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叠,郑小燕
(东莞市第五人民医院,广东东莞 523900)
20%甘露醇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脱水剂,是神经外科降低颅内压、利尿的常用药,且具有降压快、安全性高的特点,但药液浓度过高,易导致液体外渗而引发静脉炎,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延长病情康复时间,还可能引发医疗纠纷[1]。针对甘露醇外渗致静脉炎临床上常采用赛肤润联合硫酸镁来改善松弛血管平滑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解除血管痉挛及局部炎症,进而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有研究表明,在治疗期间配合针对性护理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2]。为此本研究选取我院50例甘露醇外渗致静脉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针对性护理在赛肤润联合硫酸镁治疗甘露醇外渗致静脉炎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6月-12月我院50例甘露醇外渗致静脉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外周静脉给药治疗,自愿参与本次研究,且排除相关药物过敏史、既往静脉炎病史、治疗依从性差及临床资料不全者。其中男31例,女19例;年龄36岁-79岁,平均年龄(61.53±3.58)岁;疾病类型:蛛网膜下腔出血10例,脑出血15例,重型脑损伤25例;静脉炎分级:I级15例,II级23例,III级1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25例,两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出现静脉炎0.5 h以内根据静脉炎面积给予赛肤润液体敷料喷涂于患处皮肤,并轻轻按摩至药液吸收,给予抬高肢端,同时采用50%硫酸镁纱布进行湿敷治疗,并在湿纱布外采用保鲜膜包裹,20 min/次,2次/d-3次/d。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行针对性护理,具体为:(1)保护血管:尽可能选择粗直、弹性好的血管进行穿刺,避开近关节、受伤静脉,计划性地保护及利用输液静脉。对于出现炎症、感染的血管应待其炎症消失、弹性恢复后再穿刺。穿刺前对选择好的静脉先进行严格消毒,拔针后顺着血管方向按压针眼,保证穿刺部位干净清洁,再次穿刺时应尽可能避免同一血管反复穿刺,尽量使用留置针[3]。(2)控制微粒输入:静脉输液液体中微粒及异物的摄入量与静脉炎有直接关系,因此在静脉输液时,加药过程中应采用75%乙醇对安瓿进行消毒后用手掰开,尽可能减少针头的使用次数,再抽药时将针头直接插入安瓿,尽可能减少微粒输入。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及疼痛、肿胀消失时间。
1.3 疗效评价标准[4]显效:治疗12 h以内症状基本消失,皮肤出现皱纹;有效:治疗24 h以内症状明显缓解,皮肤出现皱纹;无效:治疗48 h以上症状均无明显改善。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t检验及χ2检验,P<0.05为存在统计学差异。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显效14例,有效10例,无效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对照组:显效11例,有效9例,无效5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0.00%,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2.2 两组症状消退时间比较 研究组肿胀消退时间(15.68±6.53)h,疼痛消退时间(1.63±0.35)d,对照组肿胀消退时间(22.11±5.68)h,疼痛消退时间(2.85±0.46)d,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静脉炎是静脉输液治疗中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其发病机制主要为感染、物理化学因素刺激血管,造成血管内皮损伤,使血液中炎性因子水平升高、血管通透性增大而引发局部肿胀、疼痛等一系列症候群,若未进行及时治疗,则可能形成血栓,甚至导致局部组织坏死。针对性护理是在生理-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下衍生出来的一种护理模式,主要是根据患者的疾病特点而制定的一系列干预措施,通过保护血管、控制微粒输入来减轻血管刺激症状及血管损伤,促进病情康复[4]。本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疼痛及肿胀消退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综上所述,针对性护理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在甘露醇外渗所致静脉炎的治疗护理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