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纪录片的解说词创作

2019-02-20 03:52陶大勇
数字传媒研究 2019年12期
关键词:春牛纪录片

陶大勇

赤峰市元宝山区融媒体中心 内蒙古 赤峰市 024076

纪录片主要是与故事片相对的纪实性影像作品,与故事片相比,纪录片最大的特点是纪实性,所记述的事情都是生活的本来面目,即用影片来叙述非虚构的故事。纪录片是一种声画结合的影视艺术类型,它不仅要给观众带来视觉方面的享受,还要促使观众从听觉方面产生联想与想象。很多优秀的纪录片中,解说词通过声音向观众传递画面以外的信息,更加丰富的情感,使观众产生共鸣,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20 世纪80年代的《话说长江》中的解说词就如同琼浆玉液,使人沉浸在如诗如画的美丽意境之中难以自拔,根据长江的流向介绍沿途的风土人情,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古老文明与壮美山河,画面浓墨重彩、气势磅礴,吸引着众多观众的目光,这部25 集的纪录片收视率曾一度高达40%,这与其充满激情、富有想象力的解说词密不可分。

对于纪录片而言,解说词的作用不亚于画面,甚至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解说词的作用会大于画面。在纪录片解说词的创作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与画面相配合

声画结合是纪录片叙事与表意的前提和基础,纪录片中的声音除了解说词还有同期声、音乐等,《话说长江》中除了音乐与解说词之外,基本没有其他声音,属于全解说词,而一部分纪录片是半解说词,也就是解说词与其他声音共同承担画面以外的叙事与表意功能,所谓的其他声音包括人物独白同期声、采访同期声、自然环境同期声等。无论是全解说词还是半解说词,解说词与画面的配合,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都是尤为重要的。总体来讲,解说词不能完全主导画面,也不能完全服从于画面。如果解说词完全主导画面,画面的价值就难以体现;如果解说词完全服从于画面,解说词本身就会可有可无,甚至产生画蛇添足的效果。优秀的纪录片中解说词和画面是相辅相成,若即若离的关系。也就是说,解说词与画面不是重复表述,但也不是完全分离,既要配合画面叙述的节奏,也要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即对画面起到补充甚至升华的作用。

纪录片作为一种影视艺术作品,画面是向人们传递信息最主要的方式,能用画面表达的尽量要用画面表达,画面表达不了的用解说词表达。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解说词不要与画面重复,第三季第七集《舌尖上的中国》中展示了康陵人迎接春天,打春牛的画面,解说词写到:

这是中国人对新的一年最深情的祝愿,鞭打古代农业社会意义非凡的耕牛,象征驱走寒气,促进春耕,鞭响春雷。从这一天开始,白昼长了,太阳暖了,万物复苏,生机勃勃,春天来了。

为打春牛添加解说词的时候,《舌尖上的中国》并未对打春牛的详细过程作表述,而是由同期声配合画面向观众展示打春牛及打春牛的过程,不仅更加体现纪录片的真实性,最重要的是解说词并未与画面重复表达,解释了打春牛的重要意义,并未使观众产生“看图说话”的感觉。

好的纪录片是解说词、画面以及同期声的完美结合的结果,只有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展示纪录片的魅力。一般情况下,画面在事件场景、自然景色、人物形象的展示方面是最有效的表达途径。但是,影视作品在剪辑的过程中最常面对的一个问题是转场,两个镜头很难流畅的衔接、流畅的叙事,这就需要解说词恰到好处的进行画面的衔接,使整部纪录片变得更加流畅。《舌尖上的中国》就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在第一季第一集的《自然的馈赠》中,在描述完松茸之后,转向冬笋时,解说词说到:

在中国的传统食谱中,还有另外一种来自山林的极品美味……

画面则从松茸的采摘及烤制,跳转到冬笋的挖掘与煎炸。这样的解说词便衔接了毫不相关的两个画面,使叙事自然流畅,丝毫不显牵强与混乱,给观众带来更舒适的视听体验。

二、表达通俗易懂

纪录片的受众群体比较广泛,各个年龄段、各种职业的观众都可能看到。而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观众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对于文化水平较低的观众而言,抽象化的语言是难懂的,就会打消这一部分观众收看的积极性。纪录片作为一种影视艺术作品,不像文学作品那样可以使读者细细品读,而是一掠而过、转瞬即逝的,因此,就要使用生活化的语言,表达亲切自然,通俗易懂。纪录片《孙子兵法》就做到了这一点,如有一段解说词是:

在灭商战争中立了大功的姜太公,不仅是打仗的高手,在治理国家方面也显示了出色的才能,他对当地土著民族的风俗采取了宽容的态度,并以一种人们乐意接受的方式来推行他的统治,当年当过小商贩的姜太公,拿出了他的看家本领……

对这一历史著作进行介绍本应是晦涩难懂的,解说词也容易刻板严肃,但是纪录片用贴近地气的解说吸引了一大批观众。这一段解说词中“立了大功”“打仗的高手”“小商贩”“看家本领”等,都是生活中使用率极高的口头语言,甚至还有点儿诙谐幽默的语气,形象生动,吸引观众。

纪录片的目的是给观众带来良好视听体验,但是纪录片不应该是一种娱乐大众的手段,而应该担负起教育引导大众的责任,因此,对于纪录片而言思想性与艺术性同样重要,如何使观众在观看纪录片的同时受到启发,思想上受到洗礼至关重要。因此,纪录片的解说词要表达观众想要知道的画面以外的、更深层次的意义。《舌尖上的中国》在讲到黄酒的时候是这样说的:

黄酒绵长而厚重,中国人可以从这一种饮品里,同时品味出“柔”和“刚”两种境界。

这一句解说词,不仅仅介绍了中国的酒文化,更加表达了中国人柔中带刚的传统精神。《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广受欢迎,不仅仅是因为它向广大观众介绍了中国古老的、传统的、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更加从侧面反应出了中国人特有的精神品质,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三、与纪录片类型相得益彰

解说词是纪录片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创作也有一定的特点,但是,不同类型或不同题材的纪录片对解说词的要求是不同的。欧阳宏生主编的《纪录片概论》将纪录片分为几大类,分别是:新闻纪录片、历史文化纪录片、理论文献纪录片、人文社会纪录片、自然科技纪录片以及人类学纪录片。

如新闻纪录片比较关注当前社会发生的中国大新闻事件,要突出新闻价值。因此解说词的写作过程中要突出展现新闻价值的几大要素,语言表达平实简洁,实事求是,避免过多的渲染与修饰,以防失真。而自然科技纪录片所描述对象一般离现实生活比较遥远,充满神秘色彩,如果脱离了解说词,仅仅靠画面是难以表述清楚的。同时如果解说词写的过于平实,又会使观众失去观看兴趣。这一类纪录片,不是为了猎奇与单纯的获得感官刺激,而是要表达人对自然世界发自内心的关怀与热爱,表达人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所以在写作的过程中尽量展示自然界的美感,用议论抒情的手法进行描述,同时注重表达的人性化,增强代入感。

如《地球无限》中,解说词写到:

它的宝宝生平第一次探出头,望向美丽新世界。熊妈妈呼唤它们,但是这座陡峭的雪坡并不是宝宝学步的好地方。可是它们饿了,渴望赶到妈妈身边。

人性化的叙事方法是赋予了动物人格化,是自然科技纪录片的重要拍摄、制作技巧,“妈妈”“爸爸”和“宝宝”这样的称呼只有在人类世界才会存在,但是将动物之间的关系与人类的父母、兄弟等人伦关系相对照,以这样的方式解说,消除了观众对于自然界的陌生感,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亲近感油然而生,也传达了纪录片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旨。

解说词是纪录片的重要组成部分,解说词不是简单的对画面进行描述、解释、重复表达,而是要对画面进行补充甚至升华,传达画面无法传递的信息,深化纪录片隐藏在画面背后的深刻意义与内涵,解说词的功能与重要性决定了其创作理念与写作技巧,只有加以掌握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猜你喜欢
春牛纪录片
超赞的自然纪录片
粤北“舞春牛”文化保护的路径
常忆故乡打春牛
春牛图(年画)
一部微纪录片的感悟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插秧
春日物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