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磊
林超贤是一名香港导演,自1997年至今独立执导了25 部电影作品,其中不乏优秀的主旋律电影如《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等。通过不断积累,近几年,他对艺术表现手法的掌握不仅得心应手,而且不断改进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
电影叙事学的结构分析就是要探求浅表故事结构背后的深度结构表达。在电影的叙事结构语法上,法国克劳德·布雷蒙曾经提出过“叙事序列”的概念。序列对叙事的宏观结构表达非常重要,电影《湄公河行动》就是这样一部按照基本叙事序列结构完成的电影。电影中的故事发展部分先是占蓬和钱多多吵架后方新武认出占蓬,接着跟踪人员被识破后将故事推向高潮——激战,四次行动环环相扣,是一个经典的三分式叙事序列连续体。
正是这样的一个连续体,将叙事的必然性与自由性相结合,让观众在二者选一的叙事走向上不断被情节所吸引,进而实现宏大叙事结构下的情节发展多样性。电影《线人》同样带有这种浓烈的林超贤式的叙事风格特质。影片叙事非常紧凑,一开场就是一段警方利用线人抓捕毒贩的戏,情节段落虽不长但张力十足。事件发展部分冲突迭起、结构紧凑且值得推敲,电影末端将矛盾冲突最大化,进而揭示了人性与命运的主题。多种电影元素在叙事序列的发展中紧密相连,不断推动故事向前发展,这种叙事手法不仅给观众带来启发与思考,结局更是耐人寻味。
主题对小说、戏剧和诗歌而言,是指一种思想,即一种中心思想、观点、要旨,或一种艺术作品整体表达的主张。电影的主题同样是某种思想,是指影片的中心内容或特殊的关注点。
理解主旨不能被当作确定影片中心思想的唯一方面,还需要尝试做出一个综述,以精确地总结出在电影中被戏剧化且独立自由的各种元素所传达的主题思想。在林超贤导演的影视作品中,主题嵌入在整个画面和声音组成的整体屏幕图像中,并在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中展露。与此相关的是,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及主人公的命运等均可体现影视片的主题,同时主题可体现生活、社会及人生的意义。例如获得诸多好评的影片《江湖告急》,通过对主人公任因久及其团伙成员的生活刻画,展示不一样的颇具人情味的黑帮江湖。由此可见,对关键角色的刻画可以折射出电影的根本思想倾向。此外,影片通过荒诞不经的情节当中一些很简单的话语来点破毋庸置疑的真实道理,如张耀扬在医院对梁家辉的那段表白把爱情说得很通透。如此看来,影片的许多个细节里其实都藏着意味深长的道理,也折射出“什么才是真正的江湖”这个主题,可谓见微知著,需反复琢磨才可领悟。
所谓的类型电影是由不同题材或技巧形成的不同影片样式。中国电影人一直在探索中国电影的类型化道路,走向类型化不仅仅是因为电影要与市场相结合,还必然与票房、资本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国类型电影的创作必须紧密结合时代发展不断进化,才能匹配观众的节奏。
林超贤的电影风格暴力、讲究实际且实事求是,为了最大化地加强视觉效果,他常使用真实的军械装备。爆破、飞车极速、机枪战斗场景在设置方面也达成了新境界且交叉蕴含着一种彪悍之感。就电影《逆战》而言,影片开端俯角拍摄约旦的上空,画面宏大壮观且色彩恢弘,富有视觉震撼力,有极强的枪战火拼代入感。取景地选在约旦,适逢约旦局势动荡,因此,如果剧组在拍摄期间偶然遇到真实战况,还可以凭借约旦当地政府的协助进行拍摄。这部片子林超贤使用了真实战争中才会用到的军备武器,如沙漠直升机、空军战斗机、坦克车和火箭炮等。影片拍摄场面宏大,动作戏份更是真实可观,实为一场警匪电影的视觉盛宴。
电影中的人物不仅是电影创作的焦点,而且是作品的中心。如果说塑造人物是电影导演创作的首要任务,那么影视作品的创作也与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密切相关。
在电影《野兽刑警》中,黄秋生扮演的男一号颠覆了警察的群体形象,整个人物的痞气比正气多了一些,打架、特别了解黑社会,这些一反传统的表现让人物更具现实感。周海媚扮演的悠悠即使无法摆脱作为女性的从属位置,也不乏作为风尘女子所特有的通透可人,知世故而不世故且纯粹真挚。还有一个人物设定看点是一个反面角色,由谭耀文扮演。他是一个从很不起眼的黑帮小弟慢慢攀升到主动尝试战胜原先权势的角色,他的攀升历程有机缘巧合的因素,也有弄虚作假的诓骗,这点设置就很巧妙。他实际上是个蠢笨无知的人,沦落到最后无可奈何的处境,居然令人略微感到荒诞。可以说,从《野兽刑警》开始,对正面人物的错综复杂性和对正义与邪恶模糊性的讨论就已成为林超贤电影的特色。由此可见,这种现实感饱满的人物设定和角色情感在林导的作品中是比较多样的,之后的《重装警察》和《线人》等也依旧在钻探这种观念。
在一部优秀的电影中,视听语言是导演实现自身思想理念的手段,是美学形象的具体展现。考虑和研究视听语言的意义在于,准确地把握视觉和听觉语言的艺术表现,调动各种视听元素,通过画面和声音向观众传达最生动、最形象的感受。
电影《红海行动》的视听语言简洁有力,可称为一场电影的视听巅峰体验。不论是影片开端沉重的音乐所营造的深沉气氛,还是剧情的发展、音乐的起伏变化,都使观众有身临其境的代入感。这种表现手法不仅能使观众更好地去欣赏和理解影片,还能烘托出电影所蕴含的丰厚文化底蕴。此外,《红海行动》对镜头的把控极大提高了影片的表现力与真实性。例如,特写镜头和手持镜头的巧妙运用,有效地缩短了电影与观众间的距离,从而触发观众从内心去思考。由此可看出林超贤在视听语言方面的高超掌控能力。
林超贤在影视创作中向来善于安排稍显暴力的厮打搏斗情节,这使人感觉其略带武打片的特性,实则不是这样。笔者认为,这种暴力表现夹杂着对人性的拷问。观众开始一看确实有些许压抑,但整部影片看下来后,观众还是可以在这种拍摄演绎方法里领会出不同于张艺谋、陈凯歌这些内地大导演的艺术观念,或者说这是香港电影特有的光辉,没法隐藏也不能遮盖。也正是这种暴力美学让张家辉、谢霆锋等演员敢于尝试,得以突破自己的表演风格,在电影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很多人认为《魔警》这部电影过分渲染暴力、血腥,运用视觉刺激来包装人魔的二元对立模式,有些用旧形式表现新内容的感觉。然而,笔者认为《魔警》相对于其旧作而言,无论在镜头、造型还是整体色调上,均加重了表现主义的元素。更重要的是,作为一部合拍片,《魔警》毫不避讳地把故事回置到香港本土,使以上提及的元素有更耐人寻味的意义。故此,《魔警》可以说是林超贤暴力美学中一部标志性的作品,也是一次运用暴力美学来展现人们心中神性与魔性的成功实践。
林超贤导演对处理影片思想主题、风格技巧等叙事手段都有自己的独特方法。他在构思电影的叙事艺术上,把影片内容和形式进行了整体设计,通过视听语言生动地阐释电影剧本中的人物形象,且善于确定和把握电影的主题思想,不愧是当前一位有影响力的商业电影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