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2019-02-20 02:51
市场论坛 2019年5期
关键词:聚集区北部湾广西

赵 月

(广西经济信息中心 广西 南宁 530022)

一、广西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意义

广西海洋自然资源极为丰富,邻接滇黔粤湘、面向北部湾及南中国海,与东盟国家海陆相连,是我国唯一沿海沿边、腹地纵深的少数民族自治区,港航资源得天独厚,滨海旅游资源潜力巨大,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和区位优势,拓展海洋发展空间,有利于广西增强经济实力和发展后劲,优化产业结构,加速新型城镇化建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广西要抓住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契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有利于广西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利于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有利于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有利于形成“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

二、广西发展海洋经济的基础

海洋综合优势明显,沿海战略地位突出。广西濒临的北部湾海域面积12.83万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1628.6公里,岛屿岸线549.5公里,海洋地貌、海洋气候气象、海洋水体独具特色。北部湾海域生物量高,是我国四大渔场之一,独有儒艮、中国鲎、中华白海豚等珍稀生物,红树林面积占全国40%左右。广西沿海建港自然条件十分优越,素有“天然优良港群”之称,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港之一,具备海洋经济强区建设的自然基础。

海洋经济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仍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纵深发展,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广西加快发展的外部环境总体稳定。虽然广西海洋经济发展还存在总量小、层次低、增长粗放等问题,发展潜力和带动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但我国沿海开放、西部开发、自由贸易等政策红利聚焦广西,特别是中央“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重大机遇,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区的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

三、主要目标

协同推进北海、钦州、防城港三大海洋经济增长域。明确功能定位,强化错位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协同发展格局。北海市着重发展电子信息、石化、新材料等临海先进制造业,积极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建设高水平滨海旅游度假区和中国-东盟水产品生产加工贸易集散中心、高新技术与海洋经济合作示范区;钦州市着重发展石化、装备制造等现代临港产业,积极发展海洋生物医药和港航服务业;防城港市着重发展钢铁、有色金属、核电等龙头临港工业,突出发展沿边贸易和生态旅游,推进北部湾现代物流中心建设。

建设海洋产业聚集区。发挥产业聚集区集聚效率高、辐射作用大、功能互补强的优势,以现有海洋产业园区为基础,合理有序促进要素集中、企业集聚、产业集群,盘活资源存量,优化资源增量,打造现代渔业聚集区、海洋旅游和生态休闲聚集区、区域性物流和客运聚集区、海洋高端服务业聚集区、海洋新兴产业聚集区,使其成为支撑广西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增强对陆域多片的辐射带动作用。延伸海洋经济上下游产业链,以南宁、柳州、梧州、玉林为节点,拓宽海洋经济腹地范围,加速陆域经济“下海”。南宁市要发挥科研中心和交通枢纽优势,加快发展海洋科技服务、海洋船舶制造,培育壮大海洋生物制药;柳州市和梧州市要以先进制造业基地为依托,发展海洋船舶制造;玉林市着重发展集装箱和柴油机制造。

四、重点发展海洋产业的建议

(一)提升发展现代海洋渔业

强化海洋渔业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提高海洋渔业市场竞争力,推动海洋渔业向深海型、集约型、高端型转变。配合国家实施南海战略,完善南沙渔场作业持续保障能力。依托中国-东盟渔业合作网络,建设完善沿海和境外远洋渔业综合基地。大力发展深水养殖和循环水养殖,打造绿色食品养殖基地。加强近海渔业资源保护,推进海洋牧场建设,争取建立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集精深加工、冷链物流、保税仓储、电商平台于一体的国家级水产品生产加工贸易集散中心。谋划建设集养生休闲、生态建设和特色文化为一体的休闲渔业基地。

(二)优化升级海洋交通运输业

加强北海、防城港、钦州沿海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发展通江达海的“穿梭巴士”,打造服务西南、华南、中南,面向东盟的北部湾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加快北部湾港航资源整合和协同发展,完善以梧州港域为节点的西江黄金水道运输体系,布局完善面向东盟的集装箱运输网络,积极培育远洋班轮航线,构建覆盖全球的海运网络。建立港口与沿海铁路一体化运作机制,切实降低港口综合运输成本。推动航运企业重组改造,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港航企业,培育海洋运输、现代物流龙头企业,大力发展集装箱业务和第三方物流,加快港口物流服务一体化进程。实施“互联网+高效物流”战略,加快培育物流新业态,打造一批现代物流聚集区。

(三)积极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和高端船舶制造业

增强高端海洋工程产品总装建造能力,推进配套系统、设备和材料自主化。依托现有修造船和海工装备制造基地,重点发展高技术船舶和特色船舶以及军工船舶装备,提高主力海工装备总装建造水平,延伸发展深远海关键装备设计建造技术。加快打造沿海海工装备生态产业园,壮大沿海地区的海工装备产业集群。积极承接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船舶修造业转移,加大对东南亚等船舶新兴市场的开发力度。积极引进世界船东公认和国际一流船级社认可的国际知名企业和品牌入驻。培育发展轻型飞机、水上飞机和无人飞机等智能装备制造业。

(四)大力发展海洋文化旅游业

建设北部湾国际旅游度假区,发展以海洋文化为主题的新兴旅游业态,实现海洋旅游向精品化转变。深挖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南珠文化、合浦汉文化等资源,发展融合生态观光、滨海度假、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海洋旅游精品体系。与国内沿海省市联动、与东盟沿海国家联合,依托南海国际邮轮母港及航线等项目,打造北部湾跨国海上黄金旅游线路和泛北部湾国际邮轮旅游线路。提升银滩、涠洲岛、山口红树林、三娘湾、七十二泾群岛、白浪滩、茅尾海国家海洋公园等景观品质,将北海、钦州、防城港建设为各具特色的滨海旅游生态休闲城市,建设北部湾海洋旅游产业聚集区和滨海养生产业聚集区,提高旅游业综合服务水平。

(五)壮大海洋生物制药和生物制品业

着力开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生物制药和生物制品领军技术研发,建立北部湾海洋生物制药研发及产业化基地,推动形成水产品育苗育种、海洋生物医药、保健品、生物材料、生物农药等生物制品产业集群。积极发展以珍珠系列药品、微藻保健品和鲎试剂等为代表的海洋生物制药和生物制品产业。重点开发抗病毒、抗肿瘤、抗心脑血管疾病等海洋创新药物。

(六)扶持发展海洋体育业

充分利用海滩、海水、海岛资源优势,扶持发展帆船帆板、赛艇、海钓、沙滩排球、马拉松等海洋体育运动产品,大力发展游艇俱乐部等运动休闲产业。加大对海洋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出台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北部湾海洋体育产业基地和海洋运动休闲生活示范区。培育海洋体育骨干企业,创办北部湾特色海洋体育运动会,承办国内国际重大体育赛事。推进与东盟国家的海洋体育交流与合作,整合开发海洋体育旅游产品,延伸海洋体育、旅游产业链。

(七)创新发展海洋文化会展业

加强会展业基础设施建设,突出面向东盟,促进文化会展、旅游、商贸互动协同发展。培育特色文化会展品牌,推动“北海国际海滩旅游文化节”、“北海国际珍珠节”、“钦州蚝情节”、“钦州国际海豚节”、“京族哈节”、“中越边境旅游节”等特色海洋文化会展活动与“中国-东盟博览会”、“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发展论坛”等有机衔接。加强与发达地区开展多种类型会展业合作,扶持和培育一批知名会展企业,培育和引进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会展品牌及各类论坛。

(八)加快发展海洋生产性服务业

建设港航服务业聚集区,形成信息化、高端化、服务优质、功能完备的现代航运服务体系,促进金融、咨询、经纪、技术等航运要素集聚发展。大力发展港口经营、船舶管理、保税通关、交易展示、咨询培训、检测认证等增值服务,延伸港口服务产业链。支持物流商贸企业大力发展中转配送、流通加工等服务,建设面向东盟的跨境电子商务仓储物流中心、电子结算平台。积极支持创新运营服务模式,组建航运金融租赁公司、航运保险机构等。培育涉海金融服务业,引导金融机构创新发展涉海金融产品,加大与东盟国家金融合作力度,打造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

(九)转型升级临海临港产业

落实“中国制造2025”,促进临海工业实现低碳化、集约化和高端化发展。依托北部湾港,加快发展钢铁、有色金属、化工、粮油食品、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配合国家做好北部湾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推进沿岸大型油港和储油战略基地建设,积极争取和谋划建设国家深海大洋矿产油气资源开发接纳加工基地。建设北部湾加工贸易产业带,承接长三角、珠三角产业转移,以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高端制造业为核心,培育若干个年产值超千亿元的临海产业集群。

猜你喜欢
聚集区北部湾广西
广西贵港
成都市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
北部湾大学坭兴陶教学改革探究
土族聚集区传统常用野生植物及相关传统知识的研究
建强堡垒铸就“ 北部湾第一哨”
Preparatory Work before 2016 Pan-Beibu Gulf Economic Cooperation Forum
图解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
时空扫描统计量三维可视化的实现*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
广州蕃坊及其外籍人聚集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