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 军,齐腾飞
顾名思义,海葬就是将人的尸体或骨灰投入大海安葬。作为一种处理航海者死亡的常见方式,海葬在欧洲古代神话中已有所反映。古斯堪的纳维亚传说中的光明之神巴尔德尔死后,被诸神抬起放在船上的火堆上,他的妻子南娜因心痛而死,也被放在火堆上焚烧,之后一起投入大海安葬。①[英]弗雷泽:《金枝》,徐育新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第571~572页。公元15世纪,明朝太监郑和率领两万多人乘两百多艘海船出海远航,死在海上并葬入大海的水手大概不在少数,郑和自己在印度洋航行期间生病去世后,因天气过热难以保存尸体,也有可能被海葬。②Andy Wells,“Burial at sea: Amazing photo shows Titanic victims’ final journey”,Daily Star,1 Oct,2013.1912年,泰坦尼克号游船触及冰山沉入海底,部分逝者被海葬,原因是尸体过度受损,防腐剂不够用,无法运到陆地安葬。③王 引:《郑和墓的确定与重建》,《江苏地方志》2005年第3期;福建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郑和下西洋》,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第45页。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海战频繁,许多阵亡者被幸存的同伴用帆布包裹投入海中安葬。④Adam Chandler,“Rising sea levels are exposing bodies of buried WWII soldiers”,The Atlantic. 7 June,2014.
在过去几十年,与在海上逝世无关的海葬屡屡涉及社会知名人士。例如在美国,电影导演希区柯克、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死后均按遗嘱海葬。革命导师恩格斯成为骨灰海葬先行者的故事广为流传。在中国老一辈革命家中,周恩来去世后,骨灰从飞机撒在北京密云水库以及临海城市天津和山东滨州上空;刘少奇冤案得到平反昭雪后,他的骨灰由家属在青岛海葬;邓小平病逝后,有关中央领导陪同邓小平的亲属将他的骨灰撒入大海。
自从天津市于1990年率先为普通居民开设海葬服务业务以来,海葬作为生态葬之一种渐渐为一部分人接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于2009年在《关于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促进殡葬事业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表示,政府大力支持“骨灰处理生态化”,具体做法包括海葬。⑤《关于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促进殡葬事业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http://www.mca.gov.cn/article/gk/jytabljggk/rddbjy/201610/20161015002168.shtml,2018年10月21日。部分城市的民政部门为之积极响应。例如,自2012年以来,辽宁省的海葬数量持续增长,到2018年上半年已有近3万份骨灰撒海。⑥汪 伟:《辽宁免费海葬带动殡葬新俗 6年节地约18万平方米》,新华网辽宁频道:http://www.ln.xinhuanet.com/gundong/2018-04/03/c_1122631337.htm,2018年6月30日。另外根据在互联网可以找到的数据,上海市自1991年以来实现骨灰海葬4万余份,青岛市自1992年以来实现骨灰海葬1.7万份,北京市自1994年以来实现骨灰海葬2万余份,深圳市自1998年实现骨灰海葬3.6万份。为进一步推动殡葬改革,民政部于2016年下发《关于推行节地生态葬的指导意见》,将节地生态葬定义为“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价值导向,鼓励和引导人们采用树葬、海葬、深埋、格位存放等不占或少占土地、少耗资源、少使用不可降解材料的方式安葬骨灰或遗体”。①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http://www.mca.gov.cn/article/xw/mzyw/201602/20160215880401.shtml,2018年10月21日。
中国学界有关海葬的研究到目前仍然屈指可数,专门讨论老年居士接受海葬的研究一直未能见到踪影。尽管如此,数量至今相当有限的海葬研究,至少使得我们注意到政府为海葬买单的优惠政策。刘宏鑫等人在一篇有关政府应该如何采用市场化服务方式提高海葬数量的论文中指出,从1990年开始,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等多个城市先后开展骨灰撒海活动。在辽宁省,凡属于辽宁户籍的居民之海葬服务费一律由政府买单,已经开辟海葬业务的城市包括大连、营口、丹东、锦州、葫芦岛、庄河等。②刘宏鑫,刘 洋,徐 强:《推行海葬的市场化服务管理可行性初探》,《新西部》(理论版)2016年第8期。为海葬买单,就是由政府出资委托火葬场集中出海撒放骨灰。但是此举若不能与人们的意识变革相互联系,效果必然有限。
根据3个陵园管理处收集到的问卷,李欣然和黄成林做出的分析显示,人们最欣赏的殡葬方式依次为传统墓葬、草坪葬、树葬、海葬、花葬、骨灰墙、骨灰塔,其中近6成问卷填答人最欣赏墓葬,年龄越大选择墓葬的人越多。③李欣然, 黄成林:《生态墓园殡葬方式的大众心理研究》,《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由此可见,包括海葬在内的生态葬之推广需要意识变革。但是,由于推广海葬的初衷来自为了节约土地资源的物质主义环保思想,人们对安葬方式的文化思辨如果被搁置在外,结果不利于海葬的推广。王启梁和刘建东针对这个问题指出,上海市政府部门为推行海葬,专门出台补偿政策,最初每具骨灰的补贴金额是400元,后来提升到2 000元,效果仍然不尽如人意,传统墓葬和生态安葬比例约为80:20,海葬占各种生态葬比例不到1/20。相比之下,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近年来的海葬数量在全区火化总数中占70%。在这个以农村居民为主的地区,海葬得到了老年人协会的积极配合,每周一次的海葬仪式都由德高望重的村民主持,通过海葬仪式宣传骨灰撒海是先人最好的归宿。④王启梁, 刘建东:《中国殡葬法制的意外后果》,《云南社会科学》2016年第1期。
根据实地调查发现的问题,赵赴认为,海葬固然不占用土地,对国家有利,另外海葬不需要购置墓穴, 逝者的亲属能够节省较大的一笔开支,但正是由于逝者的骨灰被海葬,家属们也失去了祭奠逝者的载体,所以海葬服务的免费措施,是对祭奠权的一种赎买形式。⑤赵 赴:《摆脱政府、市场与文化三方失灵的困局》,硕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12年,第39~40页。另外按照一位人类学家的精辟说法,假如海葬等生态丧葬只是为了抹掉人曾经存在过的痕迹,只是为了节省土地,那么生态丧葬就只具有实用主义的环保价值,但同时由于忽视人的生命意义而不具备文化内涵。如果它不能附着在人们对生死意义的理解上,它也就只等于一种纯粹为环保处理掉尸体的唯物质主义做法。⑥吴 飞:《慎终追远:现代中国的一个童话》,《读书》2014年第4期。
上述学者的研究和相关论述说明,海葬的环保意义有待于向文化意义方面升华。这也是我们前往河北省沧州市渤海双缘安养院从事调研的缘由之一。
我们在过去两年一直研究民间养老模式,注意到北京市双缘安养院在做连锁安养院,渤海双缘安养院即是其中一所。初建于2016年10月的渤海双缘安养院是净土宗道场,有500多名老人入住,身份多为居士,已有100多人签署海葬协议。在这里,希望海葬的老年人并不局限于在这所安养院的入住者,一部分生活在外地的老年人也提出了申请。自2017年春季到2018年秋季,渤海双缘安养院先后举办了57次海葬仪式,派人出海一共安葬了69位逝者。
本文将要讨论的问题是,佛教思想如何影响到渤海双缘安养院发生的海葬实践。如果用最扼要的方式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加以概括,海葬的环保意义与海葬的文化意义在这家安养院作为互动关系而存在。换言之,社会化的环保意识和佛化的环保思想在渤海双缘安养院相互渗透,频繁举办的海葬仪式,将自然主义的环保意识与超自然主义的环保思想合为一体。
纵观世界,各大宗教对海葬的态度基本上是不得已而为之。这是因为,陆地葬可留给他者和后人缅怀逝者的实物和空间,至尊圣迹尤其需要墓地、坟墓、墓碑、纪念碑保护。
在佛教传统中,火葬、土葬、天葬以及林葬可以说是佛教丧葬文化的主流。①[日]山田明尔:《印度早期的佛教与丧葬》,《东南文化》1992年专集1;李玉华:《佛教对中国殡葬文化的影响》,《社会福利》2001年第3期。佛陀释迦牟尼死后火葬,舍利建塔供奉。在唐代僧尼的葬制中,火葬、林葬以及土葬较常见。六祖慧能圆寂之后,坐缸塑为肉身菩萨,不同于佛教对身体的抛弃,效仿者不多见,可谓支流。《续高僧传》卷十七《玄景传》记载:高僧玄景大业二年卒,“自生常立愿,沉骸水中,及其没后遵用前旨,葬于紫陌河深滢之中”。②冉万里:《略论唐代僧尼的葬制》,《乾陵文化研究》2005年刊。皈依佛门的民国女子吕碧城更进一步,“死后火化,将骨灰和入面丸,喂鱼喂虾,与之结缘”。③于继增:《中国最后的女词人吕碧城》,《文史精华》2008年第9期。严格而言,这两例水葬之举纯属个人化行为。
而如今,海葬的集体化行为在中国不断发生并有佛化趋势。据了解,在舟山、沧州、唐山、大连、烟台、潍坊、上海、青岛、宁波、秦皇岛、南通、温州、湛江、北海、广州、珠海、深圳、东莞、天津、连云港、厦门等沿海城市,都有承揽海葬业务的机构。接受海葬者多为信佛之人的特征,可见于海葬业务机构的官方网站。这些网站一般都配有莲花绘图和法轮照片,以绿度母心咒和大悲咒为主的佛经音乐也上传到网络。作为居士的佛学泰斗赵朴初先生2000年去世,一年之后骨灰入海,以此证明了他的生前所言:“我们都是一滴水,只要尽力而为,滴水可奔入大海,永不干涸。唯有身归大海,滴水方得功德圆满。”④叶小文:《赵朴初先生的“无尽意”》,《北京文摘》2017年2月24日。
全国海葬文化交流会于2018年在普陀山挂牌成立,海葬与佛教的牵绊自不待言。至少在渤海双缘安养院,海葬无疑已是一种目的非常明确的集体行为。当询问立遗嘱选择海葬者为何要海葬时,安养院老人的第一反应是,“放下对身体的执念,利于往生成佛”。如此众口一词,说明入海安葬已经在安养院老人之中被普遍接受或理解。
海葬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国家鼓励海葬的政策。正如上文所述,海葬需要出海撒骨灰之费用,在各地由政府买单,但节省丧葬费用的考虑,绝非人们接受海葬的决定性因素。在渤海双缘安养院,海葬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形成,在于入住者有关往生的信念和对往生的追求。在俗世,人们讳言死亡,安养院老人对死亡的态度则是淡定从容,甚至兴奋。这是因为佛门中人称死亡为往生,将往生视为众生脱离苦海的机会。这意味着往生通道将众生从一个阶段转化到另外一个阶段,从一个环境转换到另一个环境,直至更光明的世界。基于轮回转世概念的往生信念,在渤海双缘安养院和其他佛教安养院属于一个集体性的信念,在入住者的生命临终期,是一个能够帮助临终者相对安详接受死亡的主要因素。⑤张有才:《往生与临终关怀——佛教净土宗的生命伦理观》,《五台山研究》2006年第3期;方静文,齐腾飞:《老年临终关怀:来自佛教安养院的启示》,《思想战线》2018年第3期。
按照季羡林先生的说法,佛陀的最根本教义是建立在悲观主义基础之上的,包括十二因缘、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的内核是苦,苦的根源是无明。四圣谛指的是苦、集、灭、道,也以苦为中心。八正道指的是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脱离苦海的方法。总之,佛陀认为,生老病死,众生皆苦,一切皆苦。同时,佛陀相信业报,相信轮回。欲脱离苦海,就需要认识苦的根源在于无明,从而铲除之。⑥季羡林:《佛教十六讲》,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年,第13页。
入住到渤海安养院的老年人们认为,若要生命轮回,在往生的道路就一定要念好佛经,广行善事,恪守佛法,所以每日念经是院内生活最重要的一部分。
2018年7月8日,安养院喇叭通知“安和楼107房间的老人往生净土,发心助念的老人来安心楼临终关怀部报名”。安养院老人听到后如同俗世过年一样兴高采烈,有的一路小跑奔向安心楼报名,有的拄着拐杖一瘸一拐地扭动到那里。一时间,临终关怀部里面门庭若市。当问及报名海葬为何如此踊跃,耄耋之年的王老居士说道:“‘祝福老人长寿’虽在世俗通行,但在佛家并不适用,如果你为我好,还是祝我早日往生。”这一说法变通了上文提到的老人集体语:“放下对身体的执念,利于往生成佛”,但意思仍然是在说,海葬是一条往生途径。
安养院的老年人对往生的理解充满着佛教二元对立思想,即躯壳可亡,灵魂不灭,死亡如同乌龟脱壳,如同蛇蜕皮,如同凡人去掉手铐脚镣,没有身体的障碍,只用精神的作用就可转到另外一个世界。如此而言,身体对佛教徒而言,意味着障碍,意味着桎梏,意味着枷锁,并不值得留念。否则,留恋身体,则意味着陷入有碍往生极乐的“贪、嗔、痴”三垢。
但是有关往生的理念只能解释佛家对身体的舍弃,却不能解释老年居士为何选择海葬。安养院开展海葬活动起之于一次偶发事件。一位老人的家属于2017年按照先人遗愿,打算去青岛实施海葬。由于安养院本身靠近渤海湾,诸位负责人合计不如主动开发海葬业务,最终通过联系大巴车公司和港口海船管理机构,确定了安养的海葬路线和地点。借着这次机缘,渤海双缘安养院的海葬业务逐步开展起来。纵观中国大陆海葬业务的分布也可以发现,靠近大海和有出海的条件的地区,属于海葬发生频率最高的地方。自然环境对海藏之影响,可见一斑。
2018年9月7日,渤海双缘安养院又一次举办海葬仪式,共分两大步骤。第一是把骨灰制作“光明丸”,第二是把用骨灰做好的“光明丸”撒入大海。当一对姐妹带着自己母亲的骨灰来到临终关怀部之后,义工用电动粉碎机将骨灰碾成更细的粉末,将骨灰和香油用面粉揉搓制作为小面丸。期间,围观者有说有笑,诉说着老人的往生瑞相和阿弥陀佛的福报。老人的二女婿在石家庄做茶叶生意,笃信佛家,特别健谈。他说道:“有些事特别灵验,我妈预测到自己什么时间往生,打电话让我们到那时候到德州去接她海葬。老太太其实早就想选择海葬,听说渤海双缘这边有海葬,特别兴奋。十年前,老太太在四川出家,之后特别虔诚,选择海葬是因为佛家讲失去越多得到越多,海葬把自己全部失去,如此才能早日成佛。”田野材料。下同。
第二天一早,负责海葬的和尚、报名以后参加海葬的居士、逝者的家属等一行,乘坐大巴车前往黄骅港。参加海葬被认为是积累福报,故每次海葬,参加者相当踊跃,50个座位的大巴车座无虚席。此次也不例外。到达黄骅港,租船出海,行约半小时,至深水处停船,安养院僧人开始主持仪式,宣读两位居士业已往生极乐,同时宣讲了海葬的意义。逝者的家属将“光明丸”和鲜花撒入海中,之后将准备好的活鱼、皮虾、贝类投入海中放生,僧人和居士高诵“南无阿弥陀佛”。主持僧人宣布海葬圆满完成时,也预祝了在场居士早日往生。
订立海葬遗嘱的老人对选择海葬的解释倾向于精神的归宿,仿佛与环境保护无关,但其实不然。环境保护之于海葬始终是作为一条暗线存在,不深究其里,往往会被忽略。例如,上文提到的老太太生前做过超市生意,使用过大量污染环境的塑料袋。老太太皈依佛门之后,深深为此感到羞愧,之所以选择海葬,是希望尽己一切所能为环境保护做点贡献。
湖州赵女士的环保心愿,在这家佛教安养院绝非小众理想。来自山东的张大爷在接受访谈时形象地说:“咱们中国人讲五服,出了五服也就没人给上坟了,而现在情况更严重,出了三服,基本上就断了,与其等着孤零零的小山包慢慢填平,还不如海葬,早点省下土地。”
作为安养院负责人之一的佛宣女士,也表示自己以后要海葬。但她给出的解释则是:“一者身体为皮囊,身心分离之后,应该放下执念。二者喂鱼喂虾,与之结缘,成佛之后,度化它们。三者教育女儿,以后吃鱼吃虾,即是吃妈妈,放弃食荤,减少造业。”
如果论及差异,以上看法涉及舍身布施的考虑、对自己造成环境污染的耻辱感和补救心态、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愿望、对土地被过度使用的担心以及同自然造物结缘的素食主义思想。但若论及如此心愿的精髓,那就是非常朴素的佛教心灵环保思想。
若讨论中国佛教心灵环保说,首先有必要说明的一点是,佛教学说包括丰富的生态理念。①吴言生:《深层生态学与佛教生态观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中国宗教》2006年第6期。如果说缘起论是佛教生态理念的哲学基础,那么整体论和无我论则是佛教生态理念的基本特征。作为佛教独特的世界观,缘起论是佛教有别于其他宗教哲学的特征。“缘起”一词的含义是指,现象的存在由种种条件和合而成, 不是孤立的存在。依据缘起论的整体论,是说整个世界处于变化莫测的关系网络之中,属于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每一单位都是相互依赖的因子,所以人与自然的关系如同一束束芦苇一样相互依存。正是在整体论基础上,佛教发展出大慈大悲、天下一体的菩萨情怀。同样基于缘起论, 佛教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没有不变的本质, 只是相对的存在,佛教称此为“空”,由此衍生出来相对于人类中心主义的“无我论”,属于一个防止将人的重要性视为万物之轴的偏激。②魏德东:《佛教的生态观》,《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若简约而言,佛教生态理念的主要内容包括:万物同体共生的自然观、众生平等的人生价值观以及不杀生的生命观。
也许更应该指出的是,有关心灵环保的思考依托于人间佛教思想传统。回顾历史,人间佛教思想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曾在20世纪20~30年代作为一部分佛教人士推动佛教改革的一面旗帜,而且牵扯到一场普度之争。③何建明:《人间佛教的百年回顾与反思》,《世界宗教研究》2006年第4期。众所周知,在民间信仰中,普度仪式的极点是超度亡灵,帮助逝者摆脱苦难、功德圆满、到达彼岸、上至天界。为了亡故的亲人,人们会请道士或法师念经,协助逝者顺利往生。在头七、二七,三七,还要请道士或法师念经,百日或周年也会如法炮制。由于中国人还认为,无后代供奉的亡灵最悲惨,于是每年农历七月中元盂兰盆会要举行普度仪式,目的是超度十方孤魂,让游荡的魂灵得到妥善安排后就不会作祟,其他人也就可得安宁。④陈 洪:《盂兰盆会起源及有关问题新探》,《佛学研究》1999年年度刊。民国之后,普度观念和相关宗教实践遭到了知识界的严厉批评。不相信鬼魂世界的现代知识分子认为,普度思想代表着虚无缥缈的宇宙观。
在一片批判声中,一部分佛教界人士开始提倡改革,提出要把用于普度的钱财变为普济之用,同时要把佛教对出世的偏爱变为普遍救济生者的入世方向。佛教高僧太虚法师干脆提出要将“死人的佛教”变为“人生佛教”。太虚法师特别强调:“人生佛教以求人类生存发达,以大悲大智普为群众,以圆渐之大乘法为中心。”⑤印 顺:《太虚法师年谱》,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第102页。换言之,佛教需要改革,需要把完善人格、发达人生、利生济世作为佛教的主要目标。太虚法师创办的《海潮音》,于1934年特发“人间佛教”专号刊文18篇。与此同时,“人道佛教”和“人间佛学”等说法被其他人相继使用,虽用词各异,但概念相近。一时间,人间佛教之说成为中国佛教界的一股新思潮,赢得不少佛教徒和社会人士的欣赏。⑥洪修平:《太虚与近代佛教的革新运动及人间佛教的提倡》,《佛学研究》1994年年度刊。卢沟桥事件之后,人间佛教思想展现出成佛救世精神的优势,一大批佛教界人士以救国救民的急迫性,论述佛教徒反抗日本侵略者的重任。中国佛教会会长圆瑛法师赶赴大南亚华人社区,筹集救国救民款项。常惺法师主持佛教会工作并在《海潮音》发表“中国佛教徒护国和平会之意义”文章,支持佛教徒的护国救民行动。⑦常 惺:《中国佛教徒护国和平之意义》,《佛海灯》1937年第2卷第7期。此后,常惺法师为积极支持抗日,创办僧侣救护队、佛教医院、佛教僧侣掩埋队等组织。⑧韩朝忠:《近代华严宗发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5年,第102~103页。
中国大陆自改革开放之后,人间佛教思想得以延续和发展。赵朴初居士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报告中别提到:“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①赵朴初:《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法音》1983年第6期。他还在《法音》发表佛教知识问答文章,说明人间佛教是为了“净化人间,建设人间净土”。②赵朴初:《佛教常识答问》,《法音》1981年第3期。针对贯彻人间佛教思想的急迫性,上海居士林林长郑颂英先生于2000年提出,“当今佛教三大事”:第一是整肃僧团道德风尚,防止金钱腐蚀;第二是大力制作经书音像材料,建立佛学图书馆,顺应时代潮流,关注新兴事物,普及佛教知识;第三是修建安养院,为退休后的四众弟子养老修净,临终助念,送往极乐净土。③郑颂英:《当前佛教三大事》,《佛教文化》2001年第2期。
作为人间佛教思想延续和发展的表现之一,心灵环保说于20世纪80~90年成型,星云法师和圣严法师的相关阐述可以说是最透彻的。④缪方明:《注重“心灵环保”的当代人间佛教——圣严法师人间佛教思想之探析》,《宗教学研究》2006年第1期;缪方明,于 姝:《台湾人间佛教发展考察》,《宗教学研究》2009年第3期。针对生态危机和环境污染的事实,佛教环保主义的先行者更为关注心灵的污染,所以更为强调心灵的净化以及对万物的慈悲之怀。星云法师曾举例说,无论植物、动物,还是人,虽种属不同,但却是共同依赖地球而生存,是众缘和合的生命体,如此的生命体以慈悲和融合作为生存条件。应该指出的是,星云法师所讲的万物同体共生之说,源于佛教的缘起论,万法缘生,故而同体。缘起而生,缘散而灭,没有固定的本质,不能单独存在,彼此共生共存。⑤薛江谋:《星云人间佛教的环保思想探析》,《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圣严法师则将心灵环保思想系统类别化而论,认为心灵环保理念统领礼仪环保、生活环保以及自然环保行动。⑥谷永诚:《弘扬汉传佛教环保主义》,《圣严研究》2012年第3辑; 缪方明:《注重心灵环保的当代人间佛教》,《宗教学研究》2006年第1期; 刘东山:《试探佛教的“心灵环保”思想》,《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萧贞贞:《从佛教谈现代的环保》,《浙江学刊》2011年第3期。礼仪环保自然包括丧葬方式。土葬和火葬要求入土为安,若大办丧事,则豪车遍地、花圈林立、礼炮齐鸣,墓地竞相奢华。相对而言,生态葬简约得多。
自千禧年之后,中国佛教界对环境保护的关切超过以往任何时期。一方面,这是由于生态环境,被如城市空气污染和农村水源污染现象,恶化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另一方面,诞生于20世纪20~30年代的人间佛教思想在中国大陆得以弘扬,同时在港澳台和东亚国家影响甚广,还增添了不少新概念,包括使用传统佛教思想阐述包括生态危机在内的新问题。
就我们了解,生活在渤海双缘安养院的老人们并不清楚当代佛教界大师们有关心灵环保的精致阐述,但这些老年人自身的言行,无形之中推动了佛教环保理念的民间实践。尽管渤海双缘安养院老年人的环保意识与当代佛教大师所言的心灵环保之说在表达方式层面存有差异,但都暗合着万物同体共生的思想。发生在渤海双缘安养院的海葬,揭示出一种特有的环境主义价值取向。就其深层结构而言,这种价值取向是对唯我中心价值观和物欲文化价值观之抵制。在此讲述佛化环保意识,并非是要鼓励人们皈依佛教,而是要借鉴他者的智慧,寻觅更具普适性的价值观。佛教自东传以来,深深嵌合在中华文化之中,人们即便不信仰佛教,也会不自觉地接受某些佛教理念。这种内化的思想潜移默化,旷日持久。在这个意义上,佛教所说的同体共生作为一种理念,其本身有很强的适用性。
渤海双缘安养院老人有关海葬意义的陈述虽然朴素简单,但却大致勾画出了维系佛教环保思想的范式。所谓范式是指,用以检验人类社会现象的观念及假设,可用来提供一种世界观。长期以来,人类自许为万物的主宰,人类中心主义范式逐步形成。尤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向自然索取的能力成倍增长,对自然环境的伤害极大。在生活方式方面,消费社会的物欲时代之来临,伴随着影响人类安危的生态反弹,但应对措施还是科技手段,而不是对镶嵌于物欲时代之中的价值观之反思。①梁 容:《人间佛教的全球化与地域化之论述》,《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年,北京,第294~310页。渤海双缘安养院老人对海葬意义的阐述,虽然并不深奥,但完全符合佛教的伦理观和世界观。在佛教看来,人类无限制的欲求是各种灾难的源泉,生态灾难也是如此。过度的欲望来自众人心中的贪嗔痴,同时很多人还不懂得珍惜福报。福报既是所造业的果,又是未来报的因。如果不知珍惜福报,任意挥霍,极尽享受,资源必然匮乏,人们也就遭到相应的果报,即福报的耗尽。所以佛教最为人知的因果报应思想,是一种抵制人类中心主义范式的反范式。②参见曾 蔚《和谐生态,从心开始》,硕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9年。
在渤海双缘安养院,戒杀护生、食素生活、禅修体验以及简约生活方式,自不必言说,属于入住者严格遵守的范畴,而且心灵环保超越日常生活,有近70份骨灰得以海葬,积累了上百份海葬协议书。但我们必须指出,入住安养院的老人在往生道路的尽头并非全都会接受海葬。如果老年人仅仅口头表示同意或签订了海葬协议书,其后代仍然不敢贸然将老人海葬,除非有老人的亲笔遗嘱,否则回到家乡有可能被其他亲属或邻里指责为不孝。另外,尽管高温中焚烧后产生的骨灰属于无机物碳酸钙,病菌在骨灰中根本无法存活,而且渤海双缘安养院实施海葬地点的水动力充足,不会引起回流,因而海水不会将投放在海中的骨灰冲回到海岸边,但附近部分居民对海葬之举颇有微词,生怕海葬地点的鱼虾被污染。由此可见,丧葬改革之艰难。
在其他生态葬中,入土为安的观念还可以找到依托,海葬则不然。在其他地方,尤其是沿海大城市,海葬纪念碑的存在已有一段时间,为海葬竖立的纪念碑是集体性建筑物,上面刻有历年骨灰撒海者的姓名,家属可以自选时间祭奠。例如,上海的海葬纪念碑位于奉贤滨海古园园区最靠近大海的一块地方,很多人的名字刻在碑上。
渤海双缘安养院现还没有建立海葬纪念碑。所以,有的家属将刻有逝者姓名的灵牌送到佛教寺院骨灰堂留作祭奠之用,有的家属把逝者生前心爱的生活用品留下作为念物,还有家属捡取火化残留的舍利子送到寺院里供奉,更有一些人到祭日去渤海边撒花瓣或放生鱼虾。为此,渤海双缘安养院在清明节前,会通知逝者的家属到安养院的佛堂念经祈福,将安养院本身作为缅怀亲人的一个纪念场所。由此可见,悼念逝者的精神需要有悼亡的物质载体,海葬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