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STEM教育中最重要的资源

2019-02-20 04:02深圳市南山区沙河小学
师道(教研) 2019年11期
关键词:活动课堂教学课程

文/深圳市南山区沙河小学

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四门学科英文首字母的缩写,其中科学在于认识世界、解释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技术和工程则是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改造世界、实现对自然界的控制和利用、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数学则作为技术与工程学科的基础工具。由此可见,生活中发生的大多数问题需要应用多种学科的知识来共同解决。结合身边一线小学领域STEM教育如火如荼开展的实际,笔者认为有必要提出一个研究STEM教育的预警课题——莫忘记:学生才是STEM教育中最重要的资源。

一、STEM教育活动“学习有效”的根本在学生

儿童到底怎样才能真正成为STEM教学过程的主体?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中,谁才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相信这些问题会是经常萦绕每位参与STEM教育实践者脑际。对此,笔者认同“以学生的学习为本”的教育理论,认为该理论能够较好的切中基础教育许多现实问题的关键,为教育教学和教育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正所谓“人具有更高级的本能”,其实就是指包括思维和学习的精神活动的本能。它表现为语言的或者是知识的敏感,或者说“悟感”。它是感悟和思维的产生机制。儿童的语感、数感、乐感、美感、道德感等统称为“悟感”,这是我们解决问题、有所创造的核心因素:1.悟感是生命的底蕴,并在人的活动中发展,而不是仅靠教,因此悟感具有“不可直接教”的性质,只能通过人的自主活动才能获得。正如奥修所言“一切都得教,就连生命的根基也得教,那就意味着我们被连根拔除了。我们失去了与自然的联系。如果你被教会如何去爱,你的爱将是虚假的。” 2.悟感既不是所谓主动建构,或简单的重复指教就可以形成,也不是一次理性思考的产物,而是联系着人自身大量活动的、自然的一种发展。3.悟感深藏在生命的内部,这丝毫不意味着教育干预的施加者无所作为。完全可以用间接的方式影响儿童的活动方式,推动儿童的活动,促使儿童自身起作用,激励、强化和优化儿童的自主学习。

二、关于STEM教学中几个常规现象与观念的检讨

遵循上述理念,结合STEM教育实际,我们认为下列几个常规现象与观念严重制约着学习有效性的提升,值得检讨。

(一)STEM教学的备课重点应是“课堂生成的问题”

观摩的STEM教学实践展示课多了,疑问也愈具体。

STEM教学的备课到底是否重在备“课堂环节”?不对!因为备“课堂环节”的隐含前提仍是以教师为主角。试想如果我们在意的真是课堂环节的“环环相扣”,那试问我们的学生又被置于了何等地位?

是备“知识的重点与难点”吗?不对!因为这些所谓的“重点与难点”其实多来自于教师的个人经验和自我感觉,甚至会经常包含有教师一厢情愿、自以为是的成分,也就是说,教师自以为的“知识重点与难点”未必与学生在STEM课程学习中的实际感知很好的契合。再一点,如果STEM教学的最终落脚点还停留在“知识”传递和灌输的层面,而不是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发展上,那么这种备课方式是否滞后时代发展了呢?滞后于我们学生的发展了呢?更何况STEM实践课程体现出的知识和能力,相较于传统学科课程,更强调依靠学生的亲历探索、体验、思考方能习得呢?!

那么是备“学生”吗?如果说真的应该“备学生”,那究竟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才能帮助我们在STEM教学中尽量减少学习的掉队者?

针对该疑惑,我们在STEM教学实践中发现:其实,当教师在引出第一个教学议题后,其后所有发生的事情应该都是一种“课堂生成”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应该是更好地配合学生逐渐消化要学习的内容,以尽量引导和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收获更好的结果。短短40分钟里,接受快的学生怎么办?大部分学生怎么办?跟不上课堂活动中正在发生的主流思维的学生怎么办?

因此,在明确教学目标、基础性知识、重点和难点后,我们的备课重点应该是围绕这些东西,备课教师在课堂中应该怎样跟着学生的接受能力、接受程度走的问题。换一种说法,也就是,教师在课前应该更多思考的是如何面对“课堂生成”的问题。

(二)STEM教育过程引导应重在关注学生实际发生着的鲜活思维

我们在STEM教育热热闹闹的课堂教学活动背后,常常发现其实仍然存在老师“霸占”讲台或活动,而有意无意规避“麻烦”与“问题”的现象。教师要么在前面讲台上讲得不亦乐乎,没心思或有心思也不想去直面课堂;要么在活动中代替包办,全程指挥。而学生们呢,也不希望教师走下讲台,也不在意教师“机械灌输”。因为,这样一方面可以逃避教师的跟踪、责问;另一方面又可以保留思维的漫无边际与无关行动的盲目自由。于是,渐渐的,学生和教师都接受了大家彼此的关系,并使“讲授”再次成为一种所谓“正确”的常态。然而,正是在这样一种常态里,STEM课程教学的效率被大打折扣。

STEM课程活动的教学效率怎么出来?不在于教师教学环节的环环相扣,不在于课堂教学中热闹场面的活跃,不能体现为个别孩子的积极发言,更不应该是教室内犹如羔羊一般的乖乖听讲。需要引起关注的应该是,面对40-50人如此庞大的群体,此时此刻、此情此地的过程中,大部分孩子的脑子到底在想什么?也就是说,教师应该能够尽可能多的知道自己的周围在发生什么事情,能够尽可能多的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实际发生着的鲜活思维。

三、STEM教育中学生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施策略

(一)把“会教”转变为“会学”

STEM课程教学不是要将知识讲完整、讲细致、讲清楚,不是教师如何痛快地讲,而是如何让学生有效地“做中学”。教师的核心作用应该是组织学生自主有效的学习、研究、成长。通常来说,教育教学都是以教为主,教师的核心能力集中在如何教,或者如何组织教学,着重在控制能力、驾驭能力、自身的表现能力、自身的知识水平。而随着我们对教学的本质是“学”的认识,尤其结合STEM课程的落脚点和着力点,教师的核心能力必将发生根本变化。教师的核心能力应当是组织学生自主、有效的学习和发展核心素养的能力。

(二)把“好教”转变为“好学”

教学要从关注怎样“好教”转变为怎样“好学”,这是一种从“师本”向“生本”的转变,这种转变是从观念、教材、教法、评价、管理等方面进行的全面改革,不是只做局部的变动,强调为学生设计一种以学生好学、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教学方案。

STEM教育活动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生长知识”。为此,交给学生的基础知识要尽可能地精简,要腾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大量进行活动,在活动中获取透彻的感受和理解,相关的悟感(如语感、数感、美感等)。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他们的自主学习活动,去获取反映了人类高深智慧的知识。

(三)把“教学智慧”放在“挖掘学生潜力”上

STEM课程教学方法要遵循“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不教而教,注重大感悟、小认识,课前先认识、课上找交流”的原则。其中,注重多样化组织,充分利用学生资源是STEM课程教学方法运用的关键,主要包括个人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小老师制度。

个人学习,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完全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实现自由自主的方式。尤其微课的出现,可以控制学习节奏,更有助于发展个人自适应式学习的形成。

小组合作学习上连班级,下接个体,是STEM课堂教学得以接续现代个人自适应学习方式,注重团队交流交际、最重要的学习组织形式。重视小组的作用,就要在观念上把小组活动当作合法的教学过程,把小组本身视为合规的教学组织。要在小组中形成一批学习的骨干,形成一种自身的文化,并逐步把小组文化作为最有活力的课堂文化确定下来。儿童的个体学习,可以通过小组的活动得到机会,得到肯定与修正,得到表现、得到过滤、强化、优化以及调节。在课堂上要安排好小组的座位,使之既方便于小组讨论,又能面向讲台,小组长要加以培训,交流经验。小组活动要有基本的要求。例如要求每个人都要发言,更重要的是形成小组活动机制,有利于组织讨论。

小老师制度就是要多放手给学生,只要是在安全的范围内,凡是能让学生思考、操作、实践的,教师绝不出面,甚至老师必须学会“有困难”,并及时“请教”学生帮忙。这种让学生做小老师的做法,往往比老师本人的效果更好。

聪明的教学方法,体现为教师的教学智慧,体现为这些方法能让个体、小组和班级形成变化无穷的学习链条,并让每个个体在这个学习链条上各有收益, 实现师生各自生命的成长,迸发师生教学相长的精彩。

猜你喜欢
活动课堂教学课程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