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洋
(松滋市第二人民医院,湖北 松滋 434217)
手术疗法是临床治疗黏连性肠梗阻的主要手段,以往以腹腔镜术式的应用最为常见,然而该术式的应用也存在局限性,如术后恢复慢、创伤大等,能严重影响患者机体健康和预后[1]。伴随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腹腔镜术式逐渐出现在人们视野中,因其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深受患者青睐。现就对黏连性肠梗阻经开腹与腹腔镜手术治疗对比效果做归纳如下。
1.1 临床资料 取2017年3月-2019年5月我院接收的黏连性肠梗阻者86例为研究对象,排除伴心脑血管病症者;伴肝肾功能异常者。根据数字随机列表法分设对比组与研究组。在对比组(n=43)中,男26例,女17例;年龄27-67(43.6±2.3)岁;病程1-6(2.6±0.4)年。在研究组(n=43)中,男25例,女18例;年龄28-68(44.5±2.4)岁;病程1-6(2.7±0.3)年。对比患者临床资料,组间性别、年龄和病程等数据结果相比无差异(P>0.05)。
1.2 方法 行开腹手术治疗对比组者,做一切口在正中或原处,常规分离粘连部位,术后对腹部应用生理盐水冲洗,然后将透明质酸钠涂抹在患者伤口部位,待手术完成后关闭腹腔。
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研究组者,做一手术切口在患者脐部四周某一部位,然后应用腹腔镜实施观察,构建气腹在原切口6 cm位置,将套管在直视视角下置入,控制气腹压力在11 mmHg-15 mmHg范围内,将腹腔镜置入,结合腹腔镜检查结果,行穿刺点在右下腹、右下腹或其他部位,然后把套管置入。之后应用无损伤肠钳进行牵引,当制造出一定压力后,把前腹壁、腹腔脏器间粘连进行切断分离,分离时可选用超声刀、剪刀等设备进行,将腹壁暴露出来后,对肠管实施探查,在患者回盲部探查小肠近端,应用无损伤肠钳对腹腔内粘连情况进行评估。用剪刀把肠管扩张交界处粘连或粘连束带进行锐性切断及分离,如果肠壁浆肌层发生破损情况,建议马上进行修补与缝合;一旦发生分离困难情况,建议予以蛮力分离,建议马上行开腹术式治疗。术后用生理盐水对腹腔进行冲洗,将透明质酸钠涂抹在伤口处,待完成治疗后关闭腹腔。
1.3 观察指标 比较观察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导尿管拔除时间、手术时间和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处理用SPSS 23.0软件,组间手术指标评定用t检验。P<0.05指对比有差异。
在对比组43例患者中,术中出血量(104.25±6.27)mL,手术时间(82.32±20.37)min,导尿管拔除时间(6.10±2.13)d,胃肠功能恢复时间(3.84±2.46)d,住院时间(9.77±1.86)。在研究组43例患者中,术中出血量(70.35±5.57)mL,手术时间(56.44±15.66)min,导尿管拔除时间(2.99±1.86)d,胃肠功能恢复时间(2.46±1.13)d,住院时间(6.00±1.23)d。经比较,研究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比组,而手术时间和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导尿管拔除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比组(t=26.506, 6.605, 3.343, 7.212,11.086;P=0.001<0.05)。
黏连性肠梗阻是临床常见急腹症之一,其病发原因和炎症刺激、创伤及腹部异物等因素相关,通过对患者腹腔及内脏的刺激诱发炎症反应,将炎症因子激活并活化,使纤维蛋白渗出过量,导致纤维组织增生发生,从而提高了黏连性肠梗阻发生率。由于该疾病具有起病急、病情发展快等特点,因此行治疗时临床多主张应用手术疗法治疗。有研究表明[2],术式疗法的应用能将患者病灶显著消除,使其临床症状改善而解除梗阻,然而如果在治疗中不能合理选择手术术式,则容易导致粘连加重产生恶性循环。开腹手术是以往临床常用手术,因存在住院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多等问题,易导致肺部感染、切口感染和肠壁受损情况发生,影响治疗疗效。随着腹腔镜技术水平的提升,相比传统手术,腹腔镜术式的优势在于只是作3个-4个切口于患者腹部,随后根据腹腔镜良好术野将患者病灶消除,出血量减少,而且术式的开展均是在腹腔内进行,从而能使交叉感染的发生降低,加快患者术后恢复。本研究以我院接收的黏连性肠梗阻者86例为研究对象,经对上述阐述的归纳总结,并结合所得结果可知,对于黏连性肠梗阻患者的治疗,腹腔镜术式的优势明显高于开腹术式,且治疗疗效更佳。
总之,相比开腹手术,行腹腔镜术式治疗黏连性肠梗阻者能取得较好疗效效果,缩短手术时间,促进术后恢复,值得应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