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过民族”从“千年直过”迈向“百年跨越”

2019-02-20 00:48
社会主义论坛 2019年9期
关键词:民族群众发展

李永松 云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农村处副处长、研究员

孙 燕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云南“直过民族”是指从原始社会末期或奴隶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人口较少民族。回顾“直过民族”实现“千年直过”的成功经验,立足当前发展实际,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坚决打赢“直过民族”聚居区脱贫攻坚战,必将使“直过民族”群众与全国人民一道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必将走出一条独具云南特色的“直过民族”发展道路。

采取切实可行的“千年直过”政策措施

在推进云南人口较少民族“直过”过程中,党中央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坚持“团结、生产、进步”的工作方针,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制定政治、经济、社会、干部等方面的特殊政策,采取“直接过渡”方式,使“直过民族”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成为社会主义大家庭的一员,成功实现“千年直过”。

特殊政治政策。本着加强民族团结的宗旨,安排“头人”担任行政机关领导职务,按同等职务的国家工作人员发给工资,并对其家属给予固定的生活补助,使其逐步放弃剥削。对一般民族上层,积极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逐步使其转变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向云南民族“直过区”派驻民族工作队,组织群众发展生产,消除民族隔阂,疏通民族关系。开展互助合作运动,转化土地为集体所有,树立多劳多得的思想,实现向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跨越。

特殊经济政策。为尽快帮助各族人民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国家专设直接过渡经费对云南“直过民族”的生产、生活无偿补助和全力扶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无偿提供农具、籽种、粮食、食盐、衣物等物资援助;酌情减免营业税、屠宰税和农业税;对供应“直过民族”的部分商品实行价格补贴,对食盐、棉布等日常生活品实行最高限价,对“直过民族”生产的一些农副新产品实行最低保护价;组织信贷合作,在开展互助合作中,对农业生产基金无力负担者,由国家扶持或贷款解决。

特殊社会政策。制定《中共云南省委边疆工作委员会关于边疆农业生产合作化、农业生产及少数民族扫盲规划》,积极传播先进农业技术,设立民族教育专项补助经费,鼓励群众接受国民教育,免除民族中小学学生各项费用,推进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发展中小学教育,对初、高中学生提供助学金,对大中专学生采取保送培养的方法,举办各种培训班及试办工读学校等方式,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文化事业。实行免费医疗,拨出治病专款,送去大批药品和医疗设备。专门选派医务人员,为群众巡回治病。

特殊干部政策。注意吸收人口较少民族积极分子参加工作,改变这些民族干部奇缺的状况。制定《中共云南省委边疆工作委员会关于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规划意见》,明确提出“直过区”干部配备要求:至1957年,在县级领导干部中必须有1至2名劳动人民出身的民族干部,区级亦应有民族干部2至3人担任领导骨干。重视选送各族群众到各级学校培养,培养了一批决心跟党走、忠诚贯彻和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的各民族优秀干部及人才。

通过实施特殊政策,“直过区”的生产关系从原始社会末期或奴隶社会一步跨进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教育、卫生等事业得到极大发展,在“直过民族”群众中树立了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良好形象。

“直过民族”实现“千年直过”的成功经验

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党的民族政策与云南的实际相结合,领导“直过民族”实现“千年直过”的实践,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坚持党的领导。在“直过”之前,各人口较少民族群众遭受着剥削和压迫,对外面的世界了解甚少。党中央从“直过区”特殊实际出发,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一方面在政治、经济及科教文卫等方面给予这个特殊群体以特殊帮扶;另一方面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在“直过区”服务中,继承党的优良传统,以实际行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实在在地为各族群众谋利益。经过长期细致的工作,云南“直过民族”群众实现了对党从一无所知到坚定跟党走的飞跃。

坚持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关于东方社会跨越式发展理论认为,东方一些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可以自觉地改造社会,通过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各民族政治、经济、社会诸方面的发展可能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但是马克思主义从理论上论述了落后民族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跟上时代发展步伐的可能性。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现了中国历史性飞跃,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领导“直过民族”实现质的飞跃,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坚持分类推进。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云南分地区采取了多种改革方式,分类推进“直过民族”进入社会主义。在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或虽然已经进入阶级社会,但阶级分化不明显、土地占有不集中、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景颇族、傈僳族等少数民族地区,采取“直接过渡”方式。在保留着土司制度或处于封建领主制的傣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地区,在处于奴隶社会的云南宁蒗小凉山的彝族群众生活地区,采取“自上而下和平协商解决土地问题的改革方法”。在与边疆相邻的少数民族地区,采取比较温和的缓冲区土地改革方式。在内地少数民族居住的高寒山区,采取稍宽于汉族地区政策的土地改革方式。在内地少数民族居住的坝区,对已经进入封建地主经济的彝族、白族等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与汉族大体相同形式的土地改革方式。

坚持久久为功。实践证明,特殊的长期帮扶政策,是“直过区”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20世纪50年代,党中央通过特殊的直接过渡政策,帮助“直过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改革开放以后,为使“直过区”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党中央和云南省各级政府均进行了大量投入,进行了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工作。通过安居温饱村建设、小额信贷扶贫、易地扶贫开发等措施推进扶贫开发,对贫困程度较深的区域采取特殊政策措施进行综合扶贫开发,比如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整州推进”、宁蒗彝族自治县“整县推进”和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景洪市基诺山乡等“整乡推进”。

坚持发展引领。云南“直过民族”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时,经济社会发展非常滞后。党中央实施“直接过渡”等民主改革,采取特殊的帮扶措施,很好地解决了“直过民族”的发展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直过区”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各民族在享受发展带来的实惠中其乐融融,实现了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的安定局面。

长效化推进“直过民族”实现“百年跨越”

推动“直过民族”发展是一项长期工程,要坚持“千年直过”成功经验,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信念,完善长效机制,坚持制度化推进,到“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时,使“直过民族”实现“百年跨越”。

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

推进“百年跨越”,必须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必须树立长期发展理念,着力推动“直过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大力支持集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于一体的“直过民族”聚居区加快发展。

坚持制度化推进长足发展。总结“千年直过”经验,制度化推动“直过民族”聚居区持续发展。一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完善民族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经济、政治、社会、干部等“直过民族”的特殊政策,将“直过民族”聚居区的发展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着力解决好产业、就业、教育、医疗、人才等突出问题。二是坚持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总钥匙的论断,坚决打好云南“直过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说:“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解决“直过民族”所有问题的关键更需要发展。要把“直过民族”聚居区发展融入云南省发展大局中,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治本之策,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按照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打造世界一流“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的决策部署,因地制宜选准选好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品牌经济。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通过多种途径,多举措扩宽农民增收渠道。把政府推动发展同引导“直过民族”群众参与发展统一起来,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实施好《云南省全面打赢“直过民族”脱贫攻坚行动计划(2016—2020年)》,到2020年,稳定实现“直过民族”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让“直过民族”实现“小康跨越”。三是制定“百年跨越”中长期战略规划。围绕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按照时代新要求,顺应“直过民族”人民新期待,提出新的思路、新的战略、新的举措,更好地激励和带领“直过民族”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使“直过民族”实现“百年跨越”,让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坚持“直过民族”群众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直过民族”群众在推进“直过民族”聚居区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努力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直过民族”群众的自觉行动。坚持扶贫先扶智,不断提高“直过民族”群众的素质和能力,提高就业创业能力,激发内生动力,引导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脱贫致富。确保贫困人口子女都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鼓励开展职业教育,切断贫困代际相传的根源。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党在领导“直过民族”实现“千年直过”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在实现“百年跨越”中,要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坚持各级书记抓“百年跨越”,鼓励各级干部增强政治担当和责任担当。创新基层组织建设体制机制,加强“直过民族”聚居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夯实基层工作基础。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提升基层党员干部素质,提高为“直过民族”群众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猜你喜欢
民族群众发展
我们的民族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多让群众咧嘴笑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多元民族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