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善洲事迹是主题教育的鲜活教材(上)
——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采访报道工作手记

2019-02-19 03:53:54程三娟
社会主义论坛 2019年8期
关键词:杨善洲

程三娟

云南日报记者

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过程中,中共云南省委要求全体党员干部以杨善洲同志为镜子,以杨善洲精神为动力,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忠诚践行初心使命,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党员好干部。

杨善洲的一生是一本生动的教科书,他用84岁的生命、60年对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坚守,为广大党员干部为政、干事、做人树起了一面旗帜。他一辈子忠于党的事业,一辈子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生动教材。

杨善洲为什么会成为这样的人,他这一辈子最深的感悟是什么?只有更深入地了解杨善洲,才能更深刻地学习杨善洲。这里我结合在长期采访中搜集掌握的情况,对杨善洲的忠诚干净担当的一生进行了一些梳理解读,方便大家对照典型找差距。

杨善洲出生成长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

杨善洲15岁时,父亲病逝,为了挣钱养家,母亲让他去学石匠手艺。勤快、厚道又肯吃苦的杨善洲很快便掌握了这门手艺,成为仅次于师傅的“二石匠”。因为人随和手艺好,干活又卖力,他经常被人请去做石活。他从不计较报酬多少,碰到别人干石活,经常还会主动上前搭把手。担任地委书记后,这种热情、敦厚的秉性也不曾改变。

1950年,杨善洲远离家乡到镇康县勐捧鲁家寨建盖房屋时,认识了木匠杨复建,也就是后来带领杨善洲走上工作岗位的人。杨善洲的表现给杨复建留下了深刻印象。1950年10月,杨复建参加工作并担任杨善洲所在的陡坡乡乡长。土改工作刚开始,他便推荐杨善洲参加土改工作队。就这样,杨善洲走出农家,人生轨迹由此改变。

杨善洲在家乡参加土改工作期间,有一次,与保山县第五区西南乡(今施甸县何元乡石头寨村委会)篱笆寨、甘蔗地的群众约定开会。到了约定时间,他却因感染疟疾高烧不退,卧床不起,外面还下起了大雨。大家建议由其他人代他去开会,他坚决不同意:已经和群众约好了,哪能不守信用?就这样,他被大家搀扶着,冒雨赶了6公里的崎岖山路去赴会。

两年多的土改实践中,杨善洲因为善于学习、肯动脑筋、诚实守信、不怕吃苦、乐于助人、对工作严格要求等优良品质和作风,得到了当地农民群众和工作队员的爱戴拥护,从普通土改队员被提为土改小组长、土改分队长。土改工作结束后,他当上了乡区干部,并不断进步,直至后来成为保山地委书记。

从石匠到土改工作人员,再到基层干部的成长脉络,杨善洲让我们有一种很强烈的感受:他身上体现出诸多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和可贵精神。那么,这些优秀品质和可贵精神是如何形成的?

1927年1月4日,杨善洲出生在施甸县(时为保山县)姚关镇陡坡村大柳水一户贫穷的农民家中。他共有兄弟姊妹6人,其中4人都过早夭折。为了他能平安长大,在他6岁时,父母将他拜寄给邻村一位叫马莲头的妇女,并起名“马桩”。

寄母是一位草药医生,她不仅关心杨善洲家的生活,还关心他的前途,拜寄之后不久她便将小马桩送到附近的私塾读书。杨善洲读书十分用心,尽管家里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但他饿着肚子也要坚持每天读书,从不缺席。

青少年时期的杨善洲生活在一个民风淳朴的环境中,人们真诚无私、相互帮扶,共渡难关;六年的私塾求学,他进一步接受了仁义礼智信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洗礼。淳朴的生长环境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双重熏陶,形成了杨善洲淳朴热情、诚信感恩的优秀品质。

杨善洲的家乡施甸姚关有一处著名的历史文化古迹,叫清平洞,是明末爱国将领邓子龙将军当年在抗击缅甸军侵略时居住生活过的地方。家乡的人说,杨善洲从小就崇拜邓子龙将军。而我们在采访中也发现,杨善洲和清平洞之间存在着很深的不解之缘。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杨善洲就立下遗嘱,要求死后将骨灰埋在清平洞的雪松树下;每次回老家,他一定会到清平洞里走走看看;他为清平洞捐献许过多树苗,并自掏腰包重修了这里的恤忠祠碑;他过世后,家人谨遵遗嘱,将他的一部分骨灰安葬在了清平洞。

邓子龙的故事熏陶启蒙了杨善洲一心为公、一心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

1942年,日本侵略者将战火烧到了杨善洲的家门口。国难当头,16岁的他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滇西抗战中,运送战略物资,抬伤员。

参加担架队时,和他搭帮的是一个叫刘贵的中年人。每次抬伤员,这个好心的老乡都会用绳索将年少的杨善洲拴牢在担架上,每次他脚下打滑,老乡会及时拽住他;不论上坡下坡,老乡总把轻的一头让给他。少年的杨善洲走得轻松稳当,可刘贵却经常走得挥汗如雨,磨烂的草鞋露出脚趾,在山路上留下点点血迹。

刘贵在杨善洲心里装了一辈子。同时装在他心里的,还有供养他上私塾的寄母,传授他知识的老师,教授他石匠手艺的师傅……父老乡亲真诚无私的帮助,一点点在他感恩的心里聚集、升华,成为他一辈子为人民谋幸福的源泉。

有人问杨善洲:“土改是冒着生命危验的事,为什么要义无反顾地参加?”

杨善洲回答:“当时的动机就是想分点土地。我们家祖祖辈辈没有土地,挨欺受穷,做梦都没想到,共产党会搞土改,让我这样的穷苦百姓翻身当了主人,在自己的田地上种庄稼。这是千年难逢的好事,是共产党对穷苦百姓天大的恩情。我当然要参加。”

土改中,杨善洲家分到了10亩多土地,其他像他一样的穷苦百姓也都翻身成为土地上的主人。穷苦百姓祖祖辈辈的苦难命运,终于因为共产党的到来彻底改变。

青少年时期的亲身经历,让杨善洲深切感受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让他深刻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感恩党,感恩父老乡亲,是杨善洲一辈子忠于党的事业、一辈子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的思想基础。加入中国共产党,报答恩情,成为重情重义的杨善洲必然的人生选择。

1952年11月,杨善洲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朴素的爱国为民情结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指引下,进一步深化、升华。

杨善洲是如何做到思想入党一步步成长为一名真正共产党人的

1962年12月,施甸从保山县划出,独立设县,首任县委书记的担子落在了杨善洲身上。

时值国家困难时期,新设立的施甸县基础脆弱、百业待兴。杨善洲背着行李,辗转来到施甸县城的荷叶寺。寺庙里的神龛早已拆除,只留下5间没有隔墙、没有板壁、没有天花板、到处是残垣断壁的房子。他放下行李,四处察看后,对工作人员说:这里就是县委办公的地方了!

带领新组建的班子成员对破庙进行简单的修缮后,1963年3月,杨善洲在寺庙大殿主持召开县委扩大会议。他从艰苦创业入题,明确了通过“推广良种、推行良法,坡改梯、改良土壤”等措施,不断提高粮食产量、解决群众吃饭问题的发展思路。之后,他带头学习农业科技知识,亲自动手耕种实验田,亲手帮乡亲揉制“包衣种”。他鼓励受灾的乡亲说不怕,我们一定能战胜灾难,过上好日子……

每次下乡回来,他都不用县委伙食团为干部烧的热水,而是到井中提冷水洗脚。工作人员看不下去,要帮他换热水,他摇摇头:“不用了,还是用冷水洗脚精神。现在是国家困难时期,能省一分是一分。”

究竟是怎样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得杨善洲艰苦到这种地步,依然踌躇满志、积极乐观?

2005年,杨善洲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讲话中,这样谈及对艰苦奋斗和理想信念的理解:“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优良传统,它来源于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理想和信念是革命者的精神支柱,有了这个精神支柱,就会产生勇气和毅力,就会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就能经得起生死的考验。”

我们确定了这种强大力量的来源: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当了县委书记的杨善洲,经过10年的党性锤炼,已经成长为一名思想入党的共产党人。此时,他的志向早已不是守着几亩田地,过着自给自足的小日子,而是为党的事业不懈奋斗,为人民利益不解奋斗。

从受报恩意识驱使入党,到真正认同共产党的纲领,矢志不移地跟党走,杨善洲的成长不仅体现在树立了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懂得了仰望星空,还体现在他模范传承党的优良传统作风,脚踏实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

在有关杨善洲的诸多故事中,有一个故事让很多人颇感费解,那就是他自掏腰包,让身边工作人员跑大老远的路,去结6块5伙食费的事情。当我们把这件事和土改期间发生的一件事联系到一起时,终于明他如此固执的缘由。

1952年,杨善洲在施甸县石头寨一带参加土改时,吃住在一户姓安的人家中,每顿交1角钱伙食费。临走那天,老安说为他饯行,坚决不收当天的两毛饭钱,他不想辜负老乡的好意,便没再坚持。

到保山培训期间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时,他想到这件事,便主动向组织做了汇报,组织上严肃批评了他:善洲同志,你忘了我们党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纪律吗?两毛钱饭钱是不多,可这种占老百姓便宜的思想很危险,这么下去,迟早会出问题,伤了老百姓的心。”

组织上的批评对杨善洲震动很大,他主动提出写检查并送还老乡的饭钱。培训结束后,他连夜赶山路,把写好的检查和两毛钱饭钱送到老安家。

走山路还两毛饭钱的事,发生在杨善洲由培养对象转为正式党员期间。它让这样一种理念在杨善洲心里深深扎根: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占老百姓便宜。

1952年底,土改复查期间,有人反映杨善洲将一户上中农错划为地主。上级派人来复查,结果认定确属错划,便要求他在大会上作公开检讨,并将没收的财物清点后送还。

这让杨善洲懊恼又沮丧。几个月前,他刚刚因为两毛钱的饭钱作了检讨,现在又因为错划成分要在大会作检讨,刚入党就犯这么大的错误,太丢人了!是不是我还不够资格人党?在大会上作检讨,不会影响到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他整个晚上辗转反侧,思想上背了很重的包袱。

第二天一早,他无精打采地来到工作队,支部书记早已等候在办公室。“善洲同志,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一项优良传统作风,不要害怕犯错,及时改正就是好同志。

杨善洲半信半疑地作了检讨,并把没收了财物返还给了这家人。事情的结果完全出乎他的意料:老百姓称赞说,共产党就是不一样,犯了错敢检讨,敢于承担责任。

杨善洲就这样一步步在党的培养教育下进步、提高。

1958年6月的一天,保山县姚关区政府“抗旱栽插秧”的紧急会议现场,区委书记正慷慨陈辞,一个头戴叶子帽、身披蓑衣、脚穿草鞋、手拄木棍的人突然走了进来。区委书记辨认出来人是县委副书记杨善洲,便赶忙迎上前说:“杨书记,请指示。”

“指示什么指示?我屁股都还没有坐热,做什么指示!还是你说吧。”杨善洲一边说,一边找位子坐了下来。

区委书记继续不着边际地说了栽种了多少面积,出动多少劳动力,粮食产量预计达到多少等等一系列夸大的数据。杨善洲听不下去了,打断了他:“我已经去看过了,大乌邑门口的两架打水瓢架着没有打水,干沟村门前的那一坝田还干着。小乌邑门口的两头牛架着犁站着,有一伙老婆娘坐在埂子头冲壳子(方言:聊天)。秧苗要一棵一棵地栽,田要一丘一丘地刨,吹是吹不出来的!”

区委书记很尴尬,连忙说:“杨书记,咱们再商量一下。”

“走,要商量去田头商量,虚报浮夸解决不了老百姓的吃饭问题。”杨善洲这就起身去往外走。

“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人,就要在党的教育和培养下,不断改造自己,永远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前面,放弃自己的利益,忠诚地为人民服务到底。”杨善洲在入党申请书里这样写到。

秉承这样的奋斗目标和人生追求,杨善洲一步步成为大有益于人民的人。

猜你喜欢
杨善洲
杨善洲精神的内涵及启示
李雪健:感恩、 大爱、顽童
北广人物(2017年46期)2017-12-04 02:10:37
环保楷模杨善洲
杨善洲精神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西南学林(2016年2期)2016-11-08 12:16:22
栽树人——致杨善洲
云南林业(2014年4期)2014-02-28 21:22:58
弘扬杨善洲精神长效机制初步形成
云南林业(2011年6期)2011-12-09 19:12:14
全省杨善洲精神理论研讨会在施甸召开
云南林业(2011年6期)2011-12-09 19:12:14
纪念邮册《楷模—杨善洲》乡土教材《杨善洲故事》在施甸首发
云南林业(2011年6期)2011-12-09 19:12:14
他总是吃苦在前省林业厅原副厅长史记武追忆杨善洲——
云南林业(2011年1期)2011-12-09 08:26:10
纪念杨善洲逝世一周年话剧《守望心灵》在昆举行专场演出
云南林业(2011年6期)2011-09-25 10:09:08