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党记》辑佚补遗

2019-02-20 03:00王建华
史志学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通志上党潞安

王建华

(长治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系,山西长治046011)

《上党记》亦称《上党国记》《上党郡记》,是由徐光主撰的一部反映上党地区文化的区域性历史地理著作,亦是山西历史上第一部地方志。该书撰著始于晋元帝司马睿太兴二年(319),即后赵(319—351)石勒称帝始年,约亡失于隋代[1]王建华.《上党记》辑轶缀补[J].兰台世界,2013,(7).(P153-154)。因其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和研究价值,故历代学人曾对该书进行过辑佚。本文通过辑补将目前所有30条佚文加以整理,供研究者参考。

一、《上党记》辑佚

《上党记》亡佚较早,前人多有考证。学者刘纬毅曾对该书进行辑佚,刘先生认为,《上党记》一书历代文献未加著录,使许多研究者“不知何谓”。但事实并非如此。

从目前收集的有关资料看,至少有6部历史文献提供了《上党记》的相关著录信息。一是北魏崔鸿所撰《十六国春秋》,该书最早著录《上党记》。但从《崇文总目》未列其名看,《十六国春秋》在北宋中期已为残卷;明代屠乔孙、项琳之曾有辑本一百卷,虽仍题“崔鸿撰”,但被清人斥为伪书。二是《晋书》,撰者题“佐明楷、程机撰《上党国记》”[2]房玄龄.晋书·卷一百五·载记第五·石勒(下)[M].中华书局,1974.(二七三五)。三是《史通》,其外篇《古今正史第二》载曰:“后赵石勒命其臣徐光、宗历、傅畅、郑愔等撰《上党国记》……”[3]程千帆.史通笺记·外篇·古今正史第二[M].中华书局,1980.(二四○)四是《册府元龟》踵继《晋书》内容将“佐明楷”作“左明楷”[4]王钦若等撰.册府元龟·卷五百五十五·国史部·采撰[A].钦定四库全书·子部二一七·类书类472(册)[M].上海古籍出版社据台湾商务印书馆编《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1987.(P487)。五是明代董斯张的《广博物志》,该书内容与《晋书》《册府元龟》基本类同,疑因袭之故。六是南宋学者章如愚《群书考索》,章称:“先是前赵有《汉赵记》(平舆子和苞撰),后赵有《上党国记》《赵书》(徐光等撰)。”[5]章如愚撰.群书考索前集·卷六·六经门·春秋[A].钦定四库全书·子部二四二·类书类936(册)[M].上海古籍出版社据台湾商务印书馆编《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1987.(P891)后学正是通过这些著录信息对《上党记》进行辑佚的。

而对《上党记》进行辑佚至迟始于清代学者章宗源。在《隋书经籍志考证》一书中,章宗源引《上党记》佚文四条[1]章宗源.隋书经籍志考证·卷六地理·四十五.清光绪三年湖北崇文书局刻本.,同时期的学者亦作考稽者,但内容重规袭矩,不足为道也。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刘纬毅先生再次对《上党记》考证,《山西师大学报》1983年第2期刊发其题名为《〈上党记〉辑佚》的研究成果,该文辑录了包括《隋书经籍志考证》已辑在内共15条佚文;1985年李裕民教授著《山西古方志辑佚》《上党记》佚文增补至20条[1](P381-383);1997年,刘纬毅在《汉唐方志辑佚》中又补至21条[2]李裕民.山西古方志辑佚(卷七)[M].山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985.(P36-37)。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有关《上党记》的佚文尚有9条未被辑佚者,2013年7月,笔者将相关研究成果以《〈上党记〉辑佚缀补》为题发表于《兰台世界》,但《兰台世界》编者在刊发拙作时将辑佚的内容误删,遂作以补遗。

二、《上党记》佚文

《上党记》所辑30条佚文中,有25条是属于记地者,余者史地兼记。为方便研究参考计,本文将所有辑佚内容给出详细的引注对象、引注者及出处,并以其相关性的逻辑次序进行排列,全部收录于后。

(一)长平城在郡之南,秦垒在城西。二军共食流水涧,相去五里。秦坑赵众,收头颅,筑台于垒中,因山为台,崔嵬桀起,今仍号之曰白起台。城之左右,沿山亘隰,南北五十许里,东西二十余里,悉秦赵故垒,遗壁旧存焉。汉武帝元朔二年,以封将军卫青为侯国。其水东南流注绝水。绝水又东南流,迳泫氏县故城北。

引注对象:沁水;长平城壁。

首引(注)者:(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九《沁水》。

其它引用者:(清)觉罗石麟《山西通志》卷十四《关隘六·泽州府·高平县》。

(二)长平城在郡之南,秦垒在城西。二军共食流水涧,相去五里。秦坑赵众,收头颅,筑台于垒中,因山为台,崔嵬桀起,号曰白起台。

引注对象:白起台。

首引(注)者:(明)陈耀文《天中记》卷十五《台》。

其它引用者:(明)董说《七国考》卷四《秦宫室》。

(三)秦坑赵众,收头颅,筑台于垒中,因山为台。

引注对象:头颅山(白起台)。

引(注)者:(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四十四《河东道五·泽州》。

(四)长平城在郡南山中,丹水出长平北山,南流。秦坑赵众,流血丹川,由是俗名为丹水,斯为不经矣。丹水,又东南流注于丹谷,即刘越石《扶风歌》所谓丹水者也。

引注对象:沁水;秦坑赵卒事。

首引(注)者:(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九《沁水》。

其它引用者:(清)觉罗石麟《山西通志》卷十九《山川七·泽州府》、卷十四《关隘六·泽州府》。

(五)城在郡南山中百二十里。

引注对象:长平城。

引(注)者:(萧梁)刘昭、(唐)李贤等注(晋)司马彪、(刘宋)范晔《后汉书·志第二十三·郡国五·上党郡》。

(六)白城,在郡南山中百二十里。

引注对象:白起破赵长平。

引(注)者:(清)觉罗石麟《山西通志》卷十四《关隘六·泽州府》、卷二十三《山川七·泽州府》、卷一百七十八《辩证三·髙平县》。

(七)禹治水而登此山,因名焉。

引注对象:大王山。

首引(注)者:(唐)张说《张燕公集》卷十一《唐颂》。

其它引用者:(清)董诰编《全唐文》卷二百二十一《皇帝在潞州·祥瑞颂十九首》。

(八)后魏太和末,孝文帝自代幸洛,见此山有伏龙,疑而不进,遂断山东麓以厌之。其断处犹存,因名疑山。

引注对象:疑山。

首引(注)者:(唐)张说《张燕公集》卷十一《唐颂》。

其它引用者:(清)董诰编《全唐文》卷二百二十一《皇帝在潞州·祥瑞颂十九首》。

(九)高平赤壤,其地山阻,百姓不居,即此郡也。(《初学记》无“即此郡也”句。)

引注对象:上党郡。

首引(注)者:(唐)徐谦益《初学记》卷八《州郡部》。

其它引用者:(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四十五《河东道六·潞州》;(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一百六十三《州郡部九·河道部下·潞州》;(明)彭大翼《山堂肆考》卷二百二十九《补遗》。

(十)令狐征君隐城东山中,令狐终,即为冢焉。诸生遵师法而陪葬者三百余家,松千树,大皆数十围,高四五十丈。今俗名其山曰令狐墓。汉史所称壶关三老令狐茂者是也。

引注对象:冢墓;壶关三老;羊头山。

首引(注)者:(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五百六十《礼仪部三十九·冢墓四》。

其它引用者:(宋)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十二《考史》;(明)周婴《巵林》卷一《质鱼·壶关三老》;(清)张英等《御定渊鉴类函》卷一百八十三《礼仪部三十·塜墓一》;(清)孔广陶校注虞世南《北堂书钞》卷第九十二《礼仪部十三·葬三十二》;(清)觉罗石麟《山西通志》卷十九《山川三·潞安府》。

(十一)长子,关城都尉所治,令狐征君隐城东山中,去郡六十里,即壶关三老令狐茂上书讼戾太子者也。茂即葬其山。(《后汉书》注无“长子”二字;《隋经籍志考证》无“茂即葬其山”句;《山西通志》卷十“长子”曰“长子县”。)

引注对象:长子。

首引(注)者:(萧梁)刘昭、(唐)李贤等注(晋)司马彪、(刘宋)范晔《后汉书·志第二十三·郡国五·上党郡》。

其它引用者:(清)章宗源《隋经籍志考证》卷六《地理》;(清)觉罗石麟《山西通志》卷十九《山川三·潞安府》、卷十《山川三·关隘二·潞安府长子县》、卷五十八《古迹二·潞安府壶关县》。

(十二)东山,在城东南,晋申生所伐。今名无皋。

引注对象:壶关有黎亭,故黎国;东山;晋郄克卫孙良夫伐廧咎如;左传讨赤狄之余焉;东山皋落氏。

首引(注)者:(萧梁)刘昭、(唐)李贤等注(晋)司马彪、(刘宋)范晔《后汉书·志第二十三·郡国五·上党郡》。

其它引用者:(元)和惠栋《春秋左传补注》卷一;(明)姜宝《春秋事义全考》卷九;(明)卓尔康《春秋辩义》卷十八;(清)觉罗石麟《山西通志》卷十九《山川三·潞安府》。

(十三)东山,在壶关县城东南,今名无皋。

引注对象:晋申生伐东山皋落氏。

引(注)者:(清)徐文靖《管城硕记》卷十一《春秋三》。

(十四)曹公之围壶关,起土山于城西北角,穿地道于城西,内筑界城以遮之。

引注对象:州城,汉壶关县也。

首引(注)者:(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卷十九《河东道》。

其它引用者:(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二《山西四·壶关城》;(清)章宗源《隋经籍志考证》卷六《地理》。

(十五)曹公之围壶关,起土山于西城,内筑界城以遮之。

引注对象:州城,汉壶关县也。

引(注)者:(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四十五《河东道六·潞州》。

(十六)尧之将兴,有五色云出此山,故曰庆云山。

引注对象:庆云山。

首引(注)者:(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四十五《河东道六·潞州》。

其它引用者:(宋)罗泌《路史》卷二十《后纪十一·疏仡纪·陶唐氏》;(清)穆彰阿、潘锡恩等《大清一统志》卷一百三《潞安府》。

(十七)在天井谷内,深邃如井,因以名之。

引注对象:井谷关。

引(注)者:(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四十五《河东道六·潞州》。

(十八)神农庙西五十步,有石泉二所,一清一白,甘美,呼为神农井。(《路史》无“神农”二字。)

引注对象:神农井。

首引(注)者:(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四十五《河东道六·潞州》。

其它引用者:(宋)罗泌《路史》卷十二《后纪三·禅通纪·炎帝》;(清)觉罗石麟《山西通志》卷十九《山川三·潞安府》。

(十九)王屋山有关龙逢祠。

引注对象:关龙逢祠。

引(注)者:(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四十五《河东道六·潞州》。

(二十)屯留有鱼子陂,多鱼蒲之饶。

引注对象:鱼子陂。

引(注)者:(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四十五《河东道六·潞州》。

(二十一)铜鞮,晋别宫,墟关犹存。有北城,去晋宫二十里,羊舌所邑。《左传》成九年晋执郑伯于此。(《后汉书》注“铜鞮”后有“《上党记》曰”句。)

引注对象:铜鞮。

首引(注)者:(萧梁)刘昭、(唐)李贤等注(晋)司马彪、(刘宋)范晔《后汉书·志第二十三·郡国五·上党郡》。

其它引用者:(元)和惠栋《春秋左传补注》卷三;(清)觉罗石麟《山西通志》卷五十八《古迹二·潞安府》、卷一百七十八《辨证三》。

(二十二)铜鞮有晋宫阙犹存。子产曰:铜鞮之宫数里。

引注对象:铜鞮。

引(注)者:(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五十《河东道十一·威胜军》。

(二十三)太行山有菁岩,有射熊于岩间,见诸生读书,往觅,不知处,传以为仙人。

引注对象:读书。

首引(注)者:(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五十五《杂文部·经典·读书》。

其它引用者:(清)张英等《御定渊鉴类函》卷一百九十四《文学部三·诵读二》;(清)孔广陶校注虞世南《北堂书钞》卷第九十八《艺文部四·读书十四》。

(二十四)太行坂东头,即泰山也。避世者区种而食,或射熊于岩间。

引注对象:泰山。

引(注)者:(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三十九《地部四·泰山》。

(二十五)冯亭冢在壶关城西五里。

引注对象:冯亭。

首引(注)者:(刘宋)裴骃集解司马迁《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十三》。

其它引用者:(清)章宗源《隋经籍志考证》卷六《地理》。

(二十六)有鹿谷山,浊漳所出,有余吾城,在县西北三十里。

引注对象:屯留,绛水出;发鸠山。

首引(注)者:(萧梁)刘昭、(唐)李贤等注(晋)司马彪、(刘宋)范晔《后汉书·志第二十三·郡国五·上党郡》。

其它引用者:(清)觉罗石麟《山西通志》卷十九《山川三·潞安府·长子县》。

(二十七)屯留县有余吾城,在县西北三十里,即徐吾也。

引注对象:徐吾氏。

引(注)者:(清)徐文靖《管城硕记》卷十一《春秋三》。

(二十八)邑带山林,茂松生焉。

引注对象:襄垣;松石林山。

首引(注)者:(萧梁)刘昭、(唐)李贤等注(晋)司马彪、(刘宋)范晔《后汉书·志第二十三·郡国五·上党郡》。

其它引用者:(清)觉罗石麟《山西通志》卷十九《山川三·潞安府·襄垣县》、卷四十七《物产·松》。

(二十九)潞,浊漳也,县城临潞,晋荀林父伐曲梁,在城西十里,今名石梁,又东北八十里有黎城,临壶口关,至建安十一年,从汹河口凿入潞河,名泉州梁,以通于海。(《春秋左传补注》止言于“今名石梁”。)

引注对象:潞,本国;败赤狄于曲梁。

首引(注)者:(萧梁)刘昭、(唐)李贤等注(晋)司马彪、(刘宋)范晔《后汉书·志第二十三·郡国五·上党郡》。

其它引用者:(元)和惠栋《春秋左传补注》卷二;(清)觉罗石麟《山西通志》卷十九《山川三·潞安府·襄垣县》、卷十九《水利三·津梁附·潞安府》;(清)张淑渠,姚学瑛修;姚学甲纂《潞安府志》卷四《山川附水利桥梁·潞城县》。

(三十)有羊头山,沁水所出。

引注对象:谷远;羊头山。

首引(注)者:(萧梁)刘昭、(唐)李贤等注(晋)司马彪、(刘宋)范晔《后汉书·志第二十三·郡国五·上党郡》。

其它引用者:(清)觉罗石麟《山西通志》卷十九《·山川三·潞安府·长子县》。

三、《上党记》的历史文献价值

《上党记》是已知山西最早的地方志书,其内容散见于正史、类书及私家著述等历史文献中,断缣零璧,匡其不逮,对研究地方历史甚至中国古史有着重要意义。一是《上党记》留存了很多魏晋之前的历史资料,如春秋时期太行山区赤狄事迹、长平之战事迹等,可补地方历史材料甚至正史的有关记述之不足。二是《上党记》中有不少关于历史地理方面的内容,如皋落氏的地理状况、丹水历史状况等,为区域历史地理的研究提供可靠的材料。三是《上党记》还提供了有关环境方面的资料,如令狐徵君冢墓、孝文帝“疑山凿断”等,对研究晋东南环境史、灾异史大有裨益。此外,《上党记》文笔洗练,用词精妙,用大写意的方式摹景叙事、刻画人物,其书法风范即可为史家之楷式,亦可为文学之样板。

猜你喜欢
通志上党潞安
法博士之“新型理财”
法博士之帮一个小忙
山西潞安太行润滑油有限公司
山西潞安太行润滑油有限公司
上党地区战略地位嬗变之考述
上党梅花共五朵高平独占“四朵半”
上党棒子款款来 烟霭楼台舞翠鬟
从《通志·校雠略》看郑樵的档案文献编纂思想
《上党记》考论
《新疆图志》通志局本与东方学会本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