现人物内心情感、传达文本主题等产生着效果。第一处是张君奉的女儿张宗雅找其借钱,父亲拿出存折独自坐着,通过一张全家福照片走进他的内心世界。段落中交待了张君奉之前家庭的热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女儿一个个地逐渐离开家庭,建立着他们自己的家庭,却让原本的家庭显得冷清。段落后面部分出现张君奉的独白,表明这个段落是以张君奉第一人称视角进行叙事的,但与上面两个段落也不同,宋氏向金万石讲述、张君奉向宋氏读信都有一个明确的剧中叙述对象,而这个段落没有明确的讲述对象,直接通过段落后面部分的旁白交待张君奉是直接向受众讲述的。这一部分没有剧中叙述对象而直接向受众讲述,镜头语言依然保持镜头第三人称的“客观”叙事,但张君奉第一人称的叙述旁白一出现,便会使受众产生一种不匹配的脱离之感。“我们,又变回了夫妻二人,从一个家庭”,虽然产生不了强烈的沉浸式代入感,但会使受众对张君奉产生一种更冷静的思考与理解,表达了张君奉的内心世界,又让观影者反思自身,产生一种要“常回家看看”的心理和情感上的冲动,达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与此相类似的是后文段落张君奉死去之后,金万石拿到张君奉的信,旁白为张君奉的信的内容,画面语言为金万石行为活动,通过影片表达可以压缩叙事内容。两者语言的不匹配感,会产生脱离画面与声音的第三种语言,即产生受众个体对两种语言加工理解的第三种解读语言,受众意识到声音不是画面内发出的,感受张君奉第一人称带来的内心感受的同时,又努力地在画面中寻找匹配,会调动受众思考,给受众冷静的感受。
第二处是金万石看到死去妻子的遗照进行插叙的段落。金妍儿以现代年轻人的角度建议爷爷金万石要对爱进行“去告白”的表达,而金万石认为“知道不就行了嘛”,体现着年轻人和老年人对爱情的不同理解。在叙事顺利,眼看要“修成正果”时,文本中又插入一个人物心理上的矛盾,这种心理上的矛盾和情节冲突一样起着阻碍剧情顺利发展的作用,再通过克服矛盾冲突来使叙事回归至正常。此段落中的时空转换只是完成了对过去事情交待的作用,在叙事视角上并没有变化,虽然画面与声音语言使整个段落的叙事视角并未发生变化,但这个段落实际上是金万石看到照片后的有意识的内心活动,是他心理活动的画面。段落交待了金万石之前对妻子的毫不关心,直到妻子得癌症才发现自己之前的冷漠,金万石所“看”到照片之下的潜文本情节,其实也是对其自身的反省思考过程。我们通过这个段落了解了他送牛奶的原因,也意识到了金万石送牛奶、在一大早骑摩托“点亮”人们的灯、对宋氏的爱、对张君奉患痴呆症妻子的帮助等其实是对自我的救赎,他在努力地改正着自己已意识到但不好改的粗鲁而不温柔的恶习,为更多的人带去温暖和爱。
影片带来的“沉浸”与“冷静”不是仅仅对受众而言的,往往它也会表现着强烈的“个人”冷静与“个人”沉浸的心理活动。影片文本段末处的宋氏向金万石表达她想独自回乡下的段落中,导演使用隐性回忆的形式处理。之所以称之为隐性回忆,是因为这种“回忆”使受众意识不到影片正在表现金万石的回忆,而是表现为一种“揭晓答案”的解疑方式。画面中金万石独自一人气冲冲地走着,回头望似乎在等着宋氏的出现,受众可以明白他们之间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但究竟是为什么不愉快,后面立马给出了答案:金万石与宋氏的对话段落。影片想要达到悬念效果,往往会将答案拖久一些再告诉观众,但导演立马给出了答案,可见并不是为了简单地制造悬念,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回忆设置,这个小段落位于金万石气冲冲地走与冷静地坐在路边两个画面之间,所以这个小段落就是金万石路上行走过程中的所想,他回顾着他们对话的情景。日常生活中,我们难免会在与他人的一次冲突、一次不愉快中出现后悔的情感,尤其是在冲突刚结束时,大脑会反复想这件事,或单纯回想,或带有思考,或以个人认知对事件做出“理直气壮”的自我安慰,或冷静地以大三观来反思那件不愉快的事情。影片此处就模拟了这种细腻且隐蔽的心理活动,用这种方式来处理这一段落,便会让受众更加冷静,金万石也显得更加冷静了,这种思考反映着剧中人物的心理活动,也为下文金万石开车送宋氏回乡下的情节做了铺垫,给受众心理接受的台阶。
观影活动中,受众往往不会刻意地注意叙事上的技巧与方式,但反复思考便会发现其中的魅力,对我们解读影视作品有很大的帮助。韩国电影以叙事上的精细、对心理刻画的细腻及影片包含的社会性吸引着受众,电影《我爱你》也不例外。影视作品叙事中的叙事视角的转变往往伴随着时空转换。时空转换并不一定改变叙事视角,这种转换会带给受众或沉浸或冷静的观影感受,影响着受众的心理活动,同时它也表现着剧中人物或沉浸或冷静的心理活动。虽然这部作品已有些年头,但依然具有研究意义。在热播剧《都挺好》中,如果不使用非线性叙事,将苏明玉这个形象这样表现的话,可能效果会削弱,在每次苏明玉陷入回忆时,受众进入她的内心世界,其实也带有着她“个人”对过去的冷静思考,这种“冷静”与“沉浸”及其相融合都影响着受众解读影片的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