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 海/ 文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营商环境是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直接影响市场主体的兴衰、生产要素的聚散、发展动力的强弱,因而成为当代国际竞争的重要维度和关键变量。当前,中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传统的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渐减弱,制度供给成为重要的核心竞争力。
优化营商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近年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提升营商环境质量的积极举措。比如,2018年成立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协调小组,并下设了优化营商环境专题组;今年3月通过的《外商投资法》和10月出台的《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更是为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从法律、制度层面提供了具体的保障和支撑……
实践证明,这些举措成效明显。为期6天的第二届进博会,超过首届的参展企业、境内外专业采购商、展馆规模、意向成交金额,以及将首届进博会的“头回客”变成“回头客”,最终形成“客带客”——这份耀眼的“成绩单”,便是最好的注脚。
如果说进博会还只是优化营商环境“中国方案”的一个缩影,那么营商环境全球排名两年间从第78位上升到第31位、成为全球营商环境改善的最佳实践者;今年上半年平均每天新增企业1.94万户;在全球跨国直接投资连续三年下滑的背景下,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0871家,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6.5%……这些实实在在的数据和企业用脚投票的选择则全面展示了中国市场的吸引力和中国优化营商环境的成果。
中国经济要想行稳致远,增强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唯有不断提高现代化治理水平、不断创造新的制度优势、不断提升营商环境质量。
第一个喊出了“为企业服务,政府要当‘店小二’”的上海,是优化营商环境的样本城市。从2017年12月的优化营商环境1.0版,到2019年2月的“2.0版”,上海通过不断清理负面清单、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出台城市精细化管理举措等“系列工程”,使得营商环境质量持续提升:率先实现“一网通办”,打通多年的“数据孤岛”;企业办事时间缩短40%左右,手续环节减少近50%;涉企审批事项90%只跑一次就能完成,356项事项全市通办……而正在研究制定的“3.0版”,将继续以更大力度推动上海提升营商环境质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11月初考察上海期间,要求上海深入推进落实交付给上海的三项新的重大任务;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科技创新策源功能、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开放枢纽门户功能。
桩桩件件,都需要上海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勇担“排头兵”“先行者”责任,巩固成果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在围绕高质量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优化营商环境进程中贡献上海智慧、提供上海样本。
提升现代化治理水平,没有休止符;优化营商环境,亦没有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