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服务潍坊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专业建设研究

2019-02-19 15:23傅桂兴
山东纺织经济 2019年11期
关键词:潍坊技能智能

傅桂兴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山东 潍坊 261053)

“中国制造2025”为潍坊市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大发展机遇。面对国家智能制造的发展战略以及潍坊市的发展方向,高职院校应明确服务区域经济的重点领域,为智能制造业培养大批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工匠型”技术技能人才。专业建设应符合国家及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求,及时向社会提供适合时代特点的人力资源。本文通过分析潍坊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以及企业生产对人才的需求,研究高职院校适应潍坊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专业建设各要素,探索服务于潍坊经济的专业建设内容,有助于潍坊高职院校及其他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并更好地贡献于区域经济的发展。

1 潍坊地区对智能制造产业的人才需求

潍坊市的工业经济在机械装备、海洋化工和造纸化工等领域最具特色和实力,尤其是装备制造业有诸如潍柴动力、福田雷沃、豪迈集团等企业,在国内同行业中遥遥领先。在智能装备产业方面,数控机床、机器人、智能农业机械等环节已经有了初步发展。“十三五”时期,潍坊将把工业机器人、海工装备、农机装备、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等作为科技创新发展的核心领域,开发一批高端装备产品,培育一批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为“中国制造2025战略”在区域层面的实施探索发展路径。

目前,潍坊市急需智能制造产业发展人才,尤其是能够适应新形势新时代的熟练专业技术技能型工人。潍坊乃至山东省产业升级需要大量高端机械制造、智能测量、智能控制和工业机器人应用等领域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急需高职院校提供人才支持,形成区域内的现代制造业人才培养高地,培养一批在精密机械加工、自动化装备制造、工业机器人、信息技术、汽车制造等先进设备和领域技术技能人才,满足潍坊市乃至山东省经济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

1.1 智能制造产业需要大批复合型人才

大数据、智能化、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新兴与发展,使我国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生产具有高度数字化、网络化、机器自组织等标志性特点。近年来,随着高端制造业的发展,企业对从业人员的技术技能要求大幅度提升,尤其是一些关键工种、关键岗位、关键产品、关键工序,是依靠高技能的技术工人来完成的,而现实却是高素质人才与行业需求存在巨大反差,多数企业的职工只能从事单一工种的操作,不适应品种变换、工艺及设备经常调整的生产特点,即使能适应,周期也较长,需要付出时间和材料消耗的代价,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生产和长期发展。新技术背景下,需要懂业务、懂管理、精通信息化及专业知识的高层次、掌握高端技术、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1.2 智能制造产业人才的能力特点

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企业对生产一线的从职人员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要求的层次提升,专业化程度提高,并且要求具备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必然要求人才从具备单一岗位能力向处理复杂工作任务的综合职业能力转变,才能紧跟企业前进的步伐。“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的新一代工业革命,其工作岗位员工需要具有数字化、自动化、信息技术、机械专业等多学科背景知识,同时要了解如逆向工程、3d 打印、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以及智能制造过程中整个系统的运营过程,这对技术技能型人才专业知识的广度提出了要求。随着工业机器人、数字化制造等高新技术的深入运用,技术技能人员要具有操作、维护、咨询、管理和服务智能化设备的能力,既要懂得智能制造领域相关技术组成和原理、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还应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技能水平,同时应具有快速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

2 适应潍坊市智能制造发展的专业设置原则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关键,决定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同时也反映了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真实程度。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和建设,应在国家发展战略和地方发展规划的指引下,能够适应区域经济产业优势和人才需求,建设既能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又具有辐射作用的专业格局。

2.1 专业设置应满足智能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需求

潍坊高职院校应立足本地工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对接智能制造相关企业的人才需求,着眼潍坊及周边地区经济建设紧缺人才的培养,为传统专业赋予新活力,力求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无缝对接。同时专业设置要打破传统专业界限,构建跨学科、跨专业的专业群,积极启动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创新完善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

解决智能制造业关键岗位的人才需求问题。

2.2 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满足智能制造产业发展需求

高职院校要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专业设置需根据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及时调整,建立健全动态调整的机制,实施专业动态管理。通过产教协同育人体制机制建设,实现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企业需求有效衔接,深化产教融合,协同发展。

3 适应潍坊市智能制造发展的专业建设内容

3.1 面向潍坊智能制造产业,开设新兴专业

为适应潍坊智能制造的发展战略,应在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农机装备等领域进行突破,开设工业机器人应用专业;联合相近专业,组建现代制造专业群和智能控制专业群等,以培养创新型、发展型、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以创新驱动为引领,推进智能制造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深化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和实训条件建设,提升科研能力和国际合作能力,建设国内一流的专业群,并以专业群为引领,各专业齐头并进共同发展,全力服务于潍坊智能制造业。

3.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智能制造产业的职场化人才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培养新时代所需的职场化人才。积极探索和创新“订单”模式 、“2+1”模式 、“现代学徒制”模式 、“实训-科研-就业”模式 ,实施“卓越”人才培养工程,培养新时期智能制造所急需的优秀人才。

3.3 改革课程体系,合理进行课程重构

课程改革与建设是专业内涵建设的关键。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引领下,要以重点课程为龙头,带动和促进其它课程建设,逐步形成适应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应遵循“典型任务引领”、“工作过程导向”、“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等职场化育人理念,对课程模式、课程目标、课程开发方法和课程内容载体及实施进行重大变革,对接未来智能制造企业实际需求,改革专业课程体系。

3.4 对接未来智能制造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改革专业课程教学内容

学校应对未来智能制造企业有战略上的认识和预测,尤其对新兴产业的工作岗位要有清晰的精准把握。要对智能制造产业岗位进行全面调研,以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改革和更新课程内容,使专业教学内容与学生将来在企业的实际岗位要求相符。课程内容对接智能制造企业的职业标准,加强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技能和职业素养培养,将职业指导、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课程中,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

3.5 加强师资培养,建设一支结构合理、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人力资源保障。应建立促进“双师”素质教师成长的激励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规范和行之有效的奖惩措施,通过校企合作办学,促使教师深入生产一线,提升其综合素质。在产学研工作中,依托全国智能制造职教集团、校友资源、现有合作单位(企业)资源等,让教师与企业共同成立研发机构或产业开发联合体,教师通过挂职锻炼、顶岗实践、技术服务和生产实践等,快速向“双师型”发展。

3.6 建设智能制造综合实训室,强化训练智能制造企业岗位技能

以“互联网+智能制造”为理念,建设复合型智能制造实训室,将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内容融合进来,完成智能制造产业集网络交换设备、机器人、加工设备、传送设备、检测设备、智能通讯、计算机服务器、传感器、射频识别设备等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训练,实现与智能制造产业的“零距离”对接。

3.7 大力支持和参与技能大赛,衔接中国制造和潍坊市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

要大力支持和参与职业技能大赛,衔接中国制造和潍坊市智能产业的发展,在“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建、教赛结合”的机制下培养人才。通过参加技能大赛,与智能制造业深度融合,让学生在“真环境、真设备、真产品”条件下完成学习,提高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发展的匹配度。

3.8 深化产教研协同育人体制机制建设

以培养适应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杰出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通过产教协同育人体制机制建设,运用国家创新理论、三螺旋理论、协同理论等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机制,从市场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出发,构筑产学研一体化的最佳运行机制,提高创新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4 结束语

潍坊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产业转型升级,将对本地职业院校改革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应针对潍坊智能制造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和战略进行专业设置和建设,以国内一流智能制造领域的专业群建设为引领,加强适应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专业内涵建设;通过校企进行产学研的深度合作,加强智能制造综合实训基地的开发与建设,打造适应新形势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优化结构、重塑动力,让专业建设紧跟智能制造产业需求,服务于信息化时代区域经济的发展。

猜你喜欢
潍坊技能智能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筝”艳潍坊四月天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风筝之都潍坊
潍坊 巧用资源做好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