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常暖,王坤,秦凤丽,赵乐,杨苏民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山东 青岛 266001)
本次研究针对我院心外科中收治的存在重症心脏瓣膜病的90例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研究,分别观察人工瓣膜置换术联合房颤双极射频消融术与人工瓣膜置换术单一疗法的的临床效果,现将具体内容整理汇报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心外科于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原则将其均分为观察组、对照组两组,给予对照组患者人工瓣膜置换术,共45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21例,年龄38岁-86岁,平均年龄(66.5±6.5)岁;给予观察组患者人瓣膜置换术联合房颤双极射频消融术,共45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67.5±6.5)岁;未见其他类型的心外科疾病,两组患者均为初次患病,且一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临床资料完整,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人工瓣膜置换术,首先打开手术切口,选定患者胸骨正中部位,以剑突下5 cm处建立体外循环,随后选择手术刀切开患者胸骨骨膜,以撑开器撑开胸骨,促使心脏充分暴露,检查患者左/右心房、左/右心室与心脏主动脉,并在左心房打开纵向切口,与尼龙线缝合人工心瓣及瓣环,自上而下执行缝合,确保其正常着床,在人工瓣中置入瓣环,冲洗人工瓣,给予0.9%氯化钠溶液,执行最后缝合[1]。给予观察组患者人瓣膜置换术联合房颤双极射频消融术,待窦房结功能正常,选择双极射频消融系统手术,自双肺静脉根部至韧带,经左心耳、二尖瓣换与三尖瓣,每处消融4次,待消融仪器灯亮后停止手术。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包括总输血量、术中心脏停搏时间、术后引流量;同时观察其窦性心律即刻恢复病例与术后半年彩超检测结果。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手术效果对比 观察组患者术中总输血量、术中心脏停搏时间、术后引流量分别为(1,362.28±81.26)mL、(70.08±12.08)min、(357.97±81.62)mL,对照组患者总输血量、术中心脏停搏时间、术后引流量分别为(1,372.54±91.67)mL、(70.53±12.46)min、(398.67±94.16)mL,组间对比P>0.05,两组患者对比均无明显差异。
2.2 两组患者窦性心律时刻恢复病例对比 观察组45例患者中,共有43例患者窦性心律即刻恢复,恢复率为95.6%;对照组中,共有12例患者窦性心律即刻恢复,恢复率为26.7%;组间对比χ2=18.697,P=0.001,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2.3 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彩超检测结果对比 观察组患者动脉收缩压、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为(33.15±4.94)mmHg、(39.51±5.17)mm、(57.53±5.76)%;对照组为(40.25±5.38)mmHg、(48.75±6.38)mm、(50.26±6.31)%;观察组患者动脉收缩压及左心房内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瓣膜病是一种常见的心外科疾病,是导致一切继发性心脏腔室变化的根源,其中包括心脏瓣膜病合并巨大心室、心脏瓣膜病合并小左室、合并冠脉疾病及多次心脏瓣膜手术患者,临床分类中常见于风湿性心脏病、感染性心内膜炎等[2,3]。本次研究发现,虽然目前主流的人工瓣膜置换术具有较高的治疗效果,但仍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容易导致换瓣后心律不齐,出现似钟表金属音等;通过联合房颤双极射频消融术能够有效弥补这一缺陷,二者联用无明显异常,且与人工瓣膜置换术的手术效果差异较小,能增加即刻恢复心率的概率,改善术后动脉收缩压、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水平,提升手术安全性,改善预后。
综上所述,人工瓣膜置换术联合房颤双极射频消融术治疗重症心脏瓣膜病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情况,治疗效果更佳,值得进一步推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