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公主时代”动画长片中的女性反派形象塑造

2019-02-20 06:58刘嘉靖
视听 2019年6期
关键词:女巫男权特质

□ 刘嘉靖

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以及电影工业技术的成熟,动画电影长片开始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为大众所接受。作为一种大众文化与思想的传播媒介,动画电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受众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其中的女性形象也往往是所谓社会正确行为的标准承载体。不可否认,现代社会男性话语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但随着国际女权运动的不断发展,女性意识逐渐崛起,女性形象不再是传统男权思想的荧屏再现,动画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也逐渐开始发生转变,由传统的“公主电影”模式走向“后公主时代”。而反派角色作为电影角色塑造中的重要一环,不仅在全片中起到了推进剧情等种种重要作用,其形象及个性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影片本身传递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研究分析近年来动画长片中的女性反派形象塑造,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女性主义浪潮对电影艺术思想方面的影响。

一、动画女性的形象变迁

作为历史最为久远、体量最大、受众数量最多的动画电影制作公司,迪士尼出品的动画长片及其长片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一直是国内外研究探讨的热点。“公主电影”是迪士尼出品的招牌动画长片类型,其故事均改编自传统童话或歌谣,主角多为外表美丽、亲近和善的白人女性。国外学者认为,早期的该类型迪士尼动画长片把女性描绘成不如男性活跃、具有亲社会倾向、不具备主动性的人,充满了传统的性别观念与对性别的刻板印象。这个时期的动画电影通过生动有趣的传统童话的语言媒介,组成一个建立在父权制现实的基础上的“传统的语言系统”,“主要给予男性话语权”并“边缘化”女性,且普遍维护“井然有序的父权制领域”。虽然在后来的一些电影中,女主人公表达了自己的声音和个性,但迪士尼对儿童文学和历史的解读仍然是白人中产阶级男权社会的诠释。这一阶段的动画长片,其女性形象塑造以教化当时的女性为目的,其主角所呈现出的温柔、顺从、被动的特征也是当时的男权社会希望女性所拥有的。

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以皮克斯动画工作室为代表的新一代动画电影行业工作者在其近年的动画长片中塑造出了一种全新的影片类型及性别形象模式。国外研究者发现,相较于以前的动画长片,皮克斯动画的第一主角多以男性为主,这些男性最初都拥有着传统男权主义思想,然而随着剧情发展,每个角色都经历了一定程度上的社会关系的转变,并最终成熟到接受自己传统意义上更加“女性化”的一面。这些“新男性”形象的塑造表明了一种相当进步的后女权主义思想的性别模式。Gillam和Wooden将以该种形象塑造为模式的这一动画长片发展阶段称为“后公主时代”。①

简而言之,“后公主时代”的动画电影长片不再将故事主题局限于童话题材的浪漫爱情故事,主角也不再局限于拥有“公主”特质的女性,而是以拥有部分女性特质的“新男性”为主。虽然第一人称的女性视角在该阶段的动画长片中不再占据主要地位,但女性角色的形象却更加多元化,影片类型和题材较之前也更加丰富。

国内学者提出,女性主义思潮对动画女性形象塑造的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造型与性格特质的变化上。女性主义思潮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女性单一化的服饰,同时两性气质的改变导致了对动画女性造型塑造的性别特征夸张化、模糊化的塑造倾向。动画女性形象的塑造重点在于性格特质的塑造,女性主义思潮的发展带来了动画女性性格特质的多元化与复杂化。从“公主电影”走向“后公主时代”,动画女性形象塑造模式的变化体现了清晰的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脉络——女性从被创造、被欣赏、被选择的对象,转变为主动的、控制的、救他的一方。

二、“后公主时代”动画长片反派女性形象解析

成功的艺术作品离不开对反派的精心塑造,动画长片也不例外。在动画长片女性角色形象众多的变化之中,女性反派的形象变迁是值得研究者们关注的一点。反派角色是一部影视作品与正面角色相对立的人物,其行为通常违背了社会道德和法律规范,在影片中可以起到推动故事情节发展、陪衬正面角色、展现个性、制造幽默以及揭发人性黑暗面、引导是非价值观等重要作用。早期动画长片中的反面角色大多数呈现出一种丑陋、阴险的刻板形象。但反面角色不应该仅充当模式化的符号,而是需要同主角一样拥有人格特质,这种特质不局限于正义与道德层面,而是与其人物形象塑造相关,反映创作者加之于角色之上的价值观。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看,女性反派的形象塑造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主流大众对女性形象的看法。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华特迪士尼动画片厂、皮克斯工作室、梦工厂动画公司这三家代表性的美国动画公司共出品了83部动画长片电影,其中有36部拥有特定的传统意义上的“反派”角色,这其中又有6部的反派角色为女性。虽然女性反派角色的数量不多,但其形象变迁却十分鲜明。

迪士尼电影《美女与野兽》出品于1991年,当时美国社会正经历第三次女权主义浪潮,该动画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当时女权思想的冲击,相较以往的公主电影有了巨大的变化。片中虽然也有传统丑陋女巫形象的出现,但女巫仅仅作为故事背景而存在;她为男主角施下变成野兽的魔法这一行为也并非纯粹作恶,而是对男性傲慢自大、目中无人行为的惩罚。与传统的王子打败女巫并拯救公主的模式不同,该片最终由女主角化解了女巫的诅咒,被打败的也不是女巫本人,而是另一个自大、傲慢的男性反派。不难看出,在当时后女权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女性开始意识到自己能够作为独立且多元化的主体而存在,而非等待拯救的附庸。

2000年上映的《变身国王》中,女祭司Yzma这一角色还保留着传统女巫的形象特征——拥有强大的魔法、年老丑陋、身材瘦小。但与传统动画长片中女巫不同的是,身为国王行政顾问的女祭司之所以与主角作对,是因为她认为贪图享乐、骄傲自负的国王不配成为国家的领导者,决定取而代之。以往的动画长片中,女性反派对主角施加恶行往往是出于情感层面的原因,如《白雪公主》中王后因为嫉妒想要杀害白雪公主,《睡美人》中女巫因为没被邀请参加晚会施下诅咒。这些角色的塑造实际上饱含着主流社会对女性性格特质的偏见:善妒、自私、小心眼等。相比之下,女祭司这个角色在行为动机上超脱了简单的情绪层面,体现了女性的政治诉求。虽然作为反派角色手段并不正义,但她对政治权力和话语权的渴望也体现了当时女性的普遍需求。

2010年的《魔发奇缘》中的反派葛索首先在外形上就不同于以往的女巫形象,她的面容美丽精致,身材也丰满高挑。在影片的前半部分,这个角色不仅没有对女主角乐佩施加恶行,反而以母亲的身份自居,给予她温柔的母性关怀。作为对经典童话故事《莴苣姑娘》的改编,迪士尼在这部动画长片中再一次对“女巫”的形象塑造进行探索:原本的童话故事中,并没有交代女巫掳走莴苣姑娘后二人之间的相处细节,但该片中多次体现了葛索对乐佩的疼爱。相比于只出现了两个镜头的亲生母亲,将乐佩亲手抚养长大、对她拥有过分保护欲的葛索似乎更符合传统意义上的“母亲”形象。当然,这种“母爱”之中还夹杂着女巫对自身利益的需求,但赋予女性反派角色母性化的特质,并放大这种特质中控制欲强、极端化的一面,这种塑造模式在此之前是从未有过的。从这一特殊的“反派”角色形象塑造中我们可以看出,动画长片中女性反派的性格和设定开始变得更加复杂和细腻,其行为也被赋予了更加合理充分的动机。

2016年的《疯狂动物城》中的羊副市长和2018年《超人总动员2》中的艾芙琳·狄弗在角色塑造角度存在着较高的相似度,因此将二者放在一起讨论。这两个女性反派的相似点在于,她们在剧情中的形象都经历了一定的反转。初登场时,这两位角色都是温柔无害的:羊副市长是任劳任怨、温顺柔弱的食草动物;艾芙琳是主角超人夫妇的崇拜者,拥有高超电脑技术的年轻精英。然而随着剧情的推进,观众们和主角一起发现了这两个角色无害外表下隐藏着的阴暗面:羊副市长一手谋划了动物城内的食肉动物发狂事件,并且利用舆论制造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之间的矛盾;艾芙琳因为父母没有被男主角超级先生所救而痛恨所有超级英雄,用“屏霸”的身份通过控制屏幕催眠人类,意图消灭所有超能力者。这两个女性反派角色在性格和立场上的反转使剧情达到了高潮,也让观者对影片留下了更为深刻的印象。有趣的是,如果我们仔细回想这两位反派的思想,会发现她们虽然采取了十分极端的手段,但其主张其实“有理有据”,能够自圆其说:羊副市长认为吃肉是食肉动物的本性,食草动物作为弱势群体需要依靠主动出击来得到绝对的安全;艾芙琳认为过度依赖超级英雄的存在使普通人变得更加懦弱,只有离开超级英雄人类才能学会自保。抛开在道德和法律层面犯下的罪行而言,女性反派的诉求其实变得更加合理化了,她们的行为也可以看作对控制权的主动追求。

三、结语

根据对以上六个女性反派角色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随着女权主义思想越来越深入人心,作为重要文化传播媒介的动画长片在塑造女性角色时较以往投入了更多的精力。不论是主角还是反派,其形象都愈发复杂,所反映的思想也愈发进步。随着现实社会中性别观念的转变,传统的、不合理的性别认知逐渐被创作者摒除,传统动画长片女性形象也被进行了改造和重塑。而这些变化不仅反映在女性主角的形象变迁之中,也反映在女性反派角色从外表、性格甚至思想层面的改变之上。

女性形象因为性差异给男性带来焦虑,男权文化为了消除这种焦虑,通过置换的方法将女性形象置换成某些单一的符号,将她们控制在自己的权力范围内,以维持他们的统治地位。这就是为什么在传统的男权思想下,作为违背主流价值观的存在,女性反派必然是丑陋的、年老的,其作恶的动机也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情感层面,无不体现出男权社会价值观对女性的偏见与束缚。然而女性主义思想浪潮的冲击使得女性反派角色跳脱出了刻板印象的桎梏,其形象不再只有“老巫婆”一种,从身份到动机都体现出了多元化,情感表达也更加细腻,即使是反派也可以拥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富有其独到的魅力。通过分析研究“后公主时代”动画长片中女性反派的形象变迁,我们可以看出女性主义不再是少数人的呐喊,随着平权运动的进行以及主流男权文化的解构,今后的文艺作品当中必将会有更多女性主义元素出现,女性形象也会更加贴近时代潮流,充分表达女性意识。

注释:

① Gillam K,Wooden S R.Post-Princess Models of Gender:The New Man in Disney/Pixar[J].Journal of Popular Film&Television,2008,36(1)

猜你喜欢
女巫男权特质
Myth and Mechas
文人的心理探索之“痴颠狂怪”特质
论儒家思想的宗教特质
女巫来过梦里
女巫的扫把
萌女巫与魔法猫
从古典到西洋
萌女巫与魔法猫
浅析《金瓶梅》中男权社会的畸形状态
抓住特质,教出说明文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