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内生学习动力 促进学生转变学风
——浅析目前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成因及思考

2019-02-19 13:44张晓舟
四川工商学院学术新视野 2019年1期
关键词:动力大学生学生

张晓舟

(四川工商学院,四川 成都 611745)

全国高等院校本科教育大会是建国以来教育部召开的一次专门就高校本科教育工作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其主要精神贯穿在《关于振兴高校本科指导意见》(高教40 条)和陈宝生部长的讲话中,陈部长指出:要扭转“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的现象,对中小学生要有效“减负”,对大学生要合理“增负”。这些话语一针见血,指出了当今教育战线存在的严重弊端,所谓“快乐的大学”无非反映教师教学不严和学生学习松懈两个方面,本文着重就当今高校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成因及如何激活内生动力做了初步探究。

1 学习动力不足的现状及成因剖析

1.1 学习动力不足的现状

1.1.1 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不端正

部分学生的学习目的带有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有些同学把学习成绩与能否应聘到一个环境舒适、报酬丰厚的工作联系起来,还有些同学对学习很茫然,完全机械地应付以图“过关”,崇尚“60 分万岁”。部分同学理想脱离现实,缺乏脚踏实地的求实精神,对学习抱有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态度,忽视基础知识和理论的学习。

1.1.2 学习纪律松懈,作风疲沓

违纪现象屡见不鲜,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严重地影响和破坏了校园学习风气。有些学生上课迟到、早退,自习缺席现象严重,甚至在正常的教学时间侃大山,逛大街,玩手机,谈情说爱;有些学生上课睡觉,或左耳进、右耳出,或看小说杂志,或发短信、听音乐等。

1.1.3 专业思想不稳定,存在厌学情绪

许多学生进入大学后,由于受到社会上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所学专业,过分强调自我意识和个人爱好,未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学习心理和状态,导致学习不安心,成绩不理想,甚而出现厌学现象,对周围同学也产生了消极影响。

1.1.4 网络环境对“00 后”大学生心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他们对网络构建的虚拟世界已经有了一定的依赖性,有的呈现出现实和虚拟反差极大的双面性格,以虚拟代替现实,过分依赖网络,产生逆反心理,心态矛盾加剧。许多学生沉迷网络难以自拔,甚至有许多学生利用网络找人代写论文,代写作业,导致学习思考能力下降,社会交往能力弱化。不愿刻苦学习,又不愿接受学校的教育管理。

1.1.5 自主学习动因缺失

进入大学前受中学教师的误导,进入大学后教师监管少了,没有父母的压力,加之受到学哥学姐的影响,大部分学生不可避免地放任自己,不努力学习,大学成了镀金、混文凭的地方,中学阶段刻苦学习的风气已荡然无存,成绩持续下滑。不少学生把“宝”压在了毕业前的清考上。

1.1.6 师资建设不足

教师教学投入不够,教学手段单一,课程设计粗糙,教学内容滞后,更严重的是对学生基本上采取放任态度,只教书不育人,疏于对学生学习的督促与考查,“教”与“学”相互脱节。很少给学生布置作业,即使布置作业批改时也是“走马看花”,很不认真。部分学生往往在学期最后一两星期突击学习,考试时临场发挥,考完后基本忘光,既不利于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也无助于学生自我更新能力的提高,师生均不满意。

1.2 学习动力不足外部成因的分析

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影响,也有学校原因,还有社会转型和教育改革进程中的不利影响。

1.2.1 社会转型对大学生的影响

现今大学生几乎全属于“00 后”,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普遍弱化,在网络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他们的成长过程受外部影响极大,遇到问题,习惯性地寻找外因,而不从自身找原因。这样,尽管自我意识强,但却又对自身的认知有偏颇。他们把价值尺度直接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过分注重眼前利益、个人利益,产生了功利主义的思想,处于这样一种畸形评价体系之下,不少学生面临毕业等于失业的难题,由此带来诸多的心理困惑。这是造成“00 后”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重要原因。

1.2.2 高等教育改革对大学生的影响

我国高等教育在快速进入大众化阶段中,由于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运行机制不完善,管理服务不到位,由此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困难;加之,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衔接不紧密,虽然就业率在不断提升,但仍有不少学生面临就业难的困惑;由于生源差异增大,不仅使教学难度增加、效率降低,总体成绩水平下降,而且低分考生的不良习惯和风气对整个学风产生了负面影响;由于改革滞后,专业口径偏窄、教学内容陈旧、制度激励不力等,无法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这些都对学风产生显性或潜在的影响。

1.2.3 教学与管理中的师生关系的矛盾的影响

从终身教育的角度和人类知识的发展来看,教师的角色将发生很大的变化,将不再以传授知识为主,而是激励学生思考,成为指导学习的顾问,交换意见的参加者,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和责任感。然而,在高校中,专业课教师承受的科研、教学与进修压力都比较大,课后无暇与学生多作交流指导,甚至顾不上仔细指导学生的论文、 批改作业,抄袭作业也能蒙混过关;不少教师仍因循于“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热情,学生得不到有力的学业指导和志向激励,是影响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得不到升华的原因。

1.2.4 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00 后”大学生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负面的影响。“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孩子生长在过度溺爱的环境下,从小娇生惯养,很多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极度薄弱,他们对于家长和老师都有很强的依赖心理。学生从出生到大学学习,不愁吃,不愁穿,一切都来得太容易,既是挂科毕不了业,有父母养着用不着担心。加之,社会上浮躁、失信、腐败等不良风气的影响,不少学生对一切都感到无所谓,他们不懂得人生的目的是什么,父母有钱有势,就觉得自己有了一切,还没毕业就想做大款,什么爱国、诚信、勤奋与他无关。缺乏对人生价值目标的追求,是影响学生学习动力的根本原因。

1.3 内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分析

1.3.1 缺失目标

他们认为考上大学就是最终奋斗目标,目标一旦实现,便在理想的真空中迷失了方向,由于成长的每一个阶梯都是由老师或家长为他们搭建,因而缺乏自我设计、规划的能力,以为大学就是天堂,如同锁进“保险柜”不学习也能毕业。

1.3.2 失去支撑

许多学生无论生活上还是学习上都是“抱大的”。进入大学后,以往老师“嚼烂了喂”到现在“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面对新的学习方式茫然所措,从不适应到随意应付,自己对自己失去信心。

1.3.3 无法自控

中小学教育中“他律”重于“自律”,学生的自制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和发展,在大学宽松的教育模式下,不少同学明知不好好学习不行,但管不住自己,结果嬉戏无度,荒废了学业。

1.3.4 心理脆弱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心理还不完全成熟,他们很少遇到失败或挫折,或在经历挫折时形成了不良的心理习惯,如逃避、推诿、自弃等,有的甚至在巨大的升学压力下出现心理畸形,如封闭、抑郁、睡眠障碍等,一旦受挫甚至是很小的挫折,就会一蹶不振,自暴自弃。

2 对内生学习动力的认知

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这就决定了学生要在较短的时间里接受前人所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以此不断地充实自己,为未来工作、生活作好准备。它既具有人类学习的特点,又具有自身的特点。

所谓动机,是指引发并维持活动的倾向。它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 ①引发行为的起因是什么? ②使行为指向某一目的的原因是什么? ③维持这一行为的原因是什么? 在许多有关动机的文献中,心理学家们往往用动机作用(motivation)这一术语来描述个体发放出的能量和冲动,指引行为朝向某一目的,并将这一行为维持一段时间的种种内部状态和过程。

所谓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学生的学习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受学习动机的支配,但也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需要、个人的价值观、学习的态度、学生的志向水平以及外来的鼓励紧密相联。如学生往往对感兴趣、符合自身需要、 对自己有重要价值意义的学业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中获得较大的满足感。有人认为,对知识价值的认识(知识价值观)、对学习的直接兴趣(学习兴趣)、 对自身学习能力的认识(学习能力感)、对学习成绩的归因(成就归因)四个方面,是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内容。学习价值观反映了学生对学习内容是否有用的看法;学习兴趣是求知欲、特殊好奇心这一内驱力在学习上的表现,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活动,从而满足内心对知识的渴求,同时伴随着相应的情绪体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在基本“需要”的满足过程中,各种“需要”不仅有层次高低之分,而且有前后顺序之别,只有低层次“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才能产生高层次“需要”,直到潜能的充分发挥即自我实现。意味着人们进行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动机。

课堂教学依然是高等学校向学生传授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文化素质的主要渠道。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必须加快改革的步伐,尽快实现教育内容和方法的现代化。传统的教学内容更多注重理论的灌输和书本知识的传授,忽视实践教育环节和能力素质的培养。因此,高等学校在实现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方面必须同时代要求相适应,注重知识的不断更新,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注重智力开发和能力素质的培养。传统的教学形式是班级授课制,其方法往往表现为缺乏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满堂灌”和“注入式”,使课堂教学既缺乏双向交流又缺乏趣味性,使学生处在一种单向接收知识的枯燥乏味的学习环境之中。因此,高等学校必须对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要求尽可能多的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各种声像设备、多媒体等最新科技成果,要求以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作为各种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加强教与学之间的双向交流与合作,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勇于创新的意识,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如何激活学生内生学习动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性原因,或称“根据”,也即第一位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非根本性原因,或称“条件”,也即第二位原因;两者同时存在,缺一不可。内因和外因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在人的生命里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人生目标是人生观的核心问题,人生目标的确立是人们实践活动的前提和根由,它左右着人生道路的方向,又从根本上决定着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的取向。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标,是党和人民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和期望,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要求。要激活大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就要解决为什么要学,为谁而学的问题,以及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

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培养笃思明辨的基本素质,充分利用互联网、图书馆等资源拓宽视野,丰富精神世界,充实课余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做健康向上、积极有为的社会主义好青年。在思想教育中,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方能使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评价,并能坦然接受现实中的自我,从而保持心理健康。

3.1 通过理想教育和引导,萌生内生学习动力

在大学生活中,每一名学生都是独立的生命个体,有着属于自己的思想价值观,当学生出现学习动力不足问题时,解决的路径,首先,学校要针对大学生缺乏对历史的深刻了解,缺乏对改革开放伟大革命的全面的理解,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教育活动、教育讲座、思想课堂、社会实践活动等方法,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让学生找到人生发展目标,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确立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要使学生真正懂得和认识到理想的职业不是父母所能赐予的,舒适的工作环境不可能像掉馅饼那么容易,成就事业只能靠自己,幸福是靠勤奋和奋斗得来的,要想在波涛汹涌的市场经济社会中有所作为就必须珍惜时光,勤奋学习。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培养他们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找到职业发展方向,增强自觉学习的意识,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只要学生认为学习有必要、应该去学习,那么,他们便会积极主动的去对待学习,而不是把学习当做一种沉重的负担了。

3.2 重视学生的专业实践,激发内生学习动力

学生好奇心强,都有获取新知识的愿望,只是程度不同,关键在于找到突破口,发现兴趣点,为什么学生对社团活动比较热心,一呼百应,就在于找到了兴奋点,从中能收益,而且能展现自我。在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发挥才能的舞台,要加大对实习、实训、实践课教学理念、方式的改革,尊重学生意愿,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意,学会创新,在专业建设中要把实践创新理论与课堂教学模式相结合,以具体项目作为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进行实战演练,让学生在目标的引导下形成实践创新能力。也可以安排、引导学生进入企业学习有益经验,帮助学生找到职业发展方向。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制作),通过这些措施,使学生认识到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从而激发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3.3 加强心理健康疏导,催生内生学习动力

心理需要又称成长性“需要”,成长性“需要”的需求强度因获得满足而增强,也就是说在成长需求之下,个体所追求的目标是无限的,成长性“需要”永远也得不到满足。实际上,求知和理解世界的需要满足得越多,人们学习的动机越强。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积极的学习态度就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疏导,以积极心理调节为主构建激励机制。一方面,通过学生心理咨询服务部门,对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积极引导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人生目标。另一方面,要给学生提供课外交流和实践机会,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和对外交流,找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缺陷,真正认识到生存是最低级的目标,要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就要确定学习目标,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发奋者能成才。要使学生拥有求知的欲望,让他们晓得:知识是无价的,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从而让他们内心产生向往,便会主动学习。

3.4 改进教学模式,通过外部动力激活内生学习动力

德国教育家蒂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针对传统学业评价"期末一考定成绩”、学生死记硬背、“60 分万岁”、不能真实反映学生能力和水平、无法驱动有效教与学的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被动接收,交流互动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难以真正实现教学相长的状况。四川大学等高校创建智慧教学环境,采取探究式小班化教学改革,在灵活多变教室、网络互动教室、多视窗教室、手机互动教室实施教学改革的做法,深受学生的欢迎。他们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出将知识传授变为知识+思维方式+想象力;死记硬背的“考试型学霸”变为独立思考的“创新型学霸”;“60 分万岁”“期末一考定成绩”变为全过程学业评价、非标准答案考试;专业化培养变为个性化培养;教师作为知识传播者变为学生创新创造的引导者,并率先在全国高校汇编了非标准答案考试试题系列丛书。在2018年6月教育部召开的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陈宝生部长指出:我们看了四川大学的智慧教室,观摩了探究式——小班化示范课。老师和学生你来我往启智慧,线上线下探真知,现实虚拟频转换,手脑并用练本领,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课堂,很受启发和触动。内因是决定因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但外因在一定条件下,也会对内因起推动和促进作用,四川大学的经验就是最好的印证和说明。

综上所述,分析、探究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成因,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对于激活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当前高校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只要我们不断探索,努力实践就一定会取得好的效果。

猜你喜欢
动力大学生学生
学习动力不足如何自给自足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
大学生之歌
学生写话
动力船
基于多动力总成的六点悬置匹配计算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