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斯霞
(安徽马鞍山市图书馆,安徽马鞍山 243000)
何谓文化精准扶贫?在谈及这一问题之前,我们要知道什么是“贫困”?在《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贫困问题.社会发展指标》中,世界银行给出的“贫困”定义是:“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当然这其中还包括一些补充条件:如生活福利、医疗卫生保障、预期寿命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及入学率等指标要求;知道什么叫贫困,我们就可以说文化扶贫了,文化扶贫就是通过文化资源和文化手段的运用,帮扶上述“贫困”人群等因文化因素造成难以改变生活和命运的束缚中摆脱出来,在外力帮助下通过激发其内在文化潜能实现脱贫或致富。所谓文化精准扶贫就是在文化扶贫的基础上,加上精准化的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阜平老区视察,说扶贫不要用“手榴弹炸跳蚤”,他在湖南湘西考察时又作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习总书记在贵州谈到扶贫工作,进一步提出“六个精准”原则,即:“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习总书记这些关于精准原则“内涵和操作性”的讲话,对文化精准扶贫工作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样十分重要。
文化精准扶贫作为扶贫工作的一部分,越来越受到地方政府、有关部门以及贫困人群的高度重视和欢迎。文化精准扶贫之所以受到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及贫困人群的重视和欢迎,是因为文化精准扶贫有着独特的优势和特点:1、首先因其属于文化受众面广,群众喜闻乐见,易于形成良好的文化扶贫氛围;2、文化包括基础设施,如图书馆(站)、文化馆(站)、电子阅览室、文化活动中心等;还包括教育(扶贫)科技(扶贫),加上政府主导,能形成文化扶贫的强有力的社会合力;3、一些产业,包括文化产业、旅游产业,还有一些文化帮扶(如教育帮扶、科技帮扶)因其有精准性,群众得实惠,而乐见其成;4、文化扶贫的核心是扶“人”(扶人的“智”、人的“能力”,知识水平,价值观念,道德水准等的提升),这种基于个人的素质提高的脱贫,还不易于返贫。
泗县,隶属于安徽省宿州市,是中国山芋之乡、中国泗州戏之乡。截至2016年,辖区总面积1787平方公里,总人口94.4万人,常住总人口83.9万人。辖15个乡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86个行政村(社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71.33亿元,在宿州市中排名倒数第一,人均生产总值20568元,泗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08元。
截止2016年,泗县有贫困村65个,贫困人口51051人,其中因病致贫10093户,占49.06%,因残致贫2927户,占14.23%;因灾、因学、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等致贫的,占37.71%。2015年以来,泗县县委县政府围绕“六个精准”,立足泗县实际,先行先干,以精准识别为基础,以精准脱贫为目标,以精准施策为抓手,以精准帮扶为助力,大力实施“1234”脱贫攻坚行动,不断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本着扶贫先扶智的指导思想,泗县坚持文化扶贫与经济扶贫相结合,在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文明乡风营造、教育帮扶和专业人才培训等多个方面积极开展文化精准扶贫,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居民文化素质和创业能力不断提高,切实为精准扶贫打下文化基础。
文化设施建设是文化工作的基础,也是文化扶贫的工作基础。为了加大文化设施建设,必须首先加大经费投入,泗县2017年总投入360万元用于县级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乡镇文化馆和174个行政村(含信息资源共享基层服务点、农家书屋)——主要用于设备养护,资源添置和文化活动开展(含电影放映),分别给予(从20万元、5万元、1.2万元到几千不等的)经费补贴。同时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县已建1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3个被评为省级一级站、一级站达标率为87%),建成15个中心村农民文化乐园(每村每园按“五个一”:即有一个藏书不低于1500册的图书室、一套能满足村民基本文化娱乐的乐器、一个配备5台以上计算机的电子阅览室、一名文化专干、一支文艺队伍的标配标准建设);[1]建成28个贫困村标准化村民文化活动中心,建成20个公共电子阅览室,并力争2018年实现全县所有贫困村村民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全覆盖。在此基础上还进一步推进公共文化资源综合利用,建成一个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多功能于一体的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同时在县域开展公共图书馆服务一体化建设,将县、乡(镇)图书馆总分馆建设延伸到村,实现城乡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所有这些设施建设,功能的完善,效能的提高,都为文化扶贫开展文化服务打下基础。
文化民生工程和文化惠民活动是文化扶贫工作的应有之义。正是通过开展这些活动,促进和推动了扶贫工作。自2016年起,泗县就持续开展“送戏进万村”民生工程,秉持“百姓点菜、剧团唱戏、政府买单”的运行方式,通过百姓点戏,政府采购,让国有、民营艺术团同台竟标,中标者将戏送进基层。近年来共投入资金200多万元,购买服务送戏进全县174个行政村,共演出500余场,受益群众超过60万人次。文化惠民活动的电影也采取同样模式,仅2014年就完成送电影下乡2088场。送戏下乡时,为聚焦扶贫主题,泗县文广新(旅游)局还组织创作排演了扶贫大戏《扶贫部长》,打造精准扶贫小戏《村长敲门》,宿州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旅游)局、市扶贫局出品,市演艺集团演出的大型原创扶贫剧《春风化雨》,这些剧目上演都受到群众的欢迎,反映了扶贫一线工作的艰辛、无私奉献和干群共同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对扶贫开展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文化惠民活动还按照《关于开展“百馆(站)千村文化结对”活动的通知》要求,组织县文化馆、乡镇文广站面向农村开展送演出、送讲座、送展览等文化服务,将“送”“种”理念相结合,通过志愿者发挥带头作用,引导结对村的群众自办文化。并对县馆与乡镇馆提出每年与结对村开展演出活动不少于2场(次)和5场(次);文化惠民活动还体现在丰富的群众文化生活方面,每年围绕春节、元宵节、中国文化遗产日、世界读书日等重大节日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如广场文艺演出、举办元宵灯会、文化遗产展示展演、读书日演讲比赛等;每年全县广场舞大赛,参赛队伍均达百余支,受益群众逾30万人次。这些活动,在广阔城乡搭起的舞台上,群众经受了新思想、新风尚的碰撞,了解了扶贫政策和要求,为投身扶贫工作做好了的思想文化储备。
文化产业是文化扶贫优势项目,也是精准施策凸显效果的项目。泗县挖掘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多元化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扶贫增收。
2.3.1 挖掘自然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业
泗县依托丰富的农业、旅游资源,围绕9个国家级乡村旅游扶贫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带动贫困人口脱贫。按照旅游资源、农业特色、民俗文化、手工艺品、基础条件等不同情况,建成了两个生态湿地乡村旅游示范村;十个标准化村级旅游示范村;目前泗县有各类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区(点)10余处,休闲农庄10多家,农家旅馆20多家,规模经营的农家乐和农家餐馆30余家。泗县旅游局大力推进泗县慧佳休闲农庄创建5A级农家乐,泗县新河园林休闲度假村申报4A级农家乐,力争全年乡村旅游实现接待游客100万人次、收入10亿元,带动2万多名贫困人口脱贫。[2]
2.3.2 传承“药物布鞋”文化,促进精准扶贫
泗县药物布鞋制作技艺是安徽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现代人对养生保健的重视,近年来药物布鞋走俏市场,年产、销售量达上百万双。为了满足制鞋企业的用工需求,帮助贫困人口脱贫,泗县政府部门积极牵线搭桥,帮助企业与贫困户对接,由企业将打好针孔的鞋底送到贫困户手中,贫困户纳好后再由企业统一收购。[3]贫困户纳一双底可有18元收入,一天可纳好几双,可以帮助贫困户利用空闲时间在家中进行作业。目前,“非遗”药物布鞋已开发成为该县一项重要产业,“非遗”布鞋文化扶贫项目已在该县的40多个贫困村推开,2000余名贫困人口就此走上了脱贫致富路,起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2.3.3 戏曲传承与扶贫开发实现双赢
泗州戏是安徽著名剧种之一,素有“梨园拉魂第一腔”之称,2006年5月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就是这样一个著名剧种,在特殊历史时期也陷入了演员青黄不接的困难窘境。出于扶持戏曲也是为扶贫考虑,泗县政府与宿州学院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宿州学院设置了泗州戏表演本科专业,2013年首次为泗县招收本科生20名。同时,投入资金60万元,选派10余名贫困子女到安徽省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免费学习泗州戏,并为他们与县泗州戏演艺有限公司签定就业合同,解决了贫困家庭子女学艺与就业的困难。[4]泗县财政还安排专项经费200万元作为泗州戏保护与发展资金,主要用于创作和生产剧目、泗州戏艺术交流、县籍特困在校生补助、奖励获得市级以上奖项的团体、个人,以及扶持农家班剧目生产、购买乐器等。把泗州戏传承发展与扶贫开发相结合,实现了戏曲传承与脱贫攻坚互助双赢。
文化专门人才是文化精准扶贫的基础,泗县逐步完善文化专门人才培训和管理体系,在提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支撑的同时,加强农村贫困户职业、产业培训,强化残障人员、老年贫困人员支助,提高他们的文化自信和就业、创业能力,为文化精准扶贫奠定基础。
2.4.1 加强对文化专门人才的培训
首先是对乡镇综合文化站站长的培训,培训包括基层文化设施管理、群众文化活动策划、组织等培训,同时交流经验,实地组织参观,相互学习借鉴。另外,举办中小学音乐教师和乡镇综合文化站站长“泗州戏”培训班,教学经典唱段、身段表演等基本戏曲知识课程。此外利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开展在线辅导,组织文化馆(站)业务骨干和志愿者定期进村指导,加强对乡土文化人才的培训和帮扶。泗县还举办器乐、书画、舞蹈培训班,成立泗县戏迷俱乐部,泗县爱乐乐团和泗县夕阳红合唱团,为基层业务骨干提供切磋、交流平台。
2.4.2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产业技能培训
泗县针对全县贫困村产业发展需求,采取“职教中心+基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的方式,面向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同时举办各类实用培训班,如《春季家畜疫情防治讲座》等科普培训讲座;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造就一批有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仅2015-2017年三年,就累计培训1.6万人次,提升了农民素质,促进了特色产业发展。同时,采取“技术指导员+实验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贫困户”形式,在每个贫困村建设一块科技示范片,并竖有示范牌。每名农技人员至少要联系两名贫困户,每年上门服务不少于12次。通过手把手教技术,精准帮扶到人、到户,实现“培训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片”。
2.4.3 加大残障家庭支助和就业培训
泗县出台《泗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教育精准扶贫的实施意见》,对孤残学生及残疾家庭子女实行特殊群体就学资助,标准为幼儿园、小学、初中每人每年500元,高中每人每年1000元,覆盖全县1205名中小学生。县残联实施贫困残疾大学生救助,2017年救助22人,每人发放1500元救助金;相继组织开展了残疾人养殖、种植、电子商务、残疾人护理、家居装潢、农机应用、康复等各类培训班,培训残疾人1500余人次。多次成功举办残疾人专场就业招聘会为残疾人就业提供帮助。[5]
2.4.4 倡导文明新风实行“孝道扶贫”
泗县在深入开展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和文明创建过程中,通过宣传“一村一典型”的孝道扶贫榜样,开展“四个好”(“好子女”“好媳妇”“好女婿”“好公婆”)评选活动,形成村规民约,树立孝老、敬老的良好风尚,以孝道扶贫助力贫困户家庭和谐,构建“家庭主体、子女主角,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农村养老新体系,既弘扬了传统美德,又为老年人脱贫帮扶。[6]开展教育和培训,让文化骨干成为扶贫工作的人才支撑,农村贫困户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和产业发展带头人,就连贫困户中的弱势群体也对生活充满憧憬。
由于大力推进农村基本公共文化设施标准化建设,持续开展文化民生工程和文化惠民活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大文化骨干和贫困人员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每一项措施、每一块工作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可以说是工作有创意,有特点,亮点频现。归纳起来有这样几个比较突出的亮点:1、政府加大了对文化的供给(包括文化设施建设),不仅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也为文化扶贫作出了贡献。2、文化扶贫以政府为主导,由于多方力量的介入(包括文化、教育、科技、高校、文艺团体、企业和社会资本等),以政府为主导的多方联动机制形成。3、由于贯彻了精准化扶贫原则,一些贫困人群和个人在扶贫攻坚中增收、脱贫或致富。4、扶贫管理工作不断完善,印发了一系列文件,如《泗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教育精准扶贫的实施意见》《关于开展“百馆(站)千村文化结对”活动的通知》《泗县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补助实施办法》等,使扶贫工作有章可循;加强了领导和对工作督促检查,使扶贫活动和扶贫经费的使用规范、公开、透明、阳光运行。
部分基层组织和负责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了文化扶贫的重要性,也相应地做了一些文化扶贫的工作举措,但受传统政绩观影响,重经济轻文化、重眼前轻长远现象仍然存在,对推动农村尤其是贫困农村文化建设缺乏自觉意识,没有把扶贫开发真正摆上重要工作议程,更没有从根本上落实文化扶贫要有针对性和精准性这样一些重要举措,多限于任务完成式的文化下乡惠民服务的普惠式的文化扶贫,开拓精神欠缺,对文化扶贫开发研究不透、信心不足。
文化精准扶贫的重点放在了经济最贫困的地区,在贫困地区识别上存在直接将文化贫困与经济贫困对等的现象,忽略了对经济尚可文化贫困地区的关注。不同地区的致贫原因各不相同,对当地文化资源、文化基础设施的实地调研,掌握其文化基础现状是进行地区扶贫的前提。目前在开展的活动当中,仅有少数几个省份到有限地区开展了文化精准扶贫调研工作,难以掌握贫困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全貌,以致影响扶贫措施的有效性。[7]
识别扶贫对象是精准扶贫的基础工作。虽然我国政府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指导方针,但在基层文化扶贫中,由于缺乏成熟经验和前期充分调研,目前已建立了贫困户、贫困村电子信息档案,但除文化程度这一项,大部分档案内容与贫困户的文化需求缺乏直接联系,因此造成文化扶贫无法精确到户。文化扶贫很少甚至根本不考虑不同户之间的差异性,文化服务只以地域群体为区分,并未考虑到同一地区人群因年龄、性别、收入水平、教育水平等方面的不同,其文化需求也不尽相同,不管有无学习能力和意愿,一律作为扶贫对象,从而造成有真正迫切文化需求的贫困民众未能成为扶贫受众,从而使有限的资源无法供给最需要的群众,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贫困地区虽然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引入大量先进设备设施,例如扶持乡镇建成标准化综合文化站、配套建设图书室、建立多功能文体广场等,对后期设备的管理及维护一类都不如意,其后续的管理运行、人才队伍、服务效能等方面却并未完全跟上,再加上由于前期农民的思想工作没有做好,很多人甚至不知道这些设施设备的作用,导致该设施设备未让群众真正受益。文化扶贫偏重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建造,这其中原因或是对于扶贫的概念依然处于物质层面帮助,而忽视了对贫困地区民众操作这些设备的技能培训,使完善的基础设施在扶贫工作中无法发挥作用。已开发的民族文化产品有的过分迎合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而忽略其本身的传统文化价值,导致文化产品质量不高,缺乏技术指导和个性引导,出现文化旅游产品形式单一雷同现象,因此并不能产生非常好的经济效益。
成熟持久的文化精准扶贫在坚持整体提升、分类支持和精准帮扶的基本要求上,更能体现外力帮扶与激发内生活力相结合、行政驱动和市场活力相结合的原则。泗县目前的文化精准扶贫呈现多面开花的局面,但多数是政府推进项目,一方面是外地经验的复制移植,文化精准扶贫内容、目标、责任等方面还没形成自身特色,另一方面存在以文件落实文件,以送文化落实扶贫要求的情况,没有把扶贫攻坚和扶贫到户有效衔接。文化精准扶贫还缺少活跃的文化市场和专业机构来支撑,对外宣传的精品和品牌项目不多,创意不新、内涵不足,离真正实现文化精准扶贫的多方联动、多业态融合、可持续发展、内生力强劲还有一定距离。
文化精准扶贫工作在具体开展的过程中存在管理较为分散,扶贫资金多头审批,实施机构各自为政等现状,从而进一步引发资金使用不当、资源浪费、重复建设等问题。在具体扶贫过程中,存在县、镇、村多头管理现象,管理主体不清,工作机制不顺,具体责任不明,工作落实时因信息不对称,存在做无用功和重复劳动等情况,加重了基层工作量和负担。
文化精准扶贫动态管理手段还需提升。不同地域、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文化程度的扶贫对象存在着多元化的文化需求差异。因此,必须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信息技术,建设多元互动的文化精准扶贫云平台,适应文化精准扶贫的要求。
虽然泗县的精准扶贫调动了企业、学校、社团等多方社会力量,但绝对不能忽视帮扶对象的主体地位,内生贫困者脱贫的观念及意愿,从而切实解决贫困地区文化贫困的现象,满足贫困者文化脱贫的需求,是在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从供给主体进行新转变新突破,推动文化精准扶贫这一系统工程的顺利进行。
4.6.1 忽视对贫困户内生动力的激发
部分地方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只重视贫困户短期收入提升,文化精准扶贫参与各主体良性互动的情境很难马上形成,资金和市场竞争能力相对不足,支持文化精准扶贫的文化产业的发展依赖“大户”牵头、“能人”带动,或“公司+大户”“基地+公司+农户”的运营方式,虽然从经济效果来看是成功的,贫困居民通过给大户或公司打工增加收入,经济来源结构单一,脱贫基础不稳。
4.6.2 贫困地区文化人才匮乏。
由于农村文化干部和群众对文化的定位不到位、文化体制建设不够健全以及酬劳过低等原因,许多地方的农村文化人才人心浮动,有技术、懂知识的文化人才都努力谋求他职,造成人才流失。而另外一部分人员素质较低,专业技能不高,致使农村文化建设缓慢开展。
4.6.3 贫困地方精神文明建设基础不牢。
2016年12月国务院《“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指出应“传播文明新风,丰富贫困人口精神文化生活”,并指明大力发展贫困人口参与并受益的传统文化展示表演与体验活动等乡村文化旅游。乡贤文化根植民间,对基层群众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但目前泗县对乡贤文化资源开发不够,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扶贫氛围,如名人的故居、碑志、戏剧、歌舞剧等均可作为激励村民见贤思齐的重要载体。整理和提炼乡贤的祖训家规、乡规民约等制度资源,整合乡贤文化资源,传播扶贫价值,设立乡贤组织和乡贤宣传平台,整合乡贤扶贫活力,打造乡贤文化名片,重塑文化扶贫理念,同时利用网络公益投资平台,引乡贤资源集聚,切实实现对贫困者“固本培元”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