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国家有关部门密集出台了严肃处理抄袭等严重科研不端行为的多项相关管理办法和规定,也制订了首个行业标准《学术出版规范——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CY/T174—2019),三令五申要求严惩学术不端行为,然而,近年来,学术“造假”问题屡屡出现,从演艺圈的“翟天临不知知网是啥”到 “70后”厅官被曝出博士论文抄袭,学术不端问题已经见惯不惊。
学术不端行为单靠政府部门监管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净化学术空气,塑造清新的学术生态。图书馆作为知识殿堂、学术营地、学术空间,理应营造学术规范的传播主渠道,培育学术规范素养,推进学术规范服务,成为培养学术道德的主课堂。
首先,应提供学术规范的标准服务。组织制订类似《芝加哥手册:写作、编辑和出版指南》(The Chicago Manual of Style:The Essential Guide for Writers,Editors and Publishers)的学术写作与出版指南,既便于学界人士在学术写作时有章可循、规范引用,又便于规避与鉴别不规范学术行为,避免抄袭现象的发生。
其次,应提供学术规范的数据服务。构建学术论文撤稿数据库、学术诚信数据库、学术失信案例数据库,并进行学术计量分析,提供失信数据查询,提供支撑同行评议的相关数据服务,起到学术规范告诫、提醒、警示作用。
再次,应提供学术规范的检测服务。推广相关工具和手段,利用文本大数据优势,提供查新、查重检测服务,检测学术造假和学术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塑造学术共同体联盟,推进学术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
最后,应提供学术规范的培训服务。组建学术规范“讲师团”,采取名师授课、专题讲解、师生互动和群组讨论方式,开设《学术规范与学术伦理》通识课,培训学术论文写作技巧,讲解学术行为规范。在大学生、研究生踏入学术殿堂的开端阶段,培育其诚信、守则、踏实、智慧的学术风尚,共同遵守和践行学术规范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