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杰,刘建成,朱慧云
(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江苏 南京 210044;2.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管理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4)
海南岛地处热带北缘,属热带季风气候,这里长夏无冬,温度适宜,降雨充沛,植被繁盛,有丰富的动植物、水产、药材资源。吸引了全国各地居民前往海南旅游,甚至定居。但是,海南也是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影响的主要省份。海南的灾情主要取决于热带气旋影响的程度[1]。在很多时候,气象灾害的损失在所难免,但是,通过掌握其发生、发展规律,将减少灾害损失。同时,有利于繁荣、发展当地经济。
海南岛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TC造成的灾害影响程度,几百年前,人们就开始尝试总结台风(热带气旋)的相关特征[2]。随着气候变化、预报技术、防灾救灾理念的变化,从不同角度研究热带气旋影响,救灾方法等文献日益增多[3-4]。TC统计特征的研究也更加丰富,但研究人员不得不面对“灾害损失定量化描述”困难这一问题。2000年左右出版的各省《中国气象灾害大典》和2004年开始出版的《中国气象灾害年鉴》虽然清楚的描述了TC灾害过程,但是,不同TC影响要素的选取差异较大[5]。这使得研究人员分析历年TC灾害风险时,增加了主观要素选择带来的误差[6-7]。防汛指挥部或者救灾人员对此类研究结论并不完全认同,他们认为定性描述或许更能够直观反映灾害的真实情况[8]。
定性描述不可规避的缺陷是只适合小样本分析。有详细观测资料的TC数据已经积累了几十年,选择定量分析方法更能够了解台风对海南的影响情况,以及影响海南TC的时空特征。但是如果将有影响TC界定为登陆TC[9],与真实灾害情况不符合。所以,本文使用TC潜在影响力指数方法(Tropical Cyclone Potential Impact,TCPI)[10],确定对海南岛有影响的TC。然后研究这些TC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论有利于分析气候变化对热带气旋的影响[11],同时也便于构建更具针对性的起源潜能指数(The genesis potential index,GPI)[12],同时,也可用于TC风险评估。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自于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提供的“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13],选取1971-2010年间,40年的TC数据。这期间的数据由于有卫星资料的支持,TC位置、强度数据更加准确。研究的参考价值更大。且40年的统计规律具有一般的统计意义。1971-2010年间西北太平洋共生成1 242个热带气旋,其中对海南有影响的TC共280个。这280个热带气旋的确定方法使用的是TCPI方法。
TCPI方法的优点在于:①部分解决了承灾体变化迅速的问题。在1960年代,我国是农业社会,损失主要为林木、农作物、民房、人员伤亡等。例如,1963年,6311号台风登陆文昌,海南省房屋倒塌7万多间,损坏8万多间,14万人受到灾害影响,39人死亡。当时,海南约335万人,然而,2016年,海南常住人口约902万人,年接待过夜人数达3 475万人,承灾体变化非常迅速。②部分解决了致灾因子的确定问题。海南岛是承灾体,TC是致灾因子。如果借鉴前人的做法,将距离海南岛海岸线5个经纬度以内的TC确定为有影响TC,可能增加误差。因为大多数中国南海生成的TC,在靠近海南岛海岸时,可能达不到台风或超强台风的级别,灾害影响范围可能达不到5个经纬度。将有灾情的TC作为有影响TC[14],会忽略社会经济变化。直接将登陆热带气旋作为有影响TC[9],会忽略没有登陆热带气旋的影响。为了统计1971-2010年间对海南有影响TC的特征,这里选择TCPI方法进行研究。
TCPI方法的基本原理是测算某一具体位置(点)可能受到热带气旋的影响程度,然后累积众多点的影响值测算TC影响力,或者某一地区的影响程度,某一年的影响程度。首先,将某一区域按照经纬度划分成若干个点,点间的距离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行设定。某一点受到热带气旋的影响程度主要与两个因素有关:该点距离TC中心的距离和TC的强度。该指数已被证明与灾害损失有关[15],可以作为热带气旋灾害客观影响标尺,用于比较不同年份热带气旋的影响力差异。
单个TC过程的TCPI指数定义公式[10]为:
(1)
式中:i=1,…,N,表示该次TC过程对某地区影响的次数(以每6 h作一次统计),j=1,…,M,表示TC的影响区域,在不同区域,TC的影响强度存在差别,以系数a为权重; 为该次平均的TC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b表示某地区受TC影响的面积权重,若该地区完全在某TC影响区域内,则b为1,若部分在,则依影响范围,b取值在0~1,若不在,则b取值为0。根据前人的做法,这里将海南岛每隔0.1°建立一个标记点,共291个点,一次TC过程的影响程度用其对标记点影响力的累加值表示,具体计算方法参见文献[10]。每个点将每次TC过程的影响力进行累加,即为1971-2010年间TC的影响力(图1)。
海南岛的东海岸受热带气旋影响更加严重,所以,TCPI值也较高,西海岸受影响较小,TCPI值也较低。
图1 海南岛TC潜在影响力
1971-2010年间,影响海南岛的热带气旋均生成于24.5°N已南区域(图2)。大部分生成于洋面,少部分生成于路面。165°E以东生成的TC对海南岛基本没有影响。中国南海10°N以北生成的热带气旋对海南岛影响较大,以南生成的热带气旋对海南岛基本没有影响,大部分有影响TC生成于15°N附近或偏北。西北太平洋生成的有影响TC位置更加偏南,大部分位于15°N以南,最南达到3.5°(表1)。
图2 影响海南TC生成源地分布特征
中国南海虽然生成了很多有影响TC,但高影响TC(TCPI排名前20%)占比不高。120°E以西区域共生成有影响TC 116个,其中高影响TC 17个,占比低于平均值。西北太平洋生成的高影响TC占比更大,呈现带状分布(图2)。
并不是所有热带气旋均会给海南岛造成灾害影响。殷洁等[6]在进行中国台风灾害综合风险区划时,搜集了1954-2008年间的灾情数据,共174次台风灾害,平均每年3次多。在这些灾害中,有些灾情较小,损失相当于一场暴雨灾害,有些较大,会影响到数百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表1 高影响TC和有影响TC的分布特征
图3 生成于不同月份有影响TC的数量和平均TCPI
图4 不同年代不同月份影响海南岛TC数量
海南岛地处我国南部,影响浙江、山东的一些热带气旋大多数时候不会影响海南岛。统计《中国气象灾害大典-海南卷》发现,1949-1993年,海南台风灾情记录共72条,其中49条记录中有因灾死亡人数记录(包括渔民)。所以,这里选择的高影响TC共56个,大体涵盖可能对海南造成较大灾害影响的TC,且高影响TC的累计TCPI占比达42%。高影响TC的经纬度全距小于有影响TC,说明高影响TC分布更加集中(见表1)。
气候变化对全球的影响极为复杂,冰期和间冰期的周期达到10万年左右,在间冰期中的冷期有时也达到几百年,例如,明末清初的小冰河时期[16]。所以,以人类几十年的详细气象资料信息,很难准确预测出未来气候变化对灾害的影响。气候的长周期变化与太阳活动水平相关[17]。气候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太阳活动[18]。2017年9月,太阳爆发有史以来最耀眼的耀斑,根据太阳活动周期相关理论,未来10年太阳活动水平将有可能降低。1971-2010年间是气候逐渐变暖的40年。未来10年气候有可能变冷,影响海南TC数量和影响程度将发生何种变化,下面将进行分析。
随着气候逐渐变暖,TC生成位置会北抬[19],2001-2010年间较1971-1980年间有影响TC减少了37个(表2),但平均TCPI并没有明显减少,高影响TC占比也没有发生显著变化。
表2 不同年代有影响TC生成数量与平均TCPI
影响海南的TC大部分生成于6-10月份(见图1),2、3月没有影响记录,其它月份均有不同数量的TC影响海南。平均而言,9月份TC的影响力更大,4月和8月次之。
不同年代有影响TC生成月份存在较大差异。1971-1980年间,有影响的TC生成于1、4-12月份。其中1月份生成的有影响TC在所研究的40年间是唯一的。其它年代的有影响TC数量均少于1970年代,且有向7-9月集中的趋势(图4)。这种集中的趋势对当前防灾、减灾是好事,但不利于长期的灾害风险防范。海南外来人口较多,且有较多人的居住年限较短。在这种情况下,台风灾害风险感知和应对能力可能不如当地居民。如果未来气候变冷,影响海南岛的TC数量增加,影响力增大,可能会造成更大的灾害损失。
台风是影响海南的重要灾害,在《中国气象灾害大典-海南卷》中,几乎每次台风灾害均伴有暴雨,1949-1993年间,由热带气旋引发的洪涝灾害共有11次。1988年以后,水产养殖损失记录开始增加,与此同时,输电线路、水利设施的损失也同步增加,房屋倒塌数量减少。热带气旋造成的损失与热带气旋的强度具有重要关系,也与社会防灾水平有重要关系。如果未来十年,太阳活动水平降低,气候变冷,影响海南岛的热带气旋将可能增加,分布的月份可能更广。海南应采取更多的创新措施,保障居民和游客的安全。本文通过分析影响海南岛的热带气旋发现:
(1)有影响热带气旋生成位置呈现带状分布,有影响TC生成于24.5°N以南的区域。高影响TC的分布更加集中。
(2)1971-2010年间,全球温度由低到高的过程,也是影响海南岛TC由多变少的过程。需要警惕2017年以后,全球可能变冷,影响海南的TC可能增加。
(3)1970年代,影响海南的TC生成月份更加分散,有1月份热带洗选影响海南的记录,未来需要采取措施,防范春节前后热带气旋的影响,减少台风灾害对海南可能造成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