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嘉蔚
甘孜州理塘县位于甘孜州西南部,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是康南交通枢纽,香格里拉旅游大环线核心区域。截至2015年,全县共有贫困村132个、贫困户5130户、贫困人口22851人,是全省45个深度贫困县之一,也是全省自然环境最差、条件最艰苦的县份之一。
自开展脱贫攻坚以来,理塘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农村经营管理站(以下简称农经站)以贯彻落实州、县脱贫攻坚战略为抓手,立足本职工作,从当地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入手,配合全县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健全土地(草地)流转保障机制、特色产业发展等工作的落地实施,有力助推了理塘县脱贫摘帽。
“颁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标志着农民土地承包合法权益有了保护依据,能激发农民流转土地的动力,有效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还能增加农民收入。”农经站站长郭伦说,2016年,理塘县启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农经站按照“准登记、赋真权、确实地、颁铁证”的工作要求,有序推进各项基础性工作。目前,农经站配合完成了18个农业乡(镇)144个行政村5671户的土地确权,健全了土地(草地)流转保障机制。
甲洼镇卡娘村的贫困户四郎翁姆一家,以前种青稞,一年一亩土地的纯收入还不到100元。如今,她把家里的土地流转出去,每亩土地年租金就有600元。在郭伦看来,土地确权在地籍上固化了农民的土地财产性权利,消除了农民长期流转承包地的担忧,增加了农户土地财产收益预期。
按照“一域两带八基地”的总体布局,理塘县决定立足当地资源条件,发挥区域优势,实现产业发展新跨越,而第一步就是要确立并发展以主导产业为主的区域经济。“这就要依照贫困村资源条件,从最简单、最直接、老百姓最熟悉的产业入手。”为此,郭伦和同事深入全县各乡镇,对各村种养殖情况进行摸底调查、信息收集、整理、动态分析,为全县发展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自理塘县确立了以“绿色果蔬和高原牦牛”为主导产业后,在完成土地流转的基础上,农经站配合全县打造了农业产业区“两带”。即以国道227线为主轴,打造了一条纵贯南北的特色农业产业带,建立黑青稞、乌洋芋、春油菜产业基地4万多亩;以国道318线为主线,打造了一条连接东西的草原畜牧业示范带。同时经过多方协作,农经站协助当地建立发展了13个现代集体牧场,5个养殖小区,3万亩优良牧草种植基地。还在大河边村探索建立了牧旅融合发展的零曲吉祥牧场,在奔戈和曲登乡分别建立了勒通绵羊选育保种和牦牛遗传资源保护基地。
“我们还在牧区大力推广划区轮牧、人工种草新技术,譬如,建立燕麦、披碱草、老芒麦优良牧草基地4万亩,这种以草减负的形式,能充分减轻天然草场生态系统压力,以草保畜,也能从根本上改善牲畜‘秋肥、冬瘦、春死亡’的老大难问题。”在郭伦看来,这种“特色明显、优势突出、效益显著”的产业基地,可以帮助一乡一业、区域协同发展实现得更好。
2017年,理塘县高起点、高标准完成了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园区规划占地面积30000亩,由8个主体构成,分别为玛吉阿米花园农庄、康藏阳光双创中心、圣地农庄、五粮液理塘上马岩香菇产业示范基地等,初步形成了“大园区、多业态”的发展态势。
在玛吉阿米花园农庄的大棚内,甲洼镇东珠村村民阿珍正在学习如何给小番茄秧“盘头”。51岁的阿珍在玛吉阿米农庄打工两年多,一天能赚90元。通过土地流转、集体经济分红,如今家里的年人均收入有6000多元。
“为了保证农户有稳定的耕地流转收益和企业的用地保障,我们整合各种资源,协助县上成立了理塘县康南农牧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郭伦说,农业投资公司从农户手中统一流转耕地(草地),再由公司转租给龙头企业,避免了企业从农户手中流转耕地因利益之争而产生的矛盾。“我们还抓住股权量化,从而完善利益链接机制。”2017年,农经站开始对霍曲吉祥牧场、藏青扎喇牦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实行了股权量化试点,对所涉村集体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进行清产核资,将非经营性资产移交集体牧场和专业合作社使用、管理和维护。经营性资产设集体股、个人股、贫困优先股,全部量化到户、到人,并颁发村集体经济股权证和合作社股权证。在郭伦看来,这种通过产权量化,确股到人,按股分红的方式,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牧民变股民”。
自脱贫攻坚开展以来,理塘县农村经营管理站已全面完成所有乡镇的清产核资工作,清查全县村集体资产总量达4亿多元。贫困户通过土地草地流转实现增收2000多万元,132个村集体经济实现经营累计收入1600万元,贫困户累计分红343.79万元,脱贫致富成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