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领域中民间“英雄”与官方“替罪羊”的神话建构分歧
——以张扣扣案微博话语为例

2019-02-20 06:58彭聪
视听 2019年6期
关键词:官民神话舆论

□彭聪

2019年2月28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9.6%;而我国在线政务服务用户规模达3.94亿,占整体网民的47.5%。①

迭代更新的媒介技术发展将全球带入了众声喧哗的时代,与基数庞大的网民共同建构起新的公共领域。作为社交平台化的自媒体,微博以其自身的独特优势迅速崛起,成为各方信息汇聚流通的重要渠道,打破了政府“一元”传播的垄断地位,为公众提供新型的民意反馈平台,使公共领域官民话语权的博弈变为现实。②

但与此同时,官方和民间两个舆论场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政府和民众的分歧,特别是在一些涉及自身利益或影响广泛的公共事件上,官民争论不休,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官民对立”。首先,针对张扣扣事件而言,在政府立场,主流媒体对于张扣扣案的新闻报道,都呈现出一种提倡法治、稳定社会秩序的官方意识形态;而部分民众的话语则集中在尚未审判的“杀人偿命、欠债还钱”的朴素正义观上,认同自古以来的“同态复仇”观念,展现出明显的“首属群体”倾向。其次,针对当事人之举,主流媒体强调的是法的“理性”和犯罪分子的形象;而公众关注的是法的另一面——“大众的感性”以及不累他人的“英雄”形象。

至此,同一个张扣扣案在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新闻角色的建构中产生分歧,并且通过技术平台的“公共新闻”表现出来。

一、现代新闻中的神话角色

典型的神话可以在每一天的新闻事件中找到,不仅涉及信息,也涉及角色建构——这些建构抓住了人的根本问题与关切,从本质上反映了社会总体的秩序维护。③

这里的“神话”不是通常所闻的虚构离奇故事,而是罗兰·巴尔特所认为的“神话是一种言谈”④,一种传播体系,一种讯息。简言之,就是某一具体事物或事件所被赋予的社会意指。如今,“现代社会的理性发展并不意味着神话和神话思维的终结,它以变形的方式潜藏于各种媒介和象征符号之中,继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⑤。神话取材于原型人物与形式,而这些原型故事也发挥着重要的社会作用。

杰克·鲁勒在《每日新闻永恒故事:新闻报道中的神话角色》中阐述了新闻故事中常见的七种神话,而这其中“英雄”和“替罪羊”是神话中最为普遍的两种角色建构,二者相互对立的背后往往包含着多种复杂交织的情况。

(一)民间“英雄”

“英雄”是人类历史上永恒的原型,社会尽可能地把既定的核心价值观和意识形态舞台化、拟人化,然后用英雄故事表达出来。就如伊利亚德所言,英雄“为社会创造接触的模范榜样”⑥,让人们的生命变得有意义、有价值;而神话对社会持久的影响力也是“通过大众传媒神化公众人物,把个人转化成典型形象”来实现的⑦。当然,这是官方的“英雄”神话构建,而民间“英雄”的表现却是社会呈现的小部分异议。

自古以来,中国草根阶层的“英雄认同”主要来自主流的价值观——仁义礼智信,以及社会上约定俗成的江湖侠义——血债血偿、兄弟义气等。这种绿林好汉的思想传承在几千年的中国文化之中,至今都未曾泯灭。如今,当一些重大舆论发酵时,这种江湖侠义观念更容易出现在对抗主流价值观的层面上。

张扣扣被部分网民抬称为“英雄”的行为就反映了这种血债血偿的丛林法则思想。最初的舆论中,张扣扣“为母报仇”的共情效应牵动着公众神经,具有天然的“首属群体”性。加之母亲案件疑似不彰,艰难生活22年终于“报仇”成功且“报仇”过程中未伤及无辜,张扣扣的“英雄举动”成为一些人心中所奉承的“绿林好汉”行为,再通过一些自媒体平台特别是“病毒式”传播的微博,也就出现了民间“英雄”式的神话构建。

(二)官方“替罪羊”

现代社会,人们可能不太承认“替罪羊”的存在,但“替罪羊”的影子也是随处可见。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常见的“替罪羊”形象主要有两种来源。

1.与普世大众思想相悖

比如陷害忠良、杀害岳飞的奸臣“秦桧”形象;为晚清签订不平等条约、成为最大卖国贼的“李鸿章”形象等。他们的所作所为为普世社会高风亮节、刚正不阿的个人气节所不齿,也为生死大义、忠君爱国的民族观念所不容。

所以他们的形象就固化为以转移罪恶为中心的大型神话,被刻画为整个社会原罪的体现,然后以象征性的手法或书面记载的形式被驱逐出这个社会(对他们“奸臣”、“卖国贼”的形象贬低),以保留纯良的、以此为警戒的人民(遵守社会框架规范的大众),利用这种方式来延续国家社会的主流思想并稳固社会秩序。

2.与统治阶级执政相悖

中国历史上每一次的农民起义、民族战争、政党革命都是以“胜者为王”一方对“败者为寇”一方的贬低驱逐结束,而“寇”这一方就是史书中邪恶、反叛、庸碌、违背历史发展的形象化身,他们代表着对主流社会的异议。但“王”这一方绝对不会允许这种异议挑战社会主流的价值观,不能允许其对执政者造成统治上的威胁。于是神话成为了“已在特定历史阶段中取得主宰地位的社会阶级的产物。但由于隐喻、转喻等的参与使得神话的这层历史关系得以掩饰、否定和摆脱”⑧,让大众将神话所呈现的意义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现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认为“同态复仇”是社会的敌人,张扣扣案通过简单同态复仇式的杀戮来发泄心中的不满,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刑罚思想。

而对于张扣扣案的相关传播,政府把其看作是社会表达主流理想、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信仰的重要契机,也是维护中国司法有法必依、展现善与恶、树立社会秩序的模板。事件本身并非执政威胁,但是却动摇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与法治意识背道而驰,而政府需要的正是稳固社会的普遍信仰和理想。所以,神话在此就充当着捍卫既定社会价值的角色。

二、公共领域中官民话语的不同建构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说:“在广大浩瀚的宇宙中,数字化生存使每个人变得更容易接近,让弱小孤寂者也能发出他们的心声。”⑨互联网新媒体时代,网络民意可以被称为传统媒体为社会设置议题的“酵母”,加速了社会事件的舆情发展,也加大了官民之间的分歧。

微博是互联网上最有代表性的意见表达平台之一,也是哈贝马斯所说的新兴“公共领域”,以其独特的“发酵”功能在舆论环境中举足轻重,是各种意识形态竞相争夺的主阵地。微博有着多元价值观,但其政治范畴的“左与右”“官与民”的二元对立却是最基础的节点。⑩

张扣扣案是微博舆情的典型案例,但其背后是官民矛盾在中国重要发展战略期的显化。而张扣扣案这类与大众没有直接利益的冲突,其实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其他社会问题的伴生物与演化品,是矛盾弱势一方无法排解的抑郁之气的一种情绪式宣泄”⑪,有学者将此类矛盾称为“社会泄愤”事件⑫、“迁怒型”事件⑬,而这些“伴生品”中最根本的就在于意识形态的矛盾。

部分大众对于张扣扣案一边倒的话语建构,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对我国司法公信力的不看好,“塔西佗陷阱”显现;二是在于血亲复仇所引起的共情效应,这是民众描述的重心。比如,网友热评“张扣扣当兵为忠,忠于国家,替母报仇为孝,孝敬父母,不杀王家女人为仁,不结婚,不拖累后人为义”。为何“共情”如此有感染力?中国自古就是宗法制度,大众将血缘亲情看作是“天”,在现代社会,一句“法律禁止私立复仇”很容易,但难的是如何去界定“正义”、斟酌刑法。民间舆论倾向于对张扣扣“英雄举动”的托举,就在于此。

民众的话语建构在“情”的微观层面,而官方话语势必建构在“法”的宏观条件下。

纵观微博上主流媒体对张扣扣案的发声,无一不强调法治,维持社会秩序。譬如,《人民法院报》评“只有法治才能让人告别‘侠客之心’”;光明时评“张扣扣案一审宣判,以司法正义化解血亲复仇的戾气”;人民网评“行凶犯罪勿被美化”;《钱江晚报》载“张扣扣案的恩怨,只有法律能了”;等等。这些主流媒体突破张扣扣的舆论死扣,将大众所认为的朴素正义观引向主流意识形态和国家法律体系下的基层社会治理、矛盾调解、法律制度等层面,在一种宏观的角度上建构起维护核心价值观念的话语。

至此,媒体和民声民意的关系,出现了思维悖论。新媒体语境下,似乎媒体的“正义”只有在符合朴素正义观的情况下才能被公众认可,官方和民间才能同仇敌忾地面对“邪恶”。这种在公共领域的不同话语建构,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新媒体正在分流瓦解传统媒体话语权的趋势。

三、结语

神话的角色建构似乎一直是在传统媒体的掌控下,并且把握绝对的话语权。但是随着网络时代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神话与新技术的结合也衍生出许多的不一致。民众越来越能够去寻找挑战并且拒绝接受国家传统媒体观点的“故事与说书人”,找到同意并肯定自己世界观的其他人,而“绕开新闻机构的传播渠道”。?这种结合,或是有益,抑或是不详。

正如张扣扣案在两个舆论场上所呈现的不同“英雄”神话构建,实际上就反映了一种失控的舆论状态:有时主流媒体想要营造的舆论语境,与民众的意识冲突,甚至分歧巨大,而这折射出的问题远比案件本身要严峻得多。

越是在这种时候,官方越是要及时回应,媒体越是要对事实报道,担负起“国家新闻官”的职责,避免社会热点事件的舆论能量被单薄的事实所挑动。新媒体时代,民众的发言权被鼓励,但媒体的话语权也要在涉及国家核心理念的事件上保持,无论是宣传部门、传统媒体还是自媒体,都有义务将偏颇的舆论思路拉回到事实与法治的路线上来。

注释:

①2019年第43次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第 17 页.

②连凯宇,刘邦凡.微博时代官民话语权的博弈与微博治理[J].电子商务,2014(10):50-51.

③[美]杰克·鲁勒.每日新闻永恒故事:新闻报道中的神话角色[M].尹宏毅,周俐梅 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168.

④[法]罗兰·巴尔特.神话学[J].许蔷蔷,许绮玲 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⑤毛颖辉.现代神话与共同体的想象——以《人民日报》有关库尔班·吐鲁木的报道为例[J].新闻传播,2011(05):155-157.

⑥ ⑦ Marshall Fishwick,The Hero,American Style(New York:McKay,1969).

⑧骆毅.解读新闻报道的神话性[J].新闻爱好者,2009(24):18-19.

⑨[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胡泳 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7.

⑩张焱,王波波.新媒体话语体系下微博“分流期”意识形态新特征研究[J].吕梁学院学报,2018(05):45-51.

⑪李海荣.当今中国官民矛盾的类型、成因及治理[J].教学与研究.2017(6):14-21.

⑫于建嵘.中国的社会泄愤事件与管治困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1).

⑬吴忠民.当代中国社会“官民矛盾”问题特征分析[J].教学与研究.2012(3):13-21.

猜你喜欢
官民神话舆论
爱情神话
《行政执法中的枢纽——官民关系》
司法审判如何对接道德方能让群众信服之冷思考
——从于欢案“官民”互动和江歌案的中日舆论反差说起
神话之旅——奇妙三星堆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神话谢幕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神话”再现
乡土社会“官民”纠纷的化解原则与消弭机制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