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晓东
曲靖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夏显泽
曲靖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支部书记、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任务,担负着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神圣使命。曲靖师范学院站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和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的战略高度,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以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为关键,以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为重点,以打造思政“金牌课程”为突破口,真正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
致力素质提升,强化队伍建设。打造思政“金牌课程”,必须致力于素质提升,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一是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教师党员的先锋作用。将党建与业务紧密结合,打造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支先锋队,建设以课赛业绩优秀者为主体的教学先锋队、以教授博士为主体的科研先锋队、以社会实践活动骨干为主体的社会服务先锋队,培养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曲靖师范学院以“陈燕名师工作室”为引领,以课赛业绩优异者为骨干,与党建工作相结合,形成了思政课教学先锋队;通过“党建+思政课教学”研讨会等多种形式,结合教师专业发展优势,促进党员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不同领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二是坚持价值引领,充分激发教师党员的育人热情。学校按照本科院校开设的5门思政课程设置了5个教研室,以教研室为单位,加强岗位研习,组织思政课教师开展初职“过关课”、中职“优质课”、高职“示范课”教学活动;通过理论学习、实践研修、专题培训、教学展示、日常锻炼等途径,要求教师每年至少完成1篇与思政课程相关的论文或教改案例;鼓励教师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两方面凝练专业思政改革成果,积极申报高层次教学成果奖,激励教师在不断学习中超越自我。三是坚持协同育人,充分发挥兼职专家的重要作用。认真落实《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提出的“八支队伍”上讲台的要求,整合院内外优质师资资源,成立曲靖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研发中心,组织专兼职教师共同开展教学研讨、共同组织课题研究、共同进行人才培养,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思想理论水平、学术研究和教育教学水平,凝聚各方力量,促进互鉴互学,协同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致力创新发展,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是引领思政课建设的第一动力。学校以打造思政“金牌课程”为目标导向,围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潜能,遵循“守正”与“创新”的辩证关系,着重深化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思政课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改革。一是深化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创新教学设计,基于《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对形势与政策课定位“核心课程”的要求,按照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版块,根据专兼职教师的学术专长,分专题组织师资团队,准确把握专题要求,深入吃透专题内容,提高专题教学质量。创新教学内容,围绕社会热点、焦点问题,邀请地方党政领导、企业家、社科理论界专家、各行业先进模范以及思政课骨干教师等,为大学生“面对面”答疑解惑,邀请学校党委书记为新生上第一堂思政课、校长为毕业生上最后一堂思政课。创新教学方式,根据思政课教学内容,建立“师生面对面”“青马工程”等教学平台,围绕学生关心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盲点问题,每学期定期组织高质量的专题教学和对话,逐步将其打造成为学校有影响的品牌活动之一。二是深化思政课课堂教学改革。强化教学体系建设,通过加强课堂教学、重视实践教学和合理运用网络教学,形成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实践教学为延伸、以网络教学为辅助的格局,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体系建设的科学性,为打造思政“金牌课程”奠定基础。强化课堂教学建设,发挥思政课堂的主渠道作用,遵循教学原则,创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倾心打造思政“金牌课程”。三是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提高课内实践教学实效,将实践教学课时纳入课表,保证实践教学课时量,由课程组与教师根据教学要求自主安排,要求教师课前精心指导、准备,通过辩论、交流、展示、表演等多种方式加强课内实践教学。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教学活动,以“红军长征过曲靖纪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重点,以各学院社会实践基地为依托,以各专业实习基地为延伸,形成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系统,促进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无缝对接。打通课内外实践教学壁垒,形成“大实践教学”体系,整合优化资源,将学校有关部门和学院组织的校内外实践活动纳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组织思政课教师主动参与校内外实践教育活动;以实践教学为载体,让其他各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促进形成全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体化。
致力内涵建设,优化教学资源。质量是教学的生命线。学校在思政课教学改革中,严把教学质量关,以全面推进“思政课程”建设工作为抓手,致力于内涵建设,不断优化教学资源,强化课程的育人功能,推动“课程思政”的协同互补,坚决淘汰思政“水课”,真正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水平。一是加强“思政课程”建设。践行“专业思政”理念,结合专业教育实际实施思政课教学,使思政课富有专业色彩,以专业教育为基础激发大学生的思政课学习兴趣。在学校文科类、理工类、艺体类中各选择1个专业进行专业思政视野下的思政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加强教学模式研究,并逐步推广。此外,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对云南提出的“努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发展定位为重要内容,探索开设具有云南特点的“中国系列”课程——《和美中国》。二是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大力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培育充满思政元素、发挥思政功能的专业课程,培养具有亲和力与影响力的课程思政的优秀教师和教学团队,让每位教师都扛上“思政担”,每门课程都蕴含“思政味”,努力实现专业课、通识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目标。三是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顶层设计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规划。学校把思政课作为重点课程,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重点学科,把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重点学院,定期研究学院建设重点工作,解决学院发展实际问题。优先保障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需要,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在马克思主义学院班子建设、科研立项、人才引进、经费投入、资源配备等方面,动员全校各方面力量给予全力支持。擦亮马克思主义学院鲜亮底色,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凝练思政课教育教学特色,不断提升新时代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